標籤: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複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念老給我們批註的,說「右」,右面這三行經文,這是「第二類正因」,第一類是凈業三福,第二類是十善業道。其中一共是三句:第一個「修行十善」,這就是我們剛才念的一段;第二「晝夜念佛」;第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這是第二類的正因。我們希望這一生能夠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經文重要!很多種方法,任何一種都能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前面學習的是第一類,今天開始這是第二類。

  我們看念老的批註,這第一類,「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主要的意義就是止惡,要把一切惡念、惡言、惡的行為,都能把它止住,永遠不能再做了。這樣的人能往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諸位都知道,皆是上善俱會一處;換句話說,上品十善人所住的地方,我們具足上品十善,跟他們就是同類,所以必定得生。根據《法界次第》所說的,十善就是止惡,「止前之惡」,前是以前,沒學佛之前,沒有接觸到佛法以前,這十種惡都造。殺生,大的畜生沒殺,蚊蟲螞蟻殺了沒有?殺了多少?牠跟牛羊沒有兩樣,無論是大是小,牠是一條命。不殺生,沒有說這小動物可以殺,沒說,全都包括在其中。止前之惡,「則不惱於他」,不讓眾生因我思想言行而生煩惱,這是十善的根本義趣。進一步,要「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我們開始要行善,從今之後努力認真的去行善,就依照佛所教導我們這個十條認真去做,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下面這十條:

第一「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當行放生之善」。這裡提出來了,遇到眾生有生命危險的時候,想辦法幫助他脫離。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們遇到、看到、聽到了,都要發心幫助他,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保全生命,這是大慈大悲。

第二「不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當行布施之善」。偷盜列在重戒的第二條,這個罪不輕。凡是喜歡偷盜的人,常常行偷盜的這樁事,不好,果報生生世世貧窮,願不願意?現在得一點好處,生生世世貧困,我們要不要?我們不要,那就守住不偷盜。不偷盜的範圍很廣,首先在此地舉一個例子,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舉一個例子,偷盜別人的財物,這是惡行。「當行布施之善」,這裡面的施是指財布施,不但不能偷盜,看到別人有急需的時候,需要財物,我們有,應當幫助他。

  我學佛的時候,六十五年前,章嘉大師教我,弘法利生也離不開財物,財從哪裡來?我們這個命中沒有財。老師告訴我,修財布施,這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修因一定有果報。那個時候我們生活非常艱難,我跟老師說,我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以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行。他就說,你要記在心上,從一毛、一塊去修布施,要養成一個歡喜布施的心,不要把布施忘掉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師把這個講給我聽,勉勵我要修三種布施。

  這三種布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表演給我們看。出家人沒有財物,財產三衣一缽,可是遇到有畜生,那個時候日中一食,中午飯吃完之後,看到還有野獸、小鳥、這些爬蟲之類。佛告訴比丘,你吃剩下來的,多下來的,或者是沒有剩,看到牠們就要把自己所吃的分一點給牠們,布施,這財布施。最重要是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心,遇到這個事是緣,就要認真去做,恭恭敬敬去修,果報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不布施。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修三種布施之善。

  第三,「不淫慾(不邪淫),止前」,過去沒有學佛之前,「於非妻妾淫慾之惡行,當行恭敬之善」。都是對治沒有學佛之前所造的這些罪業,要把它改過來。學佛的人不但不能邪淫,對異性都要有恭敬心,都要有禮貌,要守禮。

  第四,「不妄言」,就是不妄語,「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欺騙人,不說實話,這口業。前面殺盜淫是身業,是身的惡行。口的惡行有四,頭一個是不妄言,不可以妄語,「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當行實語之善」,說實話。修行要著重德行,道德,要有智慧。言語,在大庭廣眾之下,什麼樣的言論可以說,什麼樣言論不能說,不可以不知道,不能把話說錯了,錯了也是口業。要懂得通權達變,在應用上千變萬化,自己處理得非常恰當,這就對了。

  第五個,「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不懷好意,欺騙別人,叫別人上當,叫別人吃虧,這個事情不能做,這很不道德。「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說的話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面面都能顧到,對人有利益。饒益是豐饒的利益,我們講真實的利益,大利益,要學這個善言。

  第六「不惡口」。惡口,「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行軟語之善」。說的話粗魯,說的話難聽,語氣態度都不善,這叫惡口。許多人有惡口的習氣,也就是平時養成習慣,對於言語不知道檢點,這個要改過來,言語要柔和。

  第七「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讓兩邊不和,這個罪過很重。如果挑撥是非是用在佛法裡頭,出家人跟出家人、在家人跟在家人、出家人跟在家人,有人挑撥是非,破壞信仰,這個罪重,斷人法身慧命。特別是念佛,叫人改信別的修行方法,這個罪重。為什麼?念佛這個法門是易行道,他一生能成就,你引導他改學別的法門,他那個法門在他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把他這次了生死出三界的緣打斷了,這是大妄語,大的兩舌,果報在無間地獄,不能不知道。這樁事情在現在社會裡頭常常遇到,兩個道場有門戶之見,彼此對立,為什麼?為拉信徒。甲批評乙、乙批評甲,讓初學佛的人聽了生煩惱,「你們都不是好東西,算了,這佛不能學」,讓他對學佛信心斷掉了。這個罪怎麼補?補不過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所以,「止前構鬪兩邊之惡行」,這就是讓兩邊不和睦,互相猜疑,這個罪很重,「當行和合之善」。真正佛弟子遇到這些事情,應當要幫他調解,家和萬事興,這兩個人和睦相處,這兩個人都能向上,將來都能成就,這就對了。口業這四種,末後這三種是意業,是起心動念。

  第八「不貪,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引是牽引,是誘惑,取是想佔有,貪而無厭,這是惡行。對財、對色、對名,名聞利養,這在現在這個社會都是很普遍的現象,看到了,遇到了,一定要曉得這是惡行。這個惡行,這三途,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我們不想墮三惡道,就要把貪瞋痴拔掉。

  第九個「不瞋,止前忿怒之惡行,當行慈忍之善」。這樁事情,咱不說一般的,我們自己常常犯這個毛病,忿怒,發脾氣,給人臉色看。好不好?不好,造極重的罪業。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佛門弟子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希望一生沒有冤親債主。那就學什麼?學忍辱波羅蜜,對待任何人要知道謙虛恭敬,要恆順眾生,要隨喜功德,這就對了。所以當行慈悲忍辱之善。

  最後一個,「不痴」,痴是邪見,我們一般講愚痴,沒有智慧,這是「止前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最重要的,愚痴就是不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真有,不是假的,偏見、邪見都是錯誤的。怎麼修正?你看,「當行正信」,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信心,特別是開悟的人。開悟人從哪裡看?從大乘經裡面看,依大乘經為標準,他說的話能夠跟大乘經相應,不違背,這覺悟了。中國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自見,小悟,那是智慧,沒有人講他就懂了。開悟人留下來的著作有這個好處,沒人講,讀,遍數念多了,自然就明白了。一千遍,小悟;二千遍,大悟;三千遍以上,非常可能證得大徹大悟,就見性了。這例子很多,在古代中國外國都有,許許多多宗教創始人,不是大徹大悟也是大悟,他不是凡夫。因為他所說的跟佛菩薩講的一樣,跟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一樣,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德行是在一條在線,沒有高下。所以我們要尊重,要相信,不能懷疑,要依教奉行,准有好處。

  「當行正信,歸心正道」,離開邪惡就是正。我們要正信,歸心正道,特別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正道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生智慧之善心」,人真正肯放下萬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善,善中之善,沒有任何善心善行能夠相比的。我們看最近的,海賢老和尚一生,信願持名,九十二年,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往生的時候自在往生。

  我們接著往下看,「上之十善,均是世善」,世間善,換句話說,出不了六道輪迴,只是三善道。翻過去是惡,十惡,十惡的果報是三惡道,十善的果報是三善道,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叫世善。這種人世間有,可是我們細心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有沒有細心深入去觀察,是善多還是惡多?從我們家庭周邊的人來看,鄰里鄉黨,一層一層往外放大,我這一個地區,我這一個城市,我居住在這個城市範圍內外。這樣細心觀察,你就知道這個地方清不清凈,這個地方有沒有福報,這個地方有沒有災難,就看出來了。如果是修善的人多、造惡的人少,這地方好,這個地方社會安定,這個地方和睦,眾生有福,福地。為什麼是福地?善人多,縱然有災難,很輕,不嚴重,都能度過。如果這個地方惡人多、善人少,這就不是福地,這個地方會有重災難,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從這些地方觀察,這是因果感應,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絲毫不爽。

  下面念老引《報恩論》的話來說:「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迴向,即轉世善為凈因。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有《十善戒經》,「以凈身三、口四、意三諸業,為修持根本也」。我們在前面一段學到凈業正因,凈業正因裡頭,凈業三福,第一福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最後一句,修十善業,有《十善業道經》。這是人天道的根本,不墮三惡道,所以世尊特別說《十善業道經》。 

恭摘自《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333集) 

2016/5/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333

今天5月23日10:00 上淨下空老和尚主講:《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並有重播)


推薦閱讀:

以殺生為業的信佛人 怎樣辦?
殺生放生因果圖片
莫殺生,多放生!

TAG: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