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觀世音菩薩——讀《毛澤東與佛教》

作者:齊鳳山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點擊數: 695    更新時間:2011-2-18              【字體:小大】【複製本文】【下載本文】《廣東佛教》2001年第3期佛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佛教經典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佛教生長在古代印度,開花在中華大地。佛教有自身發展的規律。佛教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毛澤東同志對佛教文化也深有研究。近日閱讀《毛澤東與佛教》獲益良多。此書1996年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王興國先生的這本書中收有很多文獻和史料。今把書中有關章節摘錄於後,以饗本刊讀者。在此書的第223頁中指出:毛澤東在談到工作要抓重點時,曾引戲曲《香山記》中的開頭兩句唱詞:「不唱天來不唱地,單唱一本《香山記》。」《香山記》是講妙庄王的女兒,即觀世音菩薩的故事。毛澤東在青少年時代就曾看過這齣戲。關於觀世音菩薩的來歷,魏晉南北期時早期所譯佛經,多據印度神話傳說,以為有兄弟二人(一說為轉輪王太子不昀、尼摩,一說為金光獅子遊戲如來國王威德之二子,名寶意、寶尚),發願修行,普度眾生。兄即觀世音菩薩,弟即大勢至菩薩,兄弟同侍阿彌陀佛,合號「西方三聖」。中國傳說將觀音女性化的,最早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和《太平廣記》,把觀音說成是唐代的馬郎婦。宋人朱弁《曲洧舊聞》比較明確地將妙善說成是妙庄王第三女。管道升之《觀音大士傳》,比較完整地敘述了妙庄王之女兒妙善成觀音的故事。據該傳所稱,妙庄王因無子,要三個女兒都招郎,長女和次女均順其旨,唯妙善(管傳作妙音)不從,結果被父王貶斥出家香山寺。後來妙庄王病瘡瀕死,妙善乃幻形為老僧上奏:此病非至親之手眼無法治好。妙庄王認為長女和次女均系至親,要取她們的手眼治病,但均被拒絕。老僧便說:「香山仙長濟度生靈,一啟口必可得。」王便命使臣去香山仙長,仙長即自斷剜其手眼付使臣,王服而愈。妙庄王病好之後,往見仙長,發現她果無手眼,便叩求天地,求為完之。不久,仙長便長出千手千眼,這便是千手千眼觀音的由來。我們在第一章曾說過,毛澤東少年時曾信佛,且特別崇拜觀音,因此他對《香山記》之類的觀音戲看得很認真,並印象深刻。所以數十年之後,他還記得該戲中的一些唱詞,並且將它用來說明哲學道理,這也是一種頗為有趣的現象。在此書的第2頁中指出:文七妹對佛教的信仰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1893年毛澤東誕生之際。原來文七妹的娘家在湘鄉縣鳳音鄉唐家蚝(今韶山市大坪鄉),與毛順生的家湘潭縣清溪鄉韶山沖上屋場相隔約20華里。由於文家的祖墳離上屋場不遠,為了祭掃祖墳有個歇腳之處,文七妹13歲時父親便將她許配給毛順生(1870-1920),這時毛順生還只有10歲。1885年,文七妹18歲,與毛順生完婚。在婚後至毛澤東出生前的8年期間,文氏曾先後懷過兩胎,但都不幸在襁褓中夭折,其盼子之心,是可想而知的。毛澤東誕生之後,他的母親除了高興之外,還千方百計地要使他「長命百歲」。為此,文七妹先後採取了四項措施:其一,是讓毛澤東拜七舅媽為「乾娘」。其二,是替他向南嶽觀音菩薩「許願」,答應毛澤東長大成人之後去「還願」。其三,是讓毛澤東拜「石觀音」為「乾娘」。其四,是自己吃「觀音齋」。毛澤東的七舅媽子女頗多,而且個頭長得健壯結實。母親要毛澤東拜七舅媽為乾娘,是希望托七舅媽的福,庇蔭他健康成長。在上述四項措施中,除這一項屬於民間風俗之外,其他三項都與佛教有關,而且都是與觀音信仰有關。為什麼觀音在毛澤東的母親眼中,具有如此大的法力呢?這與漢化佛教對觀音的特別推崇是分不開的。觀音在唐代以前本來稱「觀世音」,它是從梵文翻譯而來的,所以也有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在唐代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諱,便將「觀世音」的「世」字去掉,簡稱觀音, 《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菩薩,他能現33種化身,救12種大難。眾生遇到困難或災難時,只要念誦他的名號, 「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他不分貴賤賢愚,對一切人的苦難均加以拯救,即所謂「隨類化度」。因此,他的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在階級社會處於種種「差別相」、人間無處找到平等的中國老百姓,對於這樣一位能公正而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的觀音菩薩,當然是十分歡迎的。所以觀音也就成為中國民間四大信仰之一,是影響最大、信徒最眾的佛教菩薩。佛教認為,佛和菩薩都是沒有生死和性別差異的,他們在世人面前可根據不同需要,示現各種化身。因此在佛教中便有「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六觀音」、「七觀音」的各種說法,實指觀音的各種不同化身。天台宗所傳之六種觀音的稱謂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師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密宗所傳六種觀音的稱謂是:千手千眼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觀音等。「三十三觀音」則是指觀音所擁有的33種不同的形象,包括楊枝觀音、讀經觀音、白衣觀音等等。此外,近代還流行「送子觀音」。這是一尊女像的觀音,手上抱著一個欲賜予的小男孩兒,很受求子心切的婦女的歡迎,也是中國漢化佛教創造出來的一尊觀音。毛澤東的母親當時求子和保子心切,所以她禮拜的對象很可能就是「送子觀音」。根據佛教傳說,浙江省舟山群島的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華嚴經》中便有觀世音住在普陀洛伽山的說法。所以普陀山便成了朝拜觀音的聖地。處於內地的湖南省,要去普陀山朝拜觀音,路途太遠。但是湖南自古以來便有一座佛教名山——南嶽,據說山上有72座寺廟,其中許多寺廟中都供奉有觀音菩薩像。所以毛澤東的母親便就近向南嶽的觀音菩薩許了願,希望他保佑自己的兒子平安健康地成長。根據中國的傳說,觀音的生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日,涅槃日是農曆九月十九日。毛澤東的母親吃「觀音齋」,就是說在這三個十九日忌吃肉食,只吃素食(曾寶蓀在其回憶錄中談到過曾國藩家吃「觀音齋」的傳統,其時間正是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見《曾寶蓀回憶錄》,嶽麓書社1986年版第7頁)。本來,印度佛教只禁「葷」食而不禁肉食。所謂「葷」,是專指大蒜、蔥這些氣味濃烈、富於刺激性的東西。禁止肉食,這是中國漢族僧尼特有的佛教習俗,其源起於南北朝時梁朝武帝蕭衍的提倡。後來,不僅所有漢族出家的僧尼都「吃齋」,而且一部分在家信佛的居士也「吃齋」。而某些崇信佛教的善男信女,則只是在他們崇拜的某些固定時間,如農曆的每月初一、十五或佛教的有關節日時「吃齋」,以示虔誠事佛。毛澤東的母親雖然向南嶽的觀音菩薩「許願」,求他保佑自己的兒子平安,可是她還是覺得南嶽的觀音菩薩離她太遠了點。因此,她又在娘家附近找一座「石觀音」,並要毛澤東拜它為「乾娘」。這座石觀音位於韶山滴水洞與毛澤東的外婆家唐家蚝的路途當中。從滴水洞翻過龍頭山,西望龍潭圮,便可發現翠綠的樹林中陡然立起一塊10多米高的石灰岩巨石。岩石大小兩塊相連,作摟抱狀。岩石底下有一股清泉。一年四季,流水不斷。傳說此地過去曾出過妖怪,危害生靈。有個神人移來這個巨石,將妖怪鎮在石頭底下,從此一境太平。後來,人們便把這塊石頭當作神佛朝拜,取名「石觀音」,並在巨石上建了座小廟,名「雨神廟」。光緒七年(1881)修的《韶山毛氏二修族譜》上刊載了一幅木刻《韶山圖》,石觀音在圖中亦有標記。文七妹領著年幼的毛澤東拜石觀音做「乾娘」時,還向石觀音表示,從此這個小孩就寄名石頭,因他排行第三,所以就叫他「石三」。於是,「石三伢子」的乳名,就在親友中喊開了。毛澤東童年時從2歲至8歲主要是在外祖母家度過的。他的外祖母也虔誠信佛。每逢觀音菩薩生日、成道日和涅檠日,他都少不了由母親或舅父、舅母領著,去向石觀音禮拜。所以「石三」的乳名和石觀音的形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因革命鬥爭環境的險惡,毛澤東還曾用「石山」的化名發表文章或通信。這個「石山」顯然就是從「石三」衍化而來的。例如1923年7月1日,毛澤東在《前鋒》雜誌上發表《省憲下之湖南》一文時,署名便是「石山」。同年9月28日,毛澤東在致林伯渠、彭素民信的附語中特別交待:此信託人帶漢寄上,因檢查極厲害,來信請寫交毛石山,莫寫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第24頁)1951年5月,毛澤東在接見他的表兄文運昌等人時,曾談到拜石頭為乾娘事。他說:我小時候有個乳名叫石三伢子。那時候,我母親信迷信,請人算八字,說八字大,不拜個乾娘難保平安。母親帶我去棠佳閣外婆家,發現路上有一塊人形巨石,便叫我下地跪拜,拜石頭為乾娘。因此,母親又給我取名「石三伢子」。 (見趙志超著《毛澤東與他的父老鄉親》,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第84頁)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了他闊別32年的家鄉韶山。6月26日傍晚,毛澤東在韶山招待所設了幾桌便宴,款待當年曾和他一道出生入死的赤衛隊員、老共產黨員和烈士家屬,還邀請了他少年時代的師長和親友。當賓主各就其位之後,生活秘書輕聲地告訴毛澤東: 「主席,客人都來齊了,可以開始了。」毛澤東站了起來,舉杯環視四周,微微笑道:「今天,各位父老鄉親都到齊了,就只差我乾娘沒來呢。」頓了頓,他用商量的口氣說:「是不是還等呢?」鄉親們聽毛澤東這麼一說,都感到奇怪。他們知道主席有個乾娘是七舅媽趙氏,已死了30多年,這是主席自己也知道的。怎麼現在又冒出個乾娘呢?毛澤東見鄉親們迷惑不解的樣子,也未作進一步的說明,只是爽朗地笑道: 「大家喝吧,我們不等啦。」席間,幾個年輕人仍想打聽個究竟,便指使一個小姑娘去問毛澤東: 「主席爺爺,您的乾娘是哪一個呀?」毛澤東放下杯筷,笑容可掬地抱起小姑娘,大手向西一指說:「我是那個山圫里石頭的孩子,你又是哪個的孩子呀?」原來毛澤東講的就是石觀音。他拜石觀音為乾娘,是幼年時代在外婆家生活時發生的事,在韶山即使是當時在座的五、六十歲的老人亦不知情。所以當毛澤東重提此事時,人們都感到詫異。(見劉建國等著《韶山的昨天與今天》,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頁)在母親對佛教的這種虔誠信仰的影響下,少年毛澤東對佛教的信仰也十分真誠。他不僅和母親一樣,對父親不信佛感到傷心,而且曾和母親討論,如何改變父親不信佛的態度。他回憶說:我九歲的時候,曾經同母親認真地討論過我父親不信佛的問題。從那以後,我們好幾次想把他轉變過來,可是沒有成功。他只是罵我們,在他進攻之下,我們只好退讓,另想辦法。但他總是不願意和神佛打交道。……後來,有一天,他出去收賬,路上遇到一隻老虎。老虎猝然遇見人,慌忙逃跑了。可是我父親卻感到更加吃驚,對於他這次脫險的奇蹟,他後來想得很多。他開始覺得,是不是得罪了神佛。從此,他開始比較敬佛,有時也燒些香。然而……他只有處境不順當的時候,才求神拜佛。(《西行漫記》第109—110頁)毛澤東的父親只有在處境不順當的時候,才求神拜佛,這是存在於中國農民中的一種相當普遍的對宗教採取的實用主義態度。據有關資料介紹,1909年,即毛澤東16歲時,他曾去南嶽「朝山進香」 (汪澍白等著《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探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頁)。關於這次「進香」的原因,有的說是因為母親生病時許了願,治好之後去「還願」。1957年,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也是這樣說的。我們根據毛澤東童年與佛教的關係,在毛澤東幼年時代,母親曾向南嶽的觀音菩薩「許願」,祈求保佑兒子健康成長。因此,不能排斥這次「進香」可能肩負著雙重任務,既替母親「還願」也替自己「還願」。按照湖南民間習慣,去南嶽進香的主要對象,是南嶽的山神。觀音是真善美的化身。觀音的知名度很高。觀音文化影響深遠!毛澤東同志善用佛家典,妙手著文章,足跡眾寺廟,革命為生涯!
推薦閱讀:

胖子要如何雙盤打坐?
不苦堂:亂世不避
佛教基礎詞典集錦(一)
請問如何讓身邊的人同意我讀佛道經典?
為什麼讀完法華經,有一種說不清的奇妙感?

TAG:佛教 | 菩薩 | 觀世音菩薩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