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心理學之十三·「 談虎色變」和「 亡羊補牢」

  

談虎色變

宋·朱熹說:向親見一人為虎所傷,因言及虎,神色便變。傍有數人,見他說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他說了有畏懼之色,蓋真知虎者也。所謂「談虎色變」必須有知虎真實感才能如此。見宋·朱熹《二程語錄·十一》。後以「談虎色變」謂言及可怕之事神色俱變。

一個被老虎傷害過的人,在談到老虎之時,神色改變。這是因為他又回想起老虎傷人的可怕,喚起了他曾遭遇過的「虎口逃生」的經歷,由於印象太過深刻,講述時仍心有餘悸,緊張失色,這也在情理之中,此人至多只是有些膽小、神經過於敏感,並非心理失常。

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人皆有之。沒有人見了老虎而不躲避、不防衛的,也沒有人見了毒蛇不毛骨悚然的。否則,人怎能避免被毒蛇猛獸傷害呢?因此,恐懼在某種情況下也是個體的一種保護反應,它警示人們躲避危險。若沒有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不會致病。但害怕過了頭,也有成為疾病的可能。有種人的恐懼已不是一般的「談虎色變」,而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警惕和防範的心理過於擴大化,弄得心神不寧,乃至於干擾了正常生活,這就是病態了。

所謂「恐怖」是指對某些特定事物或環境會產生強烈恐懼感。以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懼為主要癥狀,並採取迴避行為的病態,醫學上稱為恐怖症,屬於神經官能症的一個類型。恐怖症的特點是患者對某種特定的對象活境遇具有持久、強烈、非理性的害怕或病態的恐懼。實際上這類引起恐懼的對象或境遇一般並不導致危險和威脅,如蜘蛛等小蟲、貓狗等小動物、雷電、銳器、關閉的房間、黑暗的場所等。患者接觸這些對象或境遇時,在沒有真正危險的情況下,卻出現不能控制的極度驚慌、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常伴隨面色蒼白、心悸、出汗、頭暈等強烈的自主神經活動。病人往往心裡明白沒有必要害怕緊張,但又偏偏無法剋制,由於怕得厲害,故儘可能迴避與這類對象或境遇接觸,常致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恐怖症常以面對某一物體或處境爆發一次焦慮發作為先驅,繼而對此物體或處境形成恐怖,爾後有些患者恐怖的對象可以泛化及他,因此形成各式各樣的恐怖,其為:(1)場所恐怖症:如人群聚集(聚會恐怖或廣場恐怖)、獨處密閉的室內(幽閉恐怖)、登高臨淵(高處恐怖、深淵恐怖)、穿越馬路(過街恐怖)、進校上學(學校恐怖)等;(2)社交恐怖,是與人交往的恐怖,具體細分,如:怕邂逅陌生人(生人恐怖)、怕他人注視自己或自己注視異性(注目恐怖)、怕見人臉紅(紅臉恐怖)等;(3)單純恐怖症:懼怕某些具體事物,如怕小動物(動物恐怖、昆蟲恐怖)、尖銳物體(尖鋒恐怖)、流血(見血恐怖)、不潔物(不潔恐怖、細菌恐怖)、棺材或墳墓等(不祥恐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對受了重大驚嚇後的談虎色變,一般隨時間推移,個體經過調適,可以淡化、消失;而對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恐怖症就需要請心理專家診療了。其治療無非是消除引起恐怖癥狀的外因,對不能消除者用轉移注意法、系統脫敏法,祛除敏感,即「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的策略;另外一方面,也是重要之點是同時要改變其敏感、怯懦的性格。經過性格之再造與完善,爾後碰到各種情況就能處變不驚,不再形成新的恐怖癥狀了。

 

  亡羊補牢

牢,指畜圈。因畜圈已壞,畜圈中的養走失,事後補牢羊圈,使之堅固不至於再丟羊。戰國時,楚臣庄辛,見楚襄王沉於逸樂,必須去左右佞人,不然楚國必亡。襄王不聽,庄辛去趙,後秦果舉楚鄢、郢諸地。襄王流於城陽,是使人召庄辛。庄辛對楚王說:「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四》)。意思是只要知錯就改,猶未為遲。後以「亡羊補牢」喻事後補救猶有可為。宋·陸遊《秋興》:「懲羹吹齏豈其非,亡羊補牢理所宜。」

人們對其所不希望出現的情況,最好是防患於未然,不令其發生。然而生活中因防範失當而造成後果或損失的事仍然不少。羊圈壞了,沒有及時察知並加以修復,因而走失了羊的事也是常有的。對於疾病和心理問題,防患於未然固為上策。但是問題既已發生、疾病找上門來,又絕不可消極對待。此時做些「亡羊補牢」的工作,還是可以阻止疾病的發展,有助於走向康復。而且對於疾病的複發更可收到預防之功效。

人之發生疾病或障礙,既有外因,又有內因。細菌的入侵,精神的刺激等外邪的侵犯都難以避免;但對外來因素的的抵抗能力則因人而異,有人免疫力強,有人易感性高,在同樣外因作用下,前者抗病力強,後者易病性高,罹患疾病的機率則不一樣。一些以精神刺激因素為主的心理障礙、應激反應、神經(官能)症者,都有些素質和性格上的特點和缺陷,及時發現,加以注意,糾其所偏,可以增強對心理刺激的抗病能力。對已發生障礙者,在癥狀控制之後,恢復期的心理治療和疾病康復,亦當進行性格的糾偏和素質的鍛煉。以收「亡羊補牢」之效。

至心理門診求診者,醫生據其訴述病情,要以量表測評,以了解其癥狀特性及嚴重度;同時也常採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等以測定其人格特徵,從中可以發現其人格中的主要問題,評定心理障礙及各型神經(官能)症患者,都可以發現其人格的偏移。糾其所偏就是在疾病後期,為使疾病徹底治癒,完全康復,防止複發所要做的「亡羊補牢」工作。

舉例如抑鬱症患者,他們性格中就有突出的自卑感。自卑心理常是他們產生和發展抑鬱情緒的病理癥結。自卑可致意志消沉,自感無所作為,做事無精打采,認為自身一無是處,喪失信心和勇氣。過分的責己,甚至產生負罪感,認為自己這個人生下來簡直是多餘,只會招來麻煩,給父母增加負擔,甚至認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不如一死了之,產生悲觀自殺的念頭。

在抑鬱症的易病素質中,自卑感是重要的一種,這種從自卑走向抑鬱的人,在心理門診隨時可見。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大學生,畢業前父母發現她心神不寧,節日放假關在家裡寫東西,寫了撕,撕了又寫,小紙團扔了一大堆。晚上很晚不睡覺,時而長吁短嘆,還流露出輕生的念頭。在心理門診,她坦陳從童年起父母就像驅趕賽馬一樣驅趕自己,生活處於持續的緊張狀態。心靈深處總是被一片「唯恐學習落人之後」的陰雲籠罩著。她自認為:「我天資一般,靠死讀書硬拼考上大學,早已面臨困境,我感到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相比之下,班裡同學個個優秀,自己頭腦不靈活,社交、口才都不及別人,連個朋友也交不上。而這些恰恰是今後就業時所需要的。因此感到自己什麼都不行,就是大學畢業了也成不了才。加之寫畢業論文的任務壓下來,更是感到一籌莫展,如臨絕境。現在,她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連穿衣、起床、吃飯都懶得動。為她做了癥狀量表測評,結果為重度抑鬱、中度焦慮。已經達到病態抑鬱的程度,而自卑心理是其目前適應不良、應激性障礙的根源。

對這類病人,除了針對存在的抑鬱、焦慮等癥狀應用藥物和心理治療外,癥狀消失之後還要作些「亡羊補牢「的工作,針對其自卑心理、人格缺陷、易病素質,採取措施,進行矯治。

我們告訴她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制定一個逐步克服的訓練計劃,並堅持不懈地執行。以自卑感為核心的容易導致抑鬱情緒的性格及素質特徵,都應有針對性地,「反其道而行之「地進行糾偏補缺,日久自見功效。

精神健康應該是:智力正常、情緒平穩、適應良好、人際關係融洽、有幸福感、有工作責任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的社會生活。

假若你能夠通過一次疾病活挫折,認真總結、吸取教訓,建立良好的身心素質和穩定人格,對精神刺激因素具有耐受力,對各種精神疾病具有抗病力。那麼應是對「亡羊補牢「這一古訓的最好運用。

          (來源 心理無憂網http://www.psy51.com/)


推薦閱讀:

一課幸福心理學 —— Live 後記
趣味心理 測試
如何變成一個怎麼吃都吃不胖的人?|非正常減肥指南
五歲半的小孩問人死後到底會怎樣。我是無神論者,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會保護好小孩的童真和安全感呢?
怎麼消除無意義感?空心症的治療

TAG:心理學 | 心理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