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資治通鑒:漢紀四第12卷13-24

解讀資治通鑒:漢紀四第12卷13-24

(2016-10-08 08:37:06)

轉載

標籤:

資治通鑒

英布

蕭何

曹參

分類: 資治通鑒筆記

Page 10613、英布反叛初,淮陰侯死,布已心恐。及彭越誅,醢其肉以賜諸侯。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醫,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赫乃厚饋遺,從姬飲醫家;王疑其與亂,欲捕赫。赫乘傳詣長安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誅也。」上讀其書,語蕭相國,相國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淮南王見赫以罪亡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發兵反。反書聞,上乃赦賁赫,以為將軍。上召諸將問計。皆曰:「發兵擊之,坑豎子耳,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問之。令尹曰:「是固當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謂上計?」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上曰:「是計將安出?」對曰:「出下計。」上曰:「何為廢上、中計而出下計?」對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上曰:「善!」封薛公千戶。乃立皇子長為淮南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英布也反叛了,原因是緣於一個女人,英布懷疑他的小妾與中大夫賁赫有染,想把賁赫抓了,結果賁赫來個惡人先告狀,直接告到朝廷說他要謀反,又是一個「誣以謀反」。剛開始朝廷擬採取平和的方式解決英布,但形勢已經逼迫英布不得不反。他不想再和韓信那樣被斬於長樂鍾室,也不想和彭越一樣剁成肉醬,終其原因,劉邦已經不再需要他了,他的價值已經利用完了,這時候的英布可能回想8年前(高祖三年)隨何的招安,到了劉邦那裡,「帳御、飲食、從官皆如漢王居」,當時的他是多麼受重視,如今,韓信、彭越一個接一個死了,他難免會兔死狐悲。所以司馬遷說英布反叛是因為一個女人,又是「紅顏禍水」,這個未免也太教條了。看看結局「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封賁赫為期思侯,諸將率多以功封者」(《史記·黥布列傳》),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關於英布反叛,中間還穿插著一個故事,關於薛公評論英布,還說出了上中下三計,並且推斷英布肯定用下計,簡直就是古代的預言家,這個薛公為什麼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確實可以研究一下,他能夠說出這樣的上中下三計,絕對不是普通人員,的確他曾經是楚國宰相(令尹),地位很高,就是不知道是哪個楚王的相了,是羋心、項羽抑或是韓信,史書上沒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楚王都沒有好的結局,羋心被殺,項羽自殺,韓信囚殺。所以薛公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也很正常了,在和平時期這種人存在很危險,劉邦沒法安穩睡覺。這個薛公很了解英布的為人,「故酈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他這種人目光短淺,得過且過,是不會有什麼大作為的。

14、商山四皓是時,上有疾,欲使太子往擊黥布。太子客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說建成侯呂釋之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無功則從此受禍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卧而護之,諸將不敢不儘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於是呂釋之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太子的賓客,古代的聖賢商山四皓--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音lu4)出場了,這個F4組合很有特色,他們的鬍子眉毛都是白的,在古代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也不知道張良是怎麼找到這麼一個古代最佳組合的。作為太子幫的當然是要幫助太子登上寶位了,這時我就在想了,作為劉邦最受寵的妃子戚姬,她除了自己的相貌外,還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的呢?戚姬敗就敗在她不懂政治,不懂得結黨,如果她有一個擁趙派,她也不會死得那麼慘!商山四皓可以說是古代最成功的營銷案例,當然這個策劃人是張良,他作為太子幫的元老大臣,在劉邦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通過不斷地對外廣告宣傳,讓身為九五之尊的劉邦還產生了興趣,但這個F4組合對劉邦不感冒,幾次徵召來召不來,但對劉邦的兒子劉盈卻很是崇拜,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一看這話就是張良說的,還有什麼「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無功則從此受禍矣」,也明顯是張良的話。張良想直接跟劉邦說比較麻煩,他來了個迂迴戰術,通過F4組合和呂后的哥哥呂釋之,也就是劉盈的舅舅取得聯繫,讓呂釋之給呂后吹吹風,最後再由呂后說服劉邦,不讓劉盈出征。

Page 10715、英布敗亡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之言,東擊荊。荊王賈走死富陵;盡劫其兵,渡淮擊楚。楚發兵與戰徐、僮間,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或說楚將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今別為三,彼敗吾一軍,余皆走,安能相救!」不聽。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布遂引兵而西。冬,十月,上與布軍遇於蘄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上令別將追之。漢別將擊英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成王臣使人誘布,偽欲與亡走越,布信而隨之。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月,繼蘄西大戰、洮水之戰後,英布的軍隊畢竟不及正規軍,英布也被鄉民所殺。不過官方給的信息太零碎了,明明英布還誇口說「余不足畏也」,而且「布兵精甚」,劉邦見到英布的軍隊也像項羽的軍隊,何故一打就不行了。這讓我很費解,查閱的相關的典籍,所有的記錄都是一樣的。太令人難以相信了,這裡面一定有不少曲折的故事,比如英布軍中有劉邦的卧底,而且史書中只說「上令別將追之」,而且殺英布的只說了是番陽人,姓名也不知道,按理立了這麼大的功勞,這個別將、番陽人應該大寫特寫才對,按照我的推測,別將、番陽人後來應該成為呂家幫的人,在後來的諸呂失敗後肯定也被受到牽連。所以史家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歌功頌德,有些事情明顯失實,卻因為某些原因而被擴大化。所以說,在這個時期,給劉邦講什麼做人要厚道,對功臣要厚待,他老人家是肯定聽不進去的。關心的問題不一樣,看人的角度不一樣,內心深處的擔憂不一樣,對未來的思考不一樣,凡是獨立拉過杆子的,有過封王資歷的,在劉邦眼裡,反也誅之,不反也得誅之。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恥的!英布的無可無不可就源於他骨子裡的缺乏信仰,因為缺乏真正的大志,所以,他可以坑殺降卒,可以追殺義帝,可以隨時背叛項羽,也可以隨時背叛劉邦。當「受刑而王」的預言得以實現,英布就開始聚精會神地維護自己的地位,因此,英布不可能成就大事,這是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所先天決定了的。英布是漢初三大將之一(其餘兩個為韓信和彭越),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叛將之一(其餘三個為呂布、侯景、吳三桂),古人對待叛將好像從來沒有好的言語來形容,其實在現代社會看來,跳槽是很正常不過的事,但古人局限於儒家思想所貫徹的忠君思想,從小就接受的理念就是叛徒是可恥的,今天我們看待這個問題還是要客觀地去看。

16、大風歌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諸母、子弟佐酒,道舊故為笑樂。酒酣,上自為歌,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樂飲十餘日,乃去。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歷史上有名的大風歌在沛縣唱起,領唱人是劉邦,歌中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項羽的《垓下歌》有異曲同功之妙。一曲反映了劉邦躊躇滿志,一曲反映了英雄窮途末路時的心情。古代人還是比較喜歡利用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的。要說猛士,韓信、彭越、英布等,哪個不是猛士?劉邦要的不僅不是這樣的猛士,而且恰恰是要能夠防止這些猛士突然暴起的猛士。縱觀開國之君,雖大多不擅長詩詞文章,但偶一為之,便自有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恢宏氣勢。

17、蕭何下獄相國何以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下相國廷尉,械繫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之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蕭何因為管得太寬了,將皇家園林出租給老百姓耕種,犯了劉邦的忌諱,前面還「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才過了六年,就鋃鐺入獄了,想想他也沒有犯多大的罪,但老劉就是想搞他,壓一壓他,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吧。在蕭相國入獄後,沒有人為他說情,也許很多人在看他的笑話,只有一個王姓的衛尉(又是做好事不留名)在劉邦身邊侍候著,他勇敢地為蕭何說情。劉邦向他說明抓蕭相國的原因是因為蕭相國不能學學李斯「有善歸主,有惡自與」,而在和皇帝爭民心,他不是自己找罪受嘛。所以和領導相處還是要多學學李斯的為人處事之道。總結一下蕭何的先進事迹:(1)沛縣起兵 追隨劉邦(2)深謀遠慮 收存典籍(3)慧眼識才 力薦韓信(4)坐鎮關中 保障軍餉(5)開國首功 位列三傑(6)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7)自污名節 以釋君疑(8)蕭規曹隨 鞠躬盡瘁

Page 10818、燕王反叛陳豨之反也,燕王綰髮兵擊其東北。當是時,陳豨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張勝於匈奴,言等軍破。張勝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見張勝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等;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張勝以為然,乃私令匈奴助等擊燕。燕王綰疑張勝與胡反,上書請族張勝。勝還,具道所以為者;燕王乃詐論他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范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漢擊黥布,常將兵居代。漢擊斬,其裨將降,言燕王綰使范齊通計謀於所。帝使使召盧綰,綰稱病;又使辟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因驗問左右。綰愈恐,閉匿,謂其幸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氏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稱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語頗泄,辟陽侯聞之,歸,具報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盧綰果反矣!」春,二月,使樊噲以相國將兵擊綰,立皇子建為燕王。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作為劉邦的好朋友燕王盧綰也反了,的確有點匪夷所思,不過事後看來,他是上了陳豨的賊船,想下來已經難了,這也正常,看到劉邦大殺異姓王,他能不尋求自保嗎?不過盧綰很怕劉邦,造反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好處,他這個燕王本來也是撿來的。所以他後來一直等待機會面見劉邦謝罪,但他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這時劉邦已經死,很可能是氣死的。劉邦的死直接導致盧綰投奔匈奴。和漢王朝眾多開國勛臣相較,盧綰所作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盧綰又是一個重要人物,他的存在,讓劉邦真正成為了一個立體的人,情感豐富的人。他讓人知道,劉邦不僅會誅殺功臣,也會關愛自己的弟兄。玩弄的是政治,在意的是友情。盧綰平衡了因劉邦誅殺功臣所導致的形象傾斜。如果說《春江花月夜》為「孤篇壓全唐」,那麼,盧綰則是「匹夫戰功臣」。

19、臨終遺囑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乃所知也。」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丁未,發喪,大赦天下。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一代英傑劉邦去世,劉邦確立的相國繼承序列,強調勛臣勢力存在的必要性。從劉邦死後的高層政治情勢看,宗室、外戚、勛臣三權分立,其中以外戚勢力最強,劉邦確立蕭、曹、王、陳、周的權力地位,其實也是扶持宗室的勢力。「安劉氏者必勃也」,這樣事後諸葛亮式的評語,讓劉邦說出來,本意是讚美劉邦高瞻遠矚,實際上暴露了這段故事的真實性,如果呂后知道是周勃在她死後會發動政變,還不早廢了他才怪。在劉邦的身後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他雖然死了,但他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現在,與他有關的故事也變成了演義,他也是第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英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用他的成功證明了自己非凡的實力,令後來的起義者前仆後繼地樹起反旗。劉邦不讀書,但天縱英明,沒辦法,有時候得承認天才論。總結一下後人對劉邦的評價:(1)司馬遷的觀點,「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對劉邦一直成見較深,基本上沒什麼認可的。(2)班固的觀點,「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司馬光全盤照抄了。(3)司馬貞《史記索隱》的觀點「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咸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4)毛澤東的觀點,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5)柏楊的觀點,劉邦幾乎樣樣不如人,然而他是一個優秀的統御人才,能作正確判斷,能夠承認錯誤,能夠寬容別人的過失,能夠用度外之人,胸襟坦蕩,不拘小節,具備一個理想領袖的條件,如果生在民主時代,他也會同樣崛起。(6)銳圓的觀點,劉邦的優點是較之於項羽的缺點才更具價值的,如果項羽是個事事徵求別人意見的人,最後他還是失敗了,那麼歷史的結論就是:劉邦為人果敢,獨斷專行,效率奇高。劉邦奪取政權以後,政策得當,「規摹弘遠」,無非還是兩點,一是自己感覺好,意識到位,二是能夠傾聽他人的建議,成功其實就這麼簡單。

20、生與死平行,聞帝崩,畏呂須讒之於太后,乃馳傳先去。逢使者,詔平與灌嬰屯滎陽。平受詔,立復馳至宮,哭殊悲。因固請得宿衛中。太后乃以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後呂須讒乃不得行。樊噲至,則赦,復爵邑。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漢初的二個重要人物樊噲和陳平第一次面臨生與死的考驗。樊噲跟劉邦是連襟姻親,從小玩伴,情同骨肉,為劉邦出生入死,忠心耿耿。鴻門宴上,強闖項羽軍營的鏡頭,猶歷歷在目。而劉邦卻只聽一名風言風語,便要下毒手,當年恩義,霎時勾銷,使人心寒。政治恩怨,本來就變化莫測。而專制制度下的政治恩怨,不但變化莫測,更帶血腥。劉邦讓陳平砍了樊噲的頭,陳平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不會幹這麼傻的事,他和周勃只是將樊噲綁了押回長安交給劉邦自己處理。在劉邦駕崩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快馬加鞭回去奔喪,贏得了呂后的信任,不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還成為惠帝的師傅。所以古人說,富貴由天也不成立了,有時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顯得非常重要。

Page 10921、「人彘門」事件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年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鴆飲之。黎明,帝還,趙王已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漢惠帝剛一上台,首先就遇到了他身母呂后炮製的「人彘門事件」,對他打擊不小,從此他「日飲為淫樂,不聽政」。對於這個故事,無非就是想表達的呂后的心狠手辣,從古到今也未見什麼文人學者提出平不同的意見,其實對待這件事還是要客觀地來看待,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呂后當政,可能後人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她。在古代中國,女性掌握大權是大忌,所以後來有了「牝雞司晨」這個成語,其實是對女性的侮辱,正好呂后又叫呂雉,又吻合在一起了。再將人彘解釋一下,人彘是指把人變成豬的一種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割去鼻子,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暗葯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里。以古代的醫學,經過這種酷刑後不使用抗生素根本就沒法活下來,所以有了現代醫學常識,這樣不靠譜的事情就不能再相信了。所以整個「人彘事件」可能就是司馬遷先生杜撰或者道聽途說出來的,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可言。我們在讀史的時候一定要客觀地去看這個問題。

Page 11022、蕭規曹隨癸巳,以曹參為相國。參聞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始,參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惟參。參代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訥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參輒飲以醇酒;間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見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使歸,以其私問參。參怒,笞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參為相國,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壹。」漢惠帝二年(前193年),繼首任國相蕭何死後同,「參代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成語「蕭規曹隨」,如果就此評價曹參的碌碌無為,那就大錯特錯了。曹參加入劉邦陣營,功勞不小,《史記》載:「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原因是他一直跟著韓信做副手,正面點說,給韓信幫忙,做做輔助工作,順手牽羊,功勞也立下了;反面看,也可能是劉邦派在韓信營中的卧底,起個監視作用。所以,官場有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道理就是這樣,老闆要挑你立功,不立也不行。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是自己不努力,是領導不給機會。如果以曹參的職業經歷看,他應該是個只知道服從,注重執行的人,自己沒有更多的想法和創意,到哪裡,都是那種讓領導特放心的人。曹參在全國解放後被分配到齊國做相國,和周昌一樣,輔佐分封到各地的劉邦的兒子,曹參、周昌都是家臣,劉邦用起來放心。曹參做相國,劉邦有遺命,蕭何也有臨終推薦,前任推薦後任,是中國政治的一個應該說是優良的傳統,特別是宰相級別的,國君任命新相要聽聽老相的意見,沒有壞處。有一句話我們需注意「始,參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惟參」,蕭何與曹參的個人關係未必好,也許是政見不同產生了些矛盾,但蕭何的推薦卻是他,曹參也只是「蕭規曹隨」,循規蹈矩罷了,作為政治制度的繼承。老子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大國,是積極有為好,還是清靜無為好,確實是政治哲學的大課題。從各國的政治看,激進改革派和極端保守派執乎兩端,如何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在黑與白之間尋找到恰當的灰度,是大國宰相的最重要的工作。如果總理成天忙在具體事務中,不消停帶領人民打完這個攻堅戰,再打那個攻堅戰,恐非國民之福。曹參做得很成功,司馬遷評論「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通鑒中「載其清凈,民以寧壹」這八個字是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極好描述,也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3、人主無過舉帝以朝太后於長樂宮及間往,數蹕煩民。乃築復道於武庫南。奉常叔孫通諫曰:「此高帝月出遊衣冠之道也,子孫柰何乘宗廟道上行哉!」帝懼曰:「急壞之!」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願陛下為原廟渭北,月出遊之,益廣宗廟,大孝之本。」上乃詔有司立原廟。漢惠帝四年(前191年),劉盈每天要到長樂宮去朝見呂后,怕打擾百姓,就派人在武庫的南面修了條路,沒想到是他老爸劉邦的「衣冠道」,作路的時候也沒人說,等搞好了,大馬屁精叔孫通來跟他說了,劉盈是個孝子,他一聽急了,就想拆了,叔孫通來了句「人主無過舉」,皇帝大人永遠不會錯,如果錯了,請看上一條。這一點,連儒家大師司馬光都看不下去了,《通鑒》的作用是規勸皇帝的,要是他也肯定這句話,那他編這本書還有什麼意思,他舉了兩個故事,一是商王朝帝天乙擁有「改過不吝」(改正錯誤決不吝惜)的美德;二是商王朝帝傅說勸誡商王武丁(高宗)「無恥過作非」(不要因為怕別人恥笑便不改正過失)。當然作為正常人,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要用科學務真的態度去對待處理事情(胡主席語)。為什麼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權威那麼大,叔孫通的「人主無過舉」恐怕起著很大的作用。適逢柏楊先生仙去,以此感謝他在學術界的精彩作品,我也會將《通鑒》認真讀完的。

24、漢高祖、惠帝朝的自然災害(1)地震(漢惠帝元年,前194年)隴西地震。(2)乾旱蝗災(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漢惠帝元年,前194年)夏,旱。(漢惠帝五年,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谿谷水絕。 (3)火災(漢惠帝三年,前192年)秋,七月,都廄災。(漢惠帝四年,前191年)長樂宮鴻台災。(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丙子,織室災。 (4)日食(漢高祖三年,前204年)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夏,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漢惠帝七年,前188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漢惠帝七年,前188年)夏,五月,丁卯,日有食之,既。(5)其他異象(漢高祖三年,前204年)秋,七月,有星孛於大角。 (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春,正月,癸酉,有兩龍見蘭陵家人井中。(漢惠帝五年,前190年)冬,雷;桃李華,棗實。  分享:

0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43) 評論 (0) 收藏(0) 轉載(1)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解讀資治通鑒:漢紀四第12卷1-12 後一篇:解讀資治通鑒:漢紀五第13卷1-19
推薦閱讀:

2013年該如何開車 史上最嚴新交規解讀
史上最全海淘男士服裝鞋帽尺碼解讀匯總
命理解讀:多災多難的八字
五行精紀解讀
手指長短解讀你的命運密碼

TAG:資治通鑒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