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人婚戀觀該還要「嬗變」到何方?

國人婚戀觀該還要「嬗變」到何方?

日前,有媒體透露,最新一項調查顯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適婚青年男女的單身率已經超過了三成。當下,全國約有1.8億名適齡未婚青年。若加上為之操心、幫襯的眾多當事人父母,則約有多達幾億的中國人,正在不停地為自己或兒女能尋找到合適的伴侶而忙碌。春節、國慶節假期,更是相親最緊張的時段,不少單身青年甚至要「趕場」相親,以至於單身網友詼諧地調侃自己「不在相親,就在去相親的路上」。去年,甚至被一些人稱為「相親年」。近期微博上如火如荼的「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行動,也被幽默的網友生髮出「隨手拍解救大齡男女青年」構想,於是乎,一張張嫵媚動人的大齡女青年照片,被一一張貼在微博上,廣為流傳。這些美麗的女青年似幽怨似玩笑的面龐,讓人哭笑不得。相親,這個原本含蓄被動、私密性極強的個人行為,被放大到報紙、電視、網路以及公園裡的「萬人相親大會」上,大張旗鼓,且被多方接洽,多層次探討,成為令全社會都聚焦關注的大問題,這多少讓人覺得有些應接不暇。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希望藉助於多種方式、多個平台,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伴侶;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大齡未婚青年、尤其是大齡未婚女青年的婚戀眼光越來越走偏,越來越挑剔。毋寧說,正是由於這樣的女青年的日漸增多,才造成了適婚年齡的男青年頻頻「練單」,越來越找不到合適的或比較合適的「對象」。我這樣說,並非是鼓勵或暗示婚姻的可以湊合、應該湊合,恰恰相反,婚姻是最不能湊合的事情。這不僅是對自己、對對方、對兩個家庭負責任,也是對社會、對未來負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我想探究的只是,婚戀越來越難、相親越來越多,「剩女」、「剩男」越來越讓人操心,以至於社會要分出很大一部分資源來解決這個現實問題,這與當下社會人們普遍心態浮躁、過於崇尚、追求物質、拜金主義盛行以及「神馬都是浮雲」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一家新聞社聚焦「相親」的標題是:《國人相親方式漸趨多元,婚戀觀嬗變折射時代變遷》(2月22日中新網),應該說,這個略顯中性且習以為常的概括,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是否經得起我們的深究細問:我們的婚戀觀究竟有了什麼樣的「嬗變」?折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曾幾何時,社會封閉既久,人們渴望變革、更新觀念,渴望由此開闊思路,進而改變一切。於是乎,觀念變革、更新,成為唯一正確的方向、唯一正確的選擇。人們不停地在變革、在更新、在拋棄、在「嬗變」;唯「舊」是變,唯「新」是舉,「舊」的一概更新,「新」的一概汲取——矯枉過正、潑髒水倒掉孩子甚或倒掉的是髒水還是孩子都有些含混不清的悲劇,悄然間變成了見怪不怪的正劇。以婚戀觀而論,「從一而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作為婚戀唯一途徑固然值得更新,但若更新到熱播的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里一女嘉賓公然聲稱的「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這般,這觀念更新本身,難道不值得人們深刻反思嗎?若這樣的婚戀觀念被模仿、被推崇、被普及,這樣的觀念更新、「嬗變」意義幾許、價值幾何?從本質上說,觀念只有僵化與合理之分,並無「新」、「舊」之說;視一切既存的觀念為舊,進而全盤「嬗變」,勢必帶來觀念的扭曲、混淆——正確的、主流的、普適的觀念無從主張,不正確的、消極的、曇花一現的觀念趁虛而入。還拿婚戀觀來說,認同嚴肅認真、善良樸實、坦誠勇敢、勇於擔當、負責等等,這是不能夠改變的,也是不需要改變的。若婚戀過多地與房子、車子、票子聯繫在一起,若對婚戀的物質期許遠遠大於對兩個人共同生活的憧憬,若把婚戀當成鯉魚跳龍門、當成改變物質生活的最佳途徑,若婚戀承載了太多附加的物質、拜金內容,若「京十五條」剛出台,你的擇偶條件一定要適時加入「須有五年納稅證明」,諸如此類,這樣的婚戀觀無論如何「嬗變」,如何「折射時代變遷」,都是不值得提倡、張揚的。令人惶惑不安的是,「不變」已成為遙遠的奢望,「嬗變」正在成為普遍的現實。有必要指出的是,當下,公眾、社會輿論包括相關專家、學者對此常態度曖昧、觀點模糊,似乎只要是存在的社會現實,一定都是合理的,都是應該被認可的,甚至連前述「拜金女」的宣言,竟也被不少人認為是「可以理解的」。這與其說是態度上的妥協,毋寧說是觀念上的誤判——近期一部由一著名導演拍攝的愛情電影,也在極不自信地反覆強調愛情的年代屬性,似乎愛情的本質、婚姻的本質全然是由年代來界定、區分的。難道所有人「霧裡看花」,都必然要霧迷花亂?應該說,物質至上、拜金主義,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非一種主流價值觀,都是永遠不會有行情、不會有市場的。設若,全然剔除了物質至上、拜金主義,婚戀回到其本身,則挑來挑去挑花眼的「相親」,還會如此驚擾社會嗎?「剩女」、「剩男」們,還會多到需要微博來「隨手拍解救」嗎?
推薦閱讀:

國人婚戀觀四大變化
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
中國男女婚戀觀:男「財」女貌 仍是首選(組圖)

TAG:婚戀 | 婚戀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