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傳就是一張紙:針法精華經驗談

新書友點標題下方中醫書友會快速關注

文/劉志傑 | 編輯/王超

 

編者按:借劉老師自己的話:「好的東西都不會有長篇大論,甚至越說越糊塗!其實,真傳就是一張紙!!」這真真切切是作者送給大家的「禮物」,書友會借花獻佛,望您笑納!

特別提醒:本文內容僅適宜針灸專業人士參考,其中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請謹慎借鑒,非專業人員請勿擅自施用。


 

在談(針灸)臨床操作之前,先說明一下,如果是新手,基礎理論薄弱的人,要先看幾本書:

1、人體解剖學

2、針灸學

中醫學院的教材就可以。

3、《針灸秘驗》彭靜山、費久治著

(編者按:點底部閱讀原文,可瀏覽《彭靜山先生針灸秘傳十八絕招》)

4、讀完上面書籍後,平時要熟讀《內經》和《針灸大成》,要反覆讀,一讀到老!!

有了以上1、2、3項基礎知識後,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內容。

提醒:好的東西都不會有長篇大論,甚至越說越糊塗!其實,真傳就是一張紙!!

第一講 理論

1、以通為用

《小品方》云:湯藥治其內,針灸治其外。就是說,由臟腑失調導致的經絡不通或由經絡不通導致的臟腑失調,都可以用針刺來決經絡之雍滯,通經絡之氣血。針法以止痛救急見長。以通暢經絡為宗旨,偏於瀉。

因此,針法的根本理論就是以通為用!

2、通法的種類

有微通、溫通、強通、淺通、深通、割通法。

微通法:就是用普通毫針來刺激穴位,是當前醫療部門的常規方法。

溫通法:就是火針法。用以治療陳寒久痹,瘰癘和體表腫塊。

強通法:就是粗針法。用以開通經絡的久雍久滯,治療頑固疾病的好方法。

淺通法:刺絡放血法,對閉阻的經絡區淤滯的曲張性毛細血管網毫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放血,祛淤生新,使經絡通暢;或三棱針刺井穴或百會、太陽以搶救中暑、中風等昏迷。

深通法:用芒針透刺穴位或深刺腹部穴位至臟腑間隙,以治療多經同病以及臟腑之氣機久滯,內臟平滑肌等痙攣劇痛,服藥無效者。

割通法:屬針刀方法。以後另起一篇陳述,這裡略過。

3、補瀉

各家針灸書大論針法的補瀉方法,搞得人眼花繚亂。其實,普通毫針輕刺激就是補,毫針重提重插,快如搗蒜(搗臼法),以及除毫針微通法以外的其它通法,都屬於瀉!

第二講 針具與操作

1、毫針,即市面上銷售的普通毫針。

操作:進針要快,以得氣(酸、麻、脹、重等)為準。之後行不同角度的輕微提插,尋找感傳點,一旦出現循經感傳,就根據患者虛實的不同,行輕重提插刺激,重手法(瀉)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如能使感傳的「氣」達到疾病的部位,即所謂「氣至病所」,療效會很滿意的!這是療效好壞的關鍵所在,所以,醫生要平心靜氣,手法靈活機巧,要耐心尋找「感傳點」!如果感傳到中途便停止不前,則可以在其停止點再刺一針,繼續應用手法,象接力一樣,將「氣」送入病灶!

如果只得氣而不出現感傳,也不必強求,不過療效會差些,治療時間要長些。

當然,也有不出現得氣的,這種病人療效會不滿意,不適合針刺療法,另改其它方法治療。

這裡要順便說一下,就是古代的針具,由石針、骨針、竹針、到銅針、鐵針、金針、銀針,都是較粗的,所以,我臨床常用的毫針一般選直徑0.5的,效果很好。

2、火針,有粗細之分,網上有售。

操作:在選定的穴位上用龍膽紫藥水作標記。消毒後,點燃酒精燈,將火針燒至發白,迅速刺入穴位,並迅速拔出,用酒精棉球按針眼片刻。根據部位而定刺入的深淺。操作要領就是「紅(發白)、快、准」。注意不要傷及大血管和神經!

治療寒痹久痛、麻木,按上述方法操作。

如瘰癘和體表腫塊,如乳腺增生,要刺入腫塊中心部位,留針30分鐘,可刺五針,即中間和四邊各一針,外觀如雞爪。3-5天一次。一般不超過60天可痊癒。對於卵巢囊腫和腹腔內貼近臟器的囊腫,要技術嫻熟才可以操作。

3、粗針,為直徑1-1.2的特製不鏽鋼針,長度1.5寸-2尺不等。一般為自治,一些生產針具的醫療器械廠可以聯繫定做。

操作:首先消毒。因為有些長針過長,難以正常化學和高壓消毒,可以用酒精燈由頭至尾燒,但不要燒紅,來回10秒鐘就可以,然後用碘伏擦拭,之後用酒精棉球脫碘。

粗針的刺法就是循經刺,以決雍開塞,如疏通河道之淤積,對於多種內臟和經絡的氣機久痹,有良好療效!

1/謹守督脈,以背為樞。

督脈為諸陽所會,內藏脊髓,聯通命門,為奇恆之腑,為五臟六腑之大系,四肢百骸之根結!而督脈貼近背心處,5-8椎附近為臟腑陰陽上下及手足六經的交接之處,無論身體何處有障礙,此處按之必有奇痛!這是不傳之秘!今天公開給大家,這點非常重要,以後講溫灸和推拿時都用得到,要深刻領會!!

我們下針的第一步就是這個地方,無論什麼病,第一針就是這裡!

用20公分長的直徑1.2的粗針在背心痛點靠上五公分處進針,用雙手捏住針尖上2公分處,快速刺入皮下,沿督脈皮下軟組織直接向下刺入,一般針感為麻竄至尾骨或腰部,其它還有多種感覺,都是好的反映,要留針1小時。

2/第二步,按「華佗夾脊」的分布方法,在相應疾病的督脈區再如上法扎一針,長度以10-15公分為宜。留針1小時。

3/第三步,在患病經絡上,用直徑1毫米的針,根據具體病情區域,選用不同長度的針,循經皮下平刺。留針1小時。舉例:如坐骨神經痛,腰腿風濕痹痛,用1尺半長的針,自環跳下針,針與皮膚呈15度角,循太陽經向下刺,以患者感覺有麻電感放射到足跟或局部酸脹發熱為準,留針半小時。

粗針對臨床多種急慢性疾病和頑固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如心臟病,胃病,癲癇,腎炎,肩周炎,腰突,婦科病,遺尿,男科病,外科炎症等等。

4、三棱針與梅花針,商店有售。

操作:

緩刺,對肘窩、腘窩、太陽穴見到靜脈血管怒張,則用三棱針慢慢刺半分至1分深,緩緩出針,使黑血流出變為紅色時,用酒精棉球壓迫止血。可治療急性腸炎、痢疾、中暑,霍亂、高熱等。

速刺,用三棱針點刺十宣,手足十二井穴,少商穴,耳尖、耳垂等,用手擠壓出血如綠豆大,治療中暑,中風昏迷,咽喉腫痛,腮腺炎等。

挑刺,在腰背,骶部找紅色痣點,將局部捏起,用三棱針刺入半公分,橫挑。

可治療瘰癘,針眼,痔瘡,頑固痤瘡等。

叩刺,用梅花針叩打患處輕微出血,治療皮膚病,如頑癬等。

刺絡,用普通毫針刺病變經絡區域的曲張毛細血管,使淤血散盡。如腰腿痛常見委中穴區出現淤阻的絡脈網,用針刺破放血後,疼痛顯著減輕或消失。

對嚴重的糖尿病、血液病等禁用!!

4、芒針,以針體細如蚊芒,針體長,極為柔韌見長,商店很少見到,可與生產針具的廠商聯繫。

操作:

透穴,如陽陵泉透陰陵泉,風池透風池,內關透外關,合谷透後溪等。可多經同治。

臟腑間隙深刺,對於頑固的臟腑氣機閉阻疼痛,如頑固的胃痛,呃逆,輸尿管結石等,往往一針解決病痛。結石不超過0.5的,常可迅速排出!此法只可在腹部操作,不可用於胸部,以免出現血氣胸。沒有十分的把握和經驗,千萬不可隨便操作!!切記!!

第三講 選穴

選穴很重要,臨床常分三種。即常規穴、阿是穴、痣點。

1、常規穴一般不多,主要記住募穴、五輸穴、十宣、耳尖、耳垂、大椎、風池、環跳、三陰交、會宗、百會、太陽及面部幾個常用穴。要研究《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雜病歌》和八脈交匯穴,很有意思。

2、阿是穴很重要,一般都在病變區局部,有時在病變所屬經絡的遠端也可出現痛點或舒適點。用拇指循按查找就會找到。針刺時往往能迅速解除病痛。如手陽明病變導致肩周炎、闌尾炎(非化膿性,化膿而未穿孔者,可針葯並用,避免手術),在小腿足陽明經就能找到阿是穴,在背部和腰骶部也能找到,針刺後,使疼痛顯著緩解或消失。學者可以舉一反三。關鍵是要扎准!要「得氣」才好。

3、痣點,我們詳細來說一下。因為我臨床常選阿是穴和痣點治療疾病,感覺療效勝於用常規穴。

(1)、痣點的特徵:

顏色不同,白色、黃色、棕色、黑色、紅色等等。

大小不一,小如針尖,大如蠶豆。

形狀多樣,點狀、斑狀,與皮膚相平或稍微高起。常見的是黑色和紅色的,呈點狀的,有的高出皮膚。

數目有多有少,一般隨病情緩慢進展而逐漸增多。而有些急性病一開始就出現眾多痣點。

其分布特點是在病灶區、胸腹腰背部,相關經絡區都可以找到。

如果出現在兩經之間,多為慢性病後期,多經同病的結果。

(2)、痣點的變化

疾病剛開始時少,範圍小,呈針尖大小,顏色單一。隨著病情進展,會逐漸變多,範圍加大,形狀增大,顏色駁雜。

刺痣點後,痣點會變小和消失。全部消失說明痊癒,沒有全部消失,即使只剩一個,也說明沒有治癒,將來會複發。

(3)、操作

痣點小的對點針刺,大的刺中心。刺胸背部痣點可以把痣點捏提起來或推到肋骨上,以免造成氣胸。要避開大血管。

逐個針刺,爭取一個都不放過,多的分區,每天針刺一個區。

同一個痣點要隔天再刺。

要採用毫針微通法,尋求"得氣"。一般痣點針刺,針感會比較強。有的淺刺就有針感,有的需要深刺才可以。如果治療2天都沒針感,就只好改其它方法了。

如果沒有痣點,就選阿是穴,沒有阿是穴,就選常規穴。

在治療疾病時,以上諸法可以單獨用,可以合起來用,要根據病情,要靈活運用。

我們在臨床上,常見到某個疾病辯證無誤,處方對證,但就是無效,有時甚至病情加重,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經絡被阻嚴重了!怎麼辦?針刺解決!經絡通了,再服藥,就會治癒。

如仲景治療太陽經證,服藥不效,針風池,再服藥,就會痊癒!

學針灸,要抓住要領,要抓住方法,之後要廣讀各家之言,有取捨的吸收,要多臨床實踐,總結經驗,才能更上一層樓!

望學者深思之。

【本文選自經方家劉志傑新浪博客,作者授權,由中醫書友會特約編輯王超整理,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特別提醒:本文內容僅適宜針灸專業人士參考,其中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請謹慎借鑒,非專業人員請勿擅自施用。

點底部閱讀原文,可瀏覽《彭靜山先生針灸秘傳十八絕招》

中醫書友會第169期


如果您想收到中醫書友會每天推送的精彩內容或活動通知,請點右上角按鈕:查看官方帳號-關注。好文共享,歡迎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書友會公眾號:zhongyishuyou

與編者交流,可加個人微信號:linglanshuyuan(謝絕尋醫問葯)


推薦閱讀:

我的鉤鞋經驗(帶後跟的拖鞋)
怎麼預防銀屑病複發?銀屑病飲食注意事項!23年銀屑病醫好經驗
中國面相實戰經驗一百招
別做職場新人,做個職場有心人!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