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古農:我之紀念印光大師

   

聶雲台居士與印光大師的佛緣

發布:清凈乃空 [全部文章 空間 留言]   日期:2012-4-26 14:23:00  

分享到: 4

 

聶雲台居士與印光大師的佛緣

 

聶其傑(1880~1953年),湖南衡陽人,字以行,又名雲台。幼年隨父聶緝架(蘇浙皖三省巡撫)居滬上,曾從英人學過英語。光緒十九年(1893年)歸原籍應童子試,中秀才,以後又學過電氣、化學工程,大半生致力於經營近代企業。

    聶其傑的企業經營活動,是從參與復泰公司工作繼而主持恆豐紡織新局開始的。恆豐在他主持下不斷發展,經濟效益顯著。民國7年(1918年),當選華商紗廠聯合會副會長,民國9年又被選為上海商會會長,民國8年至11年間是事業的鼎盛時期。這期間,聶其傑拓寬投資領域,參與創辦和經營一系列新企業。民國8年6月,創辦吳淞大中華紗廠,民國11年4月正式投產,有紗錠4.5萬枚,規模、設備在當時屬第一流,被稱為「模範紗廠」,聶任總經理。民國9年,又在吳淞參與創辦華豐紗廠,聶其傑任董事長。大中華紗廠和華豐紗廠即今上海第八棉紡織廠前身。

    此外,聶其傑又投資創辦過中國鐵工廠、中華幼工銀行、協豐糧殘等,由於能抓住有利時機,措施果斷,善於管理,企業的經營活動較為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外國資本捲土重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的民族棉紡業受排擠,聶其傑的企業也未能擺脫厄運,華豐紗廠於民國13年被日商侵吞,改稱日華八廠。之後,聶身患疾病,吃齋念佛,成為佛教居士。

    下面就探討他與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佛緣。

    一、詩書傳家,宅心仁厚

    聶雲台出生在官宦人家。父親名緝規,字仲芳,歷官江蘇巡撫,是曾國藩的女婿。母親曾紀芬,晚年號崇德老人,是曾國藩最小的女兒。

    聶雲台兄弟姊妹九人,他行三。家居上海,幼年與兄弟姊妹在家中延師共讀。十四歲那年,與他二哥其昌回衡山原籍應縣試,考取秀才。以後在上海,跟隨外人老師學習英語,旁及電氣與化學工程,並赴美國留學,參加留美學生組織的「大衛與約翰」兄弟會。

    聶雲台的家庭是多文化交織的家庭。母親曾紀芬是曾國藩的最小的女兒,受到勤儉持家的良好教育,她不僅自己絕無豪華奢侈之舉,而且把這種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風帶到了聶家,時時以「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來要求和規範家族成員。聶家既以曾文正公思想之家,又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同時又含有佛教信仰的成分。祖父母逢佛誕或觀音誕等日必持齋禮佛,父母供觀世音菩薩,朔望必禮,母親逢九持觀音齋,禮拜虔誠。家有疾病危難之事必祈禱菩薩。

    在這樣的家庭里,聶雲台養成了慈悲仁愛的性情,1915年與夫人同受基督教洗禮,歷任基督教青年會司庫、會長。1920年,聶雲台在美國聞華北五省大旱,饑民無數,即發願吃素。

    二、體悟無常,皈依佛教

    聶雲台雖然實業上十分成功,但是夫人於1917年病故,他夫妻情深,不復續弦。自己又大病了一場,幾度瀕危。深感人生無常,潛心閱讀佛典三年,信仰上乃發生變化。1924年在如幻大師處受三皈依。不久朝禮普陀,於印光大師座下進受五戒,法名慧傑。接下來幾年中出世念切,好幾次想出家,終因老母在堂沒有成行。

    三、篤修儒行,支持印光大師流通善書

    聶雲台早歲是儒教中的志士,中歲是基督教的名人,晚歲是佛教的耆宿。可以說是大實業家、大慈善家、大教育家。他皈依印光之後,最主要的工作是印送流通各種佛經善書。1930年印光大師歸隱到蘇州報國寺閉關,聶雲台是發起弘化社最得力的人之一。幫助印公流通善書之外,還流通家傳善書。民國十四年(1925年)出版家聲選刊,民國十五年(1926年)開始出版聶氏家言旬刊。丙寅年(1926年)開始召開聶氏家庭集益會,全家聚會探討交流家政和家教。聶雲台善於用淺顯的語言闡明儒佛的深義。他的演講和文章選編為《人生指津》,多次出版,是最受歡迎的書。後來楊慧鏡居士加以重編,由印光大師鑒定,弘化社刻印流通。抗戰期間,他帶病寫了《保富法》,在上海《申報》上刊出,勸人散財布施,救濟災民。善書中,流通最多是《德育古鑒》,著作中流通最多是《人生指津》,先後流通各種善書四十餘萬冊。他還身體力行,將自己的私財及妻子蕭氏夫人遺留的遺產、金飾等全部捐了出去,用以救濟湖南各地的災民。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的甘地,雖在病榻猶以民生為念。他出資請許止凈居士編撰《歷史感應統紀》,完成了印光大師夙願,因此印光大師親自料理這本書的刻印流通事宜。

    聶雲台的嘉言懿行得到印光大師的充分肯定,印光大師在給他的回信中說:

    接貴家語,不勝欽佩。文正公心法,閣下得而傳之,故能脫離富貴習氣,樂我天真,不隨物轉也。致某君書,實為振興頹  敝之妙法,恐某君無此志向,則了無所益。然公之眾覽,必有肯取法者。盜竊因緣,推至其極,則可以為聖為賢,實為救世至文。由是知因果之道,至深至遠,彼以因果為權漸小乘者,皆道聽途說之流也。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當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報應,雖佛菩薩聖賢俱出於世,亦末如之何矣。又曰,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不於此講究,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皂白者之亂統也。光之愚見如是,不知閣下以為然否。如其不甚悖謬,敢祈大加發揮,亦未始非挽回世道之一助也。

    (註:《人生指津》,聶雲台「致某君論家計書」強調勤儉,早起,某君11點才起。聶認為冬季最晚七點起晚十點睡,夏季最晚六點起,晚九點睡,改富貴習氣,聶自己早晚吃白粥,中午糙米飯)

    四、克服病苦,安詳生西

    聶雲台因為家學淵源,又因自己有病,六十歲後又研究醫學,常布施驗方。1943年,聶雲台因骨結核病截去半腿,不良於行,自此除讀經念佛外,更不外出。虛雲和尚到上海曾見聶雲台,勸他放下萬緣,專持名號,求生凈土。聶居士晚年自撰輓聯,「做了幾十年的怪物,見解不與人同,於今放下諸緣,一心皈依凈土。哀哉無量數有情,痴迷皆曰予知,何時徹底覺悟,三界齊現清涼。」體現了凈土信願的懇切和哀憫眾生的菩提心。1953年12月11日病勢轉重,家人禮請妙真和尚、五台山慧圓和尚等帶領大眾助念。十二日十二時安詳西逝。

    聶雲台居士懇切的悲心,篤實的行持,善於反躬自省,心口行完全一致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范古農:我之紀念印光大師

發布:清凈乃空 [全部文章 空間 留言]   日期:2012-4-26 14:25:00

分享到: 0

 

范古農:我之紀念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一生道業,及往生瑞相,記載已富,無容讚辭。茲所陳者,為個人與大師因緣,及所感想而已。大師之教滿天下,而世得而聞者,實肇於民國紀元。憶其時閱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之《佛學叢報》,得讀署名常慚者文,但知為普陀山僧。及徐蔚如居士發行《印光法師信稿》,而始悉其洪名。其後廣集《印光法師文鈔》,而師之言教,藉以風馳。農與大師之因緣,亦漸引發於是矣。

  夫農之學佛也,閱經始於《圓覺》,讀論始於《起信》,聞法始於《彌陀》。以農惟聖言之是量,故一任佛說之虛實縱橫,但有信崇,決無疑訝。故聞《彌陀經》念佛往生之事(宣統三年在平湖報本寺聽華山法師講《彌陀疏鈔》),即知佛無妄語,因必克果;況《疏鈔懸談》,發明經之要旨,並知凈土一宗,為佛法中修行最簡最妙之品,於念佛雖未實行,而信根已立。及研讀《大乘起信論》至「修行信心分」,始知念佛得生他方佛土,實如來為學佛眾生所設之勝方便。農自惟鈍根,於修行十萬劫信心成就之久遠,保無遇緣退轉者。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若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常得見佛,終無有退。此勝方便,若不奉行,不獨辜負佛恩,亦且自塞修路。於是發心念佛,自行勸他。民七受皈戒後(寧波觀宗寺第一次傳戒,農皈依上諦下閑老法師為師),即供佛念佛,定有常課。自是厥後,在杭講學,亦輒以《凈土十要》、《普賢行願品》等為同學解釋。當時西湖尊宿,若常寂光微公(微軍老和尚)、彌陀寺智公(智慧老法師)、定慧寺弘公(虎跑出家弘一法師),咸以提倡念佛為務,而農得追隨其間,於凈土法門,乃深入而不可拔矣!時乃廣覽凈宗著述,《大師文鈔》與《徹悟語錄》,同其條達,而峻直則過之,洵為末法之南針,後學之津梁也。

  先是鄉友戚則周居士,發心念佛,特赴普陀請求皈依,大師憫其至誠,命名智周。農雖無緣親近大師,而於戚居士處,常得間接領教,無殊親炙。逮民國九年,大師偕周群錚等居士游杭,農謁之於常寂光,始睹德容。十四年率婦禮普陀大士,再謁大師於法雨寺藏經樓,承賜婦法名智徹。十八年佛成道日,於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記錄大師開示。嗣凡佛學書局編印凈宗典籍,必請大師為之序。凡南北人士發心學佛,輒為介紹皈依大師。農於佛學雖復涉獵各宗,而修持必以凈土為歸,二十餘年不改其志者,蓋大師之道風有以策持之也。我師諦公,教在天台,行在凈土,與大師同歸一途。農於大師雖未舉皈依形式,而心皈也深且久矣。故凡奉書,必稱弟子,而大師謙虛,視同友誼,於弘揚凈土處,輒蒙獎許,蓋有不勝惶愧者耳。師在滬時,常得趨太平寺請益。師閉關報國後,僅於二十四年夏初,送友靈岩佛七,過蘇請示;及二十六年夏五,送友求戒,謁師二次。事變以來,師迎住靈岩,農避難返滬,滿擬上山趨謁,迄未得成。今歲佛誕,農鑒於家累,與婦謀舍宅為寺,撰文陳情,請師印可,派人接收。師以時局未寧,人選難得,囑待機緣。農等之求願未遂,若失怙恃,即擬撥冗上山親謁請求,豈料一再蹉跎,而大師已舍農等而去矣!

  嗚呼!大師教人,專以凈業為宗。《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正因。大師恆言,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第一福乎?恭敬三寶,戒殺戒淫,非第二福乎?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求生凈土,非第三福乎?世人以大師之提倡因果,涉及《陰騭文》、《感應篇》為嫌,豈知大師以悉檀因緣,令其深信因果,通達佛乘,方便善巧,無逾於此!故因是而得發心歸佛者,不可算數也。經又云:「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大師教人,悉依經量,深契佛因,而或以導俗淺之者謬矣!夫大師之生也,為弘凈宗而來。大師之寂也,為示生西而去。大師乎,其為凈土菩薩乘願再來者乎?而今凈宗同仁,咸推大師為本宗第十三祖,以繼十二祖徹公(紅螺資福徹悟大師)之後,不亦宜哉!庚辰臘八大師生西之五七日 

    弟子范古農和南 謹述

 

范古農(1881—1951),原名運樞,字拱薇,後改名夢耕,字古農,後又易名寄東,字幻庵,嘉興人。清末秀才。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肄業上海南洋公學。二十六年就讀於杭州求是書院。二十九年創辦毓秀小學,為城區小學校之始。三十三年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物理專科學校。在日本與褚輔成、沈鈞儒等交遊,加入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歸國,任嘉興府中學堂監督。1912年創辦嘉興縣立乙種商業學校,任校長。原本力主革命,與章太炎、魯迅均有交往,辛亥革命後轉向佛學研究。1912年,與龔寶銓等組織嘉興佛學研究會。嗣後,杭州、平湖、嘉善、海鹽、松江等地亦相繼成立佛學會。於寒、暑兩假,應邀前往各地講經,開居士講經之風氣。1922年,嘉興縣立乙種商業學校改稱嘉興縣立商科職業學校,任校長。

 

1925年隨九世班禪和白普仁喇嘛朝拜各佛教聖地,並訪問武漢、長沙等地佛教團體。1927年去上海,任佛學書局總編輯,此後漸成為國內佛學界權威。

 

1937年抗戰興起,避難至浙西天目山。次年返滬,寓居省心蓮社,講大乘起信論等。1939年繼任上海佛學書局總編輯、杭州佛學研究會主講,並擔任《金剛經講義》校訂。

1943年至上海創辦法相學社,集學者講法相。抗日戰爭勝利後,專力於法相學,先後講大乘五蘊論、大乘廣五蘊論、百法明門論、二十唯識論等。

1947年以嘉興月河住宅為校舍,創辦私立範氏小學(後改稱私立月河小學)。1951年因病在上海去世,火化後葬蘇州靈岩山。家藏大批佛學書刊,歿後歸於嘉興圖書館。著作有《釋尊傳》、《大乘空義集要》、《幻庵文集》、《八識規矩頌貫解》、《觀所緣緣論釋》、《佛教問答》、《生日紀念》等。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文鈔》第四卷 上海佛學編輯社緣起 常齋會題詞並緣起 樂清柳市募建凈土堂緣起
印光大師:只有誠與恭敬才能學道
弘一大師誠懇拜印光大師為師
《印光大師文鈔》第七卷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八
修凈土念佛人必看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 (每日連載 每天15個問答 第34天)

TAG:紀念 | 大師 | 印光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