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彌陀佛48大願看佛教人文關懷之深廣

【人文關懷是隨著時代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而越來越完善,但佛教的人文關懷範圍之廣,當屬罕見。】

生命權利平等的人文關懷

在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惟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道出了佛教人文關懷的根本。

佛教認為,上至人類、天人等高級生命,下至蜎飛蠕動等低級生命,凡是六道內有心識的生命,都有成佛的潛質。但由於受妄想執著等煩惱和業力的控制,或行善上升,或造惡下墮,被緊緊地束縛在輪迴中不得出離。

有心識的生命之所以能夠成佛,是因為他們都具有如來藏佛性。就好比金礦一般,雖然有的雜質厚重,有的雜質略輕,但都有金子的屬性。如果能善加打磨提煉,都會變成金子。

人不會永遠是人,蟲子也不會永遠是蟲子,在佛教以業力學說為主導的理論下,生命的生存形式取決於行善還是造惡。無論是人類還是三惡道的生命,都沒有固定的屬性,一切隨著業力而沉浮。因此,佛教的道德規範不但禁止殺人,也禁止一切對所有生命的傷害行為。這種不止對人,而且延伸至所有生命身上的人文關懷,或許是在所有宗教、哲學中都找不到的一種思想觀念。

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我們一樣可以感受到這種愛惜一切生命的痕迹。如《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第二願說:「無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此說不但人類可以往生,即使六道中的三惡道眾生,也同樣可以得生。在追求快樂、嚮往幸福方面,所有的生命都是一致的。

在當今世界,人們受自私自利的無明煩惱控制,誕生了種種因不平等而產生的紛爭與災難。種族歧視、生命優劣歧視、人種歧視……,這一切,不但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成為快樂的障礙。自我膨脹與過度貪婪,利益紛爭與相互仇恨,猶如劫末烈火,將本應和諧快樂的生活,焚燒殆盡。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應該反省,應憑藉對心智的培育,開展內在的快樂,只有當心靈和諧、安寧平靜的時候,才能開發心靈的凈土;當內心純凈,則國土一定能夠變得和諧。心凈則國土凈,是顛仆不滅的真理。

物質與精神快樂的人文關懷

很多不懂佛學思想的人,大都會對佛教哲學產生想當然的誤解。他們認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一切皆苦,否定人世間的快樂。但佛陀從來就沒有否定人間的快樂,在經典中,我們處處可見佛陀對眼見美妙事物,耳聽悅耳聲音等五欲快樂的肯定。所謂苦諦,並非單指痛苦而言,即使那些世俗的快樂,由於其短暫性、欺騙性,所以佛陀劃為苦諦中,佛教所說的苦諦,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苦,並非單純的痛苦之意。

雖然佛教承認人間的感官快樂,但也會提醒人們,對於世俗的快樂,不應該過於執著,如果過度追求,則會陷入痛苦的沼澤。無數的世間案例,證明了這點。所以佛陀教導人們,在把握物質快樂的分寸上,要有適度的理性。

我們都明白幸福與快樂有一些基本的要素,比如健康的身體就是快樂生活的一個基本條件。另一個要素是頭腦的清晰靈活,當然財富的累積也是其中的一項。此外,我們也都相信要過著圓滿快樂的生活,我們的身邊必須要有值得信任與依賴的朋友。但最重要地,是精神層面的快樂訴求。

如果不能健康培育心靈,內心充滿了貪婪、仇恨、嫉妒等負面心緒,即使在財富等方面比較富有,也很難享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一旦你缺乏內在的修養與訓練,不能擁有寧靜安詳、慈悲智慧的心,無論外界的情況如何,都無法幫助你找到你想要的幸福與快樂。反之,只要你能擁有寧靜安詳以及慈愛的內在力量,就算缺乏外在的資源,沒有奢侈的生活品,你還是有能力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我們也會發現,極樂世界的所有殊勝,都體現在物質及精神生活兩個方面。精神快樂作為上層建築,雖然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但仍然處於第一位,因為這是快樂的核心。

地理環境的人文關懷

所謂地理環境,是指人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人類的幸福指數,與生存的地理環境有著巨大的關聯。如果一個世界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天災人害不斷,人們生活的艱難便可想而知了。

近年來,我們在電視等媒體中,經常會發現世界各地的諸如冰雹、洪水、地震、颶風、瘟疫、乾旱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或者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或者生活極度貧困,過著缺衣少食的悲慘日子。

佛教認為,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是一個五毒瀰漫、五濁盛行的世界。人們被愚昧、貪婪、嗔恨等煩惱驅使,被各種錯誤思想佔據內心,被各種疾病危害健康甚至生命,被各種誘惑侵蝕人格與道德規範……。

阿彌陀佛深知,在一個環境惡劣的世界中,人們是無法安享快樂生活的,所以在他的四十八願中,便摒棄了地理環境中的所有弊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地是平坦的,風是柔和的,水具有八種功德。那裡沒有任何災難,地理環境的和諧,促進了人們對究竟圓滿快樂的追尋。

有情生命賴以棲居的空間,以及空間中的山河大地、高山河流、樹木灌叢,構成了生命生存的地理環境。隨著畜生、人類、天界等有情生命的不同差異,他們所棲居的空間也是各種各樣的。但佛教認為,生命生存的環境與生命本身,並不是各別孤立,而是息息相關的。在佛陀的教誡中,甚至禁止比丘隨意砍折樹木。因為在破壞環境的同時,生命本身也會嘗受帶來的惡果。在佛經中記載著一個故事,一位比丘由於亂砍濫伐樹木,最終投生為一個樹狀怪獸,承受著各種痛苦。以現代科學研究而言,人類很多奇怪的疾病也大都可能源於環境、森林的破壞造成的。

佛教認為,在凈化心靈、去除負面心緒的同時,對生存環境加以保護,是極為重要的事情。生存環境的優劣,都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結果。佛教的這種主體生命與客體環境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作用的學說,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推薦閱讀:

從詩人余光中的平靜離世,來說說臨終關懷
馬伊琍聰明、好樣的!「且行且珍惜」體現了妻子對丈夫的無限關懷!文章你娃太有福了!!
生死關懷——度亡濟幽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之二
活字 | 蘇東坡,一碗豬肉的關懷

TAG:人文 | 佛教 | 阿彌陀佛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