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初悟太極拳《授秘歌》

初悟太極拳《授秘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黃震寰



一、 概論



太極哲理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最高哲理,太極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本土文化的結晶,太極拳藝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

太極拳源於道家,其理取於「易老哲學」。太極拳由「太極」和「拳」組成。「太極」者道也,「拳」者技藝也。就是說以「太極」之理修大道,以「太極」之理練拳技。修道為了養壽、明理,是體。拳技為了強身、防身,是用。體用結合乃是「大道」,道家仙學派也是以太極之理煉丹而修道養壽並長生。所以有「拳道同源」、 「拳道合一」之說。



太極拳修鍊的完整過程同樣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和「煉虛合道」。煉內注重「精氣神」,煉外注重「筋骨皮」。其首要放鬆入靜,凝神聚氣,然而煉神修性,鍊氣安身立命。所以太極拳不僅是只練拳藝,更要的是進行「性命雙修」、「內外兼練」、「形神合修」,最後達「性命合一」、「神氣合一」 而返還到「太極」,「太極」再返還到「無極」。無極虛空與道合真乃大道之修。張三丰在<<太極行功說>>中告誡我們練拳者:「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太極之象。」胡海牙在《仙學指南》中說:「太極拳乃真正氣功之所在,更是道家性命雙修的運動之學」。

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幾,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張三丰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中說:「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



太極拳的上層功夫是「無形無象」的,因為「大道無形」、「 拳和道合」。 太極拳《授秘歌》是太極拳的內煉秘訣和全體大用。很多人花了畢生心血來悟透它的真義。



我的老師吳圖南太極宗師在生前特別珍愛《授秘歌》,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他的學生講解它的內容,體悟它的真義,找到太極拳修鍊的方法。吳老畢生從事了推廣和講解《授秘歌》的工作。在他的著作《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可以看出,他花了不少筆墨來敘述了這一問題。現在國內和國外,練習太極拳的人數以萬萬計,特別是我國非常普及,但是要能體悟到太極拳的上層功夫的人少之又少,還需要在普及的基礎上加以提高。體悟太極拳《授秘歌》不啻是一個極好的路徑。



二、 太極拳《授秘歌》來源



太極拳《授秘歌》由唐朝高道李道子所傳。他宏言高論,其道獨高,所傳太極拳叫「先天拳」,也叫「長拳」。所授理論秘歌為:



無形無象 全身透空



應物自然 西山懸磬



虎吼猿鳴 泉清河靜



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

太極拳《授秘歌》又稱「八四秘訣」是太極拳的內練秘訣,由李道子授其學生,故叫《授秘歌》。《授秘歌》的內容既道出了太極拳修鍊的方向,原理和方法,又指出了修鍊的目標和歸宿。其文言簡意真,句句真珠,無怪乎現今想真正獲得太極真諦的人們視為珍寶。在許多已出版的書籍和學術雜誌的文章中,常被稱作「太極真義」,「 太極拳綱目解」,「 太極拳全體大用」等等。可見,它已公認為是太極拳修鍊的至高口訣。那麼,《授秘歌》是誰發現和推廣的呢?是誰首先弄清它的真義和解釋的呢?是誰身體力行並得益的呢?這要歸功我的老師太極泰斗吳圖南先生了。



(一) 發現《授秘歌》



現在到處傳播和刊登的太極拳《授秘歌》是吳老首先發現和傳播的。記得1971年春天的一個星期天上午,我和張國健、陳友仁、於宏恩、范理寶(現在都是太極拳名家)等先生在天文館練功場向吳老師學習時,吳老師對我們說:「小張手臂上的汗毛可以隨意念轉變方向,說明身上的不隨意肌可以隨意使喚,當練得身上的肉也能隨意念活動時,就活人具有活肉了。」接著又說:「你小於身上已有本錢,但不會用。」這指的是於先生身上的內勁能隨意念轉換和運行,當時大家可以感到和摸到的,但不能從身上放出去。現在大家都所稱的「內功外放」或「發勁」者是也。過後吳老又說:「你們練拳練功不能練在身上,身上要『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才能發放自如」。「這樣練熟,就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有綮」。這是第一次聽到練拳要「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當時只是聽過,沒往心裡記,也不甚了解。後來幾年裡,吳老不斷地給我們灌輸這一理念。又一天,吳老對我說:「小黃,你摸摸我的身上看」,我就一隻手想去摸吳老的左上胸,一隻手想去扶摸他的右手臂。我當時看得真切,其胸其手實實在在,應該可摸可扶,可以平衡。但就在你將摸到而未到之時,我突然覺得腦子一暈,心就象被盪空而起,兩手摸空,剎那間,我的身子已被飛出丈外。看吳老的狀態,右手還是那樣安適地握著煙斗,身體還是那樣自然和安舒中正,而我不解的是,未見吳老動形和動招呀!以後的次次過招,都是這樣的被發出去。有時我注意地觀察吳老在教別人時的狀態也是這樣的。吳老常說:「動形非太極」。這就想起楊澄甫宗師曾說過:「動之至微,發之至驟」的名言。後來我才明白吳老的擊人是「信手而應,不思而得,全身處處能擊人,但又看不出在擊人」,可說是「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的寫照了。



吳老在《太極拳歷代名家造詣》一文中介紹說到他的老師楊少候先生時說:「他講究輕靈奇巧,尤長於凌空勁,就是對這個人一見手時,其離而未發,即能知其將發,彼何處欲動,即能知其將動,在動靜之間,能用很巧妙的辦法,把對方的力量牽起來,然後再放下去」。這也是楊少候先生在「全身透空」後的感而遂通,無形無象的寫照了。吳老在該文中又說:「李道子說的『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這三句話,表面上看很好懂,實際上無論在鍛煉過程中,還是的理論研究上,確實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說,我們在練的時候和應用的時候,沒有形象,對方打我們的一錘,他覺得打著了,其實沒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樣。第三句不好懂,也不好講,所謂應物自然,這個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適應物的自然,物怎麼來,我就怎麼辦,既不勉強,也不故意跟它彆扭。」「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講的是內功。他立論之高,見解之宏,為歷來研究太極拳者所未言,但非精於此道者,不足以言此。就是說,給人講解,對象必須是精於此道的人,況且性命之學,非一般淺識寡見者所能了解得了的。」



同樣京城已故楊氏太極拳家汪永泉先生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也說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勝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動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給人的外形動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則感到輕靈通暢即進入化境境界。」



吳老發現太極拳《授秘歌》是有一段歷史故事的。大約在清光緒末年(1908-1909),吳老從朋友張熙銘處得到了一本《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後又在京城結識了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叫宋書銘的老先生,自稱是宋遠橋的後人。他也有一本書叫《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只是書目「宋氏家傳」和「宋遠橋」之別,其正文內容完全相同,說明這本書確是宋遠橋在明時和張三丰學太極拳時所記載的東西。書中記述宋遠橋和俞蓮舟同游武當山,遇夫子李授以秘歌,遂得全體大用焉。李道子授俞蓮舟等秘歌口訣為「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

(二) 傳播《授秘歌》



 吳老拿到《授秘歌》後,先想到兩位老師,就傳抄給吳 金監泉先生一份,楊少候先生一份。後又接連傳抄給當時頗有名望的太極拳名家紀德(紀子修),紀先生是凌山的學生。後又給許禹生先生等人。然後再擴大傳播而推廣到社會上的太極名家之手。現在許多太極拳書上都會附有此「八四秘訣」。雖然這樣,直到現在還是很難理解和悟透的。但大家都公認,《授秘歌》是太極拳上層功夫修鍊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極拳修鍊者的目標和歸宿。



(三) 諸名家多莫能自持



吳老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的原流一章的註解中說:「宋書銘為袁世凱手下的一個機要秘書,自稱是宋遠橋的的十七代世孫,精研易理,擅太極拳,其拳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與太極拳十三勢名目大同小異。其時太極拳諸名家如紀德、 吳金監泉、許禹生、劉恩授、劉彩臣、姜殿臣及吳圖南偕相拜訪宋氏,與宋推手,多莫能自持。許禹生傳人王新午所著《太極拳法實踐》中之宋書銘之太極拳一節敘述甚詳,讀者可參閱」。



從上文可以看出,宋氏系統所傳的太極拳為另一體系,雖系統不同,但內容相同,其理一貫。當時這些太極名家與宋老先生推手,都莫能自持,就是說都不能維持住自己的中心而失卻平衡之意。所以後來通過參悟《授秘歌》的修鍊後,都成為一代著名的太極拳大師。我們從吳老推手的感受中可以證明這一點。



太極拳《授秘歌》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其意義也是深遠的。太極拳的外形運動只是太極拳鍛煉的初級階段。但外形鍛煉也要達到「松、靜、柔、軟、圓、輕、慢」。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健體強身的效果。這就是之所以太極拳能這樣普及的原因。但是太極拳的高層次的修鍊要修道悟理,要進行性命雙修、形神互修,還要內外兼煉,以達到不僅身心輕安,還要修道養壽長生以及獲得內功而能實現高層次技擊的防身之效果。這就是「道馭拳」「拳合道」,最後能實現「天人合一」 這一人類修真之大道。



三、 初悟太極拳《授秘歌》



下面將分別敘述吳老的教導以及多年實踐的體會,以響讀者並拋磚引玉與同道分享。



太極拳《授秘歌》只短短的四字八句,但內容非常豐富,它告訴我們修鍊的方向是大道之修,而非小道末技之求。它告訴我們要懂得「有無相生」和「動靜相因」的重要性。它告訴我們要進行的是「還原之修」,即要從「陰陽兩儀返太極,太極返無極」。文中明確的指出其目標和歸宿是「盡性立命」。原理和應用是「無形無象」。身心修練和技擊實用是「全身適空」。應事接物和防身接手要「應物自然」。修鍊方法要「西山懸磬、虎吼猿鳴」。其效果是「泉清河靜,翻江播海。」



(一) 無形無象



「無形無象」這四個字表述了「大道至無之修」,又表述了「太極混沌之煉。」「無形無象」說明了「天地未開」的「至無至極」的「無極」狀態,又說明了太極混沌,陰陽未判的太極狀態。



太極拳源於道家,其理論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道德經》集道家的大成,總結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續了後三千年直到現在都被引為聖經。講的是「修道養壽」 的學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很長壽,「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同時《道德經》又被稱為是一部兵書。唐代王真說:「……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蘇轍說:「……此幾於國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王夫之說:「言兵者師之」。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說:「傳言十年前毛澤東說過,《老子》是一部兵書,前也有此議論」。可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既講「修道養壽」的學問,又講「兵」的學問,這不正就是太極拳修鍊和兵技的理論根據和實踐嗎?



1. 大道之理



《道德經》第十四章講「道」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的。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其文:「視之不見名曰夷(無象);聽之不聞名曰希(無聲);搏(摸)之不得名曰微(無形)。」「迎之不見其首(無始),隨之不見後(無終)」。「繩繩兮(無窮無際),不可名(無名),復歸於無物(無形無象)。是謂無狀之狀(無形)、無物之象(無象),是謂惚恍(非非有,非非無)。」「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能知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這就稱之為大道的規律)。」這一章說明了大道是「無形無象」的。



《道德經》第十一章指出「『無』是根本的,『道』即『無』的理論。」其文:三十輻(輻條)共一轂(軸承),當其無(中空),有車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為器(器皿),當其無(中空),有器之用(功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房),當其無(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無之以為用(有了空無才能起作用)。這些例子都證明了天下萬物有了「無形」之 「道」才能起作用。



《道德經》第十四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說明「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最後「有」又歸於「無」,這「無」就是道的本體。所以修道之法是「無形無象總歸無」。



《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這一章說明修「無」能生「有」,「有」終須歸「無」,這就是修道的根本。



《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虛),而用之或不盈」。這一章說大道是虛空無形無象的,但它的作用是無盡的。



以上說明大道是無形無象的,一切生於無,一切又歸於無,有了「無」其作用是無盡的。練太極拳也只有「無形無象總歸無,有無相生有歸無」,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

道家經典文獻《靈寶畢法》說:「金浩曰:道本無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虛也,以實言者非道也。……」



《鍾呂傳道集》:「大道無形、無名、無問、無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華宗旨》:「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為用,故須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無,而氣機通流」。



從這些道家經典文獻中也可看出大道要以「虛無為體」,所以太極拳之修鍊亦要以「虛無為本」。



2. 太極之理



太極與無極的關係,在《道德經》里亦說的非常清楚。



《道德經》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台灣何經倫先生說:「道指無極言。一指太極言。二指陰陽言。三指陰陽二氣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兩氣能生三,則所有陰陽兩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於是乎就有萬物。」何註:「道生一,是無生有,也可以說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是由太極生陰陽。二生三是由陰陽二氣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萬物,是陰陽二氣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則所有陰陽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則陰陽物類生生不息,就有萬物。」



程以寧先生說:「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環之而為太極,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

正義云:「太極為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



司馬光曰:「道生一,自無而有,一生二,分陰分陽,二生三,陰陽交而生和。三生萬物,和氣即合而生萬物。」龐明說:「一即元氣,由道衍化生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二指陰陽兩氣,由天氣衍化而來」。

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

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幾,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楊萬里在《誠齋易傳》里講到太極:「元氣渾論,陰陽未分是謂太極。太極者,一氣之太 初也。」



吳老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說:「無極而太極,就是在無極裡面含有一個昭然不昧的本體,這個東西就是太極」。



張三丰在《歸原論》中說:「道者,其無極乎?無極而太極。無極在渾然之表,太極兆將動之萌「。在《樂育堂語錄·卷二》中說:「由無極而忽然偶動即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大修行人將神氣打成一片,於此之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於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致也。」



上述諸文所共識的「道」即無極,「一」即太極,「二」即是陰陽,陰陽即神氣,神氣就是性命。陰陽可分, 「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見,不可說的,可見可說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無極者」為「無」之極,因天地未開、至無至極、無形無象是名「無極」。所以「太極」者為「太之始,終之極」。因陰陽未判,動靜未分,靜之始,動之極,無形無象是名太極。由知太極拳修鍊者既要重視無極之修,又要重視太極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

3. 眾妙之門



《道德經》第一章為經文的總綱總則,為修鍊的總要領,是眾妙之門。它既提出了道的總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理論原理,是修道的眾妙之門。



《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

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

無,名天地之始;



有,名萬物之母。



故



常無,欲以觀其妙;



常有,欲以觀其徼。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

同謂之玄。



玄之又玄,



眾妙之門。



文中徼(jiao),歸終之意。王弼註:「徼,歸終也」。《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德者,得也,徼者歸也。」文中之常道指大道,是宇宙和生命的本原。《管子· 內業》:「(大)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目之所不能視也,身之所不能聽也。」這是說凡大道是無形、無名、無聞的。范應元說:「夫常久自然之道,有而無形,無而有精,甚大無外,故大而無不包;其小無內,故細無不入,無不通也。」



《清凈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樣我們就可弄清楚該文的精粹了。



道可道, 普通的道是可以闡明的,



非常道; 但大道是無可說的,是無形的;



名可名, 普通的道是可以賦予名相的,



非常名。 但大道是無可名的,無可指的。



無, 無,表述為



名天地之始; 宇宙的初始,即無形無象;



有, 有,表述為



名萬物之母。 萬物的起源,即有陰有陽。



故 所以



常無, 常常要修無、悟無,就是要修體無形,心無象,全身透空,



欲以觀其妙; 這樣就能體察到太極靜而生動的妙有機徵;



常有, 常常要觀有,悟有,這樣就能體察到



欲以觀其繳。 太極動而生靜的歸無機微。



此兩者同出 這無和有的修鍊,雖名不同,但兩者都同



而異名, 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



同謂之玄。 這個有和無的修鍊,都可以說是奧妙的。



玄之又玄, 這無生有,有歸無的修鍊真是奧之又奧,妙之又妙,



眾妙之門。 道有妙門三千六百門,但這修無觀有的妙法才是這些眾妙門 之門。



我們明白了修道的理論後,就可以在太極拳的修鍊中貫徹。這個理論在《道德經》的第二章還可以看到:「有無相生」的論點。在第四十章中更說得明白:「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在修鍊太極拳時,千萬不要忘了「修無觀有」「煉有歸無」的「有無相生」和「有生於無又歸於無」的修鍊原則和方法。這是真口訣,真理論,不要輕視。



《道德經》中的以下幾章又提供了修鍊的方法。《道德經》第十六章告訴我們:「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說讓心境達到徹底的虛靜空明,讓身心達到高度的清靜無為。在《性命圭旨》里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張其淦說:「虛能極,靜能篤,然後悟道,即是無,可以觀萬物之變」。《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告訴我們修道要天天去除心識心機:「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十六章告訴我們要歸根復命:「夫物芸芸(萬物紛紛紜紜),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道德經》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專氣致柔和清除雜念:「戴營魄抱一,能無離手?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此外張三丰在《道言淺近說》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金仙證論·序》:「欲修大道者,理無別訣,無非神氣而已」。《易外別傳》: 「內煉之道,貴乎心虛,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興云為雨與山澤相似」。張三丰《道言淺近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韓湘寶書》:「大道全憑靜中得,豈在貪謀意外得」。《莊子·天道》:「夫虛靜恬談,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

所以說要修無,歸無,關鍵在於入靜,凝神,調息,聚氣於臍下,這是下手的初步功夫。



4. 大道太極拳



太極拳修鍊的上層功夫也是「無形無象」的,太極拳的一般練法也即初級煉法只要把套路練熟,招法練精,動作連貫,呼吸自然,進而達到拳盤的圓活,輕靈活潑。經過幾年的鍛煉,均能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並會有一定的功夫。這一階段稱為養身壯精的階段。但這時還不會推手,即使練過推手,也只是力與力,勁與勁的對抗,這時尚未進入內氣的修鍊階段。太極拳的高級階段要進入練精化氣、鍊氣化神的修鍊。那麼一般的鍛煉和修鍊的區別在哪裡?我們說修鍊和動作的區別在於:由外形形體之動帶動拳式進行的,任一動作皆為非修鍊。其結果是雙重的,練法是後天的;由神和內氣作主導帶動拳式動作進行的,任一動作皆修鍊。其特點是「神主行、氣主動,軸主形」。表現為身不妄動,手不妄動。「動則至微」,也就是說讓人覺得行拳似「靜中觸動動猶靜」,「神凝氣聚形不散」,「動則歸靜靜歸無」。這種形不妄動、心無妄象、由內氣發動之動,動而歸靜的練拳法就是無形無象的大道之修。《孫子兵法·虛實》中說:「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 所以這種以神主行,以氣主動的修鍊必定是元神歸位,識神退位,元氣流動的後天返先天之修。所煉出的功也是先天功。



5. 太極推手



大家知道,太極拳運動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方式,無論是男女老少,傷殘病弱,或富貴貧賤者都可以參加鍛煉。但進一步的修鍊就必須精讀老子的《道德經》和「易洛河圖」的知識。在我們的練功場中,有許多教授、博士、碩士以及眾多的企業主、白領階層和離退休幹部,他們都是業餘練功,但效率很高,鍛煉有成。他們人人都要參加推手研究,我們稱之為「養身推手」。因為他們不是以推手來比輸贏,爭名次,而是通過推手來體驗和觀察內氣的運行。他們經常聽到「內氣沉下去」,「從督脈出」,「從任脈下」的語言,以便改進練拳中的缺點。汪永泉先生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說:「如果只練拳架不練推手,內氣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練推手不練拳架,內氣得不到補養」。所以太極推手在雙方沾粘連隨,互相推挽的過程中達到外練「身手腰腿步,內煉精氣神意勁。」如果將內氣滲透到對方體內時,就可以起到內按摩的作用,同時可以疏通經脈血液。而體內將會感到溫暖舒適和愜意,這就是養生推手的效果。還有如果用內氣推手時,從來不會有「頂」和「抗」的感覺。吳老還多次給我們說:「我的老師楊少候先生說,練太極拳不只是第一會打套拳,第二會推手,還要第三會發勁,這才算是入了太極拳門」。吳老還在《太極拳打手論》一文中說:「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勁之法也。」要懂勁,首先要會聽勁。要做到「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再進一步要做到「一見到手,其離而未發,即能知其將發,彼何處欲動,即能知其將動。其心之所至,無不知之。」斯時「敵欲攻而不對其逞;敵欲變而不得其變;敵欲逃而不得其脫」。同樣太極推手的修鍊也要達到無形無象之效果。如果太極拳推手以外形的形體變動來操作或靠形動來發動者,任一操作皆非修鍊。如果太極拳推手的操作不以形動而以內氣發動者,任一操作皆修鍊。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勁來實現的,那未,最後只能落為一介武夫。楊澄甫先生的推手約言;「動之至微,化之至順,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就是上層的推手功夫。當太極推手無形無象時,就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從而可以「階及神明」。



太極推手的無形無象表現為,其身不妄動,手不妄動,靜定而舍已從人,無過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當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試他或問他的勁時,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轉不彎,腿腳不蹬不伸,似乎靜定在那裡一動也不動,此時只要你使勁,你就會感到功過來了,還不僅如此,他的內功通過你手的接點源源不斷地傳過來,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腳底,使你感到浮氣拔根而整身被彈擊出去,真是「如球碰壁回」。這種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發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動或用腰勁發力。其實這是靜定之後,由無生有的一種內氣外放的場能作用,這是通過刻苦修鍊而得的。同樣可以在無形無象的狀態下,把對方重一百多斤的大漢能很輕鬆的將他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對方在接觸點並未感到有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氣拔根而被一種很整的場能移過去,這會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還可以在無形無象的狀態下,將對方捋虛落空,或者讓對方感到有「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碰就出」的感覺。



(二) 全身透空



不只是無形無象,還要進行全身透空的修鍊。透空者是說要「身空、心空、內空、外空」,這樣才能「徹內徹外,無內無外,內外一如「與太虛同體。外空者,指身體之外界空間為一片虛空,「放之則彌六合」。內空者,指身內心空體空,虛無縹渺,空空洞洞,無內無外。身空者,指體內無阻無塞,無僵無滯、管道通暢而無阻塞之處。所以身空乃能通氣,內功乃能外放。心空者,心內無物無念。無物才能心空,無念才能心虛。所以「外觀其身,身無其身,曰身空。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曰心空」。身空心空內空外空,再加上身內之氣空乃真透空也。氣空者,氣散即空也,氣之能聚,也應氣之能散。陸錦川在《氣道》一書中說:「其言空者,虛無之謂也。虛無而後生有,故道立於一。」可知空者,無也,唯無乃能生有。空者,虛也,唯虛乃能容實。空者,通也,唯空乃能道通。但是煉空很難,因為我之有身是個大患。《道德經》第十三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說的是我有個濁身是個大患,心裡裝著很多東西,身體背上很多包袱,生活緊張,壓力很大。不如老子說的「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就是說見聞愈多,想的愈多,愈是潦倒,不如保持清靜,抱中守一好。抱中守一就是修鍊,當你能將身心修到虛空時,就沒有後患了,因為只有虛空不壞。《道德經》第七章說要:「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是說你不是有濁身嗎?那只有修鍊,修鍊時要懂得不要想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要練在自己身上,這樣才能生命常在常存,與太虛同體。



那麼怎樣修鍊才能漸漸進入全身透空呢?《道德經》中告訴我們要致虛守靜、清心寡欲,清除雜念是最好的入門之路。《黃帝內經·上古天真篇》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易外別傳》說:「內煉之道,貴乎心虛,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王重陽授丹二十四訣》說:「絕名棄利,忘情去欲則心虛,心虛則氣住,氣住則神清,神清則德合,道生矣!」。《聽心齋客問》中說:「客問虛靜無為?曰:心歸虛靜身入無為,動靜兩忘,到這地步,三宮自然升降,百脈自然流通,精自化氣,氣自化神,神自還虛」。太極拳前輩大師們都要求後學者在「空」字上下功夫,如汪永泉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中說:「進一步可以加深內功的鍛煉,探索松,散,通,空的奧秘,這是練太極拳功夫的必由之路……才有可能達到全體透空的最高境界。」所以,松,散,通,空無論對於養生或技擊都很重要。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中說:「要使身體的肌肉、骨節鬆開還比較容易,但要達到空的境界卻很難,因此必須在『空』字上下功夫。」



具體地說,你必須把身上原有的僵勁、拙力消掉,最難的要把身上長期習慣養成的濁勁濁力消去,還要把身上的剛氣之氣質清除了,還要把有些人練在身上的內貫勁下決心的消除掉,我們不要內勁,要內氣,將來會由內氣外放成場。很多人練的方法不對,結果成了外力外棍、外板。內勁內混、內板,成了對方可以利用的棍板工具了。我們說要把「棍子手、棒子腿、板子身」全部融化了,才能達到初級的身空效果。進一步要使腳下的根虛凈了,從而感到身子有騰起的效應。這樣根能虛漂,神能虛領,身能虛空,再心中不裝一物,清凈無為,這時全身圓融無礙,內外如一了。這就是太極拳的全身透空。全身透空以後,就可以達到五無的效果。這五無指的是:「無形、無象、無根、無源、無點」。無形指身形不動或微動。無象指心無象、心無作為和心無相,順其自然,捨己從人。無根指身上無力根。無源指身上無勁源。無點指身上無滯點。只有全身透空了才能實現五無。這樣在太極推手時就能如楊澄甫先生說的:「動之至微,發之至驟」。又如汪永泉先生說的:「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勝人時外形看不出多大動作,招勢越化越小及至給人以外形動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則感到輕靈通暢。功夫達如此境界,會體驗到一種飛躍。」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說:「全身透空對自己來講,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能加在我們的身上,就叫全身透空。」進一步又說:「這樣全身透空之後,我們就一目了然了」。「我們在練的時候和應用的時候,沒有形象,對方打我們一錘他覺得打著了,其實沒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樣」。全身透空之後,身上就像「空谷效應」那樣,其內勁的外放不要通過「傳導」方式了,而是變成「感應」的方式了,因為用的不是內勁而是內氣,這就符合「同聲相應,同氣相感」的原理了。



(三) 應物自然



應物是指修鍊中的日常生活的應事接物。在太極推手中指「應招接手「。不論在修鍊中或在推手中應物都要捨己從人,純任自然。《呂祖百字碑》中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說的是指悟真的人,要以平常心去應事接物,應事接物要不迷凡,不動心,就是說要不貪、不執、不欲,這樣心性就湛然而清靜無為,就能凝神聚氣而不受傷害。道家稱:「動處煉性」,即是說在各種紛繁的應事接物的事務中能靜下心來磨鍊心性。我們常聽說要:「應物無心神化速」,即當應物無心時,萬事萬物都會返回,不化而自化,所以應物要純任自然。《清凈經》中說:「空無所空,寂無所寂,真常應物」。就是說你在修鍊時,只要達到空而再空,寂而再寂,就能用平常心來應事接物了。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說:「太極拳講的應物自然,主要是能夠捨己從人,就是在對待時自己毫無主動的意思,一切都服從客觀規律,不管敵人怎麼來,要緊的是引導他讓他合乎咱們的規律,就是敵人任其有千變萬化,都不能離開咱們的太極原理,把它吸入到咱們的原理裡邊來才叫應物自然」。吳老又說:「要這樣研究太極拳,首先你本身必須練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後才可以去應物自然」。「這樣全身透空之後,我們就一目了然了。斯時我們去接他,就無處不可以接了。」這樣:「我們練太極拳時,就是把身體可能遇到的危害,在事前練到了有應付的能力,一旦有的地方忽然報警了,我們不必用腦子去反應考慮,身體的局部或整體立刻就會應付,這就是以前我講應物自然。」接著又說由於:「煉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後才可以去應物自然。如此才是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肯綮,到達恰如其份的地步。這主要是首先對我們身體內外,表裡精粗無微不至的所謂意氣為君,骨肉為臣,延年益壽常在了,這是太極拳的真正目的」。但是這些都要通過長期的靜定功夫後得到的,吳老又說:「苟靜定之時,謹其所存則一理常明,虛靈不昧,動時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來,俱可應也。故靜定功夫純熟,則有不期然而然者,自然至此無極真機之境,於是乎太極拳之妙應既明,天地萬物之理悉備於我也。」所以吳老竭力倡導靜定功夫之修鍊。並且第一個推出定式太極拳之修鍊,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敘述。同樣吳老又提出了太極拳的四功修鍊。即松功、招功、勁功和太極拳氣功的修鍊,這對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將在下篇論文中專門研討「太極靜功的修鍊。」



(四) 西山懸磬



磬(qing),在字典中指出:玉石製成的缽,其體虛空。而「西「者即西方,為祖竅異名,見《性命圭旨·安神祖竅》。在道家稱為上丹田,即泥丸也,為元神所守處。山者即脊背也。這就是說「西山懸磬」說的是要身正安舒,脊豎,頭虛懸之意。在太極拳中稱為「頂頭懸」或「虛領頂勁」、「神貫頂」。在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說》中說:「虛領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其所加按語云:「頂頭懸者,譬如人蓄有辮子時,將其辮子繫於樑上時,體亦懸空離地,此時使之全身旋轉則可,若單使頭部俯仰,及左右擺動,則不可得也。虛領頂勁及頂頭懸之意,亦若此而已,須於練功架時,將頭頸豎起,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然相遇到頂焉」。但是許多練拳者理解為將頭頂上的勁虛虛狀地領起來。我的許多學生都是這樣做給我看,他們把這一切都落在「勁」字上了。結果變成了兩頭撐,下實地,上頂勁,對拉拔長。這樣非但虛領不了,反而撐成棍板了,於是頭腦不清醒了,身體也板滯了,便好端端地練成了雙重之形了,實不可取。所以不要過於追求「虛領頂勁」,而是保持泥丸「虛領神」或「神虛靈」就夠了,就不會出問題。如果你修鍊過程中能把後天的意識之神去除掉,則泥丸之神由鍊氣化神而恢復了先天之神。所以這個頭如虛懸之磬的狀態是太極拳修鍊的重要口訣。你要注意不論是修鍊時或平日生活和工作中都不要忘了「神虛領」這個狀態,它對你養生健體和卻病延年有重要的意義,很多人才剛剛開始領悟到這一真理。我們可以看看美國周宗樺先生在美國出版的著作:



《The Tao of Tai-Chi Chuan Way to Rejuvenation》(太極拳長生之道)一書中記載了他本人曾多次專程前往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會見了許多最孚時望的名師高手。唯獨認為當年102歲的吳圖南老先生,依舊身體健康,精神矍爍,為太極後學提供了人證。他認為按吳圖南的能享高年,從他外形上看,得力於虛領頂勁。他說:「因為他的虛領頂勁,如一柱擎天奇峰突起」。「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不僅在練功架時,無論行住坐卧,只要一發覺低頭彎腰,即刻暗中警惕自己,您要延年益壽,活100歲,就學吳圖南的虛領頂勁吧!」。「幾年下來,體會到頭為諸體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要想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靈敏不測,變化無窮,絕不可能也」。他又提到鄭曼青先生諄諄告誡他的學生:「脊為多節如串珠然,累疊而起,稍不注意,則傾斜或曲折而倒矣,不復有力支撐頭部與軀幹矣,要學者豎起脊梁,弗令傾側。」關於這一點,建議學者們好好看看周宗樺先生書上的吳老照片,真是「神領脊豎」,一派仙風道骨,正乃是太極第一人。作者這裡還有許多照片,張張都是神仙再現。



「神虛領」在我們這兒是非常重視的,作為入門的第一要領。我們的要求是「神要領、氣要沉」。就是說神要在泥丸百會處虛領,氣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與氣相合,稱為「心息相依」。如果在做靜坐的功夫,則要求氣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靜立的功夫,則要求氣沉到湧泉丹田。這是不二法門,但沉氣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綿綿若存」。



「神虛領」在我們這裡體會極深。我們這裡有許多離退休的老幹部,他們中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駝背現象,只是程度有輕重不同而已。還有的練太極拳已幾十年,一直按老師所說的「含胸拔背」的要求去做,胸的吞化能力確很強,但到老年時,身上落上駝背這一毛病,作者看到很多名師都有這種現象存在。由於我們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所以作為第一要領來付諸實現。例如我們的拳友北京理工大學的離休幹部江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離體幹部韓先生等多人,有較重的駝背現象。現在都已七十多歲了。由於幾年前就上了這一課,煉功時和平常生活中都要實行「神虛領,背要開」這一要領,經過幾年的用功,現在的背部已經正過來了。背一直,人也高了,不能叫小老頭了,督脈的氣也打通了,人也精神而年輕了。現在這位江先生每次都要騎幾十分鐘的自行車來練功,十年來風雨無阻,精神可嘉。在功夫上也有突破,他的身手透空也已達到非常高的層次了。再說我們有位張老先生已八十歲了,天天來練功,常年堅持不懈,從沒聽說感胃過。有時要到香山去,有幾十里的路程,都是騎自行車去的,讓很多青年看得都非常欽佩。我們還有個青年教師,已是博導,原來常患頭痛,診斷為腦瘤,開刀後,主治醫生說,以後很難恢復到原來水平,而且可能……。但奇蹟示現了,他用我授於的太極靜站功修鍊後,不到一個月,就恢復了健康,醫生們非常驚訝!大家知道,現在的重點大學裡的工作競爭是非常厲害的,但現在這位年青教授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還身負重職,他這樣的修鍊和工作兩不誤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堅持修鍊太極拳,才能長久的做好工作,為社會作出持久的貢獻。特別是應該好好關心那些院士、教授們的身體健康了。上面這些敘述僅舉一些例子,在這裡修鍊出好的身體,好的功夫的事例比比皆是。



(五) 虎吼猿鳴



上面敘述了「神虛領」的重要性,告訴我們不論是煉功期間或工作期間,都要注意這一要領,譬如說,現在的人都離不開要敲電腦的鍵盤,很多人都非常投入,但一個個都耷拉著腦袋,這樣長期下去到老年時必定要落下病根,如駝背,腦昏、手腳麻木等病,真不好治。所以現在我要告訴這些先生們,你趕快把腦袋領起來,時刻注意「神虛領」這一要領,這樣對工作既不過於執著,又能清醒腦袋,既可以保護眼晴,又可以放鬆十指。既可以提高效率,又不易疲勞,何樂而不為呢。你若養成了 「神虛領」的習慣,真會對你終身受用。還有那些開汽車或騎自行車的人,你若時刻不忘「神虛領」這一要領,你將會避免許多難題。



在「神虛領」或「虛領頂勁」的「西山懸磬」掌握後,你就要進入「虎吼猿鳴」的內煉階段了。「虎吼猿鳴」講的是「坎離既濟」,「心腎相交」,「龍虎交媾「的修鍊。也就是說的是「神氣相合,以神鍊氣」的內容了。



「虎 「在道家修鍊學問中指的是金虎,或有水虎,白虎之稱。多為隱語。有虎必有龍。黃元吉的《樂育堂語錄·卷四》中說:「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陽之氣,此氣純陽,陽則易動,有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有如虎之難制,惟有龍之下降,可以此虎也」。所以喻之以虎吼。大家知道,水在卦為坎,在五行屬水,在身屬腎。從坎( )之八卦符號中可以看出,水中有真陽之氣,此陽氣純陽,易動且剛如虎之性,故稱之為水虎,又由於坎中一陽由乾金而來,故又稱金氣或稱金虎。道家認為水之色為黑,金之色為白,故又稱為白虎。「也稱為腎金、腎陽、水中金等。黃元吉又在上文中說:「老子所謂『知白守黑』,又所謂『抱一』者皆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氣也。守之者,神也」。這就是「神氣合一」,「以神鍊氣」之說。句中之猿者,心也。有心猿之說。《悟真篇》講:「心猿方寸機,三千功夫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可見心猿也與龍虎相比喻。猿鳴指心氣活躍,心氣之活躍與腎陽之活躍,正是內煉的好時機。



心者在卦為離( ),在五行屬火,在身屬心。可見火中有空陽之神,在道家又稱為龍。《樂育堂語錄·卷三》云:「惟能於大靜之後,真陰真陽方能兆象,吾然後以離宮之元神(空陰之神)下照水(坎)府,則水府之金自蓬勃氤氳,直從下丹田鼓盪……。」句中說,在大靜之後,真陰真陽方能兆象,此兆象不正是指此時「虎吼猿鳴」嗎。所以此時以離官之元神下照水府之元陽而鼓盪。此之鼓盪正是靜極而動是太極之動也。《易外別傳》中說:「腎屬水,心屬火,火入水中則水火交媾……」。因為在常人火在上,水在下,其火性是炎上,水性是潤下,水火不相射,為未濟之卦。修行人必須把神下降入氣穴,使成水火既濟之卦,也稱心腎相交、水火相射。這樣火蒸水沸,真陽之氣產生,則其腎中真陽之氣能逆而上行,此謂煉精化氣也。《靈源大道歌》中說:「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在《易外別傳》中說得更明白: 「內煉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而在《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中說:「身不動,名曰煉精,煉精則虎嘯,元神凝固。心不動,名曰鍊氣,鍊氣則龍吟,元氣存守」。其中虎嘯和虎吼比喻相同。龍吟與猿鳴比喻相似。在《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中又說:「當太極靜而生動時,陽產於西南之坤,此時,腹中如烈風之吼,如震雷之氣,即復卦( )天根現也」。又在《煉丹秘訣》中說:「冬至一陽來複始,霹靂一聲震動天,龍又叫,虎又歡……」張伯端的《悟真篇》中提示抽坎填離的概念:「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從此變成乾健體,……」。這些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可知這種修鍊是何等重要啊。再說的清楚些,這就是「後天返先天」的修鍊概念,讀者務必弄清其要領。我們還可以從《樂育堂語錄·卷一》中看出返本還原的修鍊要領「學者先採坎中真陽,補離中真陰,復還乾坤本來面目,即返本還原也」。吳老在修鍊時也有同感,其在《宗氣論》一文中說:「當太極拳初鍊氣功時,並無若何感覺,只覺練習後,身體略感輕快耳,煉至相當之時日,則腹內腸胃略有腸鳴,漸至龍吟虎嘯之勢……」。上面這些都說明太極靜而生動時要以神火助之,達到火逼金行,逆上過尾閭,撞三關,直達泥丸。此時在泥丸要凝神片刻。真如黃元吉《樂育堂語錄·卷五》中說:「世之修士,多有知下田凝神之法,而泥丸一所,能知凝神片響者少矣。」



(六) 泉清河靜



上節講的是太極靜而生動,動則「虎吼猿鳴」陽氣升騰,此時的神氣相依,透尾閭過三關而直達泥丸,然而在泥丸要凝神片刻,這個過程稱太極靜而生動,陰極而陽,陽氣上升到頂。



這節是研究的太極動而生靜,靜至「泉清河靜」,心泉凈而清,身體靜而虛。這樣由陽而陰,於是化成神水甘露。在《呂祖百字碑》中說「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白雲指清陽之氣上頂,頂即頭上之泥丸。甘露為神水,灑須彌指神水灑至通身遍體。神水亦稱泉水,為生命之母。人體的70%由水組成,只要一缺水,就有生命的危險,可見水是人的生命的之源泉。泉水通常指津、唾、血、汗、涕、精。煉功者口中所生之津液,俗稱口水,口水愈多,身體愈健康。人們常說:「口水是精神」。通常口水中含有真精、並具殺菌及免疫的能力。它可以用來修復機體和療毒。許多動物身上的傷口,都用舌頭一舔來自我療傷。在《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中說得清楚「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樓,無休無息,名曰甘露灑須彌。訣曰:『甘露滿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結元氣以養之。』養氣到此,骨節已開。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來不息,時時吞咽,謂之長生酒。」 真是「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流珠灌養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陳攖寧在詮釋《黃庭》其文時說:「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頂者,何也?地下之水氣循土脈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氣何以上蒸,則以地中含熱力使然。」所以「泉清」就是指人的「泉水清澈。」《黃庭經講義》中說:「入靜以後,口中將產生一種甘津,如『泉水之清澈』,清涼爽淡,是因身中團聚之熱力,蒸發下焦之水氣,循經路而上升至口中,遂為津液,此津液由鍊氣而生,吞入腹中,大有補益,再吞再化氣,循環不休,即為古人所稱的「玉液還丹」。「河靜」指的是「河海靜默」。在《周易參同契發揮》中說:「當其寂然不動,萬慮俱泯之時,『河海靜默』,山嶽藏煙,日月停景,璇璣不行,八脈歸源,呼吸俱無,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極動而生靜,靜則「泉清河靜」,所以《黃庭經講義》:「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靈根乃人身臍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為情慾疾病所搖動,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於運用升降吐納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來,汩汩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養,則靈根自固矣。」



 由此可知,太極動而生靜,靜則「泉清河靜」神水落口,甘露灑須彌。又如長生酒,所以要珍惜這種煉功狀態。

(七) 翻江播海



「翻江播海」說的是元氣流動。「翻江」指煉功時,在大靜之後要進行養氣和沉氣的修鍊,這是「氣宜直養而無害」,氣滿則沉,沉則一沉到底,在靜站和行拳時,沉則沉到腳底湧泉,此時之氣又將會如泉水之涌,源源不斷而取之不盡,然而像翻江一樣的沉下去又翻上來。如《張三丰注重陽祖師十論》中說:「百日內,見應驗,坎(水)中一點(陽氣)往上翻」。又說「動則裂泰山,發洪浪……」。這種「鍛煉陰精,化為陽氣,熏蒸上騰,河車搬運,周流不息」。《樂育堂語錄·卷四》: 「當神氣穩定,但覺氤氳之氣自湧泉穴一路上,久久溫養,便覺渾身上下氣欲衝天,此正當河車時也」。所以說翻江是喻氣翻上頂又降下而通小周天,也即是說氣從湧泉走足三陽而過背之督脈翻上去稱進陽火,到泥丸後,再從身前任脈沉下去稱退陰符。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又說好如:「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兩物皆長壽」。這比喻著人若能常通任督脈則是長壽之修。「播海」 指元氣流動如簸海之鼓盪。在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中又說:「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陰脈之總督,故曰陰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說明任督二脈又是手足六陰六陽十二正經之匯海,所以氣之還能通過任督二脈之海與十二正經互為鼓盪而相通。這說明「翻江播海」使人身之大小周天全部導通了。因為子為北,午為南,好比人身之前後,所以「小周天」又稱為「子午周天」。而卯為東,酉為西,好此人體的左右,左右為四肢正是十二正經的起止點,故十二正經通稱「大周天」,故又稱為「卯酉周天」。此外還有奇經八脈中的其它脈道也應在大周天修鍊中打通。在《奇經八脈考》中特彆強調了八脈在丹功中的重要性:「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之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脈主身後之陽,任脈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所以八脈非常重要,八脈通,全身百脈皆通了。



在太極拳的修鍊中還要使身內大小周天和身體外界的虛空環境相和諧,就可以逐步完成「天人合一」的修鍊。這樣內通又外通,出則可通出身外,入則可通入身內,也可通入身左右或身後,與人推手時,由大周天上翻經督脈和手三陽而出到身前空間,也可出到對方身上,此即拳論說的「氣貼背」。如果由身前入而通過手三陰及任脈下到湧泉丹田或入地空間,也可由任脈內散到身的左右或後方,此即拳論說的「引進落空」。這樣經過相當時日的修鍊後,就能達到徹內徹外,無內無外,內外一如的狀態。這樣就可以達到很純的無形無象和全身透空狀態。當然正如吳老所說的在「當你本人準備和別人接手之前,你自己的五臟六腑卻在那裡翻江倒海」。也就是說元氣流動,周天通暢,應用自如了。



(八) 盡性立命



盡性立命就是太極拳修鍊的目的和歸宿。正如《周易·說卦傳》所提示的,修鍊的目的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理是窮盡天地間事物之理。盡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窮理是知其理,盡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於天命,也就是說窮乾天之理,以盡其性,窮坤地之理,以至於命,乃至達到「天人合一」。這就是人類修道的目的。這樣就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而此時「我命由我而不由天」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後天返先天,就是說讓後天神氣還原為先天的性命,合二為一。因為宇宙造化是無極而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即是性命,性命即是神氣。所以要性命雙修,神氣合一,才能使二儀返太極,太極返無極,性命合一,虛空真無。呂洞賓在《敲爻歌》里說:「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樂育堂語錄》:「修命不修性,猶如鑒容無寶鏡」。就是說只修性功不煉命功,則性尚未修明,而命體已壞了,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但如只煉命功,不修性功,則心不明,不能獲大智慧,大自在 ,何能超凡入聖呢?對一個太極拳手來說,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這就是 「性無命則不立,命無性則不得明。」



明確的說修性功是指心性的修鍊,以完善人的品性,目的是明心而見性,這樣可以獲大智慧,大自在。明心說的是明亮自己的心地,覺悟自心,去除自心的污塵。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天性。所以修性是明白方向,方向不對,則離目標越遠。煉命功,就是修鍊自己的陽氣,改善人體生命物質。命功屬陽,性功屬陰。只有性命雙修,才能陰陽合一,復歸太極。



落實到太極拳里,要「性修神、命修氣、氣修形」。神是生命的本源,形是生命的依靠,神過用會耗謁,所以要養神和少費神。形過累會敗壞,所以要養形。當然養形先養氣。桓譚在《新論·形神》中說:「形與神猶如薪與火之關係,神居體,猶火之燃燭矣」。神形合一則生,神與形分則死。所以要修性功以全神,煉命功以全形。胡海牙在《仙學指南》中說:「性與命本來是一物,不可分為兩橛。就其『靈機』而言,便謂之『性』。就其『生機』而言,則謂之『命』。所謂一體二用也。吾人之身體、譬如一盞燈,燈中之『油』就是『命』,燈中之『光』即是 『性』。假使有燈而無油,此燈必不能發光,可知離命即不足以見性,若徒知保存燈中之油而不善於發揮其光明的應用,仍舊常常處於黑暗境界,則亦何貴有此燈乎?由知『性命』兩者,乃互相為用而不可分離也」。可知「性無命則不立,命無性則不得明」。所以張三丰《道言淺近說》:「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金仙證論·序》說:「凡學道之士,能識神氣之道,即是陰陽,性命之道也。故曰,無別訣,神氣而已矣」。《易外別傳》:「內煉之道,以神氣為本」。



以上引證性命雙修即神氣合一之修,能神氣合一,即是性命合一,則返回太極了,然後就接近道了。



四、 大道太極拳修鍊

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上層功夫是「拳道合一」的,太極拳道為體,用以修道養壽,太極拳技為用,用以防身。乃文乃武,體用合一,都歸於大道。故稱為大道太極拳。那麼練太極拳者,必修大道,修道者必煉太極拳,這叫「拳道合一」,「拳道同源」。大道太極拳的修鍊內容很多,我們特別注重靜站功的修鍊,我們稱之為「太極靜功」,這一功法將在下一篇文章中敘述。太極拳又注重動功,動功主要有「太極松功」,將在更下篇文章中敘述。「太極拳拳功修鍊」,主要講拳式修鍊,以「定式大道太極拳修鍊」為主,將在以後的篇章中講述。同樣「大道太極拳推手功」也將在以後的篇章中敘述。



現在簡單的介紹一下大道太極拳的修鍊法。大道太極拳練法就不能像流行式的太極拳那樣練習了。因為根據《授秘歌》的理論指導,大道以後天返先天之煉為首要,即是還原之修,宇宙的造化過程是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陽即性命,性命即神氣。還原之修則要凝神聚氣,神氣合一,性命合一,這是兩儀返太極,然後再由太極返無極,這樣就能與道合真,天人合一了。但說得容易,修鍊談何容易。先要修靜功,靜而生陰,太極靜極而動,動而生陽,陽氣發動而上升,則陽極生陰,太極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這樣循環而周行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修鍊,最後達到虛靈之體,感攝虛無之氣,而使體內達純陽,達純陽是目的。再後煉陽化虛,再把虛空粉碎就可徹底歸無了,能與道合真了。這種修鍊可能一輩子也不一定能達到與道合真,但這是方向。



為了符合大道之修和太極之煉,現在以吳圖南先生的「定式太極拳」為例。所謂定式太極拳即一招一定,或一式一定。如果一動一定則更符合太極動靜之理及歸無之理。根據《道德經》的理論指導,修鍊時必須遵循的基本理論是「有無相生」、「有生於無有又歸於無」。有歸無是還原之修,無生有是造化之機,從無中要觀其妙有,此乃是大道之修。還有一個是要「動靜相因」。動靜相因是乃太極靜而生動,動而生陽得陽氣。太極動而生靜,靜而生陰,鍛煉陰精(氣),這是太極之修。原理弄清以後,在練習時要在實踐中貫徹進去。現在簡述如下:



在行拳之前先要靜定,我們稱為「五大」,即大松、大靜、大柔、大軟、大虛。大靜指心靜、身靜、心定、身定。到能心虛、身虛為最佳,也可一步步提高。這就是說的第一步要身不動,第二步要心不動,第三步要忘了一切。這時先進入太極態,功夫好的能很快進入無極態。此時太極靜而生陰,真陰之氣增長,為鍛煉陰精,以煉精化氣。這時在腳底湧泉開始感到發熱,此時靜極由湧泉之氣發動,是謂太極之動,太極動而產生真陽之氣,真陽之氣觸發和導引第一個動作。這是由內氣發動而動作的是修鍊之動,此時要明白「神主行」、「氣主動」、 「腰主形」的要領。當這一動作達到極點時,便進入第一個定式。此時靜定而形不動,心歸無,又稱為「有歸無」。這個狀態為動極而靜,陽極而陰,又進入新的太極態。靜定片刻之後太極靜而生陰,真陰之氣增長,這個真陰之氣,比煉功前的真陰層次高,其太極層次也要高。這個真陰層次愈高所能招攝的外部虛無之陽氣的層次也愈高,這在道家稱為「迴風和合」。這樣,再一次的靜極而動,太極動,動而生陽,所生陽氣又觸發和導引第二個動作,這一真陽之氣又將比第一動所產生的陽氣層次要高,其太極的層次也要高。當這一動達到極點時進入第二個定式。此時又靜定而進入新的太極態。這一太極靜而生陰,其真陰之氣又新的增長而超過第一次靜定時的層次,同樣將會招攝的真陽之氣層次也將提高,這樣不斷的修鍊,內氣發動,動之定、定之動,稱為「動靜相因」。而「無生有」「有歸無」稱為「有無相生」。這樣體內的陽氣將會不斷提高,不斷充盈,不僅純陽提高了,身體強壯了,而且由於內氣增長了使內功增強,人的生命力將旺盛而延年益壽。這就是「一動一靜修太極」「太極內功步步升」。「一有一無悟大道」「大道之修長生路」。



此外,在修鍊過程中還要注意的是每一動之吐必升乾,每一動之吞必降坤,現在的乾指頭頂,坤指足底。如果功夫純熟層次更高時,靜得快,靜得深,還虛、入空、歸無來得快,由無生有觸發快,由有歸無歸得快。可以看出整個修鍊過程是貫徹了「靜」修性,「動」煉命,「無」修道,「有」悟功,「動」練拳,「定」煉功。「陽」升督,「陰」降任。所以這種後升又前降,左轉又右旋,大小周天百脈都能打通。由於後天返先天,所以太極內功來自先天,先天之功其能無限。



最後引入以下二段作為本文的結束。



張三丰《學太極須斂神聚氣論》說:「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氣請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張三丰《太極行功論》說:「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太極之象。」所以:「太極本從無極中生,無極是個『無』,萬物皆由無中生,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極。修太極之道,必從『無』處立根。能『無』方能致於廣大,入精微,御萬物而不拘役於物,此乃吾道之妙要,凡修太極而不知此『無』字訣者,未得吾傳」。



2002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附錄:



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

宋遠橋記



 所謂後代學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許先師系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即本府城南紫陽山。結檐南陽辟穀。身長七尺六寸。須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入市販賣。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訪不遇。題詩望仙橋而回。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名目書之於後。



四正 四隅 雲手 彎弓射雁 揮琵琶 進搬闌 簸箕式 鳳凰展翅 雀起尾 單鞭 上提手 倒攆猴頭 摟膝拗步 肘下捶 轉身蹬腳 上步栽捶 斜飛式 雙鞭 翻身搬闌 玉女穿梭 七星八步 高探馬 單擺蓮 上跨虎 九宮步 攬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彈指 擺蓮轉身 指點捶 雙擺蓮 金雞獨立 泰山生氣 野馬分鬃 如封似閉 左右分腳 掛樹踢腳 推碾 二起腳 抱虎推山 十字擺蓮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單鞭。雙鞭。雙擺蓮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我傳也。此勢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可心急齊用。三十七勢。亦無論何勢先。何勢後。只要一一將勢用成。自然三十七勢。皆化為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趾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俞氏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李道子系江南安慶人。至明時 居武當山南岩宮。不食火食。第啖麥麩。故人稱之曰麩子李。又稱夫子李。見人不語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雲夫子李系唐時人。何以知明時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緣予游江南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俞氏代代相承。每歲必拜李道子之廬。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後予偕俞蓮舟游湖廣襄陽均州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面。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俞蓮舟怒曰。汝系何人。無禮如此。我觀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孫我看看你的手。蓮舟怒極。進步連朋帶捶。但未依身。蓮舟擊出尋丈外。平空落下。未跌傷筋骨。蓮舟謂道人曰。你總用過功夫。不然能敵我者鮮矣。道人曰。汝與俞清慧俞一誠相識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之。原來是我之師祖。李道子曰。我在此數十寒暑。未曾開口。汝今遇我大造化哉。汝來吾再授汝些功夫。自此蓮舟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矣。蓮舟與余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丰。三豐張松溪張翠山師也。三豐洪武初即在此山修鍊。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余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李道子所傳蓮舟口訣曰。



無形無象 全身透空 應物自然 西山懸磬 虎吼猿鳴 泉清河清 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推薦閱讀:

攔擦衣(陳式太極拳)實戰講座--孫國璽
武當秘傳太極拳三十六式
這麼多練太極的,到底什麼是太極?
孝庄的秘密之為何不與皇太極合葬
什麼是太極拳——雷世泰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