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曆法的來歷

天文、曆法的來歷

  宇宙的由來

   
宇宙即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源於150億年前。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完成廣義相對論學說時,指出了宇宙有發生膨脹的可能性。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遠方的星系正在以極高的速度遠離我們的銀河星系,這說明宇宙正在不斷地膨脹著。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的推測。此外,還發現宇宙空間到處充滿著3度K的雜音電波,這證明宇宙曾是一個超高溫、高密度的大火球。基於以上事實,科學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來解釋宇宙的形成。根據這個理論計算,宇宙誕生於150億年之前,剛剛誕生的宇宙是一個極其微小的世界。但它卻具有高得異乎尋常的溫度和密度。後來由於物質的溫度和密度驟然下降,使這個「宇宙之卵」以爆炸性的速度猛烈爆炸。在「大爆炸」中誕生了各種元素和支配它們運動的力,由此形成了星球和銀河,一瞬間「宇宙之卵」便進化成了「成年」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從既無空間也無時間的「虛無」之中以驚人的速度瞬間誕生的。並且,宇宙總是周而復始地從誕生到消亡、再誕生、再消亡。

  月亮的由來

  月亮的起源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分裂說。認為月亮源於地球的分裂。月球和地球同出一體。當地球形成過程中還處於熔融狀態時,在高速自轉的離心力及太陽潮汐的作用下,從赤道位置飛離出一大塊物質,冷卻後便形成了月球。

  2.行星說。認為月亮是被地球俘獲的小行星。月球原是一個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大約在30~40億年前,因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獲,因此成了地球的一顆衛星。

  3.太陽星雲說。認為月球源於太陽星雲。太陽星雲以其中兩個較大星團為中心,凝聚其他雲狀物質,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兩星球。因月球小而在地球引力下繞地球公轉。

  4.碰撞論。認為地球碰撞了一個小星球。地球是先存在的一個星球,後來,一個星球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成斜角碰撞了地球,從而拋出許多霧化岩石物質繞地球旋轉,以後,這些霧化物逐漸凝聚成了月球。

  陽曆的由來

  陽曆又被稱為公曆。

  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曆法。最初創立陽曆的是埃及人。他們創立的曆法一年有365日,共分12個月,每月30日,另在年終加5日。但埃及曆來考慮日還有小數,因而誤差越來越大。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陽曆起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據傳是愷撒大帝創立並頒行的。它的產生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

  根據《福音書》的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恰恰是在春天。早期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當混亂。直到公元325年,在尼其亞第一次歐洲宗教會議上,才最後解決了這個問題,規定復活節為過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隨著歲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去,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據義大利天文學家利里奧在1576年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曆進行改革。修改後的儒略曆稱為格里高利曆,它是以太陽周年運動視為制歷依據的一種純太陽曆,因此俗稱陽曆。格里曆不僅解決了復活節與天時不合的問題,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儒略曆測量地球繞太陽一周需365.25天,而陽曆為365.2422天,很明顯,後者要比前者精確得多。於是,陽曆陸續為全世界各國所接受,併流行於全世界。其實,我國南宋時(1199年)的「統天曆」中,就採用了一年365.2422天的演算法,比陽曆早380年。

  陰曆的由來

  我國在辛亥革命以前通行的曆法是陰曆,舊時稱為「農曆」,但又與農曆有所不同。

  我國的陰曆主要以朔望月作為歷月的標準。即以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一個月,一年有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共354天或355天,這比一個回歸年少了差不多10天零21小時。怎麼辦呢?於是便引進了「閏月」,規定每隔2~3年加一閏月來調整節令,這樣,閏年就變成了13個月。顯然,我國陰曆中對於歷年的制定是以陽曆回歸年作為標準的。

  以上可以看出,我國的陰曆並不是那種完全根據月亮盈缺變化的周期來制定的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這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

  公元的由來

  世界上的紀年法有許多種,目前通用的紀年法是公曆紀元,即「公元」。那麼,「公元」是怎麼產的呢?

  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元241年,基督教僧侶狄奧尼西為預先推算狄奧克列顛紀元248年的「復活節」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降生在狄奧克列顛紀元前284年的說法,他主張以後的紀年應以耶穌降生年作為紀元。這一主張得到教會的大力支持。於是,狄奧克列顛紀元248年就一變成了耶穌降生紀年的532年。這種新的紀年法先是在教會中使用,到15世紀中葉,教皇發布的文告中已經普遍採用,到1582年制定格利高利歷時,這種紀年法已經行用多時了,也沒再加改變。

  大月小月的由來

  人們都有這樣的常識,陽曆有大小月之分,即陽曆月份有這樣的規定:「4月、6月、9月及11月有30天,其餘的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

  月份的大小,始於羅馬帝國愷撒時代。當時愷撒派人修訂曆法,制訂了儒略曆法,決定凡有特別宗教意義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因此,取名門神的1月,以戰神為名的3月,為表示尊敬愷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為2月是處死犯人的月份,屬不吉的時間,所以只有29天。愷撒大帝的繼任人奧古斯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為了和愷撒等同起來,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為了要使8月有31天,他便從2月再借來一天,把2月減少到28天。又為避免3個大月的月份連在一起,又規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長到31天。

  星期的由來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周開始的觀念)。

  另一說是起源於《聖經》所說的「神在第七日休息」——在古猶太人看來,七被認為是個幸運的數字。據西方古典哲學家溫斯坦萊的記載,在摩西統治以色列共和國時代所頒布的法律中有一項規定,七天中要抽出一天作為人們的休息日子,原因有三:一是讓居民有友好往來的時間;二是讓人和牲畜歇息一下;三是讓教區牧師有機會宣講法令和教義等。

 

  「刻」的由來

  1刻鐘指15分鐘。但在我國古代1刻是指14分鐘多一點。何稱「刻」?溯其源,「刻」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單位。早在周代,已有漏壺計時,叫銅壺滴漏。是在銅壺底鑽1小孔,壺內豎1根刻有度數的箭,水灌滿銅壺後,隨著水從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面緩慢下降,箭桿上表示時間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面,故稱「滴漏 」。但是由於水多時滴得快,水少時滴得慢,很不準確。因此,又在上面階梯形地設置上、中、下3隻播水壺,下面設1隻受水壺,讓中、下兩隻播水壺始終保持水滿狀態。這樣,水位穩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勻了。水滴入受水壺後在受水壺中逆向刻有時間度數,使壺內有時間刻度的箭形浮標能準確地指示出當時的時間。到東漢時發明了百刻計時制,在漏壺的浮箭上劃分為100個刻度。「一刻」就是指浮箭上升一個刻度的時間,相當於現在的14分鐘多一點。

 「小時」提法由來

人們幾乎每天都要和鐘錶打交道,「幾點鐘」、「幾小時」這些話一天也不知要說幾遍。可是為什麼要把兩個鐘點之間的間隔稱為「小時」呢?其實,「小時」是從「大時」引申而來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24小時,半夜11點到1點的時間為子時,1點到3點為丑時,3點到6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推薦閱讀:

公曆曆法的由來
十二星座日期是按陽曆(公曆)還是陰曆(農曆)來劃分的?
為什麼會上13個月的班,秒懂東西方曆法
儒略曆法與格里曆法使用的年代問題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篇文章搞清楚各曆法之日、月、年、閏)

TAG:曆法 | 來歷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