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專家肖少卿教授 秋灸關元 春灸氣

中醫針灸專家肖少卿教授 秋灸關元 春灸氣養生常施養生灸

   訪全國著名中醫針灸專家肖少卿教授文>>> 單 薇

   艾灸養生保健,是以點燃的艾絨或艾條等在體表的某些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借其藥物和艾燃燒以後所產生

的溫熱的刺激作用,達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一種養生保健方法。艾灸養生保健,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的

方法之一,艾灸的養生作用明顯肖少卿教授接受我們採訪時說:許多的古典醫籍都有關於這方面內容的記載。如我國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所著的

《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意思是說在吳國(今江浙

一帶)蜀(今四川、重慶等地)遊覽之時,在身上施灸兩三處,可以起到預防瘟疫瘧疾等傳染病的作用。說明艾灸可以防病。又

如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

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這段文字則說明了艾灸不僅可以防病,而且治病作用廣泛

、效果明顯。

   肖少卿教授介紹說:艾灸養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原理包括了調節人體陰陽、調和人體氣血、溫通人體經絡、扶正祛邪等。祖國醫學認為:依據中醫的陰陽理論,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就能保持健康,而陰陽失衡,

人就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疾病。艾灸可以調節人體陰陽,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起到養生保健作用,對於陰陽失衡的病患者,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從中醫的氣血理論來看,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機能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

目的;依據中醫的經絡理論,人體經絡是機體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如果遭遇寒濕等病邪的侵犯,人體經絡往往會遭受閉阻,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藥物和溫熱作用,溫暖肌膚經脈,以活血通絡,

因此能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另外,中醫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是說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則抵抗力強,疾病便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中醫認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養生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都可以幫助人體保持機能的正常,起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作用。肖少卿教授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的現代及臨床實驗研究也都證實了艾灸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可以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在對犬的足三里施灸時,

發現犬的胃腸活動出現興奮性或抑制性的雙向調節性改變。艾灸犬的足三里、脾俞、曲池穴,可以分別引起胃的收縮和弛緩兩種不同的效應。灸神闕可以使小腸推進運動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小腸內容物的推進速度減慢,從而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艾灸對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對膽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艾灸對循環系統也有促進作用:灸天突,百會穴後,可以起到擴張腦部血管,改善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灸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凝聚。艾灸足三里可使纖維蛋白元明顯下降

。艾灸不僅使施灸部位灼熱溫暖,局部血容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改變全身的情況。而艾灸對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艾灸大椎可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大椎可以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艾灸後,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細胞(TC)和B淋巴細胞(BC)增加明顯,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艾灸養生的常用方法

談到艾灸的養生方法,肖少卿教授說,傳統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便於群眾掌握的有以下幾種:

艾條灸:是以艾絨製成艾條(叫做清艾條,市面上一般中藥店就有售),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在選取好的的位上熏灸的方

法。如果使用的是在艾絨中加入了性溫芳香等藥物製成艾條(葯艾條),再進行熏灸,這樣的方法則叫做「葯條灸」。艾條灸

的方法又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等。這裡主要介紹懸起灸。

懸起灸: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時,點燃的艾條一端距離皮膚約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鐘灸至皮膚有溫熱感、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產生灼痛和燒傷皮膚為宜。懸起灸又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等。

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在距離穴位3cm左右的高度進行,以局部有溫熱感、溫熱發紅,而不致產生灼痛為宜,本法適用於寒證、虛寒證、虛弱症等多種病症,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養生保健灸方法。

雀啄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連續如同鳥雀啄食一樣,而不是把點燃的艾條固定於施灸部位相

對穩定的距離上。本法一般用於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兒的疾患。

迴旋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在距離施灸的皮膚約3cm處,在以穴位為中心3-5cm直徑的範圍內,順時針方向,迴旋往複熏灸,如畫圈一樣。本艾灸適用於寒證、風濕痛、神經性麻痹及某些皮膚病的治療等。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時,先以艾絨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絨,製成艾柱,在選取的穴位表面皮膚加上藥物,如蒜片或生薑片等,再將艾柱置於蒜片或生薑片上(艾絨不直接置於皮膚上),點燃艾炷的頂端進新改舊的方法

。根據所隔藥物的不同,又分為多種艾灸:中間以生薑襯隔的,叫隔姜灸;中間以……祖國醫學認為生薑性溫味辛,具有助陽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

艾灸養生的禁忌與注意

肖少卿教授說: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以外,只要認真按照施灸原則和操作規程要求,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毒副作用。當然,和其它任何一種治療方法一樣,在進行艾灸保健時也有禁忌和注意事項。肖少卿教授說:由於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當,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方面,施灸的過程中可能會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這些禁忌主要包括: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疤痕,影響美觀。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能灸。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

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能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醉酒、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者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肖少卿教授同時提醒說,在進行艾灸養生保健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

浪費時間。另外可能引起局部痛覺降低而被燙傷,如果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皰,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要注

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2)要注意穴位的準確性和體位舒適,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自己沒有把握找准穴位,可請當地醫生以墨標準)以

保證灸治的效果。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

(3)防火,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使用艾炷灸

時更要小心謹慎,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入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並注意檢

查艾條有未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的體表部位,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注意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

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潔凈。

(5)如果使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施灸,注意施灸距離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可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

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這樣,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

的順序進行。

(7)施灸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艾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

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8)一般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

(9)注意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甚至暈倒。出現暈灸後,

要立即停灸,並令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10)養生保健灸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會收到預期效果                                                                                    秋灸關元 春灸氣海--養生灸法

二千多年來,傳統醫學之理論和臨床實踐,始終貫徹著強身防病,「治未病」的養生思想。早在《內經》「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良醫者,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後世醫籍,也常能看到防重於治之記載。

  灸法養生,不但簡便易行,為人們所喜愛,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內經》「灸則強食生肉」;「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陷下則灸之」。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瘥,瘴癘溫瘧毒不能著」。宋竇材《扁鵲心書》「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醫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幹」。

  養生灸,不僅可用於防患於未然,治未病,治未亂,抗早衰,而且亦用於治已病,治已亂。

  【效能】 壯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回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防疾。

  【原理】 陽氣為人身之根本,陽氣旺,猶若麗照當空,萬物有生髮之機。倘若陽氣衰敗,猶若陰霾滿布,萬物枯亡。《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岳「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陽氣固密,營衛調和,而可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腎陽充足,能推動整個機體,氣血的循環運行,是生命之本,五臟陽氣之根,即「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陽氣與人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謂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虛衰,而養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補陽氣,益其真陰。所以,能夠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壽命延長。

  為什麼艾灸法,能壯陽氣呢?艾炷之連續燃燒,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氣海、關元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為任脈之俞穴,特別是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又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於此。故灸此溫熱之氣,能直達精宮以助元陽。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臟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也可以說,是周身陽氣之源,源足乃支流長也。《針灸大成》說:「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猶子午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統於前,主一身之陰;督率於後,主一身之陽。任督相通,乃溫熱之氣循經溫腹暖背,通達周身,循環不息。再艾炷又加雜葯而成,其葯又多為溫熱芳香之輩,葯有五味五氣,內合五臟,氣味擇經而行,各歸其所,其補陽之力更著。因此;灸關元、氣海,以回元陽,救絕續命。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氣歸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氣海、關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體虛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陰交穴。

  【穴釋】

  氣海:生氣之海,氣血之會,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臟真,回生氣,固元陽,故能加強膀胱之氣化,使膀胱之水化氣上升布達周身,灑陳五臟六腑,為下焦之要穴。

  關元:是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穴,又為三焦之氣所生之處,藏精之所,為培元固本,補氣益 精,回陽固脫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土中之土。胃為倉 廩之官,水谷之海,主納谷,故灸足三里能昇陽益胃,強壯脾腎,調和氣血,益先後天之氣。

  中脘:胃之募穴,腑會於此。李東垣說:「胃虛而 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故凡納呆 食少,食谷不香,飲食不化,面色痿黃,形體消瘦等脾 胃虛虧之證,均可灸之。

  三陰交:足三陰之會穴。《針灸大成》說:「主治 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不舉……」故一 切脾腎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壯數和年齡】 《內經》說:「人年四十陽氣衰,五 一十而體重,耳目不聰,六十陽氣大衰,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法正是壯陽、助陽、使陽氣壯旺,以抗衰老。人身有十二經,十五絡,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壯,以應一歲之三百六十日。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壯,但也要看身體健康情況和年齡大小 而定。一般在四十歲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壯,最多二百 七十壯;四十歲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壯。三十至四十歲,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歲,可每二年灸一 次;五十至六十歲,可一年灸一次;六十歲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時間】 氣海,在立春前後五天;關元,在立秋前後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時,冬去春來,天地間之生氣萌動,萬物復榮,蒸蒸於上之始,故《內經》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此時灸之,應其春生之時序,以助升發之氣,逐陳陰,奠下元之基,以適夏令之長也。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時,熱去涼來,天地之氣清肅,萬物色凋,萬粒將以歸倉之時,正如《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志安寧……」收欲神氣。」關元者,關其元精之門,閉而儲藏之謂也。此際灸之,以順收藏之時序,收元陽內固,金水相生,益真火,養.腎氣,以備冬藏也。猶如安爐立鼎,元陽旺盛,內養臟腑,外御風寒。因之,秋灸關元,春灸氣海,以順應時令之變,以合臟氣生藏之機。

  【灸前準備】

  (一)艾絨之選擇:最好選用多年之陳艾(蘄州產者為佳),或市售葯制艾條,剝去紙外殼,將其揉搓成細絨,色白如棉絮狀,除去雜質,制艾柱如棗核大,炷體堅緊,上尖下圓如錐體。

  (二)生薑之選擇:選用上品老薑,切片約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並在薑片上,針數孔備用。

  (三)備料:生薑,艾絨,線香十支,火柴一盒,線繩一條,紗布兩塊(中心塗油脂),膠布兩條,方盤一個,鑷子一把,灰盒一個。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條溫和灸代替)

  (一)保持室內溫度,環境要安靜。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蓋好衣被,暴露應灸部位。

  (三)先用線繩,從臍下至恥骨上測其總長。然後,折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關元臍下三寸)。定位後,作出標記。

  (四)穴位常規消毒後,生薑片置於被灸穴位上,艾炷放於薑片上。

  (五)用線香點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盡時,將艾灰取掉,另換一炷。如此接替點燃,直到應灸艾炷燃完為止。

  (六)按規定壯數灸完後,除去薑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傷,塗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護潤澤灸傷之外皮,再用消毒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一)室內溫度要適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詳細詢問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體質強弱,預製艾炷之大小,勿使太過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須消毒,防止灸傷感染。

  (五)初灸時,艾炷燃燒的不可太盡,被灸者以熱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燒之程度,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好。

  (六)灸後,查其皮膚起泡否。如有泡明顯者,用消毒針抽出液體,無菌包紮,過數日再換敷料,以防感染。

  【適應證】凡身體衰弱,陰陽兩虛,營衛不調,下元虛憊,陳寒痼冷,體弱贏瘐,四肢逆冷,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勞七傷,諸般虛損等,一切虛弱衰遲病症。

  【禁忌】

  (一)法定傳染病,不灸。

  (二)癌瘤、腫瘍,禁灸。

  (三)急性炎證,如腸癰、胃穿孔、腸梗阻,忌灸。

  (四)大飢、大飽、失驚、酒醉,緩灸。

  (五)溫症,傷陰明顯者,緩灸。

  (六)發高燒者,禁灸。

  (七)孕婦,忌灸。

  (八)陰虛火旺者,慎灸。

   四穴養生灸法  「四穴養生灸法」就是通過艾灸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穴、命門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來溫補脾腎,補益腎氣,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氣自然不絕,脾土自然肥沃,腎水自然充盈。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長壽。該灸法最適合自我養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若能持之以恆,便可以延緩衰老,延長青春。

  關元穴

  功能:該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具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命門穴

  功能:該穴位於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所住宿之處,可以發揮人與生俱有的體力並加以強化的功能,具有補腎壯陽之功,為保健強壯要穴。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

  功能:該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對胃部疾病的全部癥狀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足三里穴

  功能:該穴位於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簡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鏈接

  常用的艾灸方法

  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是艾條灸法和艾罐灸法。

  艾條灸也稱艾卷灸,是用棉紙將上等艾絨包緊裹好製成長圓筒狀,將一端點燃後,對準所需穴位或局部進行熏灼的一種方法。

  艾罐灸是使用特殊灸具的一種灸法。現代的艾罐底部有數十小孔,內有一小筒也有十多個小孔,放置特製艾粒,點燃後將艾罐置於應灸的穴位上,可以使艾火燃燒的熱力傳達到皮膚,逐漸透入內部。艾罐灸操作簡單,使用靈活,煙氣小,可同時多穴位施灸,如施於婦女、小兒以及恐懼針灸者,最為適宜。
推薦閱讀:

手串:專家教你盤手串 木玩「出漿」六部曲
專家:駱家輝條件非常好 很可能競選下任總統
專家|別讓「是葯三分毒」這句話害了你!
專家分析男性不育特色治療
江都王陵出土各種帶鉤百餘件,考古專家研究後認為——當年江都王劉非也很「潮」!

TAG:中醫 | 教授 | 針灸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