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指標不是越高越好 蛋白質過高易過敏肥胖

日前,有網路進行了一項嬰兒奶粉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僅有57%的家長固定使用一種品牌嬰兒配方奶粉。而兒科醫生認為,頻繁更換奶粉品牌是目前一大餵養誤區。此外,乳業專家則提醒,奶粉的營養指標並非越高越好,把孩子餵養得過胖會導致成年後的許多健康問題。

奶粉不適應應考慮

日前,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6%的家長都為寶寶選擇普通的嬰兒配方奶粉;33%的家長在選購奶粉時最看重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A(花生四烯酸);57%的家長固定使用一種品牌嬰兒配方奶粉;36%的家長選購嬰兒奶粉時最看重品牌。

但有意思的是,儘管家長表示最看重的營養成分是DHA和AA,但僅有8%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奶粉中的營養成分「非常清楚」。因此,41%的家長更換奶粉品牌是因為寶寶不喝或飲用後不適。

但事實上,不少家長對寶寶「不喝或飲用後不適」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廣州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龔四堂認為,濕疹、、脹氣、煩躁、與、生長緩慢……當奶粉餵養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後,不少家長就認為是奶粉的問題,開始頻繁換奶粉。根據雅培營養市場研究的數據顯示,75%的美國母親在第一年內至少更換一次奶粉品牌,而通常一年內餵養四種配方奶粉。這種情況在中國也類似。美贊臣嬰幼兒營養科研中心(中國)總監李永雄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現在兒童過敏癥狀越來越多,目前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生存環境越來越「乾淨」,嬰幼兒接觸泥土、微生物等過敏原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反而導致嬰幼兒過敏癥狀越來越多。

龔四堂認為,出現這種問題,通常要考慮是對配方奶粉過敏或者不耐受,並非通過更換奶粉品牌就能簡單解決。調查數據顯示,全球配方奶粉不耐受的兒童高達2/3,國內不耐受和過敏的情況也有近四成。常見的問題就是牛奶蛋白過敏和乳糖不耐受。「這些情況往往並不是單純一個出現的,家長應先諮詢醫生,針對性地選擇特殊配方奶粉進行餵養。」

蛋白質含量並非越高越好

奶粉中含有多種寶寶需要的營養成分,尤其是DHA和AA、維生素、蛋白質、核苷酸和亞油酸、亞麻酸,這5種營養元素是最受家長們關注的。調查顯示,有33%的調查用戶看重DHA和AA,各18%的調查用戶看重維生素和蛋白質。

調查機構對24款產品送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檢測營養成分和蛋白質含量。對此,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專業機構檢測中,檢測機構的權威性是無可置疑的,但問題是被送檢的24種產品奶粉的出廠日期或保質期是否大致相同?報告中對此未予明示標出各種送檢奶粉品具體生產日期。然而,若送檢的24款奶粉產品的出廠日期相差很懸殊的話,所檢出的營養成分指標也是會存在著很大的反差。因為,奶粉都存在著包裝密封程度和受氧化的問題,若生產出廠7個月以後的產品,它的營養性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營養流失的程度將達30%左右。以保質期達到7個月為界,之前與之後的營養成分檢測出來的指數就存在著這麼大的差異,離出廠日期越長,奶粉的營養成分流失得就越嚴重。因此,對這24款送檢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測出量或指標,存有不確定性和不一致性,不宜直接用作對比指標。建議太平洋親子網,今後增設一項對嬰幼兒奶粉含氧度或受氧化後營養流失程度此類的檢測項目,這將更有實際意義和實用性。其次是關於嬰幼兒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問題,國家乃至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對嬰幼兒奶粉的蛋白質含量都已制定了一個較合理的指標標準。對嬰幼兒奶粉來說,並不是蛋白質越高越好,特別是0-6個月齡段的奶粉,蛋白質含量高倒會影響嬰幼兒營養的均衡吸收。鈣的含量指標亦然,都有個適度為好的問題,過高時還將會容易引發腎等病變。

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丁宗一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在市場上能買到的產品,只要是大品牌生產出來的配方奶粉,都大同小異,因為都要符合國家對於產品的質量要求,「真正到了消費者手中時,能選擇的很少,基本的差別都不大。即使看配方表,也只能知道大概。」

蛋白質過高易致過敏感及肥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安全系主任何計國對媒體介紹,嬰兒奶粉有些成分是強制添加的,要符合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如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廠家作為賣點的很多成分其實是自行添加的,如DHA、AA和膽鹼,但這些是公認的能讓奶粉更接近母乳的成分,購買時可以考慮在內。而有些洋名詞、新概念不要全盤相信,因為效果沒有經過驗證。此外,少數廠家還推出了4段奶粉(3到7歲),其實在國家標準中是沒有4段奶粉的概念的,3歲以上寶寶完全可以吃成人奶粉。

推薦閱讀:

肝腎功能不良者如何補充蛋白質?
續集
盲目補充「肽」,小心你的腎
一天攝入多少蛋白質比較合理?

TAG:蛋白質 | 奶粉 | 過敏 | 肥胖 | 指標 | 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