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皮膚科臨床經驗集》8

   蘚(三例)

[例一 周××,男,30歲,門診病歷:1973年1月26日初診。

主訴:全身出現紫黯色小斑片,伴有深褐色色素沉著六年。

現病史:從1966年開始於背部出現兩小片集簇之粟米大小之 疙瘩,稍癢,抓後即呈深褐色色素沉著,逐漸擴大增多,繼之頸部,前胸、腹部、上臂和股部亦出現類似之損害,晚上瘙癢明顯,有時在睡夢中癢醒。病程慢性,此愈彼起,反覆發作。

皮膚檢查:頸、上臂、胸、背、腹和股部可見散在為黃豆大小之紫紅斑,略見浸潤,局部刺激後潮紅較明顯,可見散在之色素沉著斑,伴有輕度萎縮。口腔、雙頰粘膜可見灰白色網狀溝紋。

脈弦滑、舌質正常,苔薄白。

西醫診斷:扁平苔蘚。

證屬:風濕熱郁於肌腠、氣滯血瘀。

治則:先以祛風、除濕、清熱。

藥用:烏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蟬衣6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2月20日)皮膚斑駁,狀似烏癩,已逐漸趨輕,自覺咽干口渴。舌質紅,苔凈。脈弦滑帶數。擬用消風清熱法。

藥用:生地30克 當歸9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蟬衣6克 烏蛇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苦參9克 生甘草6克 服十劑。

三診:(3月5日)身上斑駁,色素逐漸趨淡,仍見淡褐色色素沉著,口渴已解。宗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桃9克、紅花9克,活血化瘀。

四診:(3月13日)症情日趨勢好轉,色素漸淡,略有微癢。脈細滑、舌部尚留紫斑,治擬活血祛風。

藥用:當歸尾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烏蛇9克 羌活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1975年3月26日追蹤來院複查,稱兩年前,服藥後身上皮損消退,色素亦大部消失,已基本痊癒。今年春稍起新的皮損,在肋間、腹部和後背均有三四小片呈黯紫色斑片,約二分錢幣大,舌苔薄黃,脈細滑。囑繼續服前方。

 

[例二]  張××,女,30歲。門診病歷,初診日期:1972年8月4日。

主訴:全身出現紫紅色斑片,下腿出現水皰或血皰,伴有瘙癢一年多。

現病史:從1971年4月開始,全身驟然出現紫紅色斑片,呈蠶豆大小,以兩下肢為多。瘙癢較甚,部分尚起水皰或血皰,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療,葯且明顯減輕,但停葯三天後又加重,故來我院門診治療。

皮膚檢查:全身可見散在之紫紅色斑片,如蠶豆大小,以兩下肢為多。口腔頰粘膜和舌邊亦見紫色損害。病理檢查診斷為扁平苔蘚。

脈弦細,苔薄白。

西醫診斷:扁平苔蘚(急性泛發性)。

證屬:風濕熱郁於肌腠,氣滯血瘀。

治則:先以祛風、除濕、清熱。

藥用:烏蛇9克 蟬衣6克 羌活9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白芷6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囑服七劑。

二診:(9月8日)葯後皮損曾見趨退,停葯後又有少起,而感瘙癢。脈苔同前。仍宗前法加減。前方去連翹,加全蠍6克、桃仁9克,活血祛風,服五劑。

三診:(1974年8月10日)稱葯後兩年未犯,近半月來,全 身又起散在之尖似損害。仍囑服上方六劑。四診:(8月24日)葯後減輕,皮損已少,癢已不甚,繼服前方六劑。

1975年4月追蹤來院複查:前證迄今未犯。

[例三]  李××,女,2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1月10日。

主訴:口腔發乾發緊不舒服,口唇粗糙乾燥皸裂三個月。

現病史:三月來自覺口腔發乾,發緊,口唇粗糙,乾燥皸裂,經會診,診斷為扁平苔蘚。

檢查:口唇內粘膜可見紫褐色網狀斑,唇緣粗糙皸裂,尤以下唇為甚。口頰內側粘膜及上齶可見乳白色隆起的皮損。

脈細滑,舌質紅,苔薄膩。

西醫診斷:口腔粘膜扁平苔蘚。

證屬:脾胃濕熱熏蒸。

治則:祛風化濕,清熱解毒。

藥用:烏蛇9克 蟬衣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荊芥9克 防風6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生甘草6克。以後曾加桃仁9克 紅花9克 先後陸續服藥54劑。葯後口唇內紫褐色網斑疹、左頰粘膜皮損已不顯,上齶左頰內側皮損尚可見。

1975年6月18日檢查:口唇左頰粘膜及上齶皮損均已消退,頰粘膜尚有小片如蠶豆大皮損未消,仍感輕度不適,因患者服藥不方便,改擬丸藥方。

烏蛇30克 馬尾連30克 黃芩30克 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羌活15克 白芷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甘草15克。

研末,蜜丸每丸9克重,日服二丸。

[按語 扁平苔蘚為一種原因不明之皮膚病。一般認為發病原因可能與神經過度緊張有關。臨床上典型損害可見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澤之紫紅色扁平丘疹,其大小從針頭大至黃豆大小,往往多發,皮疹成片呈苔蘚化。有的排列呈帶狀或環狀,好發於口腔粘膜、唇、舌、手腕屈側、小腿內側、陰莖等處。臨床類型很多,可為急性泛發性或慢性限局性。慢性限局性有下述特殊類型:萎縮性,大皰性,疣狀、線狀、環狀、毛囊性等。朱老醫生認為扁平苔蘚屬於中醫「烏癩風」或「紫癜風」範疇。其發生病機,由於風濕蘊聚,郁久化毒,陰於肌腠,氣滯血瘀所致。治療原則以搜風燥濕清熱解毒為主。以烏蛇、蟬衣搜風化毒為主葯,佐以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驅風止癢,並以黃連、黃芩、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為輔,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紅花、茜草等葯以活血消風。

 

結節性痒疹(二例)

[例一]  朱××,女,2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9月7日。 

主訴:四肢、胸背郵現散在之小結節,癢甚已一年。

現病史:於一年前,左小腿被蚊蟲咬後即開始發癢,抓破出血,漸成小硬結,繼而別處亦起小紅丘疹,逐漸變成小硬結節,日趨增多,劇癢難忍,夜寐不安,經治療效不佳。

檢查:四肢,軀幹可見大批散在之綠豆及黃豆大小之小硬結,呈灰褐色,約百餘個,以上肢伸側和胸背為多。

脈滑,舌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馬疥。

西醫診斷:結節性痒疹。

證屬:風濕結毒,凝聚皮里肉外。

治則:搜風除濕,清熱解毒。

方劑:烏蛇驅風湯。

藥用:烏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五劑。

二診:(9月17日)癢已減輕,小硬結節未變,前方加入當歸9克、赤芍9克,五劑。同時外貼獨角蓮膏(128)。

三診:(9月22日)發癢已顯著減輕,僅寢前稍癢,時間亦短,結節亦見平,囑繼續外用獨角蓮膏,並囑服前方加苦參9克,五劑。

四診:(1974年2月12日)中斷治療已五個月。稱去年治後大部硬結節已平,癢亦不顯,左小腿遺留幾個硬結,就放任未治療。近期又見瘙癢,呈濕疹化,仍服上方五劑,外用止癢洗方:

透骨草30克 苦參15克 紅花15克 雄黃15克 明礬15克 水煎洗,每日二、三次,每次15分鐘。

五診:(3月8日)小硬結已平,偶覺瘙癢,服前方七劑而愈。

[例二]  王××,女,19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7月3日。

主訴:兩下肢出現散在豌豆大,硬結劇癢已三年。

現病史;三年來兩下肢出現多個小硬結節,逐漸增多,瘙癢甚劇。以前曾用玉紅膏(123)未見效果,上藥後起水皰破皮,但結節未消,且有擴大之勢。

檢查:兩下肢可見多數為豌豆大小孤立之小硬結,稍高於皮面,呈暗褐色。

中醫診斷:馬疥。

西醫診斷:結節性痒疹。

證屬:風濕結毒,凝聚成瘡。

治則:搜風解毒,除濕止癢。

方劑:烏蛇驅風湯加味。

藥用:烏蛇9克 蟬衣6克 白芷6克 羌活9克 荊防風(各)9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生甘草6克 六劑,水煎服。

二診:(1974年7月12日)葯後瘙癢明顯減輕,有時不癢,繼服前方12劑,症情已輕,後因肝炎住院,前葯停服。

三診:(1975年2月17日)瘙癢又重,在前方中加以消腫軟堅之葯炒三棱9克、炒莪術9克,三劑。

瘙癢顯著減輕,後又接服二十劑。結節已平,瘙癢亦止。

結節性痒疹,為高出皮面的綠豆大至蠶豆大褐黑色硬結節,表面不平滑,孤立散在,奇癢難忍。發病多因蚊蟲叮咬及局部刺激有關,多發生於四肢,一般多從小腿前臂開始發生,逐漸增多,延及四肢軀幹。本病頑固難治,有的消失後還可復起。中醫因其劇癢,屬於疥的一類,如《巢氏病源·疥候》:「馬疥者,皮肉隱嶙(不平),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馬疥即類似結節性痒疹。此症由風濕熱內蘊,外受毒蟲咬螫,氣血凝滯,結聚成瘡,故必用搜風除濕,清熱解毒,以烏蛇驅風湯為主方,兩例均得顯著療效。

[按語]  應著重指出,朱老醫生在臨床上善於運用其經驗方「烏蛇驅風湯」,治療一些頑固性皮膚病。根據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凡是風濕熱之邪,蘊伏於肌腠之間,日久未經發泄,皮膚劇癢,歷久不愈,諸葯不應的一些頑固的皮病,例如上舉慢性蕁麻疹(例七),泛發性神經性皮炎(例三),皮膚瘙癢症(例四),以及扁平苔蘚三例,結節性痒疹二例,朱老醫生均以此方增減施治,都取得 較好的療效。

   (四例)

[例一袁××,女,46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7月2日。

主訴:全身出現大片紅斑,復蓋白色鱗屑二十一年。

現病史:二十多年來,全身泛發大片紅色皮疹,曾在本地區及外地等醫院多方治療,仍不分季節,歷久不退。初起皮疹不多,近幾年逐漸增多,幾乎遍及全身,大便干秘。

檢查:肥胖體型,頭皮、臉面、軀幹、四肢除雙手以外,均見地圖狀紫紅色皮疹,表面復蓋銀白色較厚之鱗屑,用手刮之,底面則現篩狀出血點。

脈細帶數,舌質絳,苔凈。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進行期)。

證屬:風熱郁久,傷陰化燥。

治則:涼血清熱,滋陰潤燥。

藥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紫草15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麻仁15克 枳殼9克 麥冬9克 大青葉9克 十劑水煎服。

外用紅油膏(113)每日塗一次。

二診:(7月12日)葯後腿部皮損逐漸消退,他處鱗屑,亦顯見減少。

繼服前方改麻仁9克、大青葉15克,服十劑。

三診:(7月24日)軀幹、上肢皮損均趨消退,下肢皮損消退 後,新起點狀皮疹。口乾思飲,舌苔薄黃。

繼服前方加黃芩9克、花粉9克,服十劑。

隔一月後追蹤:只留頭皮兒小片皮損未完全消退外,余均平復。又稱外用藥膏處,皮損消退較快,但未上藥處,亦趨消退。

本例大面積地圖狀牛皮癬,病歷二十多年,經多方治療,歷久不退,除兩手外,皮損幾乎周身密布,舌絳便秘,證屬風熱郁久,營陰耗傷,化燥化火之象,故用大劑生地、槐花,丹皮,赤芍、紫草涼營清熱;麥冬、枳殼、麻仁滋陰潤燥;大青葉重在清火。十劑後皮損逐漸消退,繼服前方加重大青葉,十劑後,四肢皮損大部已退,尚有口乾,思飲,舌紅苔黃,加花粉、黃芩增液清熱,囑服十劑後未來複診,隔一月後追蹤,只留頭皮小片皮損,基本痊癒。

[例二]張××,女,23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7月16日。

主訴:全身出現紅色斑塊,伴有鱗屑已五月。

現病史;於今年老體弱月初患感冒咽疼,半月後周身泛發紅色點狀皮疹,稍有鱗屑,逐漸擴大成片,瘙癢不甚。在本地縣醫院治療始終未消而來門診求治。

檢查:頭皮、胸、背、四肢泛發錢幣狀紅色斑塊,上蓋銀白色鱗屑,基底浸潤潮紅,部分融合成片呈荷葉狀,輕度瘙癢。

脈沉細弦,舌質紅,苔凈。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

證屬:風熱傷營,血熱風燥。

治則:清肌熱,涼營血。

藥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大青葉15克 生槐花30克 白蘚皮9克 生甘草6克 十 劑水煎服。

外用紅油膏(113)外搽皮損上,每日一次。

二診:(8月4日)患者來稱妥葯十劑後,皮疹大部分消退,祗有小塊皮損未消。

囑續服前方五劑,臨床治癒。

本例發病五月,病前半月,曾有感冒咽痛,起時泛發點滴狀皮損,漸擴大成錢幣狀及地圖狀大片潮紅脫屑,尚在進行期,舌質紅,中醫認證屬血熱型,故以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清其血熱;知母、生石膏清其肌熱;大青葉清火熱。

十劑後皮疹已大部消退,繼服五劑即全退。

[例三 張××,男,31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5月31日。

主訴:周身泛發皮疹鱗屑已三年,近二月來又加重。

現病史;三年來全身遍見紅斑和銀白色鱗屑,曾在外地醫院治療,未見療效。二月來皮疹明顯增多,瘙癢難忍。

檢查:頭皮、手臂、雙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損,呈對稱性分布,浸潤肥厚,基底暗紅色,復蓋鱗屑。在軀幹、前臂等處,可見大批點滴狀紅色皮疹,上有輕度鱗屑。

脈弦滑,舌質紫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

證屬:風熱郁久,化火傷營,復受外風。

治則:涼血清紅,活血祛風。

藥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當歸15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 0克 紫草30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荊芥9克 防風6克 蟬衣6克 水煎服。

二診:(6月5日)服五劑後部分皮損已明顯消退,癢感亦顯著減輕,未見新起皮疹。

囑服前方十劑。

1970年8月隨訪:未見複發。

本例泛發皮癬三年,察其皮損基底暗紅,浸潤肥厚,舌質紫黯,有血熱瘀滯之證,除重用涼血清熱之品外,加以當歸,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之葯;病二月來加重,且有新起皮疹,舌紅苔薄白,考慮為復受外風新邪而觸發,故佐荊芥,防風,蟬衣,疏風清熱,服本方五劑後,皮損明顯消退,繼服十劑後即愈。

 

[例四]  楊××,男,1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6年12月2日。

其父代訴:身起紅斑鱗屑已二年,全身皮膚大片潮紅已三月。

現病史:1974年冬季,頭皮出現兩塊皮癬,以後軀幹四肢皮損逐漸增多,始終未見水腿 。1976年9月曾在某診所治療,服藥後很快發現全身皮膚大片潮紅,大量脫屑,癢感增劇。又經某醫院治療,潮紅面積仍日見擴大,層層脫屑,呈紅皮症象,大便干。

檢查:全身皮損約佔體表90%,基底潮紅,上蓋銀白色片狀鱗屑損害及大量痂皮。剝落後則裸出潮紅面,以頭皮臉面,胸背,兩腿為重。面部可見搔痕及少量滲出。舌質紅絳苔光,脈象細滑。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紅皮症。

證屬:血熱生風,風燥傷陰。

藥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麥冬9克 玄參9克 丹參9克 麻仁9克 大青葉9克 山豆根9克 白蘚皮9克 七劑水煎服。

外用玉黃膏(107)60克搽擦。

二診:(12月10日)葯後四肢皮膚潮紅減輕,頭皮軀幹,仍見屑多,潮紅而癢。上方去丹參、山豆根、麻仁、加紫草15克,地膚子9克,十劑。

三診(12月21日)全身皮膚潮紅,明顯減輕,脫屑痂皮亦漸減少,尚癢.宗上方加蒼耳子9克,繼服十劑.外用同上。

四診(12月31日)軀幹部皮損,基本趨平,亦不潮紅頭皮鱗屑亦少,舌尖紅,脈細滑。繼服上方加麻仁9克,十劑。

五診(1977年1月11日)軀幹頭皮上肢皮膚已趨正常,兩腿尚見鱗屑發癢,繼服上方去蒼耳子加天冬9克,十劑。

六診(1月21日)小腿臀部,尚留小片皮損,發癢不甚,大便略干。上方去丹皮、赤芍,繼服十五劑。

七診(2月8日)基本痊癒,只留小腿稍有脫屑,舌尖紅,苔凈,上方去大青葉十劑後全退而愈。

此例銀屑病紅皮症,皮損面積占體表90%,大片潮紅,有大量脫屑,層層剝落,瘙癢劇甚,舌絳苔光,大便秘結,顯是血熱傷營,風燥耗陰之證,重用大劑生地、丹皮、赤芍、丹參、紫草等以涼血;元參、麥冬、麻仁等以滋陰潤燥;大青葉以清熱;參用白蘚皮、地膚子、蒼耳子等以止癢。經治兩月,始終以上方為基礎增減,病情逐漸減輕,直至痊癒。

附  銀屑病論治

銀屑病,中醫列入風門或癬門。統稱白疕風。由於皮損匡廓清晰,脫屑層層,又有「松皮癬」「白殼瘡」之稱。

血熱為本病的主因,由於平素血熱,外受風邪,而 而血熱生風,風盛則燥,故皮損潮紅、脫屑;風燥日久,傷陰傷血,而致陰虛血燥,肌膚失養,故皮膚乾燥,疊起白屑。

銀屑病[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血熱型:多見於銀屑病進行期。由於血熱內盛,外受風邪,傷營化燥。證見:皮損發展較快,呈鮮紅色,不斷有新的皮疹出現,心煩、口渴、大便干。脈弦滑,舌質紅紫,苔黃。

治宜涼血、清熱、解毒為主,以土茯苓湯(經驗方)。

藥用:生地30克 紫草15克 生槐花30克 土茯苓30克 蚤休15克 白蘚皮15克 大青葉15克 山豆根9克 忍冬藤15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血燥型:多見於銀屑病靜止期。

證屬:風燥日久,傷陰耗血。證見:病久不退,皮膚乾燥,呈淡紅色斑塊,鱗屑層層,新的皮疹已出現不多。脈弦細,舌淡,苔凈。治宜:養血活血,滋陰潤燥。

藥用:生熟地(各)15克 當歸12克 丹參12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元參9克 天麥冬(各)9克 麻仁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三)風濕型:由於風濕各,傷營化燥。

證見:周身泛發皮損,並見關節疼痛,尤以兩手指關節呈畸形彎曲,不能伸直。脈弦滑,苔薄白膩。治宜通絡活血,祛風除濕。

藥用:桂枝9克 當歸12克 赤芍12克 知母9克 桑寄生9克 防風9克 桑枝15克 懷牛膝9克 忍冬藤15克 絡石藤9克 雞血藤3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毒熱型:

證屬:風濕熱之邪,郁久化毒。證見:身發皮損,兩手掌皮膚深層起膿皰,脈弦滑數,舌紅,苔薄黃。治宜理濕清熱, 搜風解毒。

藥用:烏蛇9克 秦艽9克 漏蘆9克 大黃6克 黃連9克 防風6克 生槐花9克 土茯苓30克 苦參9克 蒼白朮(各)9克 白蘚皮9克。

丸劑:為便於患者長期服用,(一)、(二)兩型患者根據上述治療方葯的篩選,配製成土地茯苓丸(67)、山白草丸(68)兩種藥丸,可選用一種,每日二次,每次服三丸。

二、外用藥:1、急性進行期的皮損,可用玉黃膏(107)30克加入黃柏末9克,調和成膏,外搽,每日1~2次。2、靜止期的皮損,可用紅粉膏(112)或紅油膏(113),外搽,每日一次。注意事項:在開始使用藥膏時,最好選一小塊皮損試擦,如無過敏現象,再塗搽別處。應隨時注意觀察,尤其對大面積皮損應慎用。

   疹(二例)

[例一]  王××,男,16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8月2日。

主訴:軀幹、四肢出現斑次,瘙癢兩周。

現病史:兩周前先於腋下發現兩片斑疹,漸在前胸、後背及腹部亦出現同樣小片皮損,輕度瘙癢,繼之四肢出現成批小片斑疹,發癢較重,曾在附近醫院醫治,內服抗過敏葯,外用爐甘石洗劑,未見效果。

檢查:軀幹、四肢可見多數類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之斑疹,附有細薄鱗屑,皮疹排列與皮膚紋理一致。

中醫診斷:風熱瘡。

西醫診斷:玫瑰糠疹。

證屬:血熱內蘊,外受於風。

治則:涼營清熱,活血消風。

藥用:生地30克 赤芍9克 當歸9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蟬衣6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 四劑水煎服。

家屬來訴服藥四劑後即愈。

[例二]  毛××,男,2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6年3月1日。

主訴:身上起皮癬發癢一周。

現病史;一周前發現在胸前有兩片錢幣狀紅色皮疹,稍有鱗屑,輕度癢感。兩天後很快在上半身前胸後背,密布同樣皮損,瘙癢明顯,晚間影響睡眠。曾在本單位醫務室服撲爾敏,、未見減輕,轉來我院門診。

檢查:胸、腹及背密布大小不等的紅色斑疹,呈橢圓形或類圓形皮疹,長軸與皮膚紋理一致,表面附有糠秕樣鱗屑。

脈弦滑,舌質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風熱瘡。

西醫診斷:玫瑰糠疹。

證屬:血熱內盛,外受風邪,閉塞腠理而成。

治則: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藥用:生地30克 當歸9克 赤芍9克 紫草15克 生石膏30克 荊芥9克 苦參9克 地膚子9克 蟬衣6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外搽九華粉洗劑(160)。

二診:(3月3日)葯後上半身皮疹紅色趨淡,蛻皮,發癢減輕;但雙大腿又起少數皮疹。囑繼服前方三劑。

三診:(3月6日)三日後胸、背皮損逐漸消退,但兩大腿皮疹反加重,瘙癢甚劇。舌質紅,苔薄布,脈弦細滑。仍予以前方三劑加白芷4.5克。

四診:(3月9日)上半身皮疹已全消失,皮膚稍癢,大腿皮損未再新起,仍覺瘙癢,大便較干。前方三劑加大青葉9克。

五診:(3月13日)葯後來診,兩大腿漸見蛻皮,癢感已輕,繼服前方三劑後治癒。

玫瑰糠疹是一種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發生原因不明。中醫診為由於血熱受風而成,稱風熱瘡或稱血疳。多發於春秋兩季。一般認為病程經3~4周不治亦能自退,但亦有歷五六個月猶不退者。瘙癢程度亦因人而殊。中醫認為劇癢者,乃風重之故,治療原則著重涼血清熱,佐以活血消風。臨床證明如配合服中藥,可以起縮短病程,減輕癢感,皮損較快消退等作用。

 

多形性紅斑(二例)

[例一]  王××,女,15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11月29日。

主訴:每年秋冬臉面或手背出現紅斑已五年。

現病史:五年前,冬天開始於臉面額部出現兩片紅斑,約經一月後消退。以後每年秋冬二季即複發,多發於顏面及手背部,有時每年發作二、三次/今年2月開始又複發作。

檢查:雙手背可見類圓形暗紅色斑丘疹多片,如錢幣大小,中心起皰如虹彩樣。

脈弦細水長流,舌質淡,苔薄白。

中醫診斷:貓眼瘡。

西醫診斷:多形性紅斑。

證屬:風寒外襲,營衛不和。

治則:昇陽散風,和營活血。

藥用:升麻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防風9克 當歸9克 紅花9克 赤芍9克 連翹9克 甘草6克 五劑水煎服。

二診:(12月6日)服藥五劑後,手背紅斑,基本消退。

胃納欠佳。宗前方加陳皮9克、茯苓皮9克,水煎服。五劑後皮疹完全消退。

1975年8月追蹤來診,訴1974年又發作二次,按上方服二劑後即見消退。

[例二]  譚××,女,38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2年3月13日。

主訴:臉面,耳部反覆出現紅斑水皰已七年。

現病史;從1965年起在臉面、額部、耳、項等處,反覆出現紅斑水皰,無自覺癥狀。即往在外地××地區醫院治療,曾口服強的松、抗炎松、保泰松等藥物,服藥期間紅斑消退,但不斷複發,時輕時重,迄今不愈。

檢查:在前額可見類圓形指頭大小三片鮮紅色及紫紅色斑丘疹,中心有小水皰。

舌質紅,苔薄白膩,脈細滑。

中醫診斷:紅雲風。

西醫診斷:多形性紅斑。

證屬:心經血熱,脾經蘊濕,復受風邪。

治則:涼血清熱,健脾利濕。

方葯: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蒼朮9克 茯苓皮9克 澤瀉9克 木通3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四劑,水煎服。

二診;(3月17日)額部紅斑猶未消退,苔膩已化,脈如前,改擬通絡和營。

藥用:當歸9克 連翹9克 赤小豆9克 茯苓皮9克 大棗5枚 潞潞通9克 四劑水煎服。

三診:(3月24日)前額紅斑漸趨色淡消退,左頸皮損又較明顯。前方加桂枝9克,服四劑。

四診:(3月29日)前額紅斑此退彼起,苔薄黃,脈滑數。治擬活血消風,清熱解毒。

藥用:歸尾9克 赤芍9克 紅花9克 升麻9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防風6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七劑水煎服。

五診;(5月13日)隔月余來診,稱葯後皮疹已完全消退,近四天來又見複發。囑仍服前方。服五劑消退而愈。

1975年5月追蹤,稱72~73年內尚有間斷複發,發病後仍服上方後即消退,1974年到現在已不複發。

[按語形性紅斑好發於春秋兩季。常於二、八月雁來時發病,中醫有「雁瘡」之稱。亦有冬季發病者,類似凍瘡,中醫又稱「寒瘡」,典型的皮損常為紫紅色斑,中心有水皰略凹陷,呈虹膜樣,中醫亦稱「貓眼瘡」。好發於臉面,手足背及四肢伸側,重者可波及全身。臨床辨證可分下述兩型:

(一)風熱型:證屬風熱傷營,血郁成斑。多於春秋髮病,發於臉面及四肢,斑色鮮紅或起水皰,略見瘙癢。脈弦滑,苔薄黃。治宜散風清熱,活血消斑。方用升麻消毒飲(49)加減。

(二)風寒型:證屬風寒外襲,寒凝血瘀,多發於寒冬之季,病發於肢端、耳邊等處,斑色紫紅或暗紅,類如凍瘡。脈緩苔薄白。治宜溫經通絡,活血和營。以當歸四逆湯加減。

方用:當歸12克 桂枝9克 赤芍9克 細辛3克 潞潞通9克 赤小豆9克 甘草9克 青蔥1尺  大棗7枚。

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二例)

[例一]  韓××,女,31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9月16日。

主訴:兩小腿反覆起紅疙瘩,腫痛,已兩月余。

現病史:兩月前,曾患感冒發燒,退燒後兩下肢發現有紅斑結節,走路痛,就附近醫院治療,有消有起,反覆不愈,轉來我院要求中醫治療。

檢查:兩小腿伸側可見散在大小不等的鮮紅斑塊六、七處,灼熱感,結節如櫻桃大至指頭大,觸痛明顯,行走不利。

脈滑數。舌質紅,苔薄黃膩。

中醫診斷:梅核丹。

西醫診斷:結節性紅斑。

證屬:濕熱下注,氣滯血瘀。

治則:通絡祛瘀,佐以利濕。

藥用:地龍9克 雞血藤15克 歸尾9克 紅花9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赤芍9克 澤蘭9克 茜草9克 生苡仁9克 王不留行9克 黃芩9克 五劑。

二診:(9月21日)葯後紅斑基本消退,大便不早,脈滑,舌苔黃膩已化,前方去黃芩、苡仁,加桃仁9克,服五劑。治癒後未再發。

[例二]  魏××,女,38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6年3月3日。

主訴:兩小腿反覆起紅斑硬塊已五年。

現病史:1971年春節後,兩小腿後側起指頭大硬結三個,因無痛感,未予處理,後硬結增大。經××醫院診斷為硬結性紅斑,治療數月後漸消,但每年逢春即複發加重,迄今不愈。

檢查:兩下肢屈側足踝上方,各有3~4個,3~5厘米大小的暗紅色硬結斑塊,中等運載,輕度壓痛,左小腿留有暗褐色萎縮性疤痕一處。以往有肺病史,月經愆期,營養不良,面色無華,脈細無力,舌淡苔光。

中醫診斷:瓜藤纏。

西醫診斷:硬結性紅斑。

證屬:氣虛血瘀,瘀陰經絡。

治則:補氣活血,通絡祛瘀。

方用;黃芪12克 當歸9克 赤芍9克 紅花9克 雞血藤30克 川芎6克 丹參12克 香附9克 茜草9克 懷牛膝9克 七劑。

二診(3月10日)葯後硬結較小,已無壓痛,前方加陳皮6克,囑服十劑。

三診:(3月21日)硬塊明顯縮小,面色轉紅,前方加王不留行9克,七劑。

四診:(3月29日)硬結繼續消退,月經來臨。繼前方10劑。

以後用前方增減,調治兩月後,硬結全消。一年後追蹤未複發。

[按語]結節性紅斑及硬結性紅斑,都發於腿脛,類似醫籍所載的「瓜藤纏」。中醫因其結節如梅核,色紅漫腫,稱為梅核癰,或梅核火丹。

由於濕熱下注於血脈經絡之中,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則血瘀,瘀阻經絡,不通則痛,瘀乃有形之物,因此結節如梅核。結節新起 焮紅,熱甚則灼熱而腫,濕甚則腿 跗浮腫,瘀久則結節趨勢於黯紫。

本病以女性患者為多,諒因婦女以血為本,不論月經,胎孕、產褥,都是以血為用,動易耗血,沖任受損,氣血不調,血病則氣不能獨化,氣病則血不能暢行,氣滯則血瘀,營衛失和,易受外邪,而成此病。

本病多繞脛而發。結節性紅斑,常見於脛前,偶見於臀部及上臂等處,結節枚數不定,大小不一,結節多則痛楚,腿 足浮腫。硬結性紅斑多發於腿後,形似牛眼,根腳硬腫,輕則色紫,重則色黑,日久或見潰破,瘡口黯紫,脂水浸漬,久不收斂。

治療本病應多從血分來考慮用藥。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曾提到「既已成瘀,不論初起已久,總宜散血,散瘀去則寒、熱、風、濕均無遺留之跡矣」。因此治宜通絡祛 瘀,行氣活血為主,以通絡活血方。

方用:當歸尾 赤芍 桃仁 紅花 澤蘭 茜草 青皮 香附王不留行 地龍 牛膝各9克  水煎。

本方以青皮、香附行氣,氣行則血亦行,歸尾、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破血祛 ,祛赤芍涼血,澤蘭、茜草活血通絡,行消腫,地龍通經絡,牛膝引經下行。

加減法:1、結節初起,焮紅赤腫,小便黃,大便秘,舌質紅,脈滑數,加生地、丹皮、大青葉、銀花以涼血清熱。2、斑塊大,色黯紫,舌質淡,脈細滑,加麻黃、桂枝以溫經通絡;久而不散加炙山甲、海藻、山慈菇以軟堅散結;潰而難斂加党參、炙黃芪、熟地以培補氣血。3、足踝浮腫,久而不消者,宜重用黃芪、防已、陳皮,以行氣利水。4、關節酸痛加威靈仙、秦艽、木瓜,以祛風勝濕。

 

   蘚(三例)

[例一 周××,男,30歲,門診病歷:1973年1月26日初診。

主訴:全身出現紫黯色小斑片,伴有深褐色色素沉著六年。

現病史:從1966年開始於背部出現兩小片集簇之粟米大小之 疙瘩,稍癢,抓後即呈深褐色色素沉著,逐漸擴大增多,繼之頸部,前胸、腹部、上臂和股部亦出現類似之損害,晚上瘙癢明顯,有時在睡夢中癢醒。病程慢性,此愈彼起,反覆發作。

皮膚檢查:頸、上臂、胸、背、腹和股部可見散在為黃豆大小之紫紅斑,略見浸潤,局部刺激後潮紅較明顯,可見散在之色素沉著斑,伴有輕度萎縮。口腔、雙頰粘膜可見灰白色網狀溝紋。

脈弦滑、舌質正常,苔薄白。

西醫診斷:扁平苔蘚。

證屬:風濕熱郁於肌腠、氣滯血瘀。

治則:先以祛風、除濕、清熱。

藥用:烏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蟬衣6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2月20日)皮膚斑駁,狀似烏癩,已逐漸趨輕,自覺咽干口渴。舌質紅,苔凈。脈弦滑帶數。擬用消風清熱法。

藥用:生地30克 當歸9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蟬衣6克 烏蛇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苦參9克 生甘草6克 服十劑。

三診:(3月5日)身上斑駁,色素逐漸趨淡,仍見淡褐色色素沉著,口渴已解。宗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桃9克、紅花9克,活血化瘀。

四診:(3月13日)症情日趨勢好轉,色素漸淡,略有微癢。脈細滑、舌部尚留紫斑,治擬活血祛風。

藥用:當歸尾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烏蛇9克 羌活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1975年3月26日追蹤來院複查,稱兩年前,服藥後身上皮損消退,色素亦大部消失,已基本痊癒。今年春稍起新的皮損,在肋間、腹部和後背均有三四小片呈黯紫色斑片,約二分錢幣大,舌苔薄黃,脈細滑。囑繼續服前方。

 

[例二]  張××,女,30歲。門診病歷,初診日期:1972年8月4日。

主訴:全身出現紫紅色斑片,下腿出現水皰或血皰,伴有瘙癢一年多。

現病史:從1971年4月開始,全身驟然出現紫紅色斑片,呈蠶豆大小,以兩下肢為多。瘙癢較甚,部分尚起水皰或血皰,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療,葯且明顯減輕,但停葯三天後又加重,故來我院門診治療。

皮膚檢查:全身可見散在之紫紅色斑片,如蠶豆大小,以兩下肢為多。口腔頰粘膜和舌邊亦見紫色損害。病理檢查診斷為扁平苔蘚。

脈弦細,苔薄白。

西醫診斷:扁平苔蘚(急性泛發性)。

證屬:風濕熱郁於肌腠,氣滯血瘀。

治則:先以祛風、除濕、清熱。

藥用:烏蛇9克 蟬衣6克 羌活9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白芷6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囑服七劑。

二診:(9月8日)葯後皮損曾見趨退,停葯後又有少起,而感瘙癢。脈苔同前。仍宗前法加減。前方去連翹,加全蠍6克、桃仁9克,活血祛風,服五劑。

三診:(1974年8月10日)稱葯後兩年未犯,近半月來,全 身又起散在之尖似損害。仍囑服上方六劑。四診:(8月24日)葯後減輕,皮損已少,癢已不甚,繼服前方六劑。

1975年4月追蹤來院複查:前證迄今未犯。

 

[例三]  李××,女,2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1月10日。

主訴:口腔發乾發緊不舒服,口唇粗糙乾燥皸裂三個月。

現病史:三月來自覺口腔發乾,發緊,口唇粗糙,乾燥皸裂,經會診,診斷為扁平苔蘚。

檢查:口唇內粘膜可見紫褐色網狀斑,唇緣粗糙皸裂,尤以下唇為甚。口頰內側粘膜及上齶可見乳白色隆起的皮損。

脈細滑,舌質紅,苔薄膩。

西醫診斷:口腔粘膜扁平苔蘚。

證屬:脾胃濕熱熏蒸。

治則:祛風化濕,清熱解毒。

藥用:烏蛇9克 蟬衣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荊芥9克 防風6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生甘草6克。以後曾加桃仁9克 紅花9克 先後陸續服藥54劑。葯後口唇內紫褐色網斑疹、左頰粘膜皮損已不顯,上齶左頰內側皮損尚可見。

1975年6月18日檢查:口唇左頰粘膜及上齶皮損均已消退,頰粘膜尚有小片如蠶豆大皮損未消,仍感輕度不適,因患者服藥不方便,改擬丸藥方。

烏蛇30克 馬尾連30克 黃芩30克 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羌活15克 白芷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甘草15克。

研末,蜜丸每丸9克重,日服二丸。

[按語 扁平苔蘚為一種原因不明之皮膚病。一般認為發病原因可能與神經過度緊張有關。臨床上典型損害可見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澤之紫紅色扁平丘疹,其大小從針頭大至黃豆大小,往往多發,皮疹成片呈苔蘚化。有的排列呈帶狀或環狀,好發於口腔粘膜、唇、舌、手腕屈側、小腿內側、陰莖等處。臨床類型很多,可為急性泛發性或慢性限局性。慢性限局性有下述特殊類型:萎縮性,大皰性,疣狀、線狀、環狀、毛囊性等。朱老醫生認為扁平苔蘚屬於中醫「烏癩風」或「紫癜風」範疇。其發生病機,由於風濕蘊聚,郁久化毒,陰於肌腠,氣滯血瘀所致。治療原則以搜風燥濕清熱解毒為主。以烏蛇、蟬衣搜風化毒為主葯,佐以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驅風止癢,並以黃連、黃芩、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為輔,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紅花、茜草等葯以活血消風。

 

結節性痒疹(二例)

[例一]  朱××,女,2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9月7日。 

主訴:四肢、胸背郵現散在之小結節,癢甚已一年。

現病史:於一年前,左小腿被蚊蟲咬後即開始發癢,抓破出血,漸成小硬結,繼而別處亦起小紅丘疹,逐漸變成小硬結節,日趨增多,劇癢難忍,夜寐不安,經治療效不佳。

檢查:四肢,軀幹可見大批散在之綠豆及黃豆大小之小硬結,呈灰褐色,約百餘個,以上肢伸側和胸背為多。

脈滑,舌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馬疥。

西醫診斷:結節性痒疹。

證屬:風濕結毒,凝聚皮里肉外。

治則:搜風除濕,清熱解毒。

方劑:烏蛇驅風湯。

藥用:烏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五劑。

二診:(9月17日)癢已減輕,小硬結節未變,前方加入當歸9克、赤芍9克,五劑。同時外貼獨角蓮膏(128)。

三診:(9月22日)發癢已顯著減輕,僅寢前稍癢,時間亦短,結節亦見平,囑繼續外用獨角蓮膏,並囑服前方加苦參9克,五劑。

四診:(1974年2月12日)中斷治療已五個月。稱去年治後大部硬結節已平,癢亦不顯,左小腿遺留幾個硬結,就放任未治療。近期又見瘙癢,呈濕疹化,仍服上方五劑,外用止癢洗方:

透骨草30克 苦參15克 紅花15克 雄黃15克 明礬15克 水煎洗,每日二、三次,每次15分鐘。

五診:(3月8日)小硬結已平,偶覺瘙癢,服前方七劑而愈。

[例二]  王××,女,19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7月3日。

主訴:兩下肢出現散在豌豆大,硬結劇癢已三年。

現病史;三年來兩下肢出現多個小硬結節,逐漸增多,瘙癢甚劇。以前曾用玉紅膏(123)未見效果,上藥後起水皰破皮,但結節未消,且有擴大之勢。

檢查:兩下肢可見多數為豌豆大小孤立之小硬結,稍高於皮面,呈暗褐色。

中醫診斷:馬疥。

西醫診斷:結節性痒疹。

證屬:風濕結毒,凝聚成瘡。

治則:搜風解毒,除濕止癢。

方劑:烏蛇驅風湯加味。

藥用:烏蛇9克 蟬衣6克 白芷6克 羌活9克 荊防風(各)9克 馬尾連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生甘草6克 六劑,水煎服。

二診:(1974年7月12日)葯後瘙癢明顯減輕,有時不癢,繼服前方12劑,症情已輕,後因肝炎住院,前葯停服。

三診:(1975年2月17日)瘙癢又重,在前方中加以消腫軟堅之葯炒三棱9克、炒莪術9克,三劑。

瘙癢顯著減輕,後又接服二十劑。結節已平,瘙癢亦止。

結節性痒疹,為高出皮面的綠豆大至蠶豆大褐黑色硬結節,表面不平滑,孤立散在,奇癢難忍。發病多因蚊蟲叮咬及局部刺激有關,多發生於四肢,一般多從小腿前臂開始發生,逐漸增多,延及四肢軀幹。本病頑固難治,有的消失後還可復起。中醫因其劇癢,屬於疥的一類,如《巢氏病源·疥候》:「馬疥者,皮肉隱嶙(不平),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馬疥即類似結節性痒疹。此症由風濕熱內蘊,外受毒蟲咬螫,氣血凝滯,結聚成瘡,故必用搜風除濕,清熱解毒,以烏蛇驅風湯為主方,兩例均得顯著療效。

[按語]  應著重指出,朱老醫生在臨床上善於運用其經驗方「烏蛇驅風湯」,治療一些頑固性皮膚病。根據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凡是風濕熱之邪,蘊伏於肌腠之間,日久未經發泄,皮膚劇癢,歷久不愈,諸葯不應的一些頑固的皮病,例如上舉慢性蕁麻疹(例七),泛發性神經性皮炎(例三),皮膚瘙癢症(例四),以及扁平苔蘚三例,結節性痒疹二例,朱老醫生均以此方增減施治,都取得 較好的療效。

   (四例)

[例一袁××,女,46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7月2日。

主訴:全身出現大片紅斑,復蓋白色鱗屑二十一年。

現病史:二十多年來,全身泛發大片紅色皮疹,曾在本地區及外地等醫院多方治療,仍不分季節,歷久不退。初起皮疹不多,近幾年逐漸增多,幾乎遍及全身,大便干秘。

檢查:肥胖體型,頭皮、臉面、軀幹、四肢除雙手以外,均見地圖狀紫紅色皮疹,表面復蓋銀白色較厚之鱗屑,用手刮之,底面則現篩狀出血點。

脈細帶數,舌質絳,苔凈。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進行期)。

證屬:風熱郁久,傷陰化燥。

治則:涼血清熱,滋陰潤燥。

藥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紫草15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麻仁15克 枳殼9克 麥冬9克 大青葉9克 十劑水煎服。

外用紅油膏(113)每日塗一次。

二診:(7月12日)葯後腿部皮損逐漸消退,他處鱗屑,亦顯見減少。

繼服前方改麻仁9克、大青葉15克,服十劑。

三診:(7月24日)軀幹、上肢皮損均趨消退,下肢皮損消退 後,新起點狀皮疹。口乾思飲,舌苔薄黃。

繼服前方加黃芩9克、花粉9克,服十劑。

隔一月後追蹤:只留頭皮兒小片皮損未完全消退外,余均平復。又稱外用藥膏處,皮損消退較快,但未上藥處,亦趨消退。

本例大面積地圖狀牛皮癬,病歷二十多年,經多方治療,歷久不退,除兩手外,皮損幾乎周身密布,舌絳便秘,證屬風熱郁久,營陰耗傷,化燥化火之象,故用大劑生地、槐花,丹皮,赤芍、紫草涼營清熱;麥冬、枳殼、麻仁滋陰潤燥;大青葉重在清火。十劑後皮損逐漸消退,繼服前方加重大青葉,十劑後,四肢皮損大部已退,尚有口乾,思飲,舌紅苔黃,加花粉、黃芩增液清熱,囑服十劑後未來複診,隔一月後追蹤,只留頭皮小片皮損,基本痊癒。

[例二]張××,女,23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7月16日。

主訴:全身出現紅色斑塊,伴有鱗屑已五月。

現病史;於今年老體弱月初患感冒咽疼,半月後周身泛發紅色點狀皮疹,稍有鱗屑,逐漸擴大成片,瘙癢不甚。在本地縣醫院治療始終未消而來門診求治。

檢查:頭皮、胸、背、四肢泛發錢幣狀紅色斑塊,上蓋銀白色鱗屑,基底浸潤潮紅,部分融合成片呈荷葉狀,輕度瘙癢。

脈沉細弦,舌質紅,苔凈。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

證屬:風熱傷營,血熱風燥。

治則:清肌熱,涼營血。

藥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大青葉15克 生槐花30克 白蘚皮9克 生甘草6克 十 劑水煎服。

外用紅油膏(113)外搽皮損上,每日一次。

二診:(8月4日)患者來稱妥葯十劑後,皮疹大部分消退,祗有小塊皮損未消。

囑續服前方五劑,臨床治癒。

本例發病五月,病前半月,曾有感冒咽痛,起時泛發點滴狀皮損,漸擴大成錢幣狀及地圖狀大片潮紅脫屑,尚在進行期,舌質紅,中醫認證屬血熱型,故以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清其血熱;知母、生石膏清其肌熱;大青葉清火熱。

十劑後皮疹已大部消退,繼服五劑即全退。

[例三 張××,男,31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5月31日。

主訴:周身泛發皮疹鱗屑已三年,近二月來又加重。

現病史;三年來全身遍見紅斑和銀白色鱗屑,曾在外地醫院治療,未見療效。二月來皮疹明顯增多,瘙癢難忍。

檢查:頭皮、手臂、雙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損,呈對稱性分布,浸潤肥厚,基底暗紅色,復蓋鱗屑。在軀幹、前臂等處,可見大批點滴狀紅色皮疹,上有輕度鱗屑。

脈弦滑,舌質紫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

證屬:風熱郁久,化火傷營,復受外風。

治則:涼血清紅,活血祛風。

藥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當歸15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 0克 紫草30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荊芥9克 防風6克 蟬衣6克 水煎服。

二診:(6月5日)服五劑後部分皮損已明顯消退,癢感亦顯著減輕,未見新起皮疹。

囑服前方十劑。

1970年8月隨訪:未見複發。

本例泛發皮癬三年,察其皮損基底暗紅,浸潤肥厚,舌質紫黯,有血熱瘀滯之證,除重用涼血清熱之品外,加以當歸,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之葯;病二月來加重,且有新起皮疹,舌紅苔薄白,考慮為復受外風新邪而觸發,故佐荊芥,防風,蟬衣,疏風清熱,服本方五劑後,皮損明顯消退,繼服十劑後即愈。

 

[例四]  楊××,男,1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6年12月2日。

其父代訴:身起紅斑鱗屑已二年,全身皮膚大片潮紅已三月。

現病史:1974年冬季,頭皮出現兩塊皮癬,以後軀幹四肢皮損逐漸增多,始終未見水腿 。1976年9月曾在某診所治療,服藥後很快發現全身皮膚大片潮紅,大量脫屑,癢感增劇。又經某醫院治療,潮紅面積仍日見擴大,層層脫屑,呈紅皮症象,大便干。

檢查:全身皮損約佔體表90%,基底潮紅,上蓋銀白色片狀鱗屑損害及大量痂皮。剝落後則裸出潮紅面,以頭皮臉面,胸背,兩腿為重。面部可見搔痕及少量滲出。舌質紅絳苔光,脈象細滑。

中醫診斷:白疕風。

西醫診斷:銀屑病紅皮症。

證屬:血熱生風,風燥傷陰。

藥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麥冬9克 玄參9克 丹參9克 麻仁9克 大青葉9克 山豆根9克 白蘚皮9克 七劑水煎服。

外用玉黃膏(107)60克搽擦。

二診:(12月10日)葯後四肢皮膚潮紅減輕,頭皮軀幹,仍見屑多,潮紅而癢。上方去丹參、山豆根、麻仁、加紫草15克,地膚子9克,十劑。

三診(12月21日)全身皮膚潮紅,明顯減輕,脫屑痂皮亦漸減少,尚癢.宗上方加蒼耳子9克,繼服十劑.外用同上。

四診(12月31日)軀幹部皮損,基本趨平,亦不潮紅頭皮鱗屑亦少,舌尖紅,脈細滑。繼服上方加麻仁9克,十劑。

五診(1977年1月11日)軀幹頭皮上肢皮膚已趨正常,兩腿尚見鱗屑發癢,繼服上方去蒼耳子加天冬9克,十劑。

六診(1月21日)小腿臀部,尚留小片皮損,發癢不甚,大便略干。上方去丹皮、赤芍,繼服十五劑。

七診(2月8日)基本痊癒,只留小腿稍有脫屑,舌尖紅,苔凈,上方去大青葉十劑後全退而愈。

此例銀屑病紅皮症,皮損面積占體表90%,大片潮紅,有大量脫屑,層層剝落,瘙癢劇甚,舌絳苔光,大便秘結,顯是血熱傷營,風燥耗陰之證,重用大劑生地、丹皮、赤芍、丹參、紫草等以涼血;元參、麥冬、麻仁等以滋陰潤燥;大青葉以清熱;參用白蘚皮、地膚子、蒼耳子等以止癢。經治兩月,始終以上方為基礎增減,病情逐漸減輕,直至痊癒。

附  銀屑病論治

銀屑病,中醫列入風門或癬門。統稱白疕風。由於皮損匡廓清晰,脫屑層層,又有「松皮癬」「白殼瘡」之稱。

血熱為本病的主因,由於平素血熱,外受風邪,而 而血熱生風,風盛則燥,故皮損潮紅、脫屑;風燥日久,傷陰傷血,而致陰虛血燥,肌膚失養,故皮膚乾燥,疊起白屑。

銀屑病[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血熱型:多見於銀屑病進行期。由於血熱內盛,外受風邪,傷營化燥。證見:皮損發展較快,呈鮮紅色,不斷有新的皮疹出現,心煩、口渴、大便干。脈弦滑,舌質紅紫,苔黃。

治宜涼血、清熱、解毒為主,以土茯苓湯(經驗方)。

藥用:生地30克 紫草15克 生槐花30克 土茯苓30克 蚤休15克 白蘚皮15克 大青葉15克 山豆根9克 忍冬藤15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血燥型:多見於銀屑病靜止期。

證屬:風燥日久,傷陰耗血。證見:病久不退,皮膚乾燥,呈淡紅色斑塊,鱗屑層層,新的皮疹已出現不多。脈弦細,舌淡,苔凈。治宜:養血活血,滋陰潤燥。

藥用:生熟地(各)15克 當歸12克 丹參12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元參9克 天麥冬(各)9克 麻仁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三)風濕型:由於風濕各,傷營化燥。

證見:周身泛發皮損,並見關節疼痛,尤以兩手指關節呈畸形彎曲,不能伸直。脈弦滑,苔薄白膩。治宜通絡活血,祛風除濕。

藥用:桂枝9克 當歸12克 赤芍12克 知母9克 桑寄生9克 防風9克 桑枝15克 懷牛膝9克 忍冬藤15克 絡石藤9克 雞血藤3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毒熱型:

證屬:風濕熱之邪,郁久化毒。證見:身發皮損,兩手掌皮膚深層起膿皰,脈弦滑數,舌紅,苔薄黃。治宜理濕清熱, 搜風解毒。

藥用:烏蛇9克 秦艽9克 漏蘆9克 大黃6克 黃連9克 防風6克 生槐花9克 土茯苓30克 苦參9克 蒼白朮(各)9克 白蘚皮9克。

丸劑:為便於患者長期服用,(一)、(二)兩型患者根據上述治療方葯的篩選,配製成土地茯苓丸(67)、山白草丸(68)兩種藥丸,可選用一種,每日二次,每次服三丸。

二、外用藥:1、急性進行期的皮損,可用玉黃膏(107)30克加入黃柏末9克,調和成膏,外搽,每日1~2次。2、靜止期的皮損,可用紅粉膏(112)或紅油膏(113),外搽,每日一次。注意事項:在開始使用藥膏時,最好選一小塊皮損試擦,如無過敏現象,再塗搽別處。應隨時注意觀察,尤其對大面積皮損應慎用。

   疹(二例)

[例一]  王××,男,16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8月2日。

主訴:軀幹、四肢出現斑次,瘙癢兩周。

現病史:兩周前先於腋下發現兩片斑疹,漸在前胸、後背及腹部亦出現同樣小片皮損,輕度瘙癢,繼之四肢出現成批小片斑疹,發癢較重,曾在附近醫院醫治,內服抗過敏葯,外用爐甘石洗劑,未見效果。

檢查:軀幹、四肢可見多數類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之斑疹,附有細薄鱗屑,皮疹排列與皮膚紋理一致。

中醫診斷:風熱瘡。

西醫診斷:玫瑰糠疹。

證屬:血熱內蘊,外受於風。

治則:涼營清熱,活血消風。

藥用:生地30克 赤芍9克 當歸9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蟬衣6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 四劑水煎服。

家屬來訴服藥四劑後即愈。

[例二]  毛××,男,2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6年3月1日。

主訴:身上起皮癬發癢一周。

現病史;一周前發現在胸前有兩片錢幣狀紅色皮疹,稍有鱗屑,輕度癢感。兩天後很快在上半身前胸後背,密布同樣皮損,瘙癢明顯,晚間影響睡眠。曾在本單位醫務室服撲爾敏,、未見減輕,轉來我院門診。

檢查:胸、腹及背密布大小不等的紅色斑疹,呈橢圓形或類圓形皮疹,長軸與皮膚紋理一致,表面附有糠秕樣鱗屑。

脈弦滑,舌質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風熱瘡。

西醫診斷:玫瑰糠疹。

證屬:血熱內盛,外受風邪,閉塞腠理而成。

治則: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藥用:生地30克 當歸9克 赤芍9克 紫草15克 生石膏30克 荊芥9克 苦參9克 地膚子9克 蟬衣6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外搽九華粉洗劑(160)。

二診:(3月3日)葯後上半身皮疹紅色趨淡,蛻皮,發癢減輕;但雙大腿又起少數皮疹。囑繼服前方三劑。

三診:(3月6日)三日後胸、背皮損逐漸消退,但兩大腿皮疹反加重,瘙癢甚劇。舌質紅,苔薄布,脈弦細滑。仍予以前方三劑加白芷4.5克。

四診:(3月9日)上半身皮疹已全消失,皮膚稍癢,大腿皮損未再新起,仍覺瘙癢,大便較干。前方三劑加大青葉9克。

五診:(3月13日)葯後來診,兩大腿漸見蛻皮,癢感已輕,繼服前方三劑後治癒。

玫瑰糠疹是一種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發生原因不明。中醫診為由於血熱受風而成,稱風熱瘡或稱血疳。多發於春秋兩季。一般認為病程經3~4周不治亦能自退,但亦有歷五六個月猶不退者。瘙癢程度亦因人而殊。中醫認為劇癢者,乃風重之故,治療原則著重涼血清熱,佐以活血消風。臨床證明如配合服中藥,可以起縮短病程,減輕癢感,皮損較快消退等作用。

 

多形性紅斑(二例)

[例一]  王××,女,15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11月29日。

主訴:每年秋冬臉面或手背出現紅斑已五年。

現病史:五年前,冬天開始於臉面額部出現兩片紅斑,約經一月後消退。以後每年秋冬二季即複發,多發於顏面及手背部,有時每年發作二、三次/今年2月開始又複發作。

檢查:雙手背可見類圓形暗紅色斑丘疹多片,如錢幣大小,中心起皰如虹彩樣。

脈弦細水長流,舌質淡,苔薄白。

中醫診斷:貓眼瘡。

西醫診斷:多形性紅斑。

證屬:風寒外襲,營衛不和。

治則:昇陽散風,和營活血。

藥用:升麻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防風9克 當歸9克 紅花9克 赤芍9克 連翹9克 甘草6克 五劑水煎服。

二診:(12月6日)服藥五劑後,手背紅斑,基本消退。

胃納欠佳。宗前方加陳皮9克、茯苓皮9克,水煎服。五劑後皮疹完全消退。

1975年8月追蹤來診,訴1974年又發作二次,按上方服二劑後即見消退。

 

[例二]  譚××,女,38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2年3月13日。

主訴:臉面,耳部反覆出現紅斑水皰已七年。

現病史;從1965年起在臉面、額部、耳、項等處,反覆出現紅斑水皰,無自覺癥狀。即往在外地××地區醫院治療,曾口服強的松、抗炎松、保泰松等藥物,服藥期間紅斑消退,但不斷複發,時輕時重,迄今不愈。

檢查:在前額可見類圓形指頭大小三片鮮紅色及紫紅色斑丘疹,中心有小水皰。

舌質紅,苔薄白膩,脈細滑。

中醫診斷:紅雲風。

西醫診斷:多形性紅斑。

證屬:心經血熱,脾經蘊濕,復受風邪。

治則:涼血清熱,健脾利濕。

方葯: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蒼朮9克 茯苓皮9克 澤瀉9克 木通3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四劑,水煎服。

二診;(3月17日)額部紅斑猶未消退,苔膩已化,脈如前,改擬通絡和營。

藥用:當歸9克 連翹9克 赤小豆9克 茯苓皮9克 大棗5枚 潞潞通9克 四劑水煎服。

三診:(3月24日)前額紅斑漸趨色淡消退,左頸皮損又較明顯。前方加桂枝9克,服四劑。

四診:(3月29日)前額紅斑此退彼起,苔薄黃,脈滑數。治擬活血消風,清熱解毒。

藥用:歸尾9克 赤芍9克 紅花9克 升麻9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防風6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七劑水煎服。

五診;(5月13日)隔月余來診,稱葯後皮疹已完全消退,近四天來又見複發。囑仍服前方。服五劑消退而愈。

1975年5月追蹤,稱72~73年內尚有間斷複發,發病後仍服上方後即消退,1974年到現在已不複發。

[按語形性紅斑好發於春秋兩季。常於二、八月雁來時發病,中醫有「雁瘡」之稱。亦有冬季發病者,類似凍瘡,中醫又稱「寒瘡」,典型的皮損常為紫紅色斑,中心有水皰略凹陷,呈虹膜樣,中醫亦稱「貓眼瘡」。好發於臉面,手足背及四肢伸側,重者可波及全身。臨床辨證可分下述兩型:

(一)風熱型:證屬風熱傷營,血郁成斑。多於春秋髮病,發於臉面及四肢,斑色鮮紅或起水皰,略見瘙癢。脈弦滑,苔薄黃。治宜散風清熱,活血消斑。方用升麻消毒飲(49)加減。

(二)風寒型:證屬風寒外襲,寒凝血瘀,多發於寒冬之季,病發於肢端、耳邊等處,斑色紫紅或暗紅,類如凍瘡。脈緩苔薄白。治宜溫經通絡,活血和營。以當歸四逆湯加減。

方用:當歸12克 桂枝9克 赤芍9克 細辛3克 潞潞通9克 赤小豆9克 甘草9克 青蔥1尺  大棗7枚。

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二例)

[例一]  韓××,女,31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9月16日。

主訴:兩小腿反覆起紅疙瘩,腫痛,已兩月余。

現病史:兩月前,曾患感冒發燒,退燒後兩下肢發現有紅斑結節,走路痛,就附近醫院治療,有消有起,反覆不愈,轉來我院要求中醫治療。

檢查:兩小腿伸側可見散在大小不等的鮮紅斑塊六、七處,灼熱感,結節如櫻桃大至指頭大,觸痛明顯,行走不利。

脈滑數。舌質紅,苔薄黃膩。

中醫診斷:梅核丹。

西醫診斷:結節性紅斑。

證屬:濕熱下注,氣滯血瘀。

治則:通絡祛瘀,佐以利濕。

藥用:地龍9克 雞血藤15克 歸尾9克 紅花9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赤芍9克 澤蘭9克 茜草9克 生苡仁9克 王不留行9克 黃芩9克 五劑。

二診:(9月21日)葯後紅斑基本消退,大便不早,脈滑,舌苔黃膩已化,前方去黃芩、苡仁,加桃仁9克,服五劑。治癒後未再發。

[例二]  魏××,女,38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6年3月3日。

主訴:兩小腿反覆起紅斑硬塊已五年。

現病史:1971年春節後,兩小腿後側起指頭大硬結三個,因無痛感,未予處理,後硬結增大。經××醫院診斷為硬結性紅斑,治療數月後漸消,但每年逢春即複發加重,迄今不愈。

檢查:兩下肢屈側足踝上方,各有3~4個,3~5厘米大小的暗紅色硬結斑塊,中等運載,輕度壓痛,左小腿留有暗褐色萎縮性疤痕一處。以往有肺病史,月經愆期,營養不良,面色無華,脈細無力,舌淡苔光。

中醫診斷:瓜藤纏。

西醫診斷:硬結性紅斑。

證屬:氣虛血瘀,瘀陰經絡。

治則:補氣活血,通絡祛瘀。

方用;黃芪12克 當歸9克 赤芍9克 紅花9克 雞血藤30克 川芎6克 丹參12克 香附9克 茜草9克 懷牛膝9克 七劑。

二診(3月10日)葯後硬結較小,已無壓痛,前方加陳皮6克,囑服十劑。

三診:(3月21日)硬塊明顯縮小,面色轉紅,前方加王不留行9克,七劑。

四診:(3月29日)硬結繼續消退,月經來臨。繼前方10劑。

以後用前方增減,調治兩月後,硬結全消。一年後追蹤未複發。

[按語]結節性紅斑及硬結性紅斑,都發於腿脛,類似醫籍所載的「瓜藤纏」。中醫因其結節如梅核,色紅漫腫,稱為梅核癰,或梅核火丹。

由於濕熱下注於血脈經絡之中,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則血瘀,瘀阻經絡,不通則痛,瘀乃有形之物,因此結節如梅核。結節新起 焮紅,熱甚則灼熱而腫,濕甚則腿 跗浮腫,瘀久則結節趨勢於黯紫。

本病以女性患者為多,諒因婦女以血為本,不論月經,胎孕、產褥,都是以血為用,動易耗血,沖任受損,氣血不調,血病則氣不能獨化,氣病則血不能暢行,氣滯則血瘀,營衛失和,易受外邪,而成此病。

本病多繞脛而發。結節性紅斑,常見於脛前,偶見於臀部及上臂等處,結節枚數不定,大小不一,結節多則痛楚,腿 足浮腫。硬結性紅斑多發於腿後,形似牛眼,根腳硬腫,輕則色紫,重則色黑,日久或見潰破,瘡口黯紫,脂水浸漬,久不收斂。

治療本病應多從血分來考慮用藥。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曾提到「既已成瘀,不論初起已久,總宜散血,散瘀去則寒、熱、風、濕均無遺留之跡矣」。因此治宜通絡祛 瘀,行氣活血為主,以通絡活血方。

方用:當歸尾 赤芍 桃仁 紅花 澤蘭 茜草 青皮 香附王不留行 地龍 牛膝各9克  水煎。

本方以青皮、香附行氣,氣行則血亦行,歸尾、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破血祛 ,祛赤芍涼血,澤蘭、茜草活血通絡,行消腫,地龍通經絡,牛膝引經下行。

加減法:1、結節初起,焮紅赤腫,小便黃,大便秘,舌質紅,脈滑數,加生地、丹皮、大青葉、銀花以涼血清熱。2、斑塊大,色黯紫,舌質淡,脈細滑,加麻黃、桂枝以溫經通絡;久而不散加炙山甲、海藻、山慈菇以軟堅散結;潰而難斂加党參、炙黃芪、熟地以培補氣血。3、足踝浮腫,久而不消者,宜重用黃芪、防已、陳皮,以行氣利水。4、關節酸痛加威靈仙、秦艽、木瓜,以祛風勝濕。

 


推薦閱讀:

怎樣應對濕疹的各階段癥狀
黃芪也能治療皮膚病
美麗派皮膚學院第五講:護膚升級
皮膚過敏應少吃高蛋白食物
護膚業的祖師爺「礦物油」,對皮膚真的不好嗎?

TAG:經驗 | 皮膚 | 皮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