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南師講座2(ZT)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南師講座"接上:

  

  做一件大事業。「增益其所不能」,有些不懂的,在痛苦中磨練得出來。

   下面,孟子在這篇里提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一個人學問的成功也好,事業的成功也好,做生意成功也好,必須要帶一點病態,必須帶一點不如意,總有一些缺陷,才能夠促使他努力。

  所以,朱元璋讀到這裡啊,拍桌子了,「哈!真是聖人」。他一輩子遭遇是這樣。

   然後,這一段,「人恆過,然後能改。」不只是講做人哦,一個公司也好,一個社會也好,一個國家也好,一件事業也好,不經過這樣挫折,你做領導的成功不算成功的。孟子的結論,「人恆過,然後能改」七個字,人經常犯錯,犯了過錯,肯反省,檢討自己,然後能改。沒有給你痛苦的打擊過錯,你不會反省,不會改過的。

   所以,人不怕犯錯誤,做了錯誤沒有關係,大丈夫挺身而出,改過來,然後能夠「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心裡頭很受痛苦壓迫,「衡於慮」,然後才曉得冷靜的衡量,考慮。「而後作」,再起來,能夠做偉大的事業,做一個人。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個人,他事業的成功,不是那麼簡單的。看外面的環境、顏色,看各種情形、景象,觀察了這個環境,在各人講,自己受了打擊以後,還要修養很好,臉色不倒霉。我常常跟同學講,我說一個老前輩告訴我,他說,「有力長頭髮」,這個年青人啊,生命力旺盛,頭髮容易長。「無力長指甲」,營養不夠了,指甲容易長。所以那個老前輩告訴我,倒霉的時候啊,少睡覺、勤理髮、勤剪指甲。倒霉了就沒有事情做,就這樣睡覺。頭髮、指甲弄得長長的,更倒霉。就是「征於色,發於聲」。然後啊,「喻」,懂得了。看了別人的現象,看了外界的環境,自己反省自己,懂得了。

   因此,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家庭也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國家,「無法家」,法律不上軌道,法治不上軌道。「拂士」是什麼?沒有人給你講難聽批評你的話,對抗你的話。一個領導人,沒有一個人給你講不同的意見的話,你聽不進了,就危險了。這個叫「拂士」。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庭,沒有「法家」不行的。「法家」除了懂得司法以外,另外一個法家是什麼?諸葛亮是劉備的法家,給他出主意的,有方法的。所以,也叫「法家」。

   我們有會寫字的人,譬如寫給朋友,某某法家正字,就是這兩個字。意思是,你的字比我寫得好,請你糾正我。這個「法家」呢,不是司法的法了。

   「法家」就是這個意思,指內行人,善於用智能。

   一個國家,一個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來,沒有給人擋在前面,是危險的。我們中國開放到今天,現在目前有一個不是敵人,又好象是敵人,可能還真的是敵人,有一個——美國佬擺在那裡,我們自己要警覺了。「出則無敵國外患者」,這個國家很危險。換句話,你公司生意做得很好,非常驕傲非常得意,年年賺錢,事事如意,沒有打擊,你完蛋了,這就開始了。

   然後,講兩個原則,個人也好,一個社會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啊。

   所以,叫你有「憂患意識」,一個人要活著,想創業成功,在痛苦中會成長。得意了,就死亡了。「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是孟子的話。

   這一段,我們補充剛才上一個鐘頭講到身心修養做功夫的。剛才退下去休息的時候,一位同學提出來,她說有一段很重要,希望說明一下,我說好。

   你說孟子的書,傳統的叫「聖經」。可是中國人很可憐。你看外國人啊,每個旅館,觀光旅館抽屜裡頭,五星級的飯店,你打開抽屜,很好的一部,有個《聖經》放在那裡,給你看的。我說中國人早應該提倡每個旅館放部白話的「四書五經」給你看看,可是中國人不看的,很可憐,書現在不讀了。

   好了,現在,還有同學叫我多講講……,說哪一段啊?

   (同學答:……)

   噢,這個涉及大政治原則了,這個不講了,慢慢再討論吧。

   再說剛才那一段,補充說一下。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這個就補充剛才所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孟子說,一個人、任何一個人四個方面,道德的成就;智能的開發(一般人有智能都沒有去開發它);「術」,什麼叫「術」呢?方法、技術、技能,科學的知識啊,譬如管理學,現在大家喜歡講管理學,還喜歡玩計算機,這些都是「術」; 「知」,哲學方面,最高的智能。

   一個人這四方面,任何一方面的成就呢,「恆存乎疢疾」,他說,這個人啊要在生命上有點缺陷的人,或者體力不夠喜歡讀書的。我們常常說,在學校里看到,辦一個學校,很多學生,一看,「哎,你不要好好讀書了,你給我加入運動隊吧」,身體很好的,做運動員去,他讀書一定不喜歡,培養他向這一面走。如果這個人內向,很寧靜的,可以讀書做學問,一定有一點心病,才可以。禪宗的祖師——百丈也講,修道的人要帶一種病的,身體太健康了,他不曉得向好的方面走。所以孟子也講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內心,有一種心病。

   所以他說,世界上人,「孤臣孽子」,「孤臣」,就是踢開來的,呵呵。剛才我講,張教授念到那個書就有點心裡不舒服,啊哈,他也是「孤臣孽子」之一。所以,自己出來,碰到社會國家的變動,一切的環境,有時候變了。譬如我們碰到抗戰的時候,當我們在中國已經一半給日本人佔住了,家也不能回,一拖拖八年。老實講,我們最後的決定啊,萬一真的給日本人亡掉了,我們怎麼辦?決不做亡國奴!做什麼?「孤臣孽子」。走了!準備怎麼走?從重慶到四川、到西藏,從西藏逃印度,從印度出來走流亡的抗戰路線,永遠不回國內了。呵,這樣就變成「孤臣孽子」了。

   他說,一個「孤臣孽子」啊,「其操心也危」,隨時隨地,生活艱難,環境不對,操心危險的。「其慮患也深」,他思考問題就深了,「故達」,所以能夠通達一切學問。

   我們現在要講的比較多,可是時間不多了,我想先停止到這裡,我還是希望大家……。

   (張尚德教授提出,請南師講「養心莫善於寡慾……」一段)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這個問題很簡單,最好你來替我講一講。不過,呵,……他要我講。

   這個寡慾的問題,是個嚴重的問題。剛才我們白天的時候提到,一切宗教總是禁慾的,我們提到「性」跟「情」兩個問題。我常常跟年青同學們講,講愛情哲學,啊,我先說個笑話吧:

   我在大學裡頭也同張教授一樣,有時候擔任講哲學的課程。有一次,在輔仁大學講,一位女同學送上一個條子提一個問題,「老師啊,請你不要講人生哲學,講愛情哲學吧」。我把這一個條子一看,就放在旁邊。我說,下課再講。後來下課我又忘記了。第二堂上課,這位女同學,呵,很厲害,死活不行,再提出來。

   「噢」,我說,「有位同學問我講愛情問題,到現在我不曉得什麼叫愛情。什麼叫愛情?據我了解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的境界。任何的愛情就是『我』愛你,因為有『我』,『我』不愛你就不愛你,所有都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愛。」

   當年在大學裡講,現在我跟年青的人講愛,我說你們懂愛嗎?我看沒有什麼愛。愛情,男女關係,不管你偷情也好,做愛也好,怎麼也好,我常常發現一個人,夫妻一輩子,生的兒女呢一大堆,我發現他們沒有愛情哎。

   即使懂了愛,也沒有情。那麼所有人是幹什麼?一個「欲」,男女「欲」,什麼叫「欲」?一點荷爾蒙在作怪,內分泌。等到內分泌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譬如說,有一句成語,兩個男女啊,感情不好了,叫「同床異夢」,我說,亂扯!這是很好的哲學的話嘛,不管他愛情好不好,哪個人睡一床做同樣的夢啊?不可能的嘛!同床一定異夢嘛!同床做一個夢,那是兩個神經病剛好在一起了。沒有這個事的!

   那麼,由此講到這個「寡慾」。我常常告訴年青人,「情、愛、欲」,三個層次。一般人青年時的,都是「欲」,都是一點,拿儒家的觀點,都是「氣質之性」,身體情形的變化,荷爾蒙的變化,內分泌的變化,完全是「欲」。

   所謂「我愛你不愛你」是聽肉體上荷爾蒙的這點指揮,這個完全屬於「欲」。「欲」是彼此的發泄,沒有什麼懂得愛。

   「愛」,就真不容易了。「愛」跟「欲」就不一樣了,那是「真愛」。當然你們在那裡喜歡養小狗的,嗨喲,幾萬塊錢買一條小狗,抱著又親又吻。那個算不定還有一點點愛。那麼這個愛很自私的噢,格老子願意喜歡這條狗,我不喜歡還是把它燉去吃了。還是為我,呵。這個是愛。

   「情」,這個就難了,那就很高了。「情」是已經離開了「欲」,離開了「愛」,再談「情」。

   孔子講,人生三個步驟,少年人「戒之在色」,男女關係。有賊心,有賊膽,那個賊又不聽話,只好去亂搞了。啊哈,少年「戒之在色」。

   中年是「戒之在斗」,「鬥爭」。像你們諸位大老闆一樣,賺了一千萬還要三千萬,賺了三千萬還要一億,一路向上面「鬥爭」上去,爬上去。彼此還要鬥爭的,中年是「戒之在斗」。

   晚年呢,最可怕了,「戒之在得」。最老了最抓得緊。所以,蔣介石老了也不肯放手,毛澤東老了也不肯放手,越搞越壞,越老越抓得緊。老年是「戒之在得」。要放手,不肯放,啊。

   所以「欲」呢,是少年的事。這是講狹義的啊,我剛才講這個「欲」是狹義的。以現在你們講的話是「微觀」,不是「宏觀」的。

   宏觀的「欲」就大了。譬如諸位老闆,賺了一百億還想到一千億。我們有個朋友就想賺一千億,如果他賺了一千億,還想二千億。「欲」是越來越大。所以,中國文化《禮記》上有幾句話:「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啊。

   所以人家問我,本來我們的科學很發達?為什麼到了魏晉的時代,把科學停止,不準發展呢?我說,那個時候他們的思想是對的。中國文化道家的思想,認為物質文明越發達,人類的慾望越提高,就不可收拾了。物質文明發展到越高,人類的慾望跟著越提高,越亂。所以啊,中國避開了這個了。

   到現在來說,是古人的「錯」。古人沒有錯啊,哈,現在還正在討論這個問題。我常常說,科學的發明,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但是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更多的帶來很多的痛苦!

   所以剛才張教授提出來「養心莫善於寡慾」。天主教、佛教等等宗教是禁慾的。儒家同伊斯蘭教是主張「寡慾」的,減少,盡量減少,省吃儉用一點,叫做寡慾。完全禁慾做不到,普通人只好來個「寡慾」。

   孟子說一個人「寡慾」,就是廣義的噢,宏觀的講「寡慾」,是少,把慾望啊,清凈一點,少一點,節省一點用,啊,那就對了。那他這個人已經有相當的修養與道德。

   孟子說能夠做到「寡慾」的人,「雖有不存焉者」,雖然還沒有達到很高的程度,那個「大而化之」的包容的境界,但是已經很好了。下面這個「寡矣」呢,就是他的慾望已經很少了。

   「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一個多欲的人,想走到道德的境界,他說也不可能,也很少。這裡有個歷史的證明: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後,想修道,想長生不老,做神仙。你們最近看了一個戲——《漢武大帝》。漢武帝做了皇帝以後,也想求神仙。好,這個皇帝求神仙,也等於陳峰一樣,一邊拿念佛珠,做事業,一邊可以罵人,一樣,呵呵。他沒有錯,但是難做到。

   漢武帝旁邊有個大臣,叫汲黯,這個人講話大舌頭。漢武帝旁邊有兩個人,漢武帝最怕的一個是汲黯;最喜歡的是東方朔,滑稽,給他講笑話。他經常發脾氣,犯錯誤的時候啊,東方朔給他講兩句笑話,他就算了。汲黯可不同了,萬事跟他直面地講,所以他批評漢武帝怎麼批評呢?他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他說,你呀,下面內在什麼都要,又想權力,又作皇帝,又要女人,什麼都要,又要擴充境地,又要獨霸天下,外面又要廣施仁義,「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想效法堯舜之治,做得到嗎?不可能的。他說,你是矛盾的。

   別人講漢武帝這種話,當面批評,不殺你的頭才怪!汲黯講了他,他雖然氣,當面卻一聲不響。你看《漢武大帝》這個道理沒有演出來。漢武帝對任何臣子,你看衛青啊,霍去病啊,這些大功臣打天下,來見他的時候,漢武帝有時候在廁所裡頭就叫他進來報告,自己還坐在馬桶上。你看多不禮貌啊。唯有一個人,下面太監一講,汲黯來看你了。呦!等一等!叫他不要進來!馬上穿上禮服,帽子戴好再見他。

   當然,後來汲黯有一件事情犯錯了,漢武帝有一度還是把他冷了,下放了。可是到汲黯晚年的時候,江西出了問題,漢武帝還是找他。汲黯來了,說,皇上,你還找我幹什麼?我現在也老了,又病了,你不要再找我辦事。

   漢武帝說,我非找你不可。

   他說,為什麼?

   漢武帝說,江西出問題了。

   汲黯說,哎呀,你不要找我,我老了,我跟你兩個意見又相反,你找我幹什麼?

   漢武帝說,拜託你,你儘管老了,我弄張床給你,你躺在床上去看江西好不好?(叫他躺著來管政治,呵!)

   汲黯沒辦法,最後到了江西,臨老死在江西了。叫「卧而治之」。不要叫你起來辦公了,只要你的聲望在江西,漢武帝說就行了。到這個程度。

   我們聽過一句話:「期期以為不可」,《漢書》上的,汲黯講的話。後來我們寫文章,都照寫,不懂,什麼意思?

   漢武帝不是廢太子嗎?跟太子鬧翻了,聽人家挑撥,把兒子逼的死了嘛,這一段是漢武帝最傷心的事。漢武帝要換太子,什麼人都不敢講話,只有叫汲黯來。不過漢武帝也想聽聽汲黯的意見。汲黯一來,在漢武帝前面,漢武帝問他,我要把太子廢掉!

   嘩!他急得一頭大汗,就跪下來,「臣期、期、期……以為不可!」他大舌頭,大舌頭一急起來,說不出話來,「期、期、期、期……不可」,就這麼一個故事。所以,「期期以為不可」就是描寫當時的聲音,大舌頭說不出來,急得啊,臉都紅了。所以叫你們讀古書呢,不讀搞不明白。

   剛才所提到,「法家拂士」,這一段也是補充「法家拂士」的道理。也就是他講「寡慾」這個問題。

  所以,修養,「寡慾」已經很難了,完全做到了四個字:佛家道家到了最高境界——離情棄欲,就是到了佛與神仙的境界了。這不是硬性的斷絕。

   什麼叫「離情棄欲」呢?就是孟子剛才所講的「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叫做「離情棄欲」了,是這個問題。

   因為他(同學)在前面用燈光已經催我好幾次了,到時間了,他們不讓我講了。我只好聽命他們在那裡「期期以為不可」,啊,呵呵。

   好吧,對不起,對不起諸位啊,沒有留時間給你們討論,這個時間太短暫了,下一次有機會我們再談啊。

  

  附件1

  南懷瑾先生2005年9月28日講座中引用的警句名言

  

  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 —— 唐·章碣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孔子,荀子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易經系傳》

  一家飽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愆。 —— 諺語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大禹謨》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歐陽修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堯曰:宥之,三。皋陶曰:殺之,三。 ——蘇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大禹謨》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 孟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 孟子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朱元璋

  毫末生意,頂上功夫。 ——朱元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孟子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孟子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孟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明·顧憲成

  有力長頭髮,無力長指甲。 —— 諺語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 孟子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 孟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

  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 汲黯


推薦閱讀:

化解命理中婚災行之有效的方法
與福同行之五:福分和福氣
日主五行之喜忌和日主十干四季喜忌論
真氣運行之三,入靜入靜入靜!
密宗加行之大圓滿見

TAG:博學 | 講座 | 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