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式精簡太極拳

為了便於在群眾中普及武術活動,我們把先父吳鑒泉生前所創的吳式太極拳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各式主要姿勢,刪去其中的重複動作,編成這套精簡吳式太極拳。精簡吳式太極拳,共有動作三十個,布局合理,結構緊湊,角度分明,簡易學,練完一套大約6分鐘,適合男女老少練習。第一式 太極起勢1、面向正南,心氣和兩腳開立,兩足平行與肩同寬,兩腿直立,兩 手下垂,尾閭中正,氣沉丹田,眼看前方(圖1)。註:動作的路線方向,實踐為右,虛線為左。2、兩腿不動,兩手慢慢向前向上提起,高與肩平,視線不變(圖2)。3、兩肘下沉,兩手隨勢下落到體側,兩掌和指尖均向前翹起,不要用力(圖3)。4、兩手同時提起,逐漸向胸前靠攏,左手提內拇指根部與鼻尖相平,掌心向里。右手指尖扶於左腕至側,掌心向外。同時兩腿下蹲,左腳向前一步,腳跟落地,腳尖翹起,身體重心落於右腳,成左虛步(圖4)。第二式 攪雀尾1、接前式,身體轉向正面,右腳不動,左腳內扣落實,右腳外擺向前半步,腳跟落地,腳尖翹起成虛步。同時右手向西伸出,拇指根與鼻尖同高。左手指尖仍貼於右手腕,兩肘下垂,兩臂成半圓形,身體重心坐於左腿(圖5)。2、腿和腳不動,左手指尖仍貼右腕,右掌心轉向上,左掌心轉向下,隨落隨轉至與肩齊平(圖6)。3、身體稍向左轉,兩手向西南伸出,右腿屈膝;成弓步,身體向西南傾斜,右手掌高與肩平,兩臂成半圓形,肘尖下垂,眼看右掌(圖7)。

4、弓步不變,兩手隨腰轉向西北(圖8)。5、重心後移於左腳成右虛步,同時兩手變立掌,右指尖與鼻尖齊平,左手指仍貼於右腕,兩手與胸部相距約一手之遠。腰部轉向正西,眼看西方(圖9)。第三式 單鞭1、接前式,右掌隨腰向西南轉動推出,臂成半圓形,右腳跟為軸,腳尖內扣後落平,左腳不動,身體重心移於右腿,成丁字步,右掌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左手指尖仍貼於右手腕,掌心轉向上,眼看右手背(圖10)。2、右手五指下購變鷹爪。同時,左腳跟向東南移半步,身體重心仍在右腿,眼轉看左手心(圖11)。3、右腳和腿不動,左腳跟為軸,腳尖轉向東南成馬步。同時左掌心對面,距離約一尺,隨尖轉向東南移半步國。同時左掌心對面,距離約一尺,隨腰轉至東南時,掌心外轉變為立掌,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眼看左手背(圖12)。第四式  提手上勢1、接前式,重心移於左腿,左腳跟為軸,腳尖挪向正南,同時左掌心轉向上,背向左靠,右腿伸直,右爪伸開,手心向右下按,眼轉看右手背(圖13)。

2、右腳向南上半步成虛步。腰微向前傾,右臂攏向胸前,手心轉向內,成陰掌。同時左掌落於胸前,生手心向外,眼看前方(圖14)。3、身向前傾,右腳落實,屈膝成弓步。腰部立直,左腳趁勢上步與右腳落成平行步。同時右手徐徐提至額前,手心轉向上,手背距離額部約一拳,左手向下按,置於胯旁,臂部微直,手指翹起,兩腿微屈,眼看南方地下(圖15)。第五式 白鶴亮翅1、接前式,兩腿彎屈不變,頭與腰略向前俯,如鞠躬狀,右手背隨額略下垂,左手隨身體垂直,手指上翹,掌心向下(圖16)。2、平腳不動,腰向左轉,頭部轉向東方,右手仍在額頂,左手指轉向正東為止,眼看左手慢慢推至高與肩平變為立掌,全身重心仍坐在兩腿之間,右掌仍在額前側方,眼看左手(圖17)。3、繼上式,腰徐徐立直,左手慢慢推至高與肩平變為立掌,全身重心仍坐在兩腿之間,右掌仍在額前側方,眼看左手(圖18)。4、平行步不變,腰轉向正南,右臂落下肘與肩平,手心略偏西南,兩手同型,視線轉看南方方地面約45度(圖19)。第六式 摟膝拗步1、接前式,左掌向東方下按,腰部轉向東方,同時右掌下落與耳齊,指尖向東,轉腰時帶動兩腳,以左腳跟為軸,腳尖翹起,轉向東方,同時以右腳尖為軸,腳跟轉向西方落實,身體重心落坐於右腿成虛步,眼看東方偏下(圖20)。

2、左腳前移半步成左弓步成弓步,右手徐徐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中指根部與鼻同高,左掌由膝部摟過,停於左膝旁,眼看東方地下,與身約45度(圖21)。3、右掌向下按,左掌提起成立掌,指尖向前,掌與耳齊,腰部正直,身體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前進一步,與左腳成虛步,視線不變(圖22)。4、右腳向前半步,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同時左掌向前推出,掌心幾前,中指根與鼻尖齊平,右掌摟向右膝外側,貼於右膝旁,身體略向前俯,重心落於右腿,視線不變(圖23)。5、左掌下落成立掌,右掌提起,指尖向前,與耳齊平,左腳提起向前一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成虛步,身體重心落於右腿,視線不變(圖24)。6、左腳向前移半步,右掌徐徐向前伸出成陽掌,中指根部與鼻同高。同時帶動左腿膝部前弓,右腿徐徐伸直成左弓步,左掌由膝部摟過貼於左膝旁,眼仍看東方地下,與身體約45度,身體重心落於左腿(請參考圖21)。7、腰向後倚,身體重心落於右腳,左腳由實變虛退回半步成虛步,同時左手上提成立掌,拇指根部對鼻尖,右手收回也成立掌,指尖貼於左腕,變成「琵琶手」,眼仍看東方地下,與身體成45度(圖25)。第七式 手揮琵琶1、接前式,手腳不動,只是腰部轉向東南,視線亦隨腰部轉向東南(圖26)。

2、腰部轉向東北,左腿膝屈成弓步,左手心轉向東北,高低不變,右手心向內,指尖貼於左腕,眼看東北(圖27)。3、腰再轉向正東,右腳趁勢上半步與左腳成平行步,左手不變,右手隨右肘略下沉,身體重心落於兩 腿,眼看正東(圖28)。第八式 上步搬攔捶1、接前式,左腳向前半步成左前半步成左虛步,同時雙掌徐徐下落於身體右側前方,右掌心几上,左掌落右掌上,掌心向下,眼看正東(圖29)。2、兩手徐徐向東方伸出,指尖向東,右指貼於左腕,左膝趁勢前屈弓步,腰微向前傾,眼看兩掌(圖30)。3、重心後移,成左虛步,同時右手收回握成立拳,收於胯旁,左手也略收回,指尖向前,視線仍看東方(圖31)。4、左膝前屈成弓步,同時,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於肩平,腰部助拳微向前傾,左掌內合貼於右肘內側,眼看右拳(圖32)。

第九式 加封似閉接前式,左掌貼肘尖旋轉到右臂外側,手心貼於右肘,右臂微微高抬,眼看右拳(圖33)。重心後移於右腿,左腳尖翹起成虛步。同時右臂稍左引,右拳隨勢展開,變為斜形立掌,指尖朝南,此時左右小臂成十字形,然後左右分開,兩小臂向上豎直,手心向內,兩肘下沉,兩臂與肩同寬,眼兼視雙手(圖34)。第十式 倒輦猴1、接前式,左腿退後一步成弓步,同時左掌變成立掌向前推出,手心向外,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右掌下落掌心向下,繞右膝貼於右膝旁,眼看東方偏下(圖35)。2、重心落於左腿,右腳翹起成虛步,右掌徐徐上提,高與耳平,指尖向東,左掌下按,全身坐於左腿,眼看東方(圖36)。3、右腳退後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右裳徐徐向東方推出,掌指翹起,掌心微凸對東方,中指根與鼻尖齊平,左掌繞左膝貼於左膝外側上部,視線不變(圖37)。4、重心後移,左腳翹起成虛步,同時左掌提起與肩齊平,指尖向東,右掌下按,掌心向下,指尖翹起,視線不變(圖38)。

5、左腳退後一步成右弓步,左掌徐徐向東推出,指尖翹起,掌心微凸,中指根與鼻尖齊平,右掌繞右膝貼於右膝旁,視線不變(圖39)。第十一式  斜飛勢1、接上式,左掌徐徐向左劃弧,掌心向下,隨肘微微後撤,向下按,然後托起,變為陽掌,掌心轉為向上托起。右掌提起先向東方,繼而捋回,與左臂成斜線。同時,腰先向左微轉,然後隨左臂轉回變成側身,右腳跟為軸,腳類尖轉向東南,全身坐於右腿,眼先看左掌,後轉看右手背(圖40)。2、左腳前上一步成斜弓步,腳尖朝東南,同時左掌 向東南伸出,右掌 向西南按下,肩隨左掌 靠向東方,眼看右手背(圖41)。第十二式  海底針1、接前式,腰向西方轉動,右腳跟為軸,腳尖內轉向東方,左腳趁勢收回,腳跟落地成虛步,左手指尖朝東偏上,右手向東劃弧貼近左腕,眼看東方地下(圖42)。2、右掌徐徐向東方斜插下沉,指尖向下,左掌收回貼於右肘彎處,同時左腳尖點地成虛步,腰微向前俯,身體重心仍落在右腿,眼看右掌(圖43)。

第十三式   扇通背1、接上式,右掌向前提起,高與肩平,左掌輕貼於右臂徐徐移於右腕,同進左腿向前一步成左弓步,眼看右掌 (圖44)。2、右掌徐徐抽回,掌心轉向南方,停於右額前方成半圓形,手背對額高約尺,左掌略向上提推出,腕高與肩平為止,掌心朝東南,同進左腳跟為軸,腳尖轉向東南,右腳微向後撤,腳尖轉向西南,兩腿微屈成馬步,眼看左手背(圖45)。第十四式  雲手1、接上式,腰轉向西南,右腳跟為軸,腳尖外擺至西南,左腳跟為軸,腳尖扣至西南成右弓步,同時左掌隨左臂下按,自下方經過膝部上方向西南抄掌,指尖貼於右腕,指尖貼於右腕,右手按向西南,眼看右手背(圖46)。2、右掌向西南下按,左掌微向上抬高約一掌,然後腰轉向東南,左腳跟為軸,腳尖外轉向東南,左腿弓出,右腿伸直成左弓步,眼看左掌(圖47)。3、左掌心轉向東南,右掌抄向左腕,同時右腳向前一步靠近左腳,成斜平行步,眼看左手背(圖48)。4、左掌向東南下按,右掌提高約一掌,眼看右掌,腰轉向西南,右腳跟為軸,腳尖轉向西南,同時左腳向東後退一步,落腳時腳跟對東北,眼看右掌(圖49)。

5、右掌轉向西南,左手自膝前向西南抄起,抄至左手指貼於右腕,掌 心向上,眼看左掌 (參考圖46)。6、本式動作同(圖47)。7、本式動作同(圖48)。8、本式動作同(圖49)。9、本式動用同(圖46)。第十五式  左右分腳1、接上式,腰部轉向東方,以左腳跟為軸,腳尖轉向東方,右腳為軸,腳尖亦轉向東方。同時左掌隨伸向東方,手心向上。右掌隨腰落下貼於右胯,手心向下。左腿成弓步,眼看左手心(圖50)。2、重心後移,左腳尖點地成虛步,同時左掌收回,掌心向上,肘貼近左腰側,右掌弧形前伸,置於左掌上面,兩撐距離約一拳高,眼看東南(圖51)。3、左掌翻翻掌下按,右掌向上提至頭上,體和視線不變(圖52)。4、左腳向前半步成弓步,同時左右兩掌握拳,左臂提起肘與肩平,右臂落下用弧線自下向北舉起,兩小臂交叉成十字形,右臂在外,兩腕相對,兩臂皆成90度,肘與肩平。當掌分開到一半時,左腳支撐身重,右腳向東南踢出,腳面展平,(腳踢的高低以各人功力而定。)眼看東南(圖54)。5、兩拳變立掌,左掌向北弧形下落至與肩平,右掌向東南弧形下落與落肩平,當掌分開至一半時,左腳支撐體重,右腳向東南踢出,腳面展平,(腳踢的高低以各人的功力而定。)眼看東南(圖54)。6、右腳向東方下落成弓,同時兩手收回,右手心向上,右肘縮回至右肋約一拳,左手立在右掌上,指尖向上,距離約一拳,眼看東北(圖55)。

7、右掌向下翻轉,趨勢按下,左掌向上抬起,舉至頭上,身體和視線不變(圖56)。8、右掌自下方向南用弧線形繞至頭頂,左掌也用弧線形自上按下,垂直為止,身體和視線不變(圖57)。9、兩掌同時握拳,右臂落下與肩平,左臂在外,兩腕相對,兩臂皆成90度,肘與臂平,腰部扭向東南,眼看東北(圖58)。10、兩拳變為立掌,向左右分開,右掌向南伸,落至與肩平,左掌伸向東北,落至與肩平,兩手仍為立掌,當兩掌分開至一半時,右腳支撐體重,左腳自身後向東北踢出,腳面展平,眼看東北(圖59)。第十六式 轉身蹬腳1、接前式,雙掌收回握拳,復原交叉形,左拳在外,兩腕相對,同時左腳退後一步,腳尖落於右腳後,約一腳遠,視線不變(圖60)。2、腰轉向西北,右腳跟為軸,腳內轉向西北,左腳尖為軸,腳跟轉向東,眼看正西(圖61)。

3、兩拳變掌,左掌向西,右掌 向北,兩掌由上分開下落與肩平,同時左腳跟向西蹬出,腳尖上鈞,右腳支撐體重,眼看西方(圖62)。第十七式  雙峰貫耳1、接前式,兩掌攏向胸前成圓形,同時左腳收回腳尖下垂,身體重心落於右腿,眼看西方(圖63)。2、左腳向西方落成弓步,兩掌心下按於左膝上部,指尖相對,重心落於左腿,眼看兩 掌背(圖64)。3、弓步不動,兩掌分別左右向上、向前劃弧,趁勢握拳貫出,高與耳平,兩拳虎口相對,兩臂微屈,兩拳距離約一拳,眼看兩拳(圖65)。第十八式   野馬分鬃1、接前式,兩拳變掌,左掌 收回放在右臂內側,拳心向下,同時右掌 落於左肘下部,掌 心向上,眼看右掌 (圖66)。2、右掌提起,同時左掌微下落,兩 小臂十字交叉,腰稍向左轉,眼眼看右掌 (圖67)。

3、右腳向前一步成弓步,同時右掌向西北平分,高與肩平左掌向南下按,高與腹平,腰靠向西北方,身體重心落於右腿,眼看左手背(圖68)。4、腰稍右轉,右掌攏回斜貼近左肩,指尖朝上,左掌落下變為垂掌 ,攏向右膝上部,弓步不變,眼看西南(圖69)。5、左掌順勢向上托起,右掌趁勢向西平移,兩小臂交統叉,腰轉向西北,步法不變,眼轉看左掌 (圖70)。6、左腳用弧形自內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掌向西方平分,高與肩平,腰隨左臂靠向西南,右掌向東北不按,眼看右手背(圖71)。7、弓步不變,腰稍左轉,左掌攏回斜貼近右肩,指尖朝上,右掌落下變為垂掌 ,眼看右掌 (圖72)。

8、弓步不變,右掌托起,左掌趨勢下按,兩小臂成交叉狀,腰扭向西南,眼看右掌(圖73)。9、右腳用弧形自內向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向西北平分,引向西方,肘對右腿,指與肩平分,引向西方,肘對右腿,指與肩平,左掌向南平分,眼看右掌(圖74)。第十九式   玉女穿梭1、接前式,右掌 收回貼 於左肩,變為立掌,左掌攏向右膝上部,弓步不變,眼看西南(圖75)。2、左腳向前一步,成弓步,同時左掌向西方托起,高與肩平,右掌 落在左小臂中段,眼看左掌 (圖76)。3、兩掌不變擠向西南,腰也向西南略傾,重心落於左腿,眼看左掌 (圖77)。

4、兩掌不變,腰稍右車,然後重心後移成虛步,左臂收回,掌心向右,置於胸前,右掌指仍貼原處,隨左掌收回掌心向左,重心落於右腿,眼看左掌(圖78)。5、腰向西南略俯,兩臂擠向西南,左臂成半圓形,抬起與肩平,右掌自下推出,停於左臂下方,左腿變弓步,重心落於左腳,眼看右掌(圖79)。6、左掌收回貼於右肩,右掌下垂,掌心向南(圖80)。7、腰轉向北方,左腳跟為軸,腳尖內扣向北,右腳尖為軸,腳跟轉向南方,同時右掌托起與肩平,左掌自肩部下落與左小臂交叉,重心落於左腿,眼看右掌(圖81)。8、右腳向東一步成弓步,左腳尖繼續轉向東方,兩臂交叉不變,隨腰轉向東方,重心落於左腿,眼看仍看右掌 (圖82)。

9、重心後移成虛步,兩臂交叉不變轉向東南,然後用環形攏回,右臂環抱置於胸前,掌心向東,左掌指尖仍貼於右小臂,掌心向東,重心落於右腿,眼看東南(圖83)。10、腰稍前俯,右膝屈成弓步,兩臂擠向東南,右臂略提高與肩平,左掌趁勢向東南推出,停於右臂下方,掌心向東南,重心落於右腿,眼看東南(圖84)。11、左手下落,停於右膝上方,指尖向下,掌心向上。右手收回貼 於左肩 下方,步法和視線不變(圖85)。12、左腳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掌向東方托起,高與肩平,右掌 落在左小臂中段,眼看左掌 (圖86)。13、兩 掌不變擠向東北,重心落於在腿,眼看左掌(圖87)。

14、腰稍右車,然後重心後移成虛不,左臂收回拳心向右,置於胸前,右指仍貼原處,眼看左掌 (圖88)。15、腰向東北略俯,兩臂擠向東北,左臂成半圓形,抬起與肩平,右掌 自下推出,停於左臂下方,左腿成弓步,眼看左掌(圖89)。16、左掌 收回貼 於右肩,右掌下垂,掌心向北(圖90)。17、腰轉向南,左腳跟為軸,腳尖內扣向南,右腳尖為軸,腳跟轉向北方,同時右掌托起與肩齊平,左掌下落指貼右小臂彎處,眼看右掌(圖91)。18、右腳西移半步成弓步,左腳尖繼續轉向西方,兩臂不變隨腰轉向西方,眼看右掌 (圖92)。

19、重心生移成虛步,兩臂不變轉向西北,然後繞回,置於胸前,掌 心向西,左指尖仍貼 原處,眼看西北(圖93)。20、腰稍前俯,右腿屈成弓步,兩臂擠向西北,右臂提高與肩平,左掌 趁勢向西北擠出,眼看西北(圖94)。第二十式  下勢1、接上式,兩掌向西方伸開,右腳跟為軸,腳尖轉向南方,眼看右手(圖95)。2、兩掌自頭上拋向東方,腰隨掌向東略俯,同時左腳向北移半步腳尖向東成弓步,左掌落與肩平,右掌稍低,重心落於左腿,眼看東方(圖96)。3、右腳退後半步,腳跟為軸,腳尖轉向南,腰向後倚,全身下蹲,左腳跟為軸,腳尖轉向東南,同時兩掌下沉,左掌落在左腿上方約半尺,右肘抽回靠近右膝,眼看左掌(圖97)。

4、腰向前挺起,左腳尖轉向正東,變為弓步,左掌向東方伸出與肩平,右掌也隨身體垂於左掌下方,身體重心落於左腿,眼看左掌(圖98)。第二十一式  金雞獨立1、接上式,腰部挺起,右腳趁勢向東方蹬出,腳尖向上,升於腹部前方,右臂趁勢自下抬起,掌心向上,成半圓形,置於額前約一拳高,手背對額頂,指尖向北,左掌也趁勢下按,臂成半圓形,與右腳上下相對,指尖向南,重心落於左腿,眼看東方(圖99)。第二十二式  退步跨虎1、接上式,右腳向後落步成弓步,右掌下落與左掌交叉成十字形置於腹前,左掌 在上,重心落於左腿,眼看東方(圖100)。2、重心後移,右腳跟為軸,腳尖轉向南方,然後兩後左右分開,同時左腳尖向南方挑起,(腳的高度以個人能力面定,不必勉強)腳尖向上,兩掌提到與肩齊,左手變成爪形,右手變為立掌,右腳支撐體重,眼看東方(圖101)。

第二十三式  迎面掌接上式,腰向右轉向西方,右腳跟為軸,腳尖隨腰轉向西方,左腳尖垂直,腰轉到西方落成弓步,同時左掌掌心向下,由右臂上方伸向正西,變成立掌,腕與肩平,右掌攏至左腋下方,重心落於左腿,眼看左掌(102)。第二十四式  轉身擺蓮腳1、右掌自左腋下向上翻圈於額上,手背對額,左掌自前方攏回平貼於右肩,腰向右轉,左腳跟為軸,腳尖轉向東方,重心落於左腿,成虛步,眼看東方(圖103)。2、右掌 從額上落向右方,掌心向下,高與肩平,右腳抬起成半圓形向東南擺出,同時兩掌自南方向北下掠,左掌在前,右掌隨之依次擊拍右腳面,左腳支撐身體,眼看東方(圖104)。3、右腳落地成虛步,兩掌 揚起,左掌在上,手背對額,右掌停於左臂下,眼看東方(圖105)。

第二十五式  彎射虎1、接前式,右腳向前半步,成弓步,兩 掌 同時按向南方,眼看右 掌(圖106)。2、上兩手趁勢握拳,右拳虎口向下,反拳擊向東方,高與耳平,左拳下落,肘貼近左肋部,虎口向上,兩拳虎口上下相對,眼看東方(圖107).第二十六式  上步迎面掌接前式,左腳向前一步成弓步,同時右拳下落至胸前,虎口對胸,左拳變掌,手心向下,然後由右拳上向東伸出成立掌,手背對面,眼看左掌(圖108)。第二十七式  翻身獙身捶1、接前式,左掌插向右小臂下方,右手仍握拳,自下方翻起,腰向右轉,左腳跟為軸,腳尖內扣向西南,右腳尖為軸,腳跟轉向西方,重心落於左腿,眼看西方(圖109)。2、右腳向西上一步,左腳尖向西轉正,右腿弓成弓步,同時右拳立起,右肘距離右肋約一拳,然後右拳繼續用拳背向西方壓下,壓至右肘成直角為止,拳心向上,左掌貼於右腕處,掌心向西北,指尖向上,重心落於右腿,眼看西方(圖110)。第二十八式  上步攪雀尾1、接前式,左腳向前一步成弓步,同時左掌翻成陽掌,左肘靠近左肋,右拳放開翻成陰掌,伸向西南,左掌趁勢也伸向西南,指尖貼於右腕,重心落於左腿,眼看西南(圖111)。

2、腰向西北轉動,然後重心後移,成虛步,同時右肘收回,貼近右肋,變陰掌為陽掌,指尖與肩平,左掌指尖仍貼於右腕,重心落於腿,眼看西方(圖112)。3、右腳向前一步成弓步,右掌伸向西南,左手指仍貼於右腕,然後腰轉向西北,右掌也轉向西北,重心落於右腿,眼看西北(圖113)。第二十九式  單鞭1、接前式,重心後移成右虛步,兩掌 隨身體縮回成立掌,右掌指尖與鼻尖仍貼在右腕,重心落於左腿,眼看西方(圖114)。2、腰轉向西南,右掌也推向西南,右腳尖移向南方落實,成弓步,右掌指尖略升高中指根與鼻平,左掌不移動,重心落於右腿,眼看右手背(圖115)。3、右手屈腕五指成爪形,同時左腳向東北退半步,眼看左手心(圖116)。4、右爪形不移動,左手離開右腕,掌心對面,距離約一尺,隨腰左轉,右腿不動,左腳尖轉向東南,然後落實成騎馬式,左掌轉到東南進,掌心外轉,變為立掌,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眼看左手背(圖117)。

三十式   收勢  (合太極)1、接前式,身體向南方略俯,右爪變掌,左手隨身伸向南方,兩掌均成陰掌,掌心向下,均與肩平,同時左腳尖轉向南方,重心落於右腿,眼看南方(圖118)。2、腰部挺起,左腳向前一步成平行步,身體立直,兩掌徐徐下落,停於身體兩旁,手指微舒,眼平視前方,全身放鬆(圖119、120)。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真的會損傷膝蓋么
太極拳的發展
練太極拳傷膝是怎麼回事;練太極拳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 Qzone日誌
吳式太極拳柳恩久原地36勢拳勢分解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五)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