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好一個人,到醫院怎麼就被你們給治死了?

中國式醫鬧的心理根源!

作者:兒科蠟筆小新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醫鬧是什麼?傷醫產生的心理根源什麼?醫生在救病治人,你卻去傷害醫生,這簡直是罪大惡極、喪心病狂,令人匪夷所思。

你躺在病床上,醫生是最想救你的那個人,反而是你最親密的親人倒不一定是真想救你。醫院是最能看清人性的地方,當你危重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時候,當你需要大量治療經費的時候,你身邊至親的親人為你做出決策才是真正考驗他內心深處對你的真實想法的時候。

或許你會發現,中國人比有各種信仰的老外更難接受死亡,甚至根本不願意聽到死亡這兩個字。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老外可能會靜靜流淚和祈禱,而中國人則更願意嚎啕大哭,來表達悲痛和宣洩悲傷。這貌似理所當然,其實是非常荒謬的。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

而中國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有多久的心理準備,面對死亡的時候更多的是選擇逃避,不願相信這一切。或者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將這種悲傷轉化為暴力轉嫁到醫生身上,用這種方式來向死者表達忠誠,順便敲詐醫生。以往醫院的領導往往因為想息事寧人,選擇私了,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官僚思想的作祟下一步步助長醫鬧和傷醫事件,直到現在傷醫橫行,變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醫鬧經常是這樣的,一開始家屬和醫生表面上都配合及溝通很好,治療積極,但病情意外突然加重或死亡時,家屬立馬翻臉不認人。這種翻臉速度,比翻書還快,說變就變,讓你猝不及防。

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很多時候是——出事了就要拉一個人墊背背黑鍋,這樣才能平復悲痛或轉嫁內心的不安。這種令人驚愕的思維背景,從精神分析學派角度看,借用當今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的話來說,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巨嬰」心理。

某警察公眾號發文稱「既然警隊都難免有害群之馬,難道阿寶敢保證醫務界就沒有庸醫存在?」不讓好好的一個人進去醫院就天人永隔,家屬能鬧嗎?如果警察們只要是醫鬧糾紛就不分黑白一邊倒,那一下罵警察的互聯網大V就該說警察和庸醫是一家了。」看了如此神論,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醫鬧發生的時候警方的不作為了!

「不讓好好的一個人進去醫院就天人永隔,家屬能鬧嗎?」……好好一個人到了醫院,就被你們給治死了,這是中國式醫鬧最常見的套路。但這句話從本該打擊醫鬧的警察嘴裡說出來,怎麼不讓人心寒?

但是拋開憤怒不說,為何連警察都會說這種話,可見這種偏見在中國患者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神論在邏輯上說不通是顯而易見的,你既然好好一個人,吃錯什麼葯非得來醫院花錢受罪?但問題是你跟他講道理的時候他跟你講親情、講悲傷、講人性,你跟他講情感的時候他跟你講道理。道理是可以有的,但道理也是可以講不通的!

那麼,為何中國式醫鬧會有如此荒謬的邏輯呢?這是怎樣的心理模式?或許,我們可以從知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近期發表的《巨嬰國》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武志紅的心理分析思路屬於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分析里又有各種觀點,大家公認的有三條:

第一條,潛意識在控制人表面上的行為,也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論;

第二條,人的各種行為及思想,本質上是自己內心潛意識的一種投射;

第三條,一個人的一整套反應模式根源在你還是嬰兒的時候,和父母、家庭的全套互動模式決定了你的人格,在大約六歲前就形成了。

這與中國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六歲之前後的所有行為方式,基本上都是六歲之前的「強迫性重複」。正是由於家庭的這種互動關係的「遺傳性」,所以精神分析學派有一句格言,我們治療的不是一個人,是一整條家族鏈。

核心觀點就是:幼年時的經歷和關係互動——潛意識的形成——成年之後幼年模式的強迫性重複。也就是說幼年時的經歷及與家庭的互動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成年的心理模式和行為特點,如果幼年時與父母的關係存在問題,潛意識裡會影響一個人以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

所以,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本質上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關係障礙。那麼,嬰兒期有何心理特點?嬰兒的心理主要是三條:

第一是母嬰共生,即嬰兒剛生下來不久,沒有任何行動能力的,一切吃喝拉撒玩都得靠母親。並且嬰兒主觀意識上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間的區別,肚子餓了一哭,媽媽馬上就給他餵奶,那麼他就覺得媽媽是受自己控制的,是一體的,這種叫母嬰共生。

第二條叫全能自戀。

第三條叫偏執分裂。

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神,一哭就有人哄,餓了有人餵養,拉臭臭了就有人給他換,所以叫全能自戀。如果哭了沒人哄,沒有得到滿足,要麼就是覺得憤怒地表達出來,要麼就是乾脆毀了自己,這叫偏執分裂。嬰兒時期,這種心理模式叫母嬰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後你還這麼共生,這就叫病態共生。

言歸正傳,那麼這和我們今天要講的醫鬧到底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都會有「好好的一個人,到醫院就被你們給治死了」這種觀點? 

一個病人在手術台上,最希望他活下來的是醫生,家人倒未必。那為什麼這些人還去攻擊醫生呢?我的家庭原本是完滿的,這人是活著的,怎麼到醫院他就死了呢?

親人的離去破壞了原有圓滿的生活,病態共生的思維讓他認為,我來了醫院,交了錢,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就應該幫我看好病。如果看不好,那麼就是醫生的問題,他就一定要遷怒於人,而且這種遷怒是完全非理性的,她不見得要訛你醫院多少錢,但是一定要把你這種在外在的惡意力量乾死,不惜上刑場、挨子彈,這不就是巨嬰心理嗎?

潛意識裡堅持醫生就是想訛你的錢和唯利是圖,這種全能自戀讓他在親人離去的時候得到不斷的強化。這種強化會拉著各種證據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預期,連醫生不經意間的一個眼神都可能被認為是惡意的流露。只要不符合我的想像,我就要跟你起紛爭,在巨嬰的世界裡,他是搞不清楚想像和現實之間的區別的,極端化表達,偏執分裂。

這種病態共生、極端化表達和偏執分裂的思想和語言在中國似乎隨處可見,比如老人被摔倒後,你去扶他,他是可能訛你的。過去我們認為,這些老人道德敗壞,是謀人家的錢財。但深入分析後會發現其實沒那麼簡單,武志紅認為,如果有這麼大規模的現象,那肯定是一種心理上的表達。

其實,摔倒老人訛人是因為「巨嬰」心理在做怪,他明明是自己摔倒,但她一定要找到一個外在的惡意魔鬼,然後遷怒過去,自己的心理才能調適過來。荒謬的醫鬧或者傷醫事件經常就是這樣的,當治療效果不能滿足他的醫療預期,他就要遷怒於你,跟你起紛爭。

2011年4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浩,被兇手李夢楠刺破頸動脈死亡,年僅28歲。 王浩根本不認識這個患者,他和這個患者之前沒有任何的交集。兇手是去治療強制性脊柱炎,醫生說,因為他有結核病,暫時不能治療,先去治療結核。

整個溝通的過程,是他的爺爺和醫生溝通,他的爺爺和醫生溝通的非常順利,沒有發生任何的爭執任何的問題。但是,李夢楠主觀認為醫生在故意的推諉他,於是,他出去購買了水果刀,走到醫院,找到了他碰到的第一個醫生,在背後刺了一刀,王浩就這樣被殺死。

這件震驚全國的醫鬧事件讓人憤怒,讓人匪夷所思,王浩跟患者李夢楠沒有任何交集,卻為之所害。這是因為李夢楠到醫院看病,認為我來求醫,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是醫生,你一定有辦法,你就得治好我的病,這種糨糊邏輯就是病態共生。

李夢楠全能自戀地認為,自己要求治療強制性脊柱炎,醫生就應該無條件滿足他。當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不惜殺害另一個無辜的醫生,這就是偏執分裂。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可能心裡都長這一個「巨嬰」,我們這個「內心的嬰兒」時不時會影響著我們言行,只是成熟的心態應該是意識到自己偏執分裂的可能,並一定程度地剋制。如果你也是心理學特別是精神分析的愛好者的話,你會發現,武志紅的「巨嬰心理」理論其實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過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御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

弗洛伊德認為,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醫鬧者可以比喻為脫韁的野馬,超我的良知無法管住本我全能自戀和自我偏執分裂,讓本我為所欲為,最終釀成大禍,害人害己。

捫心自問,兒科蠟筆小新內心也有個豁大豁大的「巨嬰」。還好本人比較喜歡心理學,一直在反省自己,逐漸發現自己內心深處藏著的「巨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就像黃西說的「我不完美,但那又怎樣」,用行動一步一步往前走,你就能把自己身體里的那個巨嬰拋在自己身後。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從內心開始的!

參考資料及說明

1.本文關於心理學的核心觀點來自於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巨作《巨嬰國》;

2.本文部分內容摘錄自羅振宇的《你是巨嬰嗎?》

推薦閱讀:

秋天毛衣 半裙,穿的這麼優雅,怎麼能不迷人
膝蓋關節疼痛是怎麼引起的
[四十歲的女人敢作敢為]男人該怎麼辦?
挽回婚姻首先要改變自己,怎麼做都在這裡
網路脫口秀:「秀」什麼,怎麼「秀」

TAG:醫院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