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視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結」06

六.同理心的成熟:阿奢世王情結

《阿奢世王》原型在各個區域和時期被豐富的過程,這些豐富包含了不同社會對此投射的人性理解。在眾多《阿奢世王》文本中,有必要再提及一個有價值文本。這是一種相當具有戲劇特點的文本,在瓶沙王被篡位前的故事基本類似其它文本故事,但在最後有所不同。當瓶沙王將要在監獄裡餓死時,阿闍世王自己的兒子正好出生,當他抱起自己的兒子時突然感受到父親瓶沙王曾經對自己的父愛,於是立即命令釋放父親,但父親這時正好在監獄裡死去。阿奢世王於是產生了悲痛和罪惡感,進而到佛陀處懺悔前非。

筆者認為這一文本雖然戲劇化,但卻真正深刻地反映 家庭情感成熟方式的原型——同理心的成熟。它將父母—孩子的上下關係轉變為父母—孩子水平關係,展現出一種人類同理心的成熟,代際的禁忌由這一同理的領悟而獲得家族傳遞。阿奢世王產生了悲痛和罪惡感,來自於他能夠真正同理於父親瓶沙王的對於自己的父愛,這導致他罪惡感的產生,同時又悲痛於將要喪失。這是在對自身父母的喪失中重新體驗到的新生之情,即一種同理心到達了可以成為父母的成熟的心理階段,一個有罪惡感但不過度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類似心理過程在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即「為父母者方感知父母之心」。

同理心的水平不但需要在孩子心理單方面的生起,同時更重要的是互動關係中,在每個人內心成熟起來。父親——孩子的關係,母親——孩子的關係,丈夫——妻子的關係,三種關係的互動同理模型中都是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可以把同理心的意義作為這一《阿奢世王》文本的核心敘事。

丈夫——妻子的關係互動,正如阿奢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頻婆舍羅王拋棄,很想生一個王子。這其中存在丈夫對於妻子的不同理神入所導致的妻子的恐懼。而這一恐懼的壓抑被投射到阿奢世王的前世——仙人身上,這又構成了母親——孩子的互動的不神入(同理),因為在孩子身上充滿了母親的自戀,而非對於孩子的愛。而這一自戀終於會有後果,那就是怨恨。正如古印度摩偈陀語「阿奢世」所顯示的意義:「未生怨」。 而彼此對於對方的同理心導致關係的修復,雖然在故事中,這修復來得有些晚,但畢竟構成了一個重生的圖景。

關係的修復伴隨著領悟自己之前對於客體對象所投射的「惡」——許多是來自自己的「惡」,而終於認識到被投射「惡」的客體對象其實是愛自己的,修復就到來,父母的自我犧牲帶來內疚和罪惡感的領悟。阿奢世王終於能夠領悟瓶沙王的父愛,寬恕了父母,但實際上是寬恕了他自己為怨恨而戰鬥的心,雖然這一同理有其內疚和罪惡感的代價,但顯然那是人類文明社會的禁忌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元素。這一視角在本質上符合科胡特同理的理論和發展心理學的心理理論,也同時呼應克萊因的觀點,「嬰兒愈來愈感受到愛之客體在自我之外。

那個好乳房與那個壞乳房可能同屬一個乳房……這一階段的感受就開始十分複雜和矛盾了,並感受抑鬱焦慮。因為嬰兒先前對乳房的毀滅性攻擊的記憶,和對於好乳房的愛戀感受間產生了衝突,這使嬰兒終於感受到罪惡、內疚、絕望等,而意欲要對先前所攻擊的乳房客體做出修補。」所以在克萊因的觀點裡,我們也可以看見同理作為心理漸趨成熟因子的潛在方式。

同時,這一文化原型的討論,不管是來自肯定方和反對方的意見,還可以由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繼續去展開,而並非只是停留在當前的引言上不再加深入。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懷孕的我受不了老公的戀母情結想離婚
至今未婚是何情結
男人也有娼妓心理情結
岑春煊的家鄉情結
瑪雅曆法牽動末日情結

TAG:情結 | 理解 | 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