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美好人生從心理健康開始

文 章來源

蓮山 課件 w w

 w.5 Y k J.COm 9

美好人生從心理健康開始

  很多人認為:沒病沒痛,能吃能睡,這就是健康。對不對?這只是說你的肉體沒有問題,如果我們說一個人「一丈柴九尺無用」,這丈柴沒病沒痛,能吃能睡,你說他健不健康?不健康,健康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不僅僅是沒有病。那麼健康是什麼呢?

  1948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都趨於完滿的狀態」。這表明,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

  是不是說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不錯就是健康呢?會不會還漏掉什麼?如果一個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但是他十惡做盡,機關算盡,壞事做盡,好人害盡,健不健康?也不健康。所以1989年,WHO在宣言里把健康定義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1999年,WHO新制定的健康標準是:軀體健康方面:1)吃得快;2)走得快;3)說得快;4)睡得快;5)便得快。心理健康方面:1)良好的個性;2)良好的處世能力;3)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一、心理健康是什麼

  健康知道了,那心理健康又是什麼?不能滿足於沒有問題,而且還要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這才是心理健康,十全十美是不可能。最起碼要沒有心理問題,第二是狀態良好,心情愉快精神爽,能有效對付各種心理壓力;第三是最高層次的,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狀態,在各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效能。大家要看清楚是理想狀態,是值得追求但不要希望能達到的狀態,尤其是接下來要講到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如果照標準來看,你一輩子也見不到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這些標準目的是鼓勵你,努力去達到這種狀態。還有心理健康是有等級的,它是連續性的,華南師範大學心理教授莫雷認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為嚴重病態、輕度失調、常態和很健康四個等級。其實在輕度失調和常態之間還有一個水平,叫心理不適,就是心理不舒服,而且要經常的不舒服,偶爾不舒服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

  知道了心理健康是什麼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知道怎麼樣才是心理健康。

  第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很多,我選出一些最出名和大家關係最密切的看看。前面已經說過,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標準,而且為我們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個人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讓自己從正常向健康發展,從健康向更健康發展,最終成為一個完滿的人。

  一、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提出心理健康的4個標準:(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要做到心理正常比較容易的,有幸福感就行了,而要健康就要四項具備。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覺,什麼是幸福呢?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也就是說你覺得幸福你就幸福了,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覺得自己幸福呢?國外在經過多次調查後發現,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徵,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對自己多持肯定的態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較大,第三,幸福的人很樂觀,對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驚喜,第四,幸福的人多外向,易與他人共處,有較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生活的一個標誌。

  二、我國心理學家王登峰提出的標準:

  (1)了解自己,悅納自己;

  (2)受他人,善與人處;

  (3)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

  (4)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諧;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齡符合年齡特徵。

  三、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來的標準: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估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這些標準主要是針對成年人,高中生聽起來可能感覺很遙遠,下面還有一個是專門針對高中生提出來的,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

  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學習是中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心理健康的學生是能夠進行正常學習的,在學習中獲得智力與能力,並將習得的智力與能力用於進一步的學習中。由於在學習中能充分發揮智力與能力的作用,就會產生成就感;由於成就感不斷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樂學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具體地說,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現在六個方面。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心理健康的學生,時時處處表現出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和積極的探索者。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心理健康的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並從中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學習的能力。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合理使用體腦,順應大腦興奮和抑制的活動規律,注重一定的運動調節,能藉助體腦獲得智力與能力的更好發展。

  (4)從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每個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學生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且在時間上比較短暫,不會妨礙其學習和人際交往。

  (5)從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健康的學生能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進行合理的調節。

  (6)從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心理健康的學生會制定學習計劃,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經常複習、預習功課,長期堅持努力學習,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總要與他人交往並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中小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涉及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等方面。學生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能力直接體現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際關係方面,心理健康表現在五個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心理健康的學生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既重視對方的要求,又能適當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保證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

  (2)能客觀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會以表面印象來評價他人,不將自己的好惡強加於人,而是客觀公正地了解和評價他人。

  (3)關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學生知道只有尊重和關心別人,才能得到回報。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關心中才能獲得發展。這就是「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的道理。

  (4)誠心地讚美和善意地批評。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是虛偽地恭維別人,而是誠心誠意地稱讚別人的優點。對於對方的缺點也不遷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評,並幫助其改正。

  (5)積極地溝通。心理健康的學生對溝通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在溝通中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溝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詞,在積極的溝通中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真誠的友誼意味著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學生能與人和諧相處,親密合作,但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和人格,即在保持個性和差異的前提下親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並悅納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們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們經常進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長處,更能容納自己的不足,並尋求方法加以改進。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確地認識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1)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心理健康的學生必須學會正確地評價自我,不為他人的議論所左右,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從而逐漸成為自信、自尊、自愛、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心理健康的學生能經常反躬自問:「我在某方面的情況與別人相比怎麼樣?」他們除同周圍的人相比較之外,還常與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學生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能虛心地;批判地接受別人的評價,從中認識自我。

  (3)及時正確地歸因。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因為學業成績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歸因呢?是歸因於運氣、教師教得怎樣、有否提供條件等客觀原因,還是歸因於主觀的能力與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學生,主要歸因於主觀。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活範圍,從中不斷地充實自我,超越自我,悅納新的自我。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心理健康的學生,善於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標的難易程度,把抱負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實現把握,又有可能冒失敗風險的層次,以此激發自己努力進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學生善於為既定的目標而克服困難,迫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善於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為和衝動,遇到挫折不憂鬱、不悲憤,鎮定對待,分析根源,保持樂觀態度。

  這就比較全面的描述了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該是怎麼樣的。要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還需要我知道第三點: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第三,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幾個:

  (一)生物因素

  遺傳  、性別與年齡、體質  、疾病 

  (二)自然環境因素

  天氣、空氣質量、噪音、擁擠、色彩

  (三)心理社會因素

  1、早期經驗與家庭環境

  2、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

  3、心理衝突和挫折情境

  4、人格特徵與行為模式

  5、認知模式

  (一)生物因素

  1、遺傳

  中國有句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這就是遺傳,中國人很早就知道,西方人到了20世紀才開始研究遺傳。遺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氣質,氣質類型主要是由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性決定的,而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性通過遺傳基因從親代傳遞給子代,所以,血緣關係相同或相近的人比無血緣關係或血緣關係疏遠的人,無論是在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徵或氣質特徵方面,都要接近得多。

  性別年齡也有關係,以精神病為例,從性別上看,女性比例較男性為高,約65%左右;從年齡上看,20歲左右的青少年約佔75%,40歲以上的約佔20%,其它年齡段的患者佔5%左右。總以精神病為例好像不大好,我們來看正常的人吧。

  高中學生中,女性心理健康狀況比起男性更令人擔憂,特別在抑鬱和恐怖方面問題更嚴重,表現為女生比男生情緒更加容易低落苦悶,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對各種事物例如人群、學習、交際等更容易產生恐懼感。

  體質也會影響心理健康。許同海,李少鐸通過對陝西省6所高等院校學生864名進行測試和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個性類型

  體質好生

  體質差生

  樂群興奮型

  24.8%

  3.6%

  持強果敢型

  27.4%

  1.2%

  聰慧緊迫型

  22.4%

  20.6%

  自信安定型

  19.3%

  8.2%

  從眾隨和型

  18.2%

  24.5%

  憂柔怯懦型

  2.7%

  42.8%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積極的個性類型中,體質好的學生要比體質差的學生占的比例高得多。體質好的學生不僅心理健康指標相對較高,而且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相對較高。

  (二)自然環境因素

  噪音

  研究表明,噪音條件下,人們易出現煩躁不安、疲勞、遲鈍,甚至是嚴重的焦慮狀態。長期的噪音可使人的性格特點發生改變,並使人的攻擊行為增加。其實這個實驗我們也可以做,你學習時別人朗讀英語背誦課文唱歌跳舞,你感覺如何?一定很煩。研究繼續,你受不了大叫一聲:不要吵。那個人裝作沒聽到,繼續歌唱偉大的祖國。接下來你有什麼反應:再吵我就對你不客氣。所以大家盡量不要製造噪音,不要影響別人的心理健康。

  擁擠

  一個人至少也需要0.6平方米以上的私人空間,如果人的這個私人空間由於互相擁擠而受到破壞,人就會亢奮、煩躁。美國一位學者把人所需要的一定空間領域稱為"人體緩衝區",如果經常有人入侵自己的這一區域,人就會緊張、焦慮、煩躁,情緒失調,甚至失去自製,產生攻擊行為和暴力事件。大家知不知道,考試時為什麼要把前後左右的桌子距離拉大呢?其一防止作弊,其二讓你們的水平更好發揮出來。因為擁擠會影響人的學習能力,人們在擁擠狀態下的學習能力智力活動會降低。

  生物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比較小的,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下面這個。

  (三)心理社會因素

  1、早期經驗與家庭環境

  中國有古話:三歲定八十,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可以看出早期經驗的巨大影響。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教授卡斯比為這種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佔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佔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這是性格上的影響,智力也一樣。對嬰兒和動物的研究表明,那些早期接受豐富刺激、受到良好照顧的個體長大後智力能力發展都比較好,而在貧乏、單調的環境中成長的小孩,能力就比較差。

  早期經驗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

  媽媽在懷孕時就已經開始影響小孩的心理健康。英國研究者發現,小孩先天畸形、很大才會走路或說話,還有活動過度(多動症),這些問題嚴重的兒童,他們的媽媽在懷孕時就經常和別人吵架。

  當然,早期經驗也有好的影響。澳大利亞一家醫院進行一個幾十年的研究,結果發現,35名懷孕期間每天欣賞音樂的媽媽,他們的子女中有7個成了音樂家,2個成了舞蹈演員,其餘孩子也有良好的樂感。

  家庭環境的影響,這裡有一首小詩可以說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指責中,他學會責備; 

  如果孩子生活在仇視中,他學會爭鬥;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學會害怕; 

  如果孩子生活在憐憫中,他學會自餒;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學會羞愧; 

  如果孩子生活在妒忌中,他學會嫉恨;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學會自卑;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寬容中,他學會厚道; 

  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學會讚賞;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納中,他學會友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學會自珍; 

  如果孩子生活在賞識中,他學會立志;             

  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學會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和公正中,他學會什麼是真理和正義;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學會信任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摯愛中,他學會熱愛我們所生存的這顆星球; 

  所以,請問呀請問:我們的孩子究竟是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父母的養育態度對你們的性格影響也相當大,尤其是母親。研究表明,如果母親對孩子是左邊這些態度,那麼孩子往往就會有右邊相應的性格。

  母親的態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極、缺乏主動性、依賴、順從

  干涉                      幼稚、膽小、神經質、被動

  嬌寵                  任性、幼稚、神經質、被動

  拒絕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關心                攻擊、情緒不穩定、依賴、服從

  專制                   反抗、情緒不穩定、依賴、服從

  民主                    合作、獨立、溫順、社交

  2、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

  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的變動,就是指使生活發生變化的一些事情。各種各樣的生活事件都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壓力,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學家1967年對43件生活事件進行了評定,計算出每一種生活事件給我們造成的壓力,叫做社會生活再評定量表。我們來看前10個。

  生活事件                            壓力平均數

  1、配偶死亡                           100

  2、離婚                                   73

  3、夫妻分居                           65

  4、服刑                                   63

  5、輕近家人死亡                   63

  6、受傷或生病                       53

  7、結婚                                   50

  8、失業                                   47

  9、復婚                                   45

  10、退休                                 45

  這些是針對成年人的,跟高中生關係不大。下面這些就是針對高中生的,引起高中生壓力的生活事件。最高的五個分別是:1、考試成績不夠理想,2、在學習上落後於其他同學,3、害怕考不上大學,4、考試要爭取好名次,5、父親或母親的期望。

  最低的五個依次為:1、青春期生理變化,2、自己的外貌,3、目前自身的家庭經濟狀況,4、生病,5、沒有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3、人格特徵與行為模式

  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徵關係比較大,往往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總是和某些性格密切相關。 

     強迫性神經症,其相應的特殊人格特徵成為強迫性人格,表現為謹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剋制、優柔寡斷、拘謹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狹窄、責任心過重和苛求自己等;與癔病相聯繫的人格表現為富於暗示性、情緒多變、容易激動、沉於幻想、自我中心和愛自我表現等;精神分裂症被認為與孤僻離群、多疑敏感、情感內向、膽小怯懦、喜歡幻想等人格特徵密切相關。

  還有一個A、B人格類型。其中A型人格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的兩倍以上,並且易患強迫症、焦慮症、高血壓等其他的心身障礙。所謂A型人格的典型表現是:好勝心強,事業心強,雄心勃勃,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凡事求成;B型人格則表現為:心地坦蕩,不爭強好勝,從容不迫地做事,較寬容,易合作等。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B型人格更有利於身心健康,但不大容易成為傑出人物,比較適合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但是不要去羨慕別人的偉大傑出。

  如果個體具有某種特殊的人格特徵,那麼只要有較輕微的刺激因素就有可能導致相應的精神疾病。所以有這些人格特徵的人就要注意:第一,盡量去改善這些特徵,完全可以改善;第二盡量避免刺激。

  4、心理衝突和挫折情境

  5、認知模式

文 章來源

蓮山 課件 w w

 w.5 Y k J.COm 9 
推薦閱讀:

笨蛋徐階的故事
攝影_讓你在生活中定格「日常」的美好
哪句歌詞讓你覺得甚是美好?
揭邵氏女星美艷80年 我們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組圖)
怎樣可以成為那種有耐心把生活中大小事都變美好的人?

TAG:心理健康 | 美好 | 健康 | 心理 | 人生 | 好人 | 講座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