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經講解

太極十三數字之迷十 二五合十心歸善 阿彌托佛 至善至誠三 天地人三才定位 唯人最靈 三生萬物無極是0 非正非負的中性數 陽是+1 動之起。陰是-1靜之始。0寂然不動 1 感而遂通 無則無窮,有則有極。0為數之最大,1為數之最始.0者無,1者有.0包乎1之外,1寓乎0之中.寂靜不動的虛空,蘊藏著充滿著感而遂通的元氣.元氣動則為陽,靜則為陰.天地萬物出於無,生於有,有生無.無歸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8字睡覺無限大 1點靈通無窮小。心宜靜,身喜動,心靜身動即動靜合一,身靜氣行也是動靜合一。身不動氣運行,心不動軀體動,是內外合一之一行。動不離靜,靜不離動,莫把動靜當二行。實者動靜一體無二,即是陰陽互生,肌肉若一,渾然一體。無矛盾就不能革舊從新,無統一就不能乘勢前進。(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這段是太極拳名稱的來由。太極乃大道。拳乃小道。太極拳的命名,乃大道存於小道之道。老子《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練太極拳要按太極之大道去做,義至精,法至嚴,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要求。太極圖,外是圓形,內含兩條魚形組成,一陰一陽,陰魚有陽的眼睛,陽魚有陰的眼睛,動時開,靜時合,時開時合,循環不息,周而復始,生生不已。練太極拳時,外采天地宇宙之大氣,內煉臟腑中和之氣,達到「天人合一」,以享天年。練太極拳應做到:1. 圓形:天地無限大,充滿太極氣,人的小天地,中和之氣充滿四肢百骸,都須在鬆柔圓形中流通。打拳時手腳屈伸舒展,都須在鬆柔和圓形中進行。 2.雙魚形,分陰陽:動則為陽,靜則為陰,打拳時必須虛實分明(實為陽,虛為陰)。 3.魚眼: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謂,也是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過程,都是慢慢的、逐步的、徐徐地進行的過程。打拳時,必須「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虛中含實,實中有虛,無論前進、後退、上下、左右的活動中,都是由點到面,由面到點滾動行進過程。 4.陰陽平衡:在陰陽變化中都有一個平衡點。動則伸展,靜則收縮時,都要有個平衡點,都要有中定勁。使外采內練之氣積聚之,升華之,人的精氣神更加充盈、豐沛,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生生不已。(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無論在練太極拳和推手的過程中,「過」與「不及」都不可取。練拳時,屈伸超過重心,失去中定勁,此謂「過」;屈伸未及重心,此謂「不及」。推手時,始終要維持自己的中定勁,在長期練習拳架中,體會中定勁,「過」與「不及」,這種磨合期很長,也會反反覆復,然後才能在雙人互相推搡進程中,保持中定勁。因為,推手的目的,保持自己的中定,再去破壞對方的中定。推手時不能主觀,只憑想像,而要以對方水平、動作,通過聽勁,聽清對方動靜,對方伸拳,我則屈臂,對方屈臂,我則伸拳,緊密相連,悉心相隨,勿要「過」和「不及」,保持自己中定,此謂不丟不頂。(三)「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推手時,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攻防都是如此。你剛勁壓來,你實我虛,走而避之,但不是逃,是把對方的剛勁引開,使之落空,這叫「引進落空」;同時,彼勁被我引開時,處於不利環境勢頭,此謂「背勢」,彼虛我實,就用黏勁加沉勁,使彼攻不能攻,退又退不了,處於完全被動之勢,我乘機發放,彼無不應招而倒。此謂「走即黏,黏即走」,黏走相生之道也。也是剛柔相濟,以柔克剛之道。推手中非常重要的原則。(四)「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雙方推手時動作的快慢,不應自定,而以松靜手臂相接,雙方心靜才能洞察秋毫;彼「動急」 動作急促,我則快捷回應,跟彼速度走,但仍然保持心靜,「急應」並不是亂,而是緊密相連;對方「動緩」動作緩慢,我則緩緩相隨,不離不丟。彼即使變化很多,我則方寸不亂,心靜體松,「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也即捨己從人,沾連黏隨,不丟不頂之理不變。彼想從多變使我亂,我則從多變中以靜制亂,此也「捨己從人」之謂也,也即「亂環」之應對。 (五)「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1. 「著熟」:套路中的每個式子,叫招數,也叫「著」;「熟」,一定要熟,才能生巧。就是太極拳中每個式子中的攻防用法,練得滾瓜爛熟,怎堋攻,怎堋防,其中變化要點,不是想就能用上,所以練架子很重要。吳鑒泉宗師強調練架子,要三年練一萬次,要定質、定量、定時地練,不能馬虎,非常嚴格,明師出高徒,必須勤學苦練。「著熟」要看些列幾點:a)靈活:動作都非常熟練,每招都走弧線圓形; b)松靜:柔而不懈,緊而不 ,外松內靜,外柔內沉; c)連貫:綿綿不斷,勁斷意不斷,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d)完整: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剛柔相濟,內外相合。2. 「漸悟懂勁」:要在著熟的基礎上,一點點一滴滴的匯流成川,還要不斷實踐,不斷回顧,再實踐,再總結,理論上能貫通,實踐上行得通。這是懂自己的勁,叫「知己」;再在推手過程,了解對手的勁,運用長期推手的實踐中,了解對手,運用聽勁的手段,了解對手變化,這叫「知人」。怎樣達到「知己知人」的懂勁,有幾步功夫要做的:a) 「沾」:像用手上汗水把桌上的紙沾起來一樣,用自己的手敷在對方活動著的肢體上,手上份量的輕重隨對方的反應而定,把對方的勁力引出來; b)「連」:和對方或不動,或變動的路線,要綿綿不斷連著,不能斷開; c)「黏」:與對方纏繞一起,使其進不能攻,守也守不住,完全控制權在我手裡; d)「隨」: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洞察秋毫,彼微動我已先動,處於我順人背的為置。 e)「不丟不頂」:彼實我虛,彼虛我實,走黏相隨,黏走相生。 f)「聽勁」:用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的推手方法中,達到獲得對方信息,迅速作出判斷,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確反應。知己知人方謂懂勁。懂勁也有一個成長過程。3. 「階及神明」:在知己知人的逐步提升,像爬台階爬到頂端的神明階段,獲得對方信息,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從而打到為所欲為的階段,這是鍛煉者.通過長期修鍊和磨合,才把鵬、履、擠、按、采、列、肘、*,和摔、跌、踢、拿巧妙地和丹田氣結合為一體,順意地、隨便地融合在一起,達到為所欲為的神明階段。有的高手,身挨之處,都碰之就走。「看是無手,到處是手」的化勁。從著熟,漸悟懂勁,到神明階段是功到自然成的結果,是長期實踐,總結,再總結的結晶。往往這些技術高手也是長壽老人,像吳式太極拳的馬岳梁、吳圖南、楊禹廷、江長風等世紀老人,也都是技術高手。是為例證。a)「馬岳梁」(1901-1998):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上海紅十字會化驗師(華山醫院)。 b)「吳圖南」(1885-1989):北京大學教授。 c)「楊禹廷」(1887-1982):王茂齋弟子(李經梧、王培生、李秉慈的師父) d)「江長風」(1895-1994):律師(吳公丁、馬岳梁弟子)(六)「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是進一步強調,要「階及神明」,必須持之以恆,定量、定質、定時地練拳和推手,還要上升到理論進行研究,那堋有朝一日,啊,原來是這樣!突然受到啟發而轄然貫通。也須還會出現再次、再次的轄然貫通!此即「漸悟」之謂也。有人問要多久才能轄然貫通?我想因人而異。看你付出多少?總之師父帶進門,修練在自身。但這點是肯定的,勤於耕耘的你,對提升身體素質,提升對問題辯證認識,提升快樂人生的境界是毫無疑問的。怪不得古人亦云:「思而不學則怠,學而不思則妄」。(七)「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虛」是相對「實」而言。「虛領頂勁」就是說用意念想到頭頂百會穴,而不是用力向上頂勁。用意向上頂,把脊髓拎直,身體容易中正,同時 吸氣,小腹內收,腡肌上升,肺部擴張;然後,做「氣沉丹田」,就是意念引氣下沉,同時漸漸呼氣,腡肌下降,小腹外實,注意肚臍下部外實,臍下三寸乃氣海穴。太極拳和其他內家拳都是這個特點,「逆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意念淡淡,內氣充盈。在練太極拳和推手都運用逆腹式呼吸,久而久之,在動作開闔過程,在意念指引隨之調息,內氣自然鼓盪,時吸時呼,或虛或實,自由為之,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古人對虛領頂勁,一般言而不詳, 要意念、呼吸和動作逐步磨合,以致達到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狀態。氣有先天的元氣,後天的呼吸氣,我們主要練的是後天的呼吸氣,使之成熟,儲存於丹田,壯實先天的元氣。腹式呼吸分順呼吸和逆呼吸二種,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鼓出,呼氣時,小腹癟;逆腹式,吸氣時,小腹癟,呼氣時,小腹鼓。無論在練拳和推手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虛 頂勁,氣沉丹田。日常生活中,?者也應貫徹這個要求,逐步形成回歸自然。這是太極拳何解是先天拳之意。我們如何配合後天呼吸和先天呼吸,達至一致的訣竅。(八)「不偏不倚,忽隱忽現。」能貫徹「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要求,就能達到脊髓伸直,氣沉丹田置於中正,所謂中正,無論形體在上下、左右、前後的弧線運動中都應保持中正,走架、推手、練刀、練槍都應中正。斜線的如「斜飛式」、「下勢」,都應維持「斜中寓正」。吳式太極拳講究斜中寓正,如「摟膝拗步」、「倒攆猴」前伸的上身,雖有點前傾,但不能過,過則失去中正,也像「斜飛式」、「下勢」,一樣是斜中寓正,由頭頂至後腳跟是一條直線。「忽隱忽現」,我理解為這是氣宜鼓盪的具體作用,對方出勁攻到己方時,首先接勁黏住,讓對方的勁似打在棉花上;繼而,用沉勁,即用鼓盪勁,轉一小圈,由虛轉實,我順人背之勢也。前叫「忽隱」,後為「忽現」,實則,如對方接勁反攻,我則內部鼓盪再化成忽隱忽現矣。高手在推手時,對方摸不到他的勁,有若無,實若虛,若虛若實,無所適從。 下面舉幾個例子:1.「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對方在左面(或掌或拳、或胸 *、或肩*)攻來,我則用左方接之,接時不與硬頂而是虛而化之,黏之;對手若在右方(或掌或拳、或胸*、或肩*)攻來,我則用右方迎之,柔而走之,黏之。關鍵在於聽勁,獲得信息,用虛而化之的方法處理。不能硬頂與之對抗。「硬頂」,總之叫「雙重」,虛而化之,走而黏之才是以柔制剛的辦法。(編按:在吳英華、馬岳梁編寫的《正宗吳式太極拳》頁238-239,介紹甚堋是吳式太極拳的特式,談到「以柔制剛」時,「剛」是對抗性的勁,「柔」指順從外邊的勁,兩者不是力量的大小對比。「以柔制剛」就如李立群老師演繹其師的理論,「虛而化之,走而黏之」,而非運用對抗性的技術。) 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對方往上方進攻,我用虛勁接之,繼而望更高方向引之,引得比對方的位置略高,對方會離地漂浮而起,此謂拔根;對方若向下進攻,我則隨其勁下沉,用沉勁下采,採得更深,意也隨之,使對方有落空感,如落深淵。3.「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對方若向我直進猛攻,我則順勢往後引長,讓其勁落空,己方退得愈長,讓其勁落空然後再加上采勁反攻;如對方見勢不妙,欲有所反應,彼未動我先動,或用胸、或用肩、或用手、或用腿,緊貼其身進逼,無不應聲而倒,或跌出之。這是左右、上下、前進、後退的攻守,以柔制剛的方法,都是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具體表現,由於遵重捨己從人,出現得機得勢的效果。自己體會忽隱忽現的本能,須長期摸索而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謙虛、謹慎、寬容的對待對手,在切磋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才能在各自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九)「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這是專指推手中的聽勁而言,高度靈敏、判斷正確,反應果斷,所謂高手,能取得勝利,都是由於聽勁。一片羽毛多堋輕,一支蠅蟲多堋小,他們落到太極拳高手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感應到,而採取相應措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進一步談,我能感應到對方的進攻任何動態,相反對方卻不能掌握我的攻防狀態,因此,當對方加在我身上的力,我可以化而走之,我這樣做是順勢而為,我順他則處於背勢,他完全被動也;還有二人推手時,高手往往很松很柔,不露勁,使對手無從下手,處於彷徨狀態,攻防都無所適從。活用聽勁,高手往往能洞察對方秋毫,從而順勢攻之,所以無往不勝也。(十)「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中國拳術流派眾多,姿式雖是不同,但它們共同點都是強欺弱,大欺小,手腳快捷者打手腳慢挪者,這些都是利用自然的本能,非是拳術的技巧。(十一)「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四兩撥千斤」,是一個生動的形象比喻,是講小力可以勝大力,弱者可勝強壯者的意思。例如耄耋者,乃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般都是身手遲鈍,體質比較衰弱。卻偏偏能抵擋一些年壯的人圍攻。這例說明年輕力壯,攻擊快捷,碰到太極技巧高明的老人,也不能取到便宜了。為什麼呢?造詣深的太極拳老人,形象鬆柔,立身中正,像一根秤一樣,上盤鬆柔,下盤像車輪,對手的來力,實則虛之,黏之,下盤的腰胯像車輪一樣隨勢旋轉,這叫得機得勢,對方無不應聲而倒。因為,「偏沉則隨」,就是對方強力來攻,我用強大的實力頂抗,由於頂抗,雙腳雙重,下部 硬,動彈不得,這謂之「滯」。怎堋辦,我們常看到的大勝小,強勝弱的結果。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謂「太極推手比賽」就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而不加以制止,大勝小,強勝弱的得分!長此下去,根本不能稱「太極推手比賽」,而只能稱「自由博擊賽」,或是「摔交跳撲比賽」。原因何在,強勝弱,大勝小容易,用力而已。小勝大,弱勝強 要高深的功夫,高明的技巧才能做到。所以才會舍遠就近,出現搏抖、硬拚就不奇怪了。因此我建議,要組織「太極推手比賽」,就要按規則(制訂捨己從人、引進落空)給分,頂抗者叫停,硬拚者失分訓練裁判,仲裁裁判。不符合這些規則的比賽,寧少勿濫,建議少組織些,凡組織則須重質量。有位有份量的美國教授看了推手比賽後說:「太極拳的博大精神、奧妙深邃,在這樣的推手比賽中沒有體現!」這是聯想到現實環境的一些事情,不是本文的理論範圍內。(十二)「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段重點突出雙重之病,進一步進行探討矣。人的本能,當對手進攻時,本能予以頂抗,這時由於緊張,全身已經 硬,包括下盤—即腰胯已被自己鎖住,以實對實,就是雙重,結果對方比你力大壯實,你就被人制服。平常可能講得很多,不能頂,頂了就是雙重,但一碰到實處,就只會硬頂,硬頂不用技巧,硬碰硬,就是雙重。那怎堋辦呢?就是要分辨陰陽,硬攻我者為陽,我則用陰的辦法,陰者為虛、為蓄、為輕,我冷靜地用輕的手法,他快我也快,他慢我也慢接之,黏之,附著來力,確定走(他實我虛)的方向,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進或退,擇而走之;他變我則隨之,虛實互變,陰陽相濟,開中有變,變化萬端,變不利為有利。這裡再重覆一遍。關鍵:須知陰陽,陰中要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不丟不頂。緊張,也是個重要問題,由多實踐、多磨合,再分析、再研究,「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首先在陰陽上分析不清,多磨合,更上一層樓,信心來自於技巧熟練,信心來自於經驗,當然 至高層次,一定要肯於落力,在練拳方面,在推手方面,體用結合,都會上一層次。 (十三)「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知己知人的功夫,達到懂勁後,沾黏練隨、不丟不頂的技巧,越練越熟而生巧,以致從心所欲,為所欲為。鍛練是最重要的環節,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總結,實踐中聽勁更加精細,搭手即知對手功力、勁力大小、長短、快慢,甚至呼吸,不假思索作出反應,身手更為輕靈,反應更為敏捷,渾身都是手,觸及之處立即反應的神明階段。(十四)「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 ,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推手是近身博抖的武藝,奧妙精深,是一項順從客觀實№,作出切實反應的技巧,叫捨己從人,顧名思義,放棄自己的主觀,跟隨客觀實№,作出切實反應的技藝。但是很多人在推手中,往往都是自作主張、自以為是,千篇一律地以自己固定手法去對待,以致被動。縱觀國內外很多推手比賽、或是公園內的友誼比試中,硬頂硬撞,渾是力量比拼,太極精神蕩然無存,足見《張三丰太極拳經》早已指出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論點是多麼精確、多麼必要。今天讀之,尤為必要,尤為清醒。(十五)「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鵬、履、擠、按、采、列、肘、*,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鵬、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列、肘、*,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老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廷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此段主要 會其精神,掌握技藝的規律(八卦五行在技藝之上)。1. 太極拳內外都是圓象,生於無端,成於無跡,行拳時似行水流雲,又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循環往複,生生不已。 2.十三勢皆陰陽、五行、八卦之理也,此乃規矩。沒有規矩焉成方圓。所以練太極拳者在行拳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屈伸開合,都須貫通此理,但既遵規矩,又不泥於規矩,方稱自然。吳鑒泉宗師名言:拳練萬遍,其理自通。此理,乃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剋之理也。 3.太極拳主要目的,乃欲天下豪傑,練太極拳者,廷年益壽不老春,而非其他焉。此為《張三丰太極拳經》結語也。 太極之道|轉自:太極十三|標籤:太極拳推手神明圓形弟子
推薦閱讀:

[學太極]楊氏太極拳的要領與準則總論
除「陳吳楊孫武」外,還有哪些太極拳?
太極秘訣:42式太極拳心意內功練法
陳氏太極拳傳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太極拳的這8大關係,你明白了幾條?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