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智慧的現代啟示2

作者:不詳來源:網路收集時間:11月02日 15:52中國傳統的人倫道德思想強調個人在不同的關係中應遵守相應的道德義務,對於造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維持社會的穩定是有積極意義的。儒家特別重視家庭倫理關係的和諧有序。「孝」被認為一切道德的根本。孔子認為,對父母不但要養,而且要敬。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因此,「孝」就是「善事父母」。同樣,父母也應慈愛和教育子女,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在現代夫婦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國傳統道德中一切有價值的人倫道德精神在新時代得以發揚。4.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嚮往理想道德人格。中國傳統道德中有一種非常可貴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張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情況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愛國愛民、無私奉獻、捨身取義的「君子」作為一切有道德進取心的人們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論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執著道德精神,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們超越個人的私利、私慾,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正義事業作為個人行為的最高準繩。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歷來為仁人志士所推崇。中國傳統道德中這種鼓勵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嚮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有些人視道德精神為草芥,物慾橫流,在「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中成為利欲熏心、毫無人格國格的勢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國民道德的一面鏡子。一個國家民眾普遍的道德精神面貌,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正呼喚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寶貴遺產的基礎上,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提高民眾的社會主義道德精神的境界,重新確立新型的具有現代思想特徵的理想道德人格。我們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在道德教育智慧方面的現代啟示,最為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德治」與「法治」統一。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歷來既重視「德治」功能,即通過對民眾廣泛的道德教育,提高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自覺,以「道德自律」精神規範人們的行為,來調節人際利益的矛盾和衝突,又重視「法治」功能,即通過國家的刑法,以強制力量規範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兩者相輔相成。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倫語·為政》)荀子說:「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征。」(《荀子·富國》)這都是很有道理的。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新的經濟、政治、法律、道德規範正在逐步建立。要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既要高度重視「德治」,提高人們的主體道德覺悟、又要高度重視「法治」。一方面,「道德是人們內心的法」,任何社會的法律,如果缺乏人們道德認知的支撐,不可能得以廣泛的實施;另一方面,「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任何社會的道德如果沒有嚴明的法律作最後支持,不可能得以普遍的遵守。其二,「德教」與「修身」統一。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強調「德教」的目的是啟發人們的道德自覺,重視個人的「修身」,完善個人品格。而所謂「修身」,不僅重視個人的「正心」、「誠意」,而且非常重視「知道」以後「踐履」、「躬行」。通過情、意、知、行,達到人格完善。這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智慧。現代道德教育,無疑應當把啟發人們的道德自覺、注重道德實踐、提升個人品質放在首位。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利益趨向多樣,價值呈現多元化,錯綜複雜、紛繁多變的生活境況,對個人道德選擇增加了困難,使提高個人道德自覺性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吸取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智慧,堅決克服各種假、大、空的東西,注重以道德教育促進個人道德修養。社會道德文明的程度,是與個人道德自覺意識相一致的。道德教育的客觀效果,應以推動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升華為準繩。其三,「言教」與「身教」統一。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對教育者有一種一以貫之的要求,就是「言教」與「身教」一致。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孟子說:「教者必以正。」(《孟子·離婁上》)這都是強調道德的倡導者應當以身垂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使民眾和學生心悅誠服。這是道德教育基本而重要的要求。道德的倡導者如果言行不一,對人是一套,對己又是一套,不僅不能使人信服,而且必然使道德虛偽之風流行,造成社會風氣敗壞,道德綱紀動搖,使道德教育徒有形式,走向反面。今天,我們要真正搞好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高度重視各級領導幹部道德行為的表率作用。各級領導幹部自身的道德示範,直接關係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作用。廣大民眾從一個身邊的領導幹部或有影響的領導人物身上吸取的道德經驗,遠比接受一次道德教育所得的熏染深刻得多。領導幹部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以及高尚人格的魅力,是廣大人民群眾道德向上的理想楷模。反之,領導幹部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則會對民眾的道德心理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全社會的道德教育,應當從教育各級幹部抓起,從各級幹部的廉政建設、自我修養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抓起。我們全社會上上下下有一支言行一致、道德品行高尚的幹部隊伍,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又不斷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總結全民道德教育的各種有益的經驗,發揚社會正氣,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新文明、新道德,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能重鑄道德精神,創造無愧於當今時代的新型道德風尚。
推薦閱讀:

以考古為目的挖墳,有沒有道德問題?
申請了助學金後有罪惡感怎麼辦?
哪些事情讓你對人的信仰和道德感到絕望?
魏則西之死:訴諸道德還是訴諸正義?
SAT 考試中有很多人作弊,我這麼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嗎?

TAG:道德 | 中國 | 中國傳統 | 智慧 | 傳統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