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管理文化

《三國演義》與管理文化

劉備的用人之道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事業成敗一定與他的所作所為有關係,所以今天我們要講這個事情,就是要從這個方面做一些科學的分析。很多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一部管理學的經典大書,究竟怎麼來借鑒它,我們今天要談這個話題,實際上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先談劉備的用人之道。在《三國演義》里劉、關、張為什麼被歌頌呢?實際上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劉、關、張這些人,他反映了老百姓的一個思想願望,因為在中國古代這樣一個農業社會裡,只有讀書人有一條路,就是走科舉之路成為國家的管理者,成為達官貴人,享榮華富貴。對於農民和市民來說,他們是草根,他們是非常無助的人。怎麼才能使自己有力量呢?中國古代人很早就找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拜結義弟兄,而劉、關、張就是通過結義這種方式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這三個人的出身,劉備和張飛是一個地方的人,就是現在北京城旁邊的涿州。劉備當時被稱之為「織席販屨之徒」,也就是一個編席子、賣草鞋的人。張飛是一個殺豬的。關羽是山西人,一個殺人的在逃犯,從山西跑到了河北,正當天下大亂的時候,也就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間要大亂的時候,這三個人走到了一塊,在張飛家的後院桃園裡結拜成了弟兄,然後干成了這麼一份事業。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備相對於一般社會底層的人來說他是比較成功的,因此人們非常嚮往,常常歌頌到他。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劉備的成功之道

  從一個普通的社會底層的人,能夠最後自己當了一個蜀國的皇帝,不能不說他也有他的成功之道。我們先說劉備的成功之道。

  最大的成功之道就是桃園結義。桃園結義讓他們有了這樣一個行動綱領和遠大目標,我們看《三國演義》都知道,劉、關、張在桃園結義的時候是這麼講的,我們三個雖然不是一個姓氏,但是從今結拜以後,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違此心天人共辱,發了一個狠誓。然後又說了兩句很好聽的話,我估計是後人加上去的,「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也就是他們希望能為國家出力這麼一個理想。這種結義的方式,使他們三個人從此以後幾乎變成了一個人,形成了一個非常強的核心凝聚力。這是劉備最大的一個成功之處。

  第二個成功之道是待人以誠、重視情誼。現在講就是講誠信、講誠意。這一條非常重要,它是增強內部凝聚力、增強內部團結,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法寶。我們知道在他們三個結義之後,整個一個前進的過程中發生過很多事情。比如說有一次張飛因為酗酒讓對方敵人把劉備的兩個妻子都給虜走了,但是劉備在這個時候根本不責備張飛,而是勸他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不可塑」,這麼來勸慰朋友。後來我們看到在很多時候,他這個人,這是他非常大的一個優點,他能夠吸引到像趙雲這樣的人,因為趙雲本來是河北的一個軍閥,叫公孫瓚的部下,他就是因為劉備有這樣的品質,一定要跟著劉備走,後來在古城會的時候終於找到了劉備,一輩子為劉備效忠,所以吸引人才。一個人講情誼、講誠信,這是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三個成功之道是以退為進,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贏得人心。看《三國演義》我們知道陶謙是徐州太守,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他的部下犯了一個錯誤,有一次把曹操的父親曹嵩錯殺掉了,所以曹操要為父親報仇,要血洗徐州。但是陶謙這時已是老邁無力,眼看徐州不保的時候,他幾個兒子又非常平庸,怎麼保徐州城呢?這個時候他看重了劉備,希望劉備來接替他的職務,但是劉備沒有出身,一般人是不符合的,怎麼辦呢?呂布也想爭這個位置,在這個時候劉備就三讓徐州,不接這個位置。他因為不接,倒贏得了人心,得到了這個位置,這個事情《道德經》上講的很明白,所有的東西都要以退為進,凡事不可直取,如果一定要直接拿來反倒拿不來,這是管理學上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這件事情我們不再具體講了,因為今天下午的時間太少了。

  第四個成功之道是禮賢下士。劉備這個人禮賢下士的故事在《三國演義》里主要有兩個表現,實際上我們看他這個人,是不是人才的一個人,所以在前期他一直像喪家狗一樣到處奔波沒有自己的地盤,就是因為沒有人才,只有關、張為他打仗,沒有謀士、沒有幕僚,當時只有一個孫乾、一個糜芳這麼兩個書生,所以不行。後來到了他躍馬檀溪,走到水鏡先生那個地方,水鏡先生才告訴他,你現在之所以站不住腳步,是因為你缺乏人才。他還在狡辯,他說我有人才啊,武有關張、文有孫乾糜芳,我怎麼沒有人才呢?水鏡先生就笑了,孫乾、糜芳根本算不上人才,單能記帳而已。然後給他推薦,天下有兩個人,得其一便可以安天下,這也就是伏龍鳳雛。我們後來知道所謂伏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

  但是這個時候劉備根本不知道這兩個人是誰,再問,水鏡先生一笑不告訴他,他就出來開始找。偶然碰見了徐庶,就把徐庶當做伏龍鳳雛來對待,而徐庶還是有一些本事的,也替他打了幾個好仗,然後被曹操騙走了。但是在書中寫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情景,就是劉備在送徐庶去許昌的時候,送一程又送一程,依依不捨,為什麼這樣呢?他覺得這是一個人才,但是徐庶因為他的母親被曹操扣在曹營里不能不離開,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最後送到一個山頭上,徐庶說你不要再送了,打馬回鞭一路往許昌而去,這時候在劉備的眼前有一片樹林擋住了他的視線,他命令士兵把這片樹全部砍掉,我一定要目送徐庶走到看不見為止,現在講叫破壞環境。那麼後來我們看到的,他到新野,從新野到南洋卧龍崗三請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古代最動人的故事,實際上表演的是劉備禮賢下士這樣一個故事。

  第五個成功之道是對待部下坦誠相待、用人不疑。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很好的團隊精神。確實,一部《三國演義》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的劉備在這個方面是始終如一的,比如說長坂坡那一次,曹操把劉備的人馬打的七零八落,劉備已經到了峽口,但是張飛和趙雲在哪裡呢?都不知道。因為趙雲那時是剛剛歸附劉備不久,別人就告訴劉備說趙雲這一回一定是跑了,不回來了。劉備說他不會,相信趙雲不是這樣一個人,後來表演的長坂坡隻身救主,帶著他的孩子滿身是血回來的時候,劉備又摔孩子表示,這叫什麼呢?買部下心的一個行為,但是實際上這一點上,表現了一個高層管理者、領導人對手下的坦誠和信任,對於形成一個團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個成功之道是同甘共苦、生死與共,能夠增強號召力。同甘共苦、生死與共是《三國演義》讀者,今天我們後世的人讀《三國演義》,之所以要歌頌劉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我們過去講結義也好,做事情也好,人往往是見利忘義,一有利益的時候馬上就開始爭利益,這是古代經常發生的事情。但是只有劉、關、張這三個弟兄,不管是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也好,他其實是為了去找他大哥,不背信棄義的行為,還是劉備後來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兵攻打東吳,都是因為這一個字,要做到同甘共苦、生死與共,所以這一點深深打動了後世無數的讀者。那麼從管理學上來講,這樣做事情是最有感召力的。

  我們說劉備,他之所以能夠從一個社會下層的貧困老百姓,最後做成他自己這樣一番事業,他的成功之處,我歸納大體就是上面這一些。

  劉備的重大失誤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蜀是最小的一國,因為只有四川這一部分。小到什麼程度呢?今天我們都沒有概念了,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三國時期就是這三個國家,都成立了之後,也就是說魏、蜀、吳都有皇帝之後,你知道當時中國的人口是多少嗎?不到一千萬人口。曹操的手下有四百多萬人口,東吳有二百二十萬人口,蜀國只有九十二萬人,就小到這個程度,而蜀國又是最早滅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最後我們要找,實際上還是因為劉備在用人問題上存在有重大失誤。

  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

  什麼失誤呢?桃園結義,它就是一個雙刃劍,在形成核心凝聚力的同時有一個負面效應,我講幾件事。

  一個是赤壁之戰。劉備、諸葛亮和東吳聯合打敗曹操之後,曹操落荒而逃,走到華容道,是諸葛亮派關羽去捉住曹操,我們現在講曹操就是當時最大的政治軍事上的敵人,但是關羽把這個最大的敵人給放走了,為什麼要放呢?當年在下邳,關羽被曹操捉到了之後押解到許昌,曹操希望他能留下來為自己效力,給了他很多好處,政治上給他封了一個侯,叫漢壽亭侯,經濟上給他「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然後又送他了一大堆的美女,讓他享受,你說這個待遇有多高呢?但是關羽堅決不投降曹操,也就是不為曹操效力,為什麼呢?記住一條,桃園結義的時候我和劉備大哥發過一個誓,所以我不能背信棄義,堅決要走。關羽走之前,他說曹操對他有恩,已經報了一個恩了,什麼恩呢?在跟袁紹打仗的時候斬顏良誅文丑襲斬車胄,這三次大戰都是為報曹操的恩而打的。

  那麼到了華容道這個時候,曹操又犯在關羽手下,提及當年我在許昌待你這麼好,你今天忍心殺我嗎?並且講了《春秋》上的一個故事,所以關羽就把曹操放走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在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上,關羽放走曹操該當何罪?實際上諸葛亮作為軍事上的最高指揮官,那當然要以軍法從事,除去關羽。就在這個時候劉備過來了,劉備告訴諸葛亮你不能殺他,因為我們桃園結義的時候曾經發過一個誓,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你現在要殺了他,我也活不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軍法無效,關羽也就免於處置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失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此後的關羽實際上是一個諸葛亮管不了的人,那麼管理的無效後來造成很多問題,這是我們今天做管理者的都知道的。

  第二,彝陵之戰。也是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在出茅廬之前跟劉備曾經講過這個問題,天下大事必須是聯吳抗曹,不能跟東吳打仗,但是在荊州這個地方,由於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夜走麥城,被東吳殺掉了。這個時候,劉備就因為結義的原因,一定要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趙雲這些人都勸他不能打,張飛卻一定要讓他打,我們當時是發過誓的,要死一塊死,所以此仗必須要打。我們知道彝陵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蜀國的75萬大軍,其實是一個虛數,剛才我講了,蜀國整個才92萬人,葬身火海,實際上因此蜀國也基本上走向滅亡了。這都是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張飛之死也是因為急於替關羽報仇,被他部下一個叫張達、一個叫范疆,在夜裡把他腦袋割了提到東吳,可見桃園結義的負面效應有多嚴重。

  用人畫圈是劉備用人的一個最大障礙

  劉備用人的一個最大障礙,就在於用人畫圈這個事情。在這個政治集團非常奇怪,用人畫圈是我們讀《三國演義》,只要讀上幾遍就會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問題,也就是說在劉備這個政治集團,最核心的這一圈是劉、關、張他們弟兄三個,到了關鍵時候趙雲、諸葛亮說話都不算帳,剛才我們講了華容道曹操這件事,要處置關羽在這個時候諸葛亮的話都是不管用的。後來彝陵之戰也是,他要發兵,這些人要勸也不管用。所以只有結義弟兄才是最核心的利益集團,那言外之意諸葛亮、趙雲這些人是給我打工的,這如何了得啊?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經常看到趙雲也被封為五虎上將,關羽經常告訴他,你雖然沒有結義也是兄弟,一定要帶個「也」字。我們看這些人實際上對於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在影響到三個人利益之時,這些人都不起作用了。

  我們再往下看,諸葛亮、趙雲算是蜀漢集團第二圈人物,黃忠、馬超是第三圈人物,再往後還有第四圈,就是劉璋那些部下,更是圈外的人了。到最後像是魏延等,就是隨時可以殺的人。這麼管理,能不出問題嗎?能做成大事業嗎?我看是不行的。我們講最後劉備的事業之所以能做到那個程度,與劉備用人有問題,另外與諸葛亮也有重要的關係。諸葛亮一生有成功之處,但是也有重大的失誤,我們放在後面講。

  曹操的用人之道

  這個曹操啊,我們現在講英雄,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曹操就是天生的大英雄。他要求你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確有智慧,同時要有膽略,那麼成就英雄呢,客觀上還得有機遇。所以《三國演義》里講,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實際上這樣評價也就是講,他有天生的素質。

  曹操是誰呢?他是安徽霍州這個地方的人,本來姓夏侯,所以《三國演義》里那些夏侯惇、夏侯霸,這些人是他真正的本家。小時候他過繼給宦官曹嵩做義子,所以改了姓曹。東漢末年的時候,宦官是非常有勢力的,所以曹操年輕的時候就可以當官了,與這個有關係。他年輕時候當官就已經表現出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因為天下大亂,當時曹操當了一個小官,小到什麼程度呢?洛陽城北部尉,現在相當於一個城市一個區的公安局局長這麼一個職位,管治安的。

  當時洛陽是京城,也有很多權貴住在那裡,不好對付。曹操為了管好治安,發了一道禁令就是宵禁,晚上人不需帶刀出門,但是有一個宦官蹇碩,他的叔叔,提刀夜行,帶著幾個人被曹操的部下給抓到了。這麼一個人你怎麼處置呢?權貴的叔叔,你敢怎麼處置啊?但是曹操不管三七二十一,亂棒打了他一頓。這件事轟動了當時的洛陽城,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違法亂紀,這就是叫有膽略、敢作為,後來我們說曹操是一個奸臣,是發展到後來的時期,什麼叫奸、什麼叫不奸,我們不能用這個標準來講。

  在最初他也是為天下考慮,比如司徒王允召集了很多官員在家裡商議如何把董卓除掉,誰也拿不出辦法來。曹操這時還是一個年輕人,二三十歲,走到王允家一看這些大臣都在抱頭痛哭,說了一句,你們這麼從明哭到黑、再從黑哭到明有什麼用啊?得想辦法把董卓除掉就行了。王允說怎麼除啊,我們都想不出辦法來,你這個毛孩子有什麼本事啊?曹操講你家不是有一把好刀嘛,把這把刀給我,我去把董卓刺殺了,就這麼簡單。王允就把這把刀給他了,他還真就去刺殺,董卓正好在自己的家裡,在卧榻上休息,面朝里躺在那裡。曹操真想就用刀把他刺了算了,但是董卓也有防備,因為他這個卧榻面朝里,牆上鑲了一面鏡子,他沒有睡著,看見外面有人走進來,一翻身看見是曹操來了,你幹什麼,他拿著一把刀,他靈機一動,我得到一把好刀,來獻給你,這麼一轉彎成了獻刀的。董卓一看,這刀是不錯,正在欣賞這把刀的時候,曹操退出門來牽了一匹馬,騎上一溜煙跑了,因為不跑三分鐘之後董卓回過神來,他的小命就沒有了。

  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曹操實際上還是這樣一個忠心報國的人,一個熱血青年。但是往下所講的故事,就把他的狠、他的不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跑出長安,過了太行山一路向東,要跑到哪兒呢?離京城越遠越好,往山東跑,走到河南,過了鄭州就是滎陽。滎陽住著他一個老朋友呂伯奢,那時候董卓一看他跑了已經開始通緝他了,但是呂伯奢不知道,走到呂伯奢家,他帶著陳宮一起走,到這裡,呂伯奢一看老朋友來了要招待他,怎麼招待啊?騎著毛驢打酒去了,跟家人交代,把後院的豬殺了,我們款待曹操,我們老朋友。

  他坐在呂伯奢家裡喘息呢,後院在商量殺豬不殺豬呢,就說殺還是不殺啊,就為一個朋友殺一隻豬,在說這個殺還是不殺的時候,曹操沒有聽清楚,以為人家說殺他還是不殺他,跑到後院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家全家給殺掉了。殺掉之後才發現人家說的是殺不殺豬的問題,後悔了,但是人已經殺完了,怎麼辦?起來就走。出了門又碰見呂伯奢騎著毛驢拿著酒壺回來了,呂伯奢問他,孟德你怎麼要走啊?曹操說我時間緊,我不吃飯了,我要走。這還在勸他呢,他一邊說一邊走,一回頭又一劍把呂伯奢給殺了,為什麼呢?我已經把他全家殺了,如果他回去知道這個事,還不恨啊,乾脆一刀了斷,徹底殺完。

  陳宮就講你怎麼這麼狠啊?曹操說了一句很好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絕不讓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搞管理。實際上這話太兇險了一點,絕不是曹操這麼說出來的,都是小說家的演繹。在此之後我們所看到的曹操,還是在為國家效力,到山東之後他得了二十萬的青州兵,也就是黃巾起義軍。然後為了除掉董卓,號召十七路諸侯討董卓,因為他的聲望不夠,共推袁紹做了盟主。我們說這個時候看到的曹操還是在為國家做事情,只不過這個烏合之眾很快就失敗了。失敗之後皇帝的境遇更加艱難,在此之後,漢獻帝到了東都洛陽,宮殿、房舍全部被燒掉,皇帝辦公就站在荒草裡邊,三品以下的官員都要自己去挖野菜吃,這還像是一個政府嗎?就不像了。怎麼辦呢?有人就建議曹操敢做敢為,現在也有軍事實力,把他請回來就好辦了。這個時候曹操被從山東請回來勤王,保護天子,到了洛陽之後,從這個地方開始,曹操才有了自己要得天下的野心。

  當時的董昭這些人都建議遷都,洛陽這個地方沒法住,遷到哪兒呢?遷到鄭州南邊的許昌。為什麼要遷到許昌呢?在古代許昌這個地方正在大平原的正中心,糧食、屯兵、開墾田地、兵馬糧草都不成問題,所以要遷都到許昌去。曹操接受了這個建議,此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叫「挾天子以令諸候」,也就是說他把天子挾在這個地方,給天下所有官員下達命令,誰還敢不聽啊?所以我們講獲得了一個政治上運作主動權。我們講曹操最成功的用人之道是把天子給用人。

  那麼我們講在這個情況下,實際上曹操當時的處境也是非常艱難的,他需要駕馭這樣三種人。第一種人是天下諸侯,所謂諸侯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因為天下大亂這些人都不聽從中央的了。怎麼辦呢?這些人要想讓他們俯首帖耳,必須要用戰爭來解決,所以袁紹、袁術、劉備、呂布、馬騰、孫權等等這些人是曹操真正的正面敵人,第二種人就是群臣百官,這是曹操身後的敵人,為什麼呢?這些朝廷原有官員是真正效忠皇帝,而曹操的目的是將來取代皇帝的位置,這些群臣百官他們都世代享受朝廷所給他們的俸祿,所以他們是不願意看到曹操篡權這樣一個事實。第三類他要駕馭的人是他自己的嫡系部隊,文臣武將,怎麼辦呢?正面的敵人就是我們在小說中看到打仗的那些故事,不必要細講了。如何駕馭群臣百官和這些背後的敵人呢?這對曹操來說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群臣百官,主要是捍衛皇帝的權利,他們也有一個目標,要把曹操除掉,這就是他們的政治取向。

  曹操怎麼對待他們呢?這麼幾個辦法。

  第一,嚴密監控、堅決制裁。監控誰呢?先監控的就是皇帝,漢獻帝,實際上到了許昌之後,漢獻帝就是他的籠中鳥,你不能有自由的行動,也不能對外發布政令。除此之外,皇帝身邊的這些他的親信、大臣,統統都被監控起來。我們在《三國演義》里看到的這一類故事,比如漢獻帝和董承、董貴妃的關係,董承就是漢獻帝的小舅子,那是心腹。漢獻帝因為自己的話不能說給大臣們,只能讓董承來傳話,怎麼傳呢?用血書寫了一個衣袋詔,放在董承的腰帶裡邊,讓他拿出去。就這樣都被曹操檢查到了,怎麼辦?董承、董貴妃、伏皇后這些人統統都被打死和除掉。吉平是一個醫生,皇帝的醫生,太醫,他也是想除掉曹操,就在曹操患頭風的時候,搞了一些毒藥給曹操服,讓曹操給檢查出來了,硬是把這個人給打死了。所以堅決制裁、嚴密監控是沒得講,曹操做的很到位。

  第二,不失時機、剪除異己。什麼叫不失時機呢?你是我的敵人,並不是在你犯事的時候我才收拾你,只要我抓到了機會我就把你除掉,這件事情今天講來是讓人毛骨悚然。大家可能不太留意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里有這麼一回,《耿紀韋晃討曹操》,耿紀和韋晃是朝廷的兩個不重要官員,但是他們也是忠於皇帝的,有一段時間曹操離開許昌,回到他的大本營,就是現在安陽這個地方,在那裡居住,耿紀和韋晃就希望趁著這個時候,生一個計策,把曹操在許昌的家給點火燒了,趁亂把皇帝迎出來,讓他到城頭振臂一呼,號召天下人共同除掉曹操,實現天下的安寧。我們今天講他這個辦法,本身就是一個小兒科,為什麼?曹操雖然不在許昌,他那些親信牢牢控制著這個地方,夏侯惇帶了五萬兵馬住在許昌郊區,你這個手無寸鐵的文臣怎麼能辦成這麼一個事情呢?本身就是不明智,不能生勢做的事,做了這麼一個事情,但是他們做了。

  果然這個事情後來就敗露,敗露之後耿紀、韋晃這兩個人全家被抄斬也是很正常的了。奇怪就奇怪在其餘的人怎麼辦?也就是朝廷里的百官群臣怎麼辦?《三國演義》里寫了這麼一個故事,就是不失時機剪除異己,當時朝廷有接近四百名官員,曹操在許昌他也不回到許昌來處理這個事情,反倒讓人把這三四百名官員從許昌押解到安陽來,我們知道在古代沒有現在的交通工具,即使坐著馬車,那一段路也要走上兩三天才能到,讓這一群人走,幹什麼?讓你離開老窩咱們再說事。

  到了安陽之後,他要審這個案子,在河邊樹了兩桿旗,一桿紅旗一桿白旗,然後把這些文武官員都叫來,告訴他們,我家失火的時候出來救火的你們站到紅旗下,不救火的你給我站到白旗下面來。這些官員也都犯嘀咕,為什麼呢?這到底救火好還是不救火好?猜不透。有人就想也許救火好,我站到紅旗下,雖然沒有救火我也站到那邊去。有人想我沒有救火,我也沒有什麼罪,我就站到白旗下。就這麼講,有人救火了不敢站在紅旗下而是站在白旗下,有人沒有救火想到紅旗下可以保命就站在紅旗下,就這麼來來回回反正是搞了半天,也說不明道不白,但是最後有2/3的人站在了紅旗下,1/3的人站在白旗下。這時曹操發話了,說你們出來救火的都不是救火的,你們也是出來縱火的,統統站到河邊殺掉,殺了2/3的朝廷官員。白旗下的人你們沒有出來,證明你們是好人,繼續回許昌做官。

  但是這個事情,我想是一個費解的判罰與斬殺,為什麼呢?這個時候你也可以說紅旗下就是救火的,行為很好,回去做官,白旗下的人你見死不救,應當處置,有什麼不可以啊?所以這個理由他自己說,怎麼有利就怎麼辦,什麼叫有利啊?反正你這一批人都是我背後的敵人,我這一次只有一個目標,為了殺人,那一邊多我就殺那一邊,我看你以後還敢造反嗎?可能這一次朝廷里的群臣百官一次被殺掉了2/3,再也沒有人敢造反了。這件事讓今天的人看來也太過分、太狠了一點。

  曹操如何駕馭自己的人呢?我們先要說情況。在三國時期只有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過去講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為什麼有這麼多呢?我們看歷史上曹操下達過三次這樣的求賢令,其實是一個意思,不管你有什麼缺陷,只要有一技之長我就用你,不管你品德好壞,只要你有本事我就用你,這就叫無拘品行、不廢偏短,我們今天用人講的是德才兼備,有才無德的人是不能用的,可是曹操就有這個本事,不管你有沒有品德,只要你有本事我統統都用。不知道今天的領導人、管理者有沒有這個能耐?也得想一想曹操如何來駕馭這些才過於德,或者是有才無德的人呢?他用了這樣幾個招數。

  第一,宗法觀念,重用親信。所以姓夏侯的、姓曹的,都是他的本家,他重用這些人。

  第二,這些有才無德,或者才過於德的人怎麼用呢?他用了一個非常妙的招,叫權謀分離。你這些人都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不給你權力,也就是說你給我出計謀我來決斷,當有大事的時候我這麼搞,我另外派人去執行就行了。所以用這樣的辦法,往往行之有效,在大的戰爭或者是大的行動之前,我們在《三國演義》只看到曹操是這麼決斷的,一般都要把這一幫謀士找過來,你們說這件事怎麼辦啊,這些人一個一個給他出主意、想辦法,最後我挑一個最好的招用,然後要麼他自己出馬辦,要麼派一個親信去辦,這樣一路過來,所以曹操得的地盤最大,他的勢力快速膨脹。我們講這是行之有效的。

  可是也有出問題的時候,一出都是大問題,赤壁之戰如果曹操勝利了,天下也就被他統一了,可是恰恰他失敗了,為什麼失敗啊,就是這次權謀分離沒有搞好。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所帶的軍隊,一部分是從許昌帶過來的,另外一部分是劉表原來的手下,這些人統統都是北方人,長江以北的人,對於南方一個是水土不服,再一個就是不習水戰,一上船就嘔吐眩暈,正在不知道這個仗怎麼打的時候,東吳跑來了一個龐統,這個人在東吳也沒有被孫權重用,但是實際上他對曹操也是有意見。跑來給曹操出了一個招,你用連環計啊,什麼連環計?一條船在長江上風浪一起船就搖晃起來了,士兵站不住,沒法打仗,你把這個船用鐵環聯起來,二十條船、十條船聯一起,然後再用大木板鋪在上面,二十條船變成一條船,風浪再起船也不動了。曹操一想這個辦法挺好,等到我開戰那一天,把船開過長江不就勝利了嘛,這是龐統給他出的主意,從敵人陣營里跑來的人出的主意,他居然也就用了,不知道這正好是人家用的火燒戰船的妙招,你不把船聯到一塊我怎麼用火燒啊?這一招他沒有想到,所以赤壁之戰曹操之所以失敗,真正敗就敗在龐統這一招上。從此之後曹操元氣大傷,沒有統一天下的能耐,才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這是曹操用權謀分離造成的第一個大失誤。

  第二個失誤更嚴重,就是曹操臨死的時候,要讓他的兒子曹丕繼位,古代有這樣一個慣例,都要拜託幾個老臣來輔助小王子,這叫顧命大臣。曹操也招了幾個親近的大臣來輔佐曹丕,這其中恰恰用錯了一個人,就是既有智謀又有指揮才能的司馬懿。曹操懂得權謀分離的辦法,在他掌政的時候從來沒有重用過司馬懿,可是曹丕不懂得這一套,到後來司馬懿既有智謀又掌握了軍權,曹操這一份事業最後實際上就是被司馬懿的孫子把曹家的天下給拿走了,你說這是一個多大的失誤。從管理學上講,曹操的這個招好是夠好,但是問題也夠嚴重的。

  曹操這個人要實現他的政治目標,他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確保自身的安全。第二,不允許任何人影響自己實現這個目標。第三,我有過失必須有人來替我承擔。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曹操如何確保自身安全呢?《三國演義》里寫了一個事,在陽平關五馬破曹的時候,那一仗打了一個多月打不下來,曹操有一天白天在大帳里睡覺,睡覺的時候被子掉落在地上,很正常,他的一個侍衛就拿起被子給他蓋上,正在這個事沒有完成的時候,曹操揮劍把這個侍衛給殺掉了,殺完了之後繼續躺下去睡覺。過了一會兒手下的將官過來站在床前,誰也不敢叫醒他,一直等到他醒來,回頭一看怎麼身邊站了這麼多人呢?再一看這裡殺了一個人,死了,也不用講,自己的寶劍上還帶著血呢,就是他自己殺的。他說我怎麼殺人了?這些將官有什麼好說呢?曹操講看來我夢中會殺人啊,以後我睡著的時候你們都不要靠近我,我身邊危險。實際上這個事完全是演的一場戲,那兒會有夢中殺人這一回事呢?但是不演這個戲,自己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啊。我們說曹操奸就是在這些事情上太奸了,太狠了一點,但是這個事又是不做不行的事情,因為在此之前曹操不是也要去刺殺董卓嗎?呂布的死不也是因為自己在下邳城的白門樓上,打仗的間隙困了,坐在椅子上打一個盹,被他手下的兩個將官,一個叫宋憲,一個叫魏續,用繩子把他捆在椅子上,因為他武藝太高,沒有人能拿住他。捆起來交給曹操,曹操把他的頭給砍了,所以可見人在睡夢的時候,身邊是最不安全的。在此之後張飛不也是這麼死的嘛,所以你說曹操這麼做,這個事沒有道理?有道理,就是太狠了一點。

  那麼曹操如何不允許別人影響他實現目標呢?這個事情上荀彧之死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荀彧是曹操手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非常有智慧,官渡之戰的時候就是因為曹操聽了荀彧的話才取勝的。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招也是荀彧當年給他出的,但是曹操到了許昌之後,慢慢的就自己有了當皇帝的野心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因為他已經是丞相了,丞相上面還有級別呢,漢朝的三公九卿,曹操自己要當魏公,當魏公還不行,就是我的一切政治地位的規格都要提高,比如房子要蓋大、車馬要增加、衣服要變成什麼樣,這在《三國演義》里講叫「封魏公、加九錫」,就是在儀仗方面、禮儀方面要提高規格。

  這個時候荀彧有意見了,因為荀彧本心也是一個忠於漢朝的大臣,又是曹操的謀士。所以他勸曹操不要這麼做,曹操就不滿意了,雖然是他多年跟隨的重要謀士,也要除掉,但是怎麼除呢?不能硬殺人啊。所以有一次在曹操去跟孫權打仗,回來的路上曹操點名讓荀彧出城迎接他,在迎接還沒有見面的時候,曹操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點心,其實裡面是一個空盒,等荀彧打開一看就知道自己沒命了,當場就自殺了,曹操再厚葬他。就是這樣來除掉影響他實現目標的人。

  那麼曹操怎麼嫁禍於人呢?《三國演義》里寫了一個他屈殺糧官的事情。當時袁紹的弟弟叫袁術,在安徽壽春這個地方,因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為天命在我可以當皇帝了,就在壽春城自己稱帝了。實際上你的實力不到,有這枚印管什麼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壽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來的,打了一陣子,打不下來,眼看糧草快完了,怎麼辦呢?他把糧官王垕叫過來,告訴他從今天開始,你給我小斗放糧。糧官說這樣做大家都可以看出來,士兵、將士吃不飽,馬上不抱怨我嗎?曹操告訴他,你不用管,我來替你承擔責任。王垕只能照著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將士一片大嘩,因為當天就吃不飽肚子,怎麼辦?然後曹操又把這個王垕叫過來,告訴他我要向你借一樣東西,這王垕說我有什麼好借給您的,「你的頭」,要借他的腦袋。這王垕說我無罪啊,是您讓我小斗放糧,為什麼要殺我啊?曹操說我知道你無罪,但是不殺你不足以平民憤,所以就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你家裡的妻兒老小我把他們養起來,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斬了,告訴大家這是糧官王垕辦的事情,王垕就這樣為曹操的偉大事業獻身了。

  實際上曹操是用這個事情來激勵將士,馬上下了一道命令,三天之內一定要把壽春城攻下來,他自己也親臨前線搬土運石,果然三天之內就把這個事情拿下。但是在殺王垕這件事情上,還是讓我們覺得為了他的事業,讓下屬這麼喪命,是不是也有一點太狠了?我們看《三國演義》,說曹操奸、曹操毒、曹操狠,都是通過這些事情表現。

  曹操如何殺這些他們不能容忍的人呢?一個是許攸,一個是楊修,都是這些事情。許攸這個人是在官渡之戰時,他是袁紹的一個部下,也是一個謀士。袁紹這個人因為在管理上有問題,就造成了他的下屬窩裡鬥鬥的很嚴重。當時許攸想幫助袁紹把曹操打敗,來見袁紹給他出主意,同時就有另外人告了許攸的狀,說他有貪污的行為。袁紹就信了,當許攸來見袁紹的時候,袁紹就告訴他,你這樣一個爛污匹夫,等我打完仗了再處置你。袁紹就是這麼搞管理,一方面要處置這麼一個犯法的人,另一方面又不管他,把他隨便放走了。許攸一聽覺得不對勁了,仗打完了可能我真就沒命了,怎麼辦?連夜從袁紹的大營跑到曹操的大營里,這樣一個文人馬上給曹操出主意怎麼打敗袁紹。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沒有品行實在是不可以,許攸就是這種人。

  曹操跟許攸也是老朋友,許攸來的時候曹操連鞋都沒有穿,把他迎到大帳里,知道這人肯定是帶了好招,要不然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跑來。一問有什麼辦法,許攸告訴他,只有一個辦法能讓你打敗袁紹,就是到烏巢去燒糧,把袁紹的糧草全部給燒掉,他的大軍立馬就散了。曹操一聽怎麼我沒有想起這個辦法啊,當夜自己親帶兵馬去把烏巢的糧食燒了。官渡之戰關鍵的時候,是荀彧出了主意讓曹操堅持,許攸生了這一招才打敗了袁紹。所以這一仗,決定了曹操能夠鼎立中原,是非常重要的,許攸在這個事情上是有功的。

  隨後曹操向北打,到袁紹的老窩冀州城,又攻不下來,因為袁紹有幾個兒子也是非常厲害。又是許攸生了一個辦法,讓曹操把冀州城攻破了,什麼辦法?城這麼堅固你怎麼攻下來,怎麼不把漳河水引來淹城,馬上就能攻開。所以曹操又用了這個辦法把冀州城攻破。許攸這個時候得意洋洋,在曹操面前、在曹操部下面前到處炫耀,要不是我官渡之戰你們打不勝吧?要不是我冀州城你們拿不下來吧?曹操對於這樣一個沒有品行的人是沒有討厭的,所以也沒有給他加功封賞,就讓他在大營里到處瞎擺呼,他又沒法處置他。但是,實際上他知道,你這麼搞肯定是活不成的,果然遇到了許攸又這麼講的時候,許褚說我們出生入死,拚死衝殺才打勝了戰役,你這個人倒有功了?揮劍一刀就把許攸給殺了,這就叫借刀殺人。

  楊修也是這麼死的。找一個借口,把他除了,歷史上的楊修和小說中的有差別。這人很聰明,實際上是因為站隊站錯了,被曹操除掉了。什麼隊呢?曹操的繼承人問題,當時有兩個,一個是曹丕,一個是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過人的聰明,我們現在講才高八斗就是說曹植的。天下人的才能,一共有十斗,他一個人佔八斗,其餘的人共分二斗,什麼樣的高才啊?但是按照封建世襲觀念,長子繼承製,所以在王位繼承上是曹丕還是曹植有爭執。下面的人這時候就開始跟風了,誰要是預測好了,站好了隊,將來就能升官發財。楊修就是站到了曹植這一邊,所以曹操要除掉他。

  但是在《三國演義》里寫的不是這樣,寫的是什麼呢?他這個人有很多小聰明,都比曹操要高,所以曹操絕不允許有這麼一個人,比我還聰明的人,我的心思處處都被你猜透了,這樣的人存在,將來的事情怎麼辦?《三國演義》里講這麼一件事,當時在許昌,曹操新蓋了一座房子,修了一個院落。但是修好之後,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字,「活」,工匠們也不知道,沒有人看出是什麼意思,字就在門上。曹操走了之後,楊修來看,「喲,這個門太寬了,你們趕緊把它拆了,縮小一點」,什麼意思呢?門裡面的活,就是寬闊的「闊」,曹操沒有明說,但是實際上是這個意思。工匠就按照楊修的話,把這個門重新改一改,小一點,曹操過來一看改到這麼大小合適了,誰讓你們改的?楊修,他說你寫了一個「活」字,這個門太闊了,我們按照他說的改了。就是這麼一件事,曹操心想這小子太聰明了,老能猜中我的心思啊。

  有一次別人送給曹操的點心,曹操也吃不了這麼多啊,在點心盒上寫了三個字,「一合酥」,寫完放在這裡,這是人家送給丞相的,我們不能吃啊。楊修過來一看,哎,打開大家分開吃,為什麼吃啊?你看這三個字,「一合酥」,拆開了,「一人一口酥」,不就是讓我們分吃的嘛,大家就這麼分吃的。曹操過來一看他們還真的給吃了,誰讓你們吃的,回答說楊修讓我們吃的,說您讓我們分吃的。他就是幹了很多這樣的自作聰明的事,曹操覺得這是一個危險,後來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的管理裡面,只要是下級,你能夠猜透上級的心理,你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所以你即使聰明也要裝傻才行,楊修就是不會這一條,所以出現這些問題。

  在陽平關這一仗中,因為打了很久打不下來,曹操想退兵又覺得沒有面子,不退兵又干著急,怎麼辦呢?非常鬱悶。那天晚上號令兵來問今天晚上的號令是什麼啊,每天晚上部隊都有一個號令,不能讓敵人知道。曹操正在喝雞湯,裡面有一根雞肋,就是我們知道的曹操吃雞肋的故事。號令兵一問今天晚上的號令是什麼,「雞肋」,這樣雞肋就喊起來了。楊修一聽又猜出來了,馬上告訴他幾個好朋友,這些大將軍們,說明天可能我們就會收兵,你們趕緊收拾東西,免得到時慌慌張張收不及。這些大將都問怎麼回事,今天晚上的號令就是這個意思,你說那雞肋吃著無肉、棄之可惜,是不是這意思,所以要收兵啊。大家都知道楊修聰明,是這個理,趕緊當夜就開始捲鋪蓋準備明天走人了。正在這個時候曹操提著寶劍出來視察,一看怎麼這麼多人在收拾傢伙啊,我沒有說讓你們退兵啊,一問怎麼回事,別人說楊修告訴他們,說今天晚上的號令證明你明天要退兵。這還了得,這不是擾亂軍心嘛,這一次以擾亂軍心罪把楊修給拉出去斬掉了,有什麼話好說呢?實際上這個故事也是編出來的,最早編的時候不是這樣,楊修被拉出去打了四十大板子,大將軍們都給他求情,又放出來了,後來才殺掉的。這是元朝戲裡有這麼一齣戲,我們要說的是這個事,所以不考證這個事情。

  曹操自己怎麼以身試法呢?在《三國演義》里就講了一個他自己「馬踏麥田、割發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勝了,很高興,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麥黃,一片豐收景象,因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將士不許糟蹋糧食,有人踏到麥田裡就要斬首示眾,可是剛剛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馬被地里的一隻斑鳩飛起來,把馬給驚了。然後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麥田,怎麼辦呢?自己要揮劍自殺,當然是手下來勸說,丞相你不能自殺啊,你自殺了我們怎麼辦呢?我們靠誰啊?還指著你統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說那怎麼辦,我把頭髮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懲罰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時候,就是一把頭髮解決問題了。

  在這些事情上,我們看到的曹操,一個奸雄曹操雄才大略,敢於用人、善於用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大英雄,但是他為了實現個人目標而使用的這些歪招、損招,實在是令人不齒。因為他用了這些失去道義的歪招、損招,他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我在這裡講報應,不是講封建迷信,實際上他是一種因果關係,凡事有因必有果,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來說。

  第一,我們看曹操本人並不得善終,他五十幾歲就去世了,今天我們知道在古代也有高壽的人,他自己寫的詩《龜雖壽》也講到,「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所以我們說的意思是什麼呢?實際上他在五十幾歲去世,是自己把自己給嚇死,《三國演義》有這樣的描寫,雖然沒有講原因,這種驚嚇而死,就是因為他在成就自己事業的過程中殺的人太多了,自己在心理上、精神上不能承受,精神崩潰所造成的一種現象,這就是一個報應。

  第二,因為他一輩子在做事業的過程中用了過多的歪招、損招,不講情誼,在他的後代身上立馬就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曹丕當了皇帝之後,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殺自己的親兄弟,曹植的七步詩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造成他的子孫後代互相殘殺,所以曹魏王朝很快就被別人奪取了。我們現在講做事業,首先就是做人,如果不做人我看像曹操這樣的事業不做也罷,因為他的負面效應,他所造成的惡果還不如曹操開頭就是一個平民百姓,這是我們要在這裡強調的,大家可以思考。

  孫權更有王者之風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贊成的人是孫權。為什麼呢?他這個人在《三國演義》里所表現出來的駕馭局勢、知人善人、化解矛盾、形成和衷共濟的合力,這些方面比曹操和劉備都要高明。看《三國演義》,孫權的政治集團,基本上是按照儒家思想行事,但是今人對孫權的評價,後人讀《三國演義》,包括《三國演義》本身,對孫權是貶的很低的。我們歌頌劉備是一個仁厚之主,曹操是亂世奸雄,孫權被罵為吳狗,實際上不公平。

  你看看東吳這一幫人,孫堅出場的時候就是十七路諸侯討董卓,是在前線拼打很厲害的一位戰將,他為什麼失敗?是因為袁紹抽他的底火,不在後面給他供應糧草兵馬,所以孫堅才失敗的。這有什麼錯啊?孫策這個人,小霸王孫策,也是這樣一個非常講誠信,按儒家思想行事的一個人。他裡面講了一個小霸王大戰太史慈,兩人打的很厲害,打了之後太史慈服了,說願意歸附孫策,但是馬上講了一件事,我得先回家去把我老母親安置好,孫策就同意了,說你回去。一走,孫策的部下就講他肯定不來了,為什麼?你兩個人剛打了這麼一場惡仗,他跑了還能來嗎?孫策不信,在地下插了一個標杆,告訴大家你們看著,太陽到十二點的時候,太史慈一定會回來。到這個時候,太史慈就真的回來了,這就叫誠信。是孫策對太史慈的信任,也是太史慈在講誠信,《三國演義》拿這些故事來教育人。

  我們儒家講什麼啊?孔子一輩子不談妖魔鬼怪的事情,但是《三國演義》里寫了兩個妖怪人物,一個叫左慈,大家都知道,戲曹操戲了很多次,現在講是一個高級魔術師,變了很多招來戲弄曹操,替讀者出一口惡氣。另一個就是東吳的神仙,叫于吉,說他能夠呼風喚雨,能夠給老百姓治病等等,講的好像很了不得。但是孫策這個人堅決不信,他後來因為傷病臨死之前,堅決要把于吉給除掉,他就是把這個神仙給殺了,包括他的母親,吳國太都不願意,但是他一定要這麼做。這件事情說明了什麼呢?儒家講不要相信這些怪力亂神,是禍害百姓的,今天我們把它提到這個高度來講,也是希望我們的管理者不要迷信,不要講這些東西。

  那麼到了孫權,他一生的作為,基本上我認為無可挑剔,因為在漢朝這樣一個天下大亂的情況下,皇帝統治無力,地方上的官員只能各保一方。但是孫權繼承了東吳事業之後,從來沒有說過要踏平中原、取代漢朝,他只是要保住自己的一方平安,這些是沒有什麼錯誤的。我們講在《三國演義》里孫權是最大的贏家,怎麼個贏呢?《三國演義》里有三次大仗,是決定性的戰役,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獨霸中原、赤壁之戰決定了三國鼎立天下、彝陵之戰決定了蜀國走向滅亡。這三次大仗兩次都是孫權打贏,只有官渡之戰是曹操贏了。這三次戰役在歷史上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你說孫權是不是最大的贏家呢?他怎麼能打仗呢?我們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在《三國演義》里孫權與劉備、曹操相比,更有王者之風,什麼叫王呢?講這麼一個標準。我們知道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得了天下跟韓信有一個談話,劉邦問韓信說你看我帶兵打仗能帶多少啊,韓信告訴他能帶二十萬兵馬,再多了你指揮不了。劉邦問韓信,說你能帶多少兵呢?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我能擺布的開。劉邦就說了你指揮打仗比我強,為什麼我當了皇帝你當了臣呢?韓信說了一句話,說你能夠降將,我能夠降兵,意思就是劉邦可以駕馭這些大將軍們,指揮他們去打仗,我只能帶兵打仗,所以我是將,你可以當皇帝,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用這個來分析孫權、劉備、曹操的差別,就是在這個方面。

  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曹操和劉備都親自上陣打仗了,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降到一個將軍的位置上去打仗,曹操把自己降到跟周瑜一個層次上,劉備把自己也降到將軍層次上親自帶兵打仗。但是孫權不幹這個事情,他任命別人去打仗自己不出城門的,我坐在家裡等,你打勝了回來就行了。這就是降將與降兵的高下之分,所以我們說孫權更有王者之風,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劉備、曹操、孫權的比較

  決策能力的比較

  我們在《三國演義》里可以看到曹操是非常有決策能力的,別人出主意我來決斷,怎麼辦就辦了,往往能夠成大事。劉備這個人基本上沒有決策能力,他如果沒有諸葛亮,一輩子將會一事無成。那麼我們看,相比較之下孫權最有在危難時刻的決斷能力,赤壁之戰之前的決策表現就既有膽略又有氣魄,為什麼?曹操號稱83萬軍隊,已經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東吳只有5萬兵馬。這是一個不成比例的戰役,怎麼打呢?所以在東吳內部形成了兩個陣營的分化,一部分人主張投降,就是張昭這些文臣,老臣都主張不能打,打肯定是要失敗的,與其打了失敗,還不如我們趁早投降。另一類人堅決主張要打,就是周瑜、魯肅這些人。在這個情況下,是戰是和,最後誰來拍板呢?孫權來拍板。但是在這之前,這些人都在遊說他,跟他講戰的道理、和的道理,他一言不發,你們說。到最後,在朝堂上我們再見。當他下定決心要打的時候,揮刀把自己桌子的一角砍掉,告訴大家從今天起誰要再言和,就和我這個桌子一樣,也就是要殺。正是因為他這樣的一個決策,一個剛毅的決斷,曹操的83萬軍隊沒有了。我們說實際上曹操的83萬軍隊是被他的一劍,把這83萬人頭砍掉了,這就是決斷。

  那麼在《三國演義》里你可以看到,它其實最初是群雄爭鋒,那麼多英雄好漢為什麼很多人都失敗了?劉表不能決策荊州沒有了,劉璋不能決策益州失掉了,劉備錯誤的決策使自己走向了滅亡,可見當管理者、當領導人,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用人能力的比較

  劉備雖然號稱是一個仁厚之主,能夠禮賢下士,實際上他並不識人,也不能用人,所以我們看《三國演義》,劉備只有一個人替他出主意,就是諸葛亮,打仗武將就是這麼三四個人。等到關羽、張飛都死了,他攻打東吳就是帶著關平、張苞這一群人去打仗,怎麼能贏嗎?那麼曹操這個人,他用人是「以道御之」,這個道是他自己講,道就是方法,他用他自己的招數來駕馭人。我們看在《三國演義》中他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那麼孫權這個人在關鍵時候,敢於用人、善於用人,更能夠破格提拔人才,這一條是非常不容易,因為東吳地盤本來就小,人才也就少,當時的北方人不可能跑到南方人給他效力,很大的原因是語言有障礙,水土也不服,所以他的人才只能從內部產生。但是在這個大環境中是非常窘迫的,所以我們講當孫策死後,孫權只是一個16歲的年輕人,他敢於用周瑜、魯肅這些人,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因為那是他哥用的人,周瑜的地位是給孫策挑擔,我們講是這樣一個關係。如果他一旦不聽你的,要把你挪一個位置,你還能受得了嗎?我們過去講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孫權在這件事上,我們讀《三國演義》基本上沒有感覺,他就重用了周瑜、魯肅這些老臣,幹了一件大事,就是把曹操打敗。

  那麼周瑜、魯肅這些人相繼去世之後,東吳的軍隊又沒有人能夠擔當大任做將軍,怎麼辦呢?別人推薦了呂蒙,呂蒙是一個什麼人呢?行武出身,在古代來說沒有家庭背景,想當大官是很難的,呂蒙就是一個沒有家庭背景,從士兵幹起來的人。但是在這個時候,孫權破格重用了他。當時荊州還在關羽手中,怎麼能收回荊州呢?周瑜沒有能做到,這個任務落到呂蒙的手中,孫權大概也考慮到他的能力,不一定能夠擔當此任,所以讓自己的一個本家弟弟和他一起指揮軍隊,但是呂蒙這個時候發話了,說不可以,要麼你重用你自己的兄弟,要麼讓我擔當,因為我們兩個合作我沒有辦法駕馭他,因為他跟你是這樣的關係。這在今天我們來看,孫權會怎麼辦呢?孫權就是把自己的本家弟弟拿下來,讓呂蒙自己一個人去干,還真的幹了一件大事,把荊州收了回來。這種用人的方法,也是我們今天管理者值得思考的。

  到了彝陵之戰,呂蒙去世了,誰來指揮軍隊呢?最高統領又成了問題,這個時候軍中無大將,別人說陸遜可以,但是這個陸遜是一個白面書生,又沒有影響,做大官一定要有影響才行,能服了大家的心,你才能管住這一幫人,陸遜沒有這些。怎麼辦呢?破格提拔,怎麼提拔?登壇拜將。把將士們召集起來,登壇拜將,說一句厲害的話,從今天開始,那邊劉備的大軍已經開過來了,我拜陸遜為大將軍,城門以內的事我管,城門以外的事統統歸你管,這叫放權。授他一把尚方寶劍,誰要不聽你的,格殺勿論。就是這麼重用了一個白面書生,一個年輕人,這人果然爭氣,把蜀國的皇帝劉備給打敗了,火燒連營四十里,把75萬大軍葬身火海,使劉備羞死在白帝城裡。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是孫權用人的成功之處。

  化解矛盾的能力比較

  我們再談化解矛盾的能力。劉備集團的內部矛盾問題很嚴重,第一就是用人畫圈,失掉了不少的親和力,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這個問題,很多事情沒法正確的決策,用人畫圈最不好的結果就是魏延這樣的人,因為在圈子的最邊緣,諸葛亮臨死的時候居然生把這個人除掉了,你說這魏延冤還是不冤啊?

  第二,沒有處理好親子和義子的關係,導致一場內部仇殺,關羽怎麼死的?在關羽之前也發生了一個蜀國誰來繼承皇帝位子的問題,劉備就徵求兩個結義兄弟的意見,猛張飛就不講話,關羽講了一句話,當然要你自己的親兒子繼位,不能用義子。劉備有一個義子叫劉封,這話傳到劉封耳朵里劉封能不恨關羽嗎?所以到了夜走麥城的時候,關羽失掉荊州之後,在麥城裡關羽還想著趕緊給成都發信,讓他們派救兵來救我,但是在這個路上,有一個山口是劉封守著的,發回去的書信都到這個地方被劉封扣下來了,才導致劉備不能發救兵,關羽夜走麥城給東吳殺掉了,這是一個嚴重的矛盾問題。所以後來導致劉備知道了這件事,又把劉封殺掉了,這樣一個內部仇殺。

  諸葛亮的事情,我剛才已經說過了,沒有什麼道理講魏延這個人腦後長了一塊反骨,時時都想著要把他殺掉,最後在自己死之後,生了一個辦法,把魏延殺掉了。張飛也是因為內部問題,鞭打士卒,最後丟掉了自家性命,這些都是內部矛盾。

  曹操也是,內部矛盾很多,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從來不相信任何人,除了自己那幾個心腹之外,所以生了很多招來解決內部問題,都是歪招。這樣一個情況,你的事業還能夠不受傷害嗎?可是反過來,我們看孫權在東吳這個裡面,基本上看《三國演義》看不到他內部因為矛盾造成的這些禍害。你看到的他這個集團,是完全按照儒家那一套管理,什麼叫儒家呢?上下等級各按其位、各盡所能。吳國在關鍵時候說話是大家長才管用的,下面沒有不盡職、不盡責的人,所以這就叫做上和下睦、和衷共濟,很有凝聚力。他內部不是沒有矛盾,甘寧和凌統之間有殺父之仇,我們知道孫權在打長江邊一個地方勢力叫黃祖的時候,甘寧是他手下的一個將軍,把凌統的父親一箭給射死了。而凌統後來又歸了孫權,這就是殺父之仇,凌統一見了甘寧就眼紅,要殺他,怎麼辦呢?孫權告訴他們,那時候是各為其主,現在你既然歸屬我了,大家就要像兄弟一樣相處,話是這麼講,父親是死在他手裡怎麼辦呢?果然在後來,另外一場戰爭中,孫權又安排甘寧在戰爭上救了凌統,於是變成了生死之交,他就是這樣化解矛盾的。

  怎麼對待自己的部下呢?《三國演義》里有一個非常好的描寫,在一次仗打失敗之後回來,他為了安撫將士,擺了一個很大的宴席,讓將軍們喝酒,讓周泰把衣服脫下來給大家看,周泰渾身的刀劍傷痕,孫權是一道傷疤敬他一杯酒,哭著敬著他喝。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別的將士能不感動嗎?在這些方面,我說這是管理的一個理念問題,孫權是在三國時期最成功的,所以東吳是最後滅亡的國家。當然孫權的晚年也很荒淫,這是另外一碼事,所以官還是得要有退休制度,沒有退休制度就會出問題。

  諸葛亮六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諸葛亮在中國來說名聲太大,是一個智慧之神,誰要有預測能力、有辦法,別人就會說你是小諸葛,比如說白崇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里看這些出神入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諸葛亮辦的,他能預測未來,能夠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把這麼多好事給了諸葛亮呢?有一個心理上的原因,諸葛亮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拜的對象。為什麼?在古代只有一條科舉之路可走的情況下,而科舉之路能走通的人很少,大部分的讀書人讀了書之後,不管你有才無才,都認為自己很有本事,這是一個中國人的毛病,都希望能有人發現我,讓我來施展抱負,可是實際上都沒有這個可能性。

  歷史上只有一個諸葛亮,一個在南陽種地的讀書人,被劉備發現之後,最後當到了丞相,幹了一點事,所以也就成為知識分子嚮往的一個對象,《三國演義》才把這麼多好事都堆到他的頭上。但是在今天,我們從管理學上看諸葛亮這個人,他一生的事業有一些是成功的,要不成功也就沒有三分天下的事情。但是,我講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戰術上,戰略上他一輩子失誤非常嚴重。

  我們講在做事業這件事上,戰略和戰術,只有戰略是起決定性因素,戰術上的勝利都只能是局部、暫時的,戰略如果不能成功,人的事業基本上是不能成功。大家可以想一想,從我們民國時期開始,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戰略上有什麼區別?蔣介石依靠大資產階級、大官僚,雖然那個時候好像表面勢力很強,他不如依靠中國農民。毛主席一輩子戰略勝利,六個字,他什麼仗打敗,最後都能夠勝利,哪六個字,「打土豪、分田地」,就因為這一句話得了中國農民的心,一切都勝利了。所以不要說三大戰役如何如何,用兵如神,那都是戰術問題,真正的戰略是這六個字,「打土豪、分田地」,最得人心,最後得天下。

  諸葛亮一生的戰略失誤有多少呢?有六大戰略失誤,這是我個人想跟大家共同探討的。

  第一,隆中對策,缺乏一個關鍵性的內容,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最後一次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起來之後跟劉備的那一番談話。談話實際上就是第一個戰略總決策,告訴劉備天下大事將來是三分,你這個情況我們只有聯吳抗曹,將來得了四川之後,以那裡為根據地,興復天下。

  怎麼興復天下呢?隆中對策時就說到,派一員大將守著荊州,然後我們從四川往北進發,越過漢中向陝西、山西、甘肅這一帶打,收了西北高原,再往中原打,是這麼一個想法。那麼現在我們就講,為什麼缺乏一個關鍵性的內容呢?實際上第一怎麼守著荊、湘這一帶,也就是形成三分天下之後,他沒有說明白。第二,希望收了四川之後,再向北翻過大巴山和秦嶺,我們知道後來的六次劈山都是不成功的,為什麼?首先條件不允許。

  其次第二次戰略失策,就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勝利的成果被諸葛亮拿來了,赤壁之戰之後荊襄一帶,劉表的地盤被諸葛亮佔了,但是東吳認為這一仗是我打勝的,荊州應該歸我,沒有辦法,諸葛亮讓劉備用了一個「借」字,說荊州算是借我的,等我將來得了四川再還你。這個借字是毫無道理的一個事情,大家可以想,荊州本來是漢朝的荊州,東吳打敗了曹操,荊州怎麼就是你的地盤了呢?荊州是我拿下來的,你有本事可以發兵過來,咱們再打一場,實際後來周瑜一次又一次和諸葛亮打仗,都是為了爭荊州,你諸葛亮不是有這個本事把周瑜打敗,何必用這個借字呢?因為你用了借字,人家以為是自己的,一定要你還,雖然把周瑜累死了,呂蒙接著干這件事,到最後關羽因此而喪命,荊襄因此而失去,都是因為有這個借字。假如荊襄一帶在諸葛亮得了之後,在這個地方用重兵守著,然後去把四川拿過來,很容易,這個地方就不會失掉了。有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我說借,是另外一次戰略失策。

  第三,就是在西取巴蜀之後,劉備已經把四川拿回來了,已經當了皇帝,很好,實際上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已經把湖北的西部和湖南的東部一大片土地佔有了,貴陽等,這一片才是真正的軍事戰略要地,因為東邊是面對東吳的,北邊是曹操。那麼你如果把四川作為你的大後方,兵馬糧草從那裡出,以這邊為戰爭前沿,不管是向東先滅了東吳,或者向北滅了曹操,都還有可能,但是你不這麼做,只讓一個關羽一個人獨擋兩面,關羽是一個武將,並沒有什麼謀略可言,怎麼能對付曹操和孫權這麼兩個人呢,所以荊州的失掉是必然的,只是早晚問題。在這個事情上主要是諸葛亮的戰略決策有問題。

  第四,彝陵之戰是更大的問題。因為劉備要給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力發兵攻打東吳,諸葛亮、趙雲等等一幫大臣都不願意,但是劉備因為剛才我們講的桃園結義問題,一定要發兵,果然是失敗了。問題在哪裡呢?作為諸葛亮這樣一個有軍事才能和智慧的人,又是蜀國的丞相,你這個時候在不能勸皇帝,自己的主人,回心轉意,不去攻打東吳的條件下,你為什麼不改變自己的主意,隨著劉備一起去出征呢?起碼你跟隨著劉備,這一仗也許就打勝了,即使打不勝,也有可能把損失降到最低。為什麼你住在成都不動?這是我們想不通的問題,造成蜀國元氣大傷,實際上在這裡邊,諸葛亮要承擔一個很大的責任,你知道了劉備把他四十多個大營扎在長江邊上,就想到人家要用火燒了,你自己為什麼不去啊?這是我想不通的一個問題。

  第五,七擒孟獲是一個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人力,造成的結果是濫殺無辜,一點用也沒有,也就是說得了四川之後,諸葛亮先要把後院搞好了,往雲南、貴州這一帶打。打的是什麼人呢?現在講那時是打的野蠻人,孟獲這些人,我們講是原始社會的一些人。如果以當時的文明程度,諸葛亮是具有高度文明程度的人,其實打那些原始人,一般智力的人都可以,還用你諸葛亮去打嗎?關鍵是你七擒孟獲有什麼用?你讓他服你了,就是得到這個。那些地方因為它是半原始社會,打了之後既不能給你供應兵源,又不能給你供應糧草,你說你打來有什麼效果呢?所以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這也是一個戰略決策問題,你不打起碼可以養精蓄銳向北進攻,主要的敵人在北方。所以當時蜀國有一個不起眼的臣叫王良,告訴諸葛亮不用打,派一個將軍守著那個山口他就過不來了,何必打呢?但是諸葛亮要打,打的結果是什麼呢?兀突骨把三萬藤甲兵一火燒盡,諸葛亮捋著鬍子說我這回燒死了這麼多人,因此我要減壽了,有什麼用啊?在自己的心理上造成這麼一個陰影。所以我講實際上這是一個戰略決策的失誤。

  第六,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打的六次戰役,實際上這六次都是感情用事,就是前後出師表上寫的,他為了報恩於劉備,才去做這些事,興復漢室已經不可能,但是我儘力了,你儘力了有多少好呢?浪得一個忠臣良將的虛名,把自己累死在路上。路徑不對,當時的軍事實力實際上根本已經不可能,每次要發二三十萬兵去打,蜀中有多少老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親子散,就因為你要報那一個人的恩,這叫什麼事?大家可以思考。

  所以諸葛亮因為有這六次重大的戰略失誤,漢朝要想興復根本就沒有可能性,只不過是諸葛亮自己得了一個美名而已,這種名有什麼作用呢?今天可以告訴各位,今天我這麼講,我們覺得他不太值得那麼尊敬、崇拜了吧?

  結束語

  《三國演義》里的管理問題,本身帶有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和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特色,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審視它,你只能是批判的繼承和參考,對於今天管理水平的提高還得用現在科學管理的方法,但是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在很多方面要有中國人自己正確理解才行。這是我個人的考慮,過去我們說經商企業可以把《三國演義》當作一部什麼書來用,我告訴你基本不可用,只能參考、分析、借鑒,硬搬來那些招,你搬一次失誤一次,空城計你敢用嗎?現在打仗用空城計一定被抓住了,火燒戰船沒有風,諸葛亮會祭風,你去祭風嗎?這事還不完了。不用造武器,你等著草船借箭,你今天給我借一下試試,這些都是瞎掰,發生在諸葛亮身上的事,基本上都是瞎掰,所以不管我們讀孫子兵法也好,還是《三國演義》也好,中國古代的這些管理問題都需要我們用獨立的思考,要用今天的管理理念重新來分析借鑒。


推薦閱讀:

柳傳志:九種領導氣質,十種不適合做管理者!
七、《有效的決策》思維導圖
【職場精華】如何有效管理你的老闆?
如何管理好90後?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TAG:文化 | 三國 | 管理 | 三國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