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的過程??每日禪話

學 佛 的 過 程

學佛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通過學佛的過程,掌握一種生活的方式和態度。了生死、斷煩惱,以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到達自由自在的境界。佛教教義,則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自己尋找自己的道路;找好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完成自己的願望,圓滿自己的功德。  

選擇決定命運,環境影響人生。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執著患得患失,煩惱接踵而至;如能看開一切,心無掛礙,就能無所畏懼。看淡得失、無謂成敗之時,會順風順水、遇難成祥。人生最寶貴的是有一顆平常心,遠離混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用行動控制情緒,讓心靈啟迪智慧。

禪的最高境界,緣於「放下」。「放下」的禪理類同於「得與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種痛苦,也是幸福。因為只有失去,空下的雙手,才能拾起新來的幸福。

有人活了一輩子都不明白什麼才算是有意義的事情,在很多人看來,自己實在太渺小了,幹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一件事有沒有意義並不在於這件事的大小。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只要是你該做的,你用心把它做好了,這就是有意義的。

刻意養生,已經是對自己的健康缺乏信心,而憂心傷身,怎及順應自然、心無掛礙,無為而無不為有益?於此紛擾塵世,或品茗讀書,或傾聽音樂,或焚香靜坐,若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忘卻心中執著觀念,心地上無波濤,隨處皆風恬浪靜,如宋儒所言:「習忘者可以養生!」

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舍、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在世間,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福德和智慧就像人的兩隻腳,在世間生活要靠這兩隻腳,要成就也必須要靠這兩隻腳。沒有福德就沒有健康的身體、長壽的生命,累積了很多的財富並不一定有享受的機會。福報是不能由別人給的,要靠自己去播種。播種並不一定要用財富,我們可以用言語布施,有知識可以用知識布施,有體力可以用體力布施,有財物就財布施,人世間所有一切別人沒有而你有的都可以做布施。

希望和奢望有差別。我們都希望自己今生不要生病、青春永駐、健康長壽、家財萬貫、永遠幸福美滿快樂。但是,在人世間,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奢望。如果我們發願,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有一天我們能夠解脫,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希望。

患病,方知健康之可貴;歷難,方知生命之可貴。所以,真正的幸運總在逆境中出現,真正的機緣總在困苦中隱含。不要借空閑以懶散,更不要拿時間來消遣,唯有珍惜光陰,創建美好,性修返本,廣植福田,才能提升生命的品質,歸向心靈之本源。

人,不需要太多!有時真的並不是非要得到或聽到許多的。一朵花,一片綠葉,一個會心的微笑,一縷柔情,一點真心,一句關切的問候,一聲同情的惋惜,便可使我們如品香茗、似飲甘醇了。


推薦閱讀:

上馬殺賊 下馬學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原文+譯文
唯識的中心思想--學佛網
什麼叫學佛修行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