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手記:只生育不教育,這條路可行嗎?

作者簡介

陳柳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WMECC 世界醫學最高認證中心催眠治療師,IHNMA 國際整體暨自然醫學學會催眠治療師。

今天在良慶區法院家事巡迴法庭的諮詢工作排得很滿,我在辦公室里給個案做諮詢時就已經有人在門外排隊等候,上午一直忙到12點55分才結束諮詢。吃過午飯,簡短休息,下午開始繼續忙碌,直到晚上回家後才有時間讓自己的思緒沉靜下來,回憶做諮詢的過程。近期在我所做過的諮詢個案中,出現很多父母只養育不教的現象,細細想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早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及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家長素質決定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是最重要的、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常言道,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問題的孩子是由有問題的父母造成的。家庭教育不當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氣氛不和諧,父母過於嚴厲,加上如果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及教育方式等各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存在著的差別,就容易造成教育的不一致。

舉其中兩個案例來論

夫妻倆前來諮詢,37歲的王女士(化名),20年婚姻,自由戀愛,家庭主婦,生有4個子女,兩男兩女。王女士在18歲生下大女兒,女兒從小輟學,今年滿19歲在深圳打工。最小的孩子14歲。夫妻倆的二兒子今年滿17歲,一直輟學在家,無所事事,在14歲那年與同齡女孩發生性關係並生下寶寶,由王女士負責帶孫女,而小孫女那位15歲的媽媽在生下孩子之後就離家不歸,王女士的二兒子自己還是孩子卻在15歲就當上了爸爸!

近一年來,王女士的丈夫總是懷疑她在外有情人,而妻子也不願說實話,夫妻倆的文化程度均低,倆人沒有良好的溝通方式,一吵架丈夫就愛在家裡摔東西、燒妻子的衣服,妻子就離家出走。丈夫有過一次家暴行為。經過詳細了解得知雙方均無和好之意,即無諮詢下去的必要,具體諮詢過程及詳細內容均省略。

我對本案例的處理情況是,建議雙方回去準備離婚材料,做好財產分割及子女撫養權劃分後再來辦理離婚。在這個案例里我想討論的不是他們夫妻婚姻的問題,而是子女的教育問題。

另一個家庭的案例。33歲的張女士(化名)獨自前來做離婚諮詢,婚姻12年,丈夫在防城港市打工,夫妻倆的文化程度均低,也是出現溝通方式不對,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丈夫長期不給妻子家用。夫妻倆有三個孩子,兩女一男,都不上學,說沒錢給孩子讀書。最大的女兒11歲,只要一外出玩就整晚不會回家,玩夠了才回來,母親都聯繫不到她,住哪裡也不知道,管不了問也無結果,做為家長卻沒有說服力及權威性,這又是一個關於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失職的問題。同類的案例數不勝數。

當今社會是電子社會。孩子不上學,不等於不接觸社會,他們可以在家裡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來了解社會,學到知識。而電子傳媒上大量負面的新聞,有可能就會導致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模仿,犯罪的行為幾率增加。久而久之,在這種不負責任的家庭教育之下成長大的孩子就會成為今後家庭及社會的極大危害。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麥考比和馬丁曾經概括出家長教養方式有4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 、放縱型、忽視型。很明顯,本文所提及來做諮詢的父母都屬於放縱型或忽視型,他們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子女相處,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與子女溝通;這類父母不懂如何對自己的子女提出任何要求;而是讓孩子自己隨意控制、協調自己的一切行為;對有違反的做法採取忽視和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訴,糾正子女;缺乏行為的要求和控制;缺乏與親子間溝通交往;缺乏基本的關注;對子女的行為反應都缺乏應有的反饋態度。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之下,會很容易讓孩子有較高的衝動性和攻擊性、不順從、行為缺乏自製、自信心較低、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在青少年時期更有可能會出現不良的行為問題。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應當具備高度的教育義務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良好的心態用科學的教養方式教育子女。家長撫養教育子女,不僅僅是一種法律行為,更是一種道德行為。

當前社會都在提出要特別關注隔代教育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而我想提倡,只管生育不管教育的現象也應當值得引起社會的關注。

推薦閱讀: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考試心理諮詢技能大綱
留學成功的關鍵是什麼?靠譜的留學諮詢顧問能為學生做什麼?
求名諮詢回復
這次是認真的,歡迎大家來與我交流
心理諮詢的八個常用技巧

TAG:心理諮詢 | 教育 | 心理 | 生育 | 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