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度三國:心存漢室之急火攻心

本文依據的史料是《裴松之注三國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6551395_1.html/ ]

魏蜀吳三國的高層權力結構在穩定性上存在較大差異,比較而言,蜀漢穩定性較好,東吳次之,曹魏較差。而三國的高層矛盾又表現在好幾個方面,我們將主要矛盾簡單歸納為:曹魏是權臣之爭,東吳早期為路線之爭,晚期也是權臣和宗室之爭,而我們要討論的蜀漢是文武路線之爭。曹魏和東吳末期的高層爭鬥實質上都是權力鬥爭。

蜀漢的文武之爭最早萌芽於劉備時代,劉備集團早年顛沛流離的時候公認為武強文弱,武將有關張型萬人敵和趙雲型忠心耿耿的衛隊長,但就沒有一個謀士能給劉備作出戰略規劃,在東漢末年群雄琢鹿中一直打不開局面,被各路諸侯打得到處亂竄,直到諸葛孔明出山,劉備的事業才終於鹹魚翻身。隨著在荊州佔有一席之地,進而兼并益州,北取漢中,進位漢中王,達到人生事業的頂峰。但是我們發現劉備和諸葛的個人喜好之間的巨大差異也慢慢顯現出來。劉備喜歡武將,還有性格粗豪的謀士,而諸葛就偏愛文官,特別是道德品質高尚、為人處世溫文爾雅的飽讀詩書之士。劉備喜歡睚眥必報的法正,諸葛就偏愛華而不實的馬謖;劉備喜歡有勇有謀的魏延,破格重用,而諸葛就不待見魏延的粗俗;劉封剛猛,劉備就愛不釋手,要收為義子,諸葛竟然就力勸劉備殺掉劉封;蔣琬當縣令時,酒醉耽於公事,劉備大怒要治罪嚴辦,諸葛不但為他求情,還最終把朝政託付於蔣琬。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對諸葛把蔣琬和費禕這樣嚴重缺乏進取心的文官定為接班人而感到遺憾,有些歷史研究者也認為,蜀漢的不能成功統一天下,諸葛的政治遺囑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劉備和諸葛在使用人才方面的區別怎麼就這麼明顯呢。我們完全可以想像,諸葛力勸劉備殺掉劉封,劉備聽從建議處死劉封后,聽到劉封拒不投降曹魏的傳言後,流下憂傷的眼淚,這眼淚里除了痛惜劉封不救關羽,難道就沒有產生對諸葛的猜忌嗎?!

好在,無論劉備時代、諸葛時代,還是鬱悶的姜維時代,除了李嚴、陳祗、黃皓等少數人以外,大家基本都能勤勉王事,恪盡職守。為什麼蜀漢高層們能做到這點?因為蜀漢上下都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那就是匡扶漢室。我們選取4個曹魏叛將來分析一下蜀漢文武之爭當事人的狀態:

一、楊儀,官職:丞相長史、綏軍將軍

劉備兼并益州的時候,楊儀背叛曹魏,轉投蜀漢,當時是曹魏荊州刺史的主薄,典型的一個文官,南下投奔駐紮江陵的襄陽太守關羽。劉備和諸葛給關羽這個襄陽太守的虛職,就是隆中對戰略的體現,要求關羽在天下有變的時候,北上伐魏,那麼楊儀既然在襄陽當主薄,必然對曹操佔據的荊州部分很熟悉,為什麼關羽不留楊儀在自己身邊參謀以後的北伐襄陽、樊城?本人推測,關羽不喜歡他,我們知道在劉備所佔荊州各郡中,關羽瞧不上的至少有三個人:糜芳、傅士仁、潘某人。楊儀被關羽推薦到益州後,劉備升其為尚書,這傢伙又和尚書令劉巴不和,被貶為虛職弘農太守,按說,吃一塹長一智,楊儀被貶後,應該性格有所變化,戾氣有所消減,否則,諸葛不會帶他去漢中,參加北伐。我們發現楊儀本性不改,最終還是鬧了笑話,但他最後一次被放閑職的時候,還在胡說:如果當年我帶全軍迎合魏延,哪會到今天這個處境。《楊儀傳》原話是:「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很多歷史研究者認為這個地方的「魏氏」應該翻譯成曹魏的魏,其實,稍加推敲,就知道此處不可能翻譯成曹魏的魏,一是因為楊儀本身就是背叛曹魏的人,他敢再叛回曹魏去嗎?二是因為如果此處是投魏的話,那恐怕就不可能從閑職中軍師廢為平民,叛國罪要砍頭的。可以看出楊儀自己也認為,和魏延的矛盾屬於個人恩怨,而在國家利益上是一致的,同時也說明楊儀幾經沉浮也沒有改變急躁的毛病,我們說,你急什麼?有什麼可以急的?在哪不是混日子,你急著要幹什麼?

二、姜維,官職:蜀漢大將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姜維背叛曹魏過程相當的搞笑,姜維的父親為曹魏朝廷平羌戎叛亂戰死疆場,姜維因此得中郎將一職。諸葛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天水太守正好外出巡視,中郎將姜維、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都隨行,太守聽說蜀漢軍即將打來,而各縣都起來相應諸葛,懷疑身邊這些隨行的人都懷有二心,於是趁著夜色偷偷一個人跑了,姜維等人發現後,追趕到上邽,城門已經關閉,竟然不讓他們幾個進,姜維一行又趕回天水郡的治所翼縣,翼縣竟然也不讓進,沒辦法,只好去見諸葛亮,碰巧馬謖街亭戰敗,諸葛帶著天水一帶的千餘戶百姓撤退,姜維就跟著去了,什麼功勞都沒有,還被原來的領導拋棄了,就這樣的人竟然立刻被諸葛丞相任命為倉曹掾,加封為奉義將軍,當陽亭侯。這諸葛是瘋了嗎?有神經病嗎?

姜維27歲的時候竟然就擔任中監軍,晉陞為正號征西將軍,還就這麼個人,在諸葛去世以後,不停地攛掇蔣琬和費禕打仗,費禕每次給他不到一萬兵,他都憤懣不已,直到後來,攛掇郭循去刺殺費禕(此事派遣還是自主行為存疑),等到蜀漢滅亡的時候,這個人又攛掇鍾會造反,最後被亂兵所殺。死後,發現姜維家是個住所破敗的家,家產無餘,側室中沒有侍妾和婢女,後院里沒有聲樂消遣,衣服僅求夠用,車馬僅求具備,一點都不奢華(《姜維傳》)。這個姜維是不是有神經病啊?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難道益州這個天府之國還不夠他這個大將軍奢靡享受的嗎?他猴急著連年發動戰爭是為什麼?打仗是要死人的,難道他一個曹魏降將不知道嗎?

三、郭循,官職:蜀漢左將軍

郭循這個降將是背叛曹魏中最神秘的一個,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為《三國志》中此人的材料很少,裴松之說他只不過是曹魏方面的一介平民,《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說他是西平郡的中郎將,而有的史料又認為他是西平太守。總之這個郭循是在公元250年時,被姜維從征討曹魏西平郡的戰鬥中俘虜過來的,到253年,郭循刺殺蜀漢大將軍費禕的時候,僅僅只過了3年,竟然已經官居左將軍了,刺殺費禕成功後,曹魏朝廷表彰了他,搞笑的是,曹魏的表彰詔令把他的名字搞錯了,搞成「郭修」。而裴松之又認為郭循的刺殺極度可疑,裴提出,殺不敢北伐的費禕,而放過積極北伐的姜維是背離曹魏的原則的,因為諸葛的北伐就弄的曹魏焦頭爛額,因此裴松之認為根本就不可能是曹魏方面派來的刺客,而郭循又偏偏是姜維攻打西平郡時候的俘虜。裴松之為了證明這一點,還列舉了四個材料,這裡本人認為,郭循是曹魏的太守的可能性較大,否則不可能在三年內從平民或者中郎將高升到左將軍,那我們就奇怪了,這個郭循是不是有神經病啊?!放著高官厚祿不好好享受,當什麼刺客?不管是給曹魏還是給姜維當,都很憤青,好好享受生活,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衝動啊。

那有沒有從曹魏那叛逃過來,能力強,又不急躁的人呢?有

四、王平,官職:前監軍、鎮北大將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王平背叛曹魏的時間也很有意思,在夏侯淵被斬,劉備拿下漢中後,曹操大怒發大軍征討漢中的時候,王平作為一個普通的校尉臨陣叛逃歸降了劉備,當即被任命為牙門將。具體叛逃的時間是在兩軍陣前還是曹操退軍的時候溜號?不能確定,但是我們能確定的事情是曹操在撤退前,殺了小聰明外露的楊修,當然深層原因是丕植之爭。同時我們從《王平傳》中還發現,此人隨曹操出征漢中前,是在洛陽供職,王平在洛陽呆的那些日子裡,洛陽發生什麼事情了?王平看見什麼不對勁的事情了?聽到什麼令人震驚的事情了?能夠讓王平對曹魏失去信心!!而這個王平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卻是個非常出色的統軍將領,來到蜀漢陣營後,在馬謖守街亭一戰中,聲名鵲起,得到諸葛的賞識。在魏延離奇叛亂的時候,王平對魏延本部軍隊說什麼了,能讓魏延部曲一鬨而散?後來屢立軍功,吳懿去世後,接替吳懿統領漢中軍隊,更官拜前監軍、鎮北大將軍,從一個文盲武將最終成為和鄧芝、馬忠齊名的蜀漢三大軍中柱石。王平這樣的人才,為什麼要離開曹魏陣營?曹操可是一貫的思賢若渴,甚至只認才不認德,曹操這樣的雄霸之主,王平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時候,偏偏要背叛曹操?很不正常啊,這到底是為什麼?諸葛對王平這樣的曹魏叛將,為什麼要重用?諸葛可是對人品要求很高的領導者。

那我們就來看看,諸葛對姜維的評價:「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我們終於明白了,楊儀這個性格有嚴重缺陷的人,劉備、諸葛和關羽為什麼都賞識他,關羽儘管不喜歡楊儀這個腐儒,還是隆重推薦給了劉備。儘管楊儀和魏延經常吵吵鬧鬧,諸葛也只是讓費禕調解兩人的關係,而沒有棄用他們,因為劉備知道,匡扶漢室要靠他們,諸葛丞相知道,老一輩凋零以後,官二代和益州幫一樣都想偏安一隅,享受益州天府之國的美好生活,沒有幾個人對北伐感興趣了。姜維也明白,刺殺費禕的時候,姜維自己已經五十二歲了,還能有幾天活的?(東漢人的平均壽命低的嚇人)蜀漢集團的理想就要灰飛煙滅了,作為蜀漢大軍的統帥,那真是心急如焚,急火攻心。

郭循太守的西平郡在哪呢?居然在今天青海省的西寧市附近,姜維率領偏師竟然都打到青海省去了!!真是極度急火攻心。

本人原創,首發鐵血軍事,轉載請署原名

本文內容於 2013/1/19 1:22:42 被新天編輯[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6551395_1.html/ ]

轉載請註明出自鐵血tiexue.net, 本貼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6551395_1.html


推薦閱讀:

深度剖析斯諾登事件的影響 (2013-06-18 15:21:04)
悟(深度好文)
虎背熊腰的背部要這樣練才會壯實有力:6個動作深度加強背部肌群
實體經濟就是這樣崩潰的!
殺死感情的七種武器[深度好文]

TAG:三國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