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三十六計全文5

經典三十六計全文5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 抽其勁旅, 待其自敗,而後乘之①,曳其輪也②。 ①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言之。 ②曳其輪也:「語出《易經·既濟》紛。既濟,齡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離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離為火。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濟」。既,已經;濟,成功。本卦初九?《象》辭:「曳其輪,義無咎也。」意為,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好比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勁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會坍塌,於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古人按語說: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樑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樑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這則按語,主要是從軍事部署的角度講的。古代作戰,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橫」,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的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樑柱,這樣一定使它的陣地無法由它自己控制,這時,立即吞併友軍的部隊。這是吞併這一股敵人再去攻擊另一股敵人的首要戰略。 以上的這段按語,反映了封建社會裡,軍閥割據,所謂「友軍」,不過只是暫時的聯合而已,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 不過,從軍事謀略上去理解本計,重點也可以放在對敵軍「頻更共陣」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敵人變換陣容,然後伺機攻其弱點。這種調動敵人的謀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偷梁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的。「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在軍事上,聯合對敵作戰時,反覆變動友軍陣線,藉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制。此計歸於第五套「並戰計」中,本意是乘友軍作戰不利,藉機兼并他的主力為己方所用。此計中包含爾虞我詐、乘機控制別人的權術,所以也往往用於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 秦始皇稱帝,自以為江山一統,是子孫萬代的家業了。但是,他自以為身體還不錯,一直沒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宮庭內,存在兩個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一個是長子扶蘇、蒙恬集團,—個是幼子胡亥、趙高集團。扶蘇恭順好仁,為人正派,在全國有很高的聲譽。泰始皇本意欲立扶蘇為太子,為了鍛煉他,派他到著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幼子胡亥,早被嬌寵壞了,在宦官趙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樂。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秘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秘詔,等待時機。 幾天後,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蕩,所以秘不發喪。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裡。現在,立誰為太子, 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後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呂后殺韓信,歷史眾說紛紜。歷史上的是非功過,不是一下子說得清楚的。這裡並不想作什麼評價,僅用此例,再次說明「偷梁換柱」的計謀,在歷史上也往往發揮政治權術作用。 楚漢相爭,以劉邦大勝,建立漢朝為結局。這時,各異姓王擁兵自重,是對劉氏天下潛在的威脅。翦滅異姓諸王,是劉邦日夜考慮的大事。異姓諸王中,韓信勢力最大。劉邦借口韓信袒護一叛將為由,把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調到京城居住,實際上有點「軟禁」的味道。韓信功高蓋世,忠於劉邦。當年楚漢相爭,戰鬥激烈之時,謀士蒯徹曾建議韓信與劉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韓信拒絕了蒯徹的建議,輔佐劉邦奪得天下。而今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心中怨恨至極。 公元前200年, 劉邦派陳烯為代相,統率邊兵,對付匈奴。韓信私下裡會見陳烯,以自己的遭遇為例,警告陳烯,你雖然擁有重兵,但並不安全,劉邦不會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機會,帶兵反漢,我在京城裡接應你。兩個人秘密地商量好,決定伺機起事。 公元前197年, 陳烯在代郡反漢,自立為代王。劉邦領兵親自聲討陳烯。韓信與陳烯約定,起事後他在京城詐稱奉劉邦密詔,襲擊呂后及太子,兩面夾擊劉邦。可是,韓信的計謀被呂后得知。呂后與丞相陳平設下一計,對付韓信。 呂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陳烯已死,皇上得勝,即將凱旋。韓信聽到這個消息,又沒有見到陳烯派人來聯繫,心中甚為恐慌。一日.丞相陳平親自到韓信家中,謊稱陳烯已死,叛亂已定,皇上已班師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慶賀,請韓信立即進宮。韓信本來心虛,只得與陳平同車進宮。結果被呂后逮捕,囚系在長樂宮之鐘室。半夜時分,韓信被殺。後世稱「未央官斬韓信」。蓋世英名的韓信至死也不知道,陳烯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謊言。陳烯叛亂,是在韓信死了兩年之後才平定的。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①。剛中而應,行險而順② ①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強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 ②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語出《易經·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彖》辟說:「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剛中而應」是說九二以陽爻居於下坎的中信,叫「剛中」,又上應上坤的六五,此為此應。下卦為坎,坎表示險,上卦為坤,坤表示順,故又有「行險而順」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會服從。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治軍,有時採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古人按語說: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統率不服從自己的部隊去打仗,如果你調動不了他們,這時你想用金錢去利誘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正確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製造些錯誤,然後責備別人的過失,藉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揮的人。這種警戒,是從反面去誘導他們:迄就是用強硬而險詐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從。或者說,這就是調遣部將的方法。 對待部下將士,必須恩威並重,剛柔相濟。軍紀不嚴,烏合之眾,哪能取勝?如果只是一味地嚴厲,甚至近於殘酷,也難做到讓將士們心服。所以關心將士,體貼將士,使將士們心中感激敬佩,這才算得上是稱職的指揮官。《孫子兵法》中對此早有名訓:「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這就是強調治軍要嚴。「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強調要關心將士,使他們願意與將帥一同戰死。 指桑罵槐,此計的比喻意義應從兩方面廣為理解。一是要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施加壓力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了降服魯國和宋國,就是運用此計。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魯國畏懼,立即謝罪求和,宋見齊魯聯盟,也只得認輸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損失就使魯、宋兩國臣服。 另外,作為部隊的指揮官,必須做到令行禁止,法令嚴明。否則,指揮不靈,令出不行,士兵一盤散沙,怎能打仗!所以,歷代名將都特別注意軍記嚴明。管理部隊,剛柔相濟,關心和愛護士兵,假決不能有令不從,有禁不止。所以,有時採用「殺雞儆猴」的方法,抓住個別壞典型,從嚴處理,就可以震懾全軍將士。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禳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庄賈作監軍。禳苴與庄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杆和滴漏盤。約定時間一到,禳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可是庄賈遲遲不到,禳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庄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禳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庄賈無所謂,只說什麼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禳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軍重任,卻只戀自已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庄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禳苴的話不以為然。禳苴當著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禳苴即命拿下庄賈。庄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禳苴即令將庄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再敢不遵將令。這時,警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 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庄賈。 禳苴沉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人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官,問道:「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來使嚇得面如土色。禳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禳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春秋時期,吳王闔廬看了大軍事家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非常佩服,立即召見孫武。吳王說:「你的兵法,真是精妙絕倫。你能不能當面給我演示一下,讓我開開眼界呢?」孫武說:「這個不難。您可以隨便找些人來,我馬上操練給您看看。」吳王一聽,好生好奇。隨便找些人來就可操練?吳王存心為難—下孫武,說道: 「我的後宮裡美女多得很, 先生能不能讓她們來操練操練?」孫武一笑說:「行呀!任何人都可以操練。」 於是, 吳王從後宮叫來180名美女。眾美女一到校軍場上,只見旌旗招展,戰鼓排列, 煞是好看。她們嘻嘻哈哈,東瞅西瞧,漫不經心。孫武下令180名美女編成兩隊,並命令吳王的兩個愛姬作為隊長。兩個愛姬哪裡作過帶兵的官兒,只是覺得好笑好玩。好不容易,才把稀稀拉拉、叫叫嚷嚷的美女們排成兩列。 孫武十分耐心地、認真細緻地對這些美女們講解操練要領。交待完畢,命令在校軍場上擺下刑具。然後威嚴地說:「練兵可不是兒戲!你們一定要聽從命令,不得馬馬虎虎,嘻笑打鬧,如果誰違犯軍令,一律按軍法處理!」 美女們以為大家是來做做遊戲的,不想碰見這麼個一臉正經的人!這時,孫武命令擂起戰鼓,開始操練。孫武發令:「全體向右轉!」美女們一個也沒有動,反而轟然大笑。孫武並不生氣,說道:「將軍沒有把動作要領交待清楚,這是我的錯!」於是他又一次詳細講述了動作要領,並問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眾美女齊聲回答:「聽明白了!」 鼓聲再起,孫武發令:「全體向左轉:」美女們還是一個未動,笑得比上次更加厲害了。吳王見此情景,也覺得有趣,心想:你孫武再大的本領,也無法讓這些美女們聽你的調動。 孫武沉下臉來,說道:「動作要領沒有交待清楚,是將軍的過錯,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從命令,就是士兵的過錯了。按軍法,違犯軍令者斬,隊長帶隊不力,應先受罰。來人,將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一聽,慌了手腳,急忙派人對孫武說:「將軍確實善於用兵,軍令嚴明,吳王十分佩服。這次,請放過寡人的兩個愛姬。」孫武回答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吳王既然要我演習兵陣,我一定要按軍法規定操練。」於是,將兩名愛姬斬首示眾,嚇得眾美女魂飛魄散。孫武命令繼續操練。他命令排頭兩名美女繼任隊長。全場雞雀無聲。 鼓聲第三次響起, 眾美女精神集中,處處按規定動作 ,一絲不苟,順利地完成了操練任務。 吳王見孫武斬了自己的愛姬,心中不悅,但仍然佩服孫臏治兵的才能。後來以孫武為將,終使吳國擠進強國之列。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顛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①。靜不露機,雲雪屯也②。 ①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寧可假裝著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假知而去輕舉妄動。 ②靜不露機,雲雷屯也:語出《易經·屯》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並作,環境險惡,為事困難。「屯,難也」。《屯卦》的《彖》辭又說「雲雷,屯。」坎為雨,又為雲,震為雷。這是說,雲行於上,雷動於下,雲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徵,這是屯卦之卦象。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在軍事上,有時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痴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後發制人。這就如同雲勢壓住雷動,且不露機巧一樣,最後一旦爆發攻擊,便出奇不意而獲勝。 古人按語說: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珠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痴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變未發時,靜屯似痴;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痴者勝,假癲者敗。或日:假痴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膿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倘不如意,恐沮軍,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於是舉兵歡呼,聲照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貼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戰略考·宋》) 假痴不癲,重點在—個「假」字。這裡的「假」,意思是偽裝。裝聾作啞,痴痴獃獃,而內心裡卻特別清醒。此計作為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都算高招。 用於政治謀略,就是韜晦之術,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表面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心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專一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段故事,就是個典型的例證。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只是當時力量太弱,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制之下。劉備裝作每日只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對劉備放鬆了警覺。後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制,終於在中國歷史上干出了一番事業。 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雖然自己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但故意不露鋒芒,顯得軟弱可欺,用以麻痹敵人,驕縱敵人,然後伺機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打擊。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藉機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里馬。匈奴的將領們都說東胡欺人太甚,國寶決不能輕易送繪了們。匈奴單于冒頓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嘛。」匈奴的將領們都不服氣,冒頓卻若無其事。東胡見匈奴軟弱可欺, 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 眾將見東胡得寸進尺,個個義憤填膺,冒頓卻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捨不得一個女子與鄰國失和嘛!」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料定匈奴軟弱,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裡。這正是冒頓單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後,東胡看中了與甸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茫荒原,這荒原屬於匈奴的領土。東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贈。匈奴眾將認為冒頓一再忍讓,這荒原又是杳無人煙之地.恐怕只得答應割讓了。誰知冒頓此次突然說道:「千里荒原,杳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匈奴將士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痴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已,所以毫無準備。倉促應戰,哪裡是匈奴的對手。戰爭的結局是東胡被滅,東胡王被殺於亂軍之中。 三國時期,魏國的魏明帝去世,繼位的曹芳年僅八歲,朝政由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執掌,曹爽是宗親貴胄,飛揚拔扈,怎能讓異姓的司馬氏分享權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司馬懿立過赫赫戰功,如今卻大權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現在勢力強大,一時恐怕斗他不過。於是,司馬懿稱病不再上朝,曹爽當然十分高興。他心裡也明白,司馬懿是他當權的唯一潛在對手。一次,他派親信李勝去司馬家探聽虛實. 其實.司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準備,李勝被引到司馬懿的卧室,只見司馬懿病容滿面,頭髮散亂,躺在床上,由兩名侍女服侍。李勝說:「好久沒來拜望,不知您病得這麼嚴重。現在我被命為荊州刺史,特來向您辭行。」司馬懿假裝聽錯了,說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務。」李勝忙說:「是荊州,不是并州:」司馬懿還是裝作聽不明白。這時,兩個侍女給他喂葯,他吞得很艱難,湯水還從口中流出。他裝作有氣無力地說:「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後,請你轉告大將軍,一定要多多照顧我的孩子們。」 李勝回去向曹爽作了彙報,曹爽喜不自勝,說道:「只要這老頭一死,我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過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濟陽城北掃墓,祭祀祖先。曹爽帶著他的三個兄弟和親信等護駕出行。 司馬懿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時機已到。馬上調集家將,召集過去的老部下,迅速佔據了曹氏兵營,然後進宮威逼太后,曆數曹爽罪過,要求廢黜這個奸賊。太后無奈,只得同意。司馬懿又派人佔據了武庫。 等到曹爽聞訊回城,大勢已去。司馬懿以篡逆的罪名,誅殺曹爽一家,終於獨攬大權,曹魏政權實際上已是有名無實。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當也②。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給敵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綻),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後援和前應,最終陷他於死地。 ②遇毒, 位不當也: 語出《易經·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震為雷,是既打雷,又閃電,威嚴得很。又離為陰卦,震為陽卦,是陰陽相濟,剛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並用,嚴明結合,故封名為「噬嗑」,意為咀嚼。本卦六三.《象》辭:「遇毒,位不當也。」本是說,搶臘肉中了毒(古人認為臘肉不新鮮,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為六三陰兌爻於陽位,是位不當。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敵入受我之唆,猶如貪食搶吃,只怪自己見利而受騙,才陷於了死地。 古人按語說: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 須先置梯, 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晉書》——四《苻堅》)。 什麼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誘敵人。如果敵人不肯輕易上鉤,怎麼辦呢?本來,你不給敵人先開個方便之門,它怎麼會進你預先設下的口袋呢?開方便之門,就是事先給敵人安放一個梯子。既不能使它猜疑,也要能讓敵人清楚的看到梯子。只要敵人爬上了梯子,就不怕它不進己方事先設置的圈套。苻堅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萇的上屋抽梯之計,輕易去攻打晉國,大敗於淝水。慕容垂、姚萇的勢力就迅速擴張起來了。 上屋抽梯,有一個典故。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劉琮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裡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嘗嘗看。於是命左右侍從嘗一嘗,剛剛嘗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後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後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麼容易上當的,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後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去梯」之說。《孫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於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秦朝滅亡之後,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到後來,只有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其他諸侯,有的被消滅,有的急忙尋找靠山。趙王歇在鉅鹿之戰中,看到了項羽是個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漢相爭時期,當然投靠了項羽。 劉邦為了削弱項王的力量,命令韓信、張耳率兩萬精兵攻打趙王歇的勢力。趙王歇聽到消息之後,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項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萬人馬,何懼韓信、張耳。 趙王歇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井陘,準備迎敵。韓信、張耳的部隊也向井陘進發,他們在離井陘三十里外安營紮寨,兩軍對峙,一場大戰即將開始。韓信分析了兩邊的兵力,敵軍人數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對方的敵手,如果久拖不決,我軍經不起消耗,經過反覆思考,他定下了一條妙計。他召集將軍們在營中部署。命一將領率兩千精兵到山谷樹林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到我軍與趙軍開戰後,我軍佯敗逃跑,趙軍肯定傾巢出動,追擊我軍。這時,你們迅速殺入敵營,插上我軍的軍旗。他又命令張耳率軍一萬,在綿延河東岸,擺下背水一戰的陣式。自己親率八千人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剛亮,只聽見韓信營中的戰鼓隆隆,韓信親率大軍向井陘殺來:趙軍主帥陳余,早有準備,立即下令出擊。兩軍殺得個昏天黑地。韓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時一聲令下,部隊立即佯裝敗退,並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陳余見韓信敗,大笑道:「區區韓信,怎是我的對手1」他下令追擊,—定要全殲韓信的部隊。韓信帶著敗退的隊伍撤到綿延河邊,與張耳的部隊合為一股。韓信對士兵們進行動員,前邊是滔滔河水,後面是幾十萬追擊的敵軍,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戰,擊潰追兵。」士兵們知道已無退路,個個奮勇爭先,要與趙軍拼個你死我活。韓信、張耳突然率部殺了回來,陳余完全沒有料到,他的部隊認為以多勝少,勝利在握,鬥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韓信故意在路上遺留了大量軍用物資,士兵們你爭我奪,一片混亂。銳不可擋的漢軍奮勇衝進敵陣,只殺得趙軍丟盔棄甲,一派狼籍。正是「兵敗如山例」,陳餘下令馬上收兵回營,準備修整之後,再與漢軍作戰。當他們退到自己大營前面時,只見大營那邊飛過無數箭來,射向趙軍。陳余在慌亂中,才注意到營中已插遍漢軍軍旗。趙軍驚魂未定,營中漢軍已經衝殺出,與韓信、張耳從兩邊夾擊趙軍。張耳—刀將陳余斬干馬下,趙王歇也被漢軍生擒,趙軍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沒。
引用 報告 回復

778854 (北方的狼)

上校

UID: 30836

積分: 22262

帖子: 7121

精華: 18

軍幣: 21256 元

威望: 50 點

魅力: 18 點

註冊: 2007-5-13

失蹤: 0 天

閱讀許可權:100

來自: shanghai

狀態:

頂級榮譽

#2 大 中 小 使用道具 發表於 2008-3-4 00:25 資料 個人空間 短消息 加為好友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①。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② ①借局布勢,力小勢大:句意為藉助某種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兵力弱小但可使陣勢顯出強大的樣子。 ②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語出《易經·漸》卦。漸,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巽上),上卦為巽為木,下卦為艮為山。卦象為木植長於山上,不斷生長,也喻人培養自己的德性,進而影響他人,漸,即漸進。本卦上九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為儀,吉利。」是說鴻雁走到山頭,它的羽毛可用來編織舞具這是吉利之兆。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弱小的部隊通過憑藉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後,自已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象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 古人按語說: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綵貼之,不細察者不易發,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亂真的效果,前邊已作過分析。因為戰場上情況複雜,瞬息萬變,指揮官很容易被假象所惑。所以,善於布置假情況,巧布迷魂陣,虛張聲勢,可以懾服甚至擊敗敵人。 此按語的最後—句,是將此計解釋為:把自己的軍隊布置在盟軍陣地上,以造成強大聲勢懾服敵人。不過,古今戰爭史上,還沒有發現這方面的出色例子。 樹上開花,是指樹上本來沒有開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朵粘在樹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細去看,真假難辯。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自已的力量比較小,卻可以借友軍勢力或借某種因素製造假象,使自己的陣營顯得強大,也就是說,在戰爭中要善於藉助各種因素來為自己壯大聲勢。無人不知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他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劉備起兵之初,與曹操交戰,多次失利。劉表死後,劉備在荊州,勢孤力弱。這時, 曹操領兵南下,直達宛城,劉備荒忙率荊州軍民退守江陵。由於老百姓跟著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當陽,與劉備的部隊打了一仗,劉備敗退,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在亂軍中被衝散了。劉備只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後,阻截追兵。張飛只有二三十個騎兵,怎敵得過曹操的大隊人馬?那張飛臨危不懼,臨陣不慌,頓時心生一計。他命令所率的二二十名騎兵都到樹林子里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後,然後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著丈二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板坡的橋上。追兵趕到,見張飛獨自騎馬橫矛站在橋中,好生奇怪,又看見橋東樹林里塵土飛揚。追擊的曹兵馬上停止前進,以為樹林之中定有伏兵。張飛只帶二三十名騎兵,阻止住了追擊的曹兵,讓劉備和荊州軍民順利撤退,靠的就是這「樹上開花」計。 戰國中期,著名軍事家樂毅率領燕國大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齊國只剩下褸莒和即墨這兩座城了。樂毅乘勝追擊,圍困莒和即墨。齊國拚死抵抗,燕軍久攻不下。 這時,有人在燕王而前說:「樂毅我不是燕國人,當然不會真心為了燕國,不然,兩座城怎麼會久攻不下呢7恐怕他是想自己當齊王吧,」燕昭王倒不懷疑。可是燕昭王去世,繼位的惠王馬上用自己的親信名叫騎劫的大臣去取代樂毅。樂毅知道與己不利,只得逃回趙國老家。 齊國守將是非常有名的軍事家田單,他深知騎劫根本不是將才,雖然燕軍強大,只要計謀得當,一定可以擊敗。 田單首先利用兩國的士兵都具有迷信心理,他要求齊國軍民每天飯前要拿食物到門前空地上祭祀祖先。這樣,成群的烏鴉、麻雀結夥地趕來爭食。域外燕軍一看,覺得奇怪:原來聽說齊國有神師相助,現在真的連飛鳥每天都定時朝拜。弄得人心惶惶,非食害怕。 田單的第二手,是讓騎劫本人上當。田單派人放風,說樂毅過於仁慈,誰也不怕他。如果燕軍割下齊軍俘虜的鼻於,齊人肯定會嚇破膽。騎劫覺得有道理,果然下令歌下俘虜的鼻子,挖了城外齊人的墳墓,這樣殘暴的行為激起了齊國軍民的義憤。 田單的第三手,是派人送信,大誇騎劫治軍的才能,表示原意投降。一邊還派人裝成富戶,帶著財寶偷偷出城投降燕軍。騎劫確信齊國已無作戰能力了,只等田單開城投降吧! 田單最絕的一招是:齊軍人數太少,即使進攻,也難取勝。於是他把城中的一千多頭牛集中起來,在牛角上綁上尖刀,牛身上披上畫有五顏六色、稀奇古怪圖案的紅色衣服,牛尾巴上綁一大把浸了油的麻葦。另外,選了五千名精壯士兵,穿上五色花衣,臉上繪上五顏六色,手持兵器,命他們跟在牛的後面。 這天夜晚,田單命令把牛從新挖的城塘洞中放出,點燃麻葦,牛又驚又燥,直衝燕國軍營。燕軍根本沒有防備,再說,這火牛陣勢,誰也沒有見過,—個個嚇得魂飛天外,哪裡能夠還手。齊軍五干勇士接著衝殺進來,燕軍死傷無數。騎劫也在亂軍中被殺,燕軍一敗塗地。齊軍乘勝追擊,收復七十餘城,使齊國轉危為安。 田單可以算是善於運用各種因素壯大自已聲勢的典範。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①,漸之進也②。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把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之處。 ②漸之進也: 語出《易經·漸》 卦。(漸卦解釋見前計②)本卦《彖》辭:「漸之進也。」意為漸就是漸進的意思。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易經·漸》卦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要循序漸進。 古人按語說: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足須握機;第五乃成功。為主,則並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敗(《隋書》七十《李密》);漢高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侵其勢,至垓下—役,—亡舉之(《史記》卷八《漢高祖》)。 客有多種:暫客、久客、賤客,這些都還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漸漸掌握了主入的機要之處的話,就已經反客為主了。按語中將這個過程分為五步:爭客位,乘隙,插足,握機,成功。概括地講,就是變被動為主動,把主動權慢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來。分成五步,強調循序漸進,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機密,只會把事情搞壞。用在軍事上,就要把別人的軍隊拿過來,控制指揮權。 按語稱此計為「漸進之陰謀」,既是「陰謀」,又必須「漸進」,才能奏效。李淵在奪得天下之前,寫信恭維李密,後來還是把李密消滅了。劉邦在兵力不能與項羽抗衡的時候,很尊敬項羽,鴻門宴上,以屈求伸,對項羽謙卑到了極點。後來他力量擴大,由弱變強,垓下一戰,終於將項羽逼死烏江。 所以古人說,主客之勢常常發生變化,有的變客為主,有的變主為客。關鍵在於要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主動權。 反客為主,用在軍事上,是指在戰爭中,要努力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謀略。盡量想辦法鑽空子,插腳進去,控制它的首腦機關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時機,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計,多是對於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軍的機會,先站穩腳跟,然後步步為營,取而代之。 袁紹和韓馥,應當是一對盟友,當年曾經共同討伐過董卓。後來,袁紹勢力漸漸強大,總想不斷擴張,他屯兵河內,缺少糧草,十分犯愁。老友韓馥知道情況之後,主動派人送去糧草,幫袁紹解決供應困難。袁紹覺得等待別人送糧草,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他聽了謀士逢紀的勸告,決定奪取糧倉冀州。而當時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韓馥,袁紹犯顧不了那麼多了,馬上下手,實施他的錦囊妙計。 他首先繪公孫瓚寫了一封信,建議與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孫瓚早就想找個由頭攻佔冀州,這個建議,正中下懷。他立即下令,準備發兵攻打冀州。 袁紹又暗地派人去見韓馥,說:公孫瓚和袁紹聯合攻打冀州,冀州難以自保。袁紹過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嗎?最近你不是還給他送過糧草嗎?你何不聯合袁紹,對付公孫瓚呢?讓袁紹進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嗎? 韓馥只得邀請袁紹帶兵進入冀州。這位請來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韓馥,實際上他逐漸將自己的部下一個一個似釘子扎進了冀州的要害部位,這時,韓馥清楚地知道,他這個「主」被「客」取而代之了。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隻身逃出冀州去了。 唐朝有個叛將,名字叫僕固懷恩。他煽動吐蕃和回紇兩國聯合出兵,進犯中原。大兵三十萬,一路連戰連捷,直逼涇陽。涇陽的守將是唐朝著名將軍郭子代,他是奉命前來平息叛亂的,這時他只有一萬餘名精兵。面對漫山遍野的敵人,郭子儀知道形勢十分嚴竣。正在這個時候,僕固懷恩病死了。吐蕃和回紇就失去了中間的聯繫和協調的人物。雙方都想爭奪指揮權,矛盾逐漸激化。兩軍各駐一地,互不聯繫往來。吐蕃駐紮東門外,回紇駐紮西門外。郭子儀想到何不乘機分化這兩支軍隊?他在安史之亂時,曾和回紇將領並肩作戰,對付安祿山。這種老關係何不利用一下呢?他秘密派人前往回紇營中轉達郭子儀想與過去並肩作戰的老友敘敘情誼。 回紇都督葯葛羅,也是個重視舊情的人。聽說郭子儀就在涇陽,十分高興。但是,他說:「除非郭老令公親自讓我們見到,我們才會相信。」郭子儀聽到彙報,決定親赴回紇營中,會見葯葛羅,敘敘舊情,並乘機說服他們不要和吐蕃聯合反唐。將士們深怕回紇有詐,不讓郭子儀前去。郭子儀說:「為國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去回紇營中,如果能談得成,這—仗就打不起來了,天下從此太平,有什麼不好?」他拒絕帶衛隊保衛,只帶少數隨從,到回紇營去。葯葛羅見真的是郭子儀來了,非常高興。設宴招待郭子儀,談得十分親熱。酒宿時,郭子儀說道:「大唐、回紇關係很好,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了大功,大唐也沒有虧待你們呀!今天怎麼會和吐蕃聯合進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們與大唐作戰,他們好乘機得利。」葯葛羅憤然說道:「老令公說得有理,我們是被他們騙了!我們願意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雙方馬上立誓聯盟。 吐蕃得到報告,覺得形勢驟變,與己不利,他們連夜準備,拔寨撤兵。郭子儀與回紇合兵追擊,擊敗了吐蕃的十萬大軍。吐蕃大敗,很長一段時期,邊境無事。

推薦閱讀:

交際三十六計
處世三十六計 >> 第六計 恭維計之六
現代版三十六計 太精闢了
我先靜靜地看著你裝嗶~然後我再收拾你/36計-04以逸待勞
良好人際關係的三十六計 - Qzone日誌

TAG:經典 | 三十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