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認為,整個宇宙可能是有意識的

幾個世紀以來,現代科學已經縮小了人類與宇宙其餘部分之間的距離,從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可以看出,一套法則同樣適用於蘋果和軌道衛星,到卡爾·薩根(Carl Sagan)則指出「我們是由恆星製造的。」--我們身體的原子在恆星的核熔爐中鍛造的。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格雷戈里·馬特洛夫(Gregory Matloff)的想法也令人震驚。來自紐約城市技術學院的一位資深物理學家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人類在物質和精神上可能與宇宙的其餘部分一樣。他認為,「原意識場」可以延伸到所有的空間。恆星可能是有意控制自己道路的實體。更直截了當地說,整個宇宙可能是自我意識的。

有意識的宇宙的概念聽起來更像是晚間電視節目,而不是學術期刊。但是「泛心論」在各個領域都有著突出的支持者。紐約大學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David Chalmers是一個支持者。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和因重力和黑洞領域而著稱的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這個理論。

三十年前,彭羅斯(Penrose)用他的理論介紹了一個關鍵元素,他的理論認為,意識源於量子物理學的統計學規則,因為它們適用於大腦神經元之間的微觀空間。

2006年,對活躍恆星的研究和對非正統科學的開放而著稱的德國物理學家伯納德·海斯(Bernard Haisch),將彭羅斯的想法進一步擴大。海斯提出,滲透到所有空間的量子場(所謂的「量子真空」)產生和傳遞意識,然後這些意識隨著能量流過任何足夠複雜的系統而出現。而不僅僅是一個大腦,而是潛在的任何物理結構。有趣的是,馬特洛夫想知道是否有辦法論證這些論據,並把它們進行觀測試驗。

生命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夠根據刺激調整行為。馬特洛夫開始搜尋的天體,竟然表現出這種行為。最近,他在一種名為Paranego的不連續性的恆星運動中研究了一些小小的異常現象。大致來說,較冷的恆星比較熱恆星更快地環繞星系。大多數天文學家將影響歸因於整個星系中恆星和氣雲之間的相互作用。馬特洛夫考慮了一個不同的解釋。他指出,異常現象出現在足夠冷的恆星中,它們的大氣中有分子,這大大增加了它們的化學複雜性。

馬特洛夫進一步指出,有些恆星似乎發射出只能指向一個方向的射流,這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可能導致恆星改變其運動。他想知道這可能是一個故意的過程嗎?有什麼辦法來告訴我們嗎?

如果Paranego的不連續性是由星系內的特定條件引起的,那麼它應該因地而異。但是,如果這是恆星所固有的東西,就像意識一樣,那它應該是一樣的。馬特洛夫稱,來自現有恆星的數據似乎支持後一種觀點。到2018年,由蓋亞太空望遠鏡提供的詳細結果將提供更嚴格的測試。

馬特洛夫對他的同事是否相信他不抱任何幻想,他仍然樂觀:「我們不應該檢查一下嗎?也許我們可以把泛心論從哲學轉移到觀測天體物理上。」

走出心靈的物質

當馬特洛夫看著恆星來驗證泛心論時,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則看向人類。他認為,普遍存在的普遍意識與科學家們對大腦神經起源的理解密切相關。科赫說:「我們擁有意識的唯一主導理論認為,它與複雜性有關,一個系統有能力按照自己的狀態行事,並決定自己的命運。理論上認為,它可以追溯到非常簡單的系統。原則上,一些非生物或有機的純物理系統也可能是有意識的。」

科赫的靈感來自綜合信息理論,是現代神經科學家的熱門話題,它認為意識是由一個系統受先前狀態影響並影響其下一個狀態所決定的。

人類大腦只是這個過程的一個極端例子,科赫解釋說:「我們更複雜,我們有更多的自我意識 ,但其他系統也有意識。」

科赫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積極地進行這些想法的實驗測試。一種方法是研究腦損傷患者,看看他們的信息反應是否與他們意識的生物措施相一致。另一種方法是將兩隻老鼠的大腦連在一起,看到動物的綜合意識如何隨著它們之間流動的信息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根據綜合信息理論,兩者應該合併成一個更大的信息系統。最終,應該有可能用人類進行這種實驗,將他們的大腦連在一起,看看是否出現了新的意識形態。

儘管他們看起來相似,但科赫對馬特洛夫的意識恆星也是半信半疑的。根據他的理論,生物的獨特之處並不是它們活著,而是它們是複雜的物體。雖然太陽比細菌大得多,但從數學角度來說,這也是非常簡單的。科赫認為,一顆恆星可能有一個內部生命,允許它「感覺」,但無論那種感覺是什麼,它遠比作為大腸桿菌的感覺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科赫說:「即使我們不認為有生命的系統也可能有一點意識,這是物理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宇宙可能沒有完全的思想,但它仍然有一個與我們自己密切相關的內部經驗。

參與式宇宙

這給我們帶來了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他的意識與量子力學的聯繫。他認為,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從大腦中的量子事件開始,必然把我們的思想與宇宙聯繫在一起。彭羅斯在他的作品《通往現實之路》中總結了這一點:

「物理學規律產生複雜的系統,這些複雜的系統導致意識,然後產生數學,然後可以以簡明而鼓舞人心的方式編碼產生它的物理學的基本定律。」

已故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認為量子力學奇特的現象是建立在一個更加怪異的真理之上:宇宇宙作為一個整體,處於不確定狀態並進入清晰狀態,實際上被有意識的存在(即我們)所觀察到。

惠勒認為我們都是參與者,他稱之為「參與式人擇原理」,如果他是正確的,宇宙是有意識的,與馬特洛夫相似的是,只有通過意識主義的行為才能真正存在。

很難想像科學家如何將參與式人為原則置於經驗測試之中。沒有恆星要監視,沒有腦子來衡量,了解現實是否取決於意識的存在。即使不能證明,參與式人擇原理也延伸了現代科學的統一議程,強有力地喚起了愛因斯坦所謂的宇宙宗教感覺的連貫感。

愛因斯坦在1930年的「紐約時報」社論中寫道:「在我看來,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喚醒這種感覺,並保持活力。」像馬特洛夫這樣的探險家經常被視為邊緣思想家,但是很難想像這種感覺會比繼續探索我們的人類思想是否只是宇宙大腦的微小組成部分更困難。


推薦閱讀:

地球很遠的地方有第二個太陽嗎?
分段式多級離心泵工作原理
Matlab 簡介
坦克內有空調么?
球坐標系

TAG:物理學 | 物理學家 | 宇宙 | 意識 | 物理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