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個【7月31日】,五個國家,一百年恩怨

本來,今天是想停更一天的。

連續更新了16篇,有點累了。

關鍵是,查了查,歷史上的7月31日,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特別值得一寫的。

但在關電腦的一瞬間,忽然發現,有六件發生在歷史上7月31日,並不算台起眼的大事件,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條不斷的脈絡。這條脈絡,串起了五個國家一百年的恩怨。

這倒有點意思了。

【第一個7月31日】

1894年7月31日

中日平壤戰役爆發

今天講的第一個7月31日,關於中日開戰。

歷史上,這其實是中日的第四次開戰了。

第一次,發生在663年的唐朝,戰爭爆發地還是在朝鮮(百濟和新羅)。白江口一戰的慘敗,讓不自量力的的日本第一次認識到了中國的強大。但他們沒有閉關,反而開始頻頻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這就是日本的長處)

日本人畫的遣唐歷程

第二次,發生在元朝。忽必烈兩征日本,發動的是對日本的「滅國戰」。由於颶風(二戰時日本自殺攻擊的「神風特攻隊「由此得名)的幫忙和蒙古人不熟悉海陸兩棲作戰,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均遭失敗。

還是日本人畫的,元朝艦隊遭遇颶風時的情景。

第三次,是發生在明朝,戰爭地點還是在朝鮮(所以你有時或許可以多少理解,無論北朝鮮還是南朝鮮,談起歷史,都對中日有一股怨氣)。日本當時以豐臣秀吉一統之後的強盛,對陣萬曆皇帝麾下的明軍,大敗。再次開始交好中國。

豐臣秀吉。日本的KOEI公司根據他的事迹,出品了著名的系列遊戲《太閣立志傳》

第四次,就是1894年7月31日打響的「平壤戰役」,依舊是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這一次對陣的,是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和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後的清朝。

沒有什麼懸念,清軍大敗,退回國內,從此喪失對朝鮮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這一敗,連同之後不久的黃海海戰(甲午海戰),中國開始徹底被日本掐住了自己的咽喉。

【第二個7月31日】

1903年7月31日

沈藎被刑部杖斃

9年後的第二個7月31日,和沈藎有關。

估計沒多少人知道沈藎這個人。

他應該是有案可查的,第一個殉職的中國新聞記者。

他的死,就是和第一個7月31日發生的歷史有關。

1894年的平壤戰役,引發中日的」甲午戰爭「。眾所周知,中國慘敗,賠款2億3千萬兩白銀,一蹶不振。北方的俄國乘虛而入,誘惑清政府,準備簽訂《中俄密約》。

密約的內容,就是中俄共同防衛日本,一旦和日本開戰,中國東北所有港口向俄國開放,允許俄國建造鐵路,等等。總而言之,就是俄國不費一槍一彈,拿到在東北的全部權益。

《中俄密約》文本

沈藎當時效力於天津的一家日本人報紙。無論他效力的報社是出於什麼動機,沈藎作為一個中國人,出發點無可爭議。他通過各種辦法,最終把《中俄密約》的內容提前發給了各家媒體。日本的報紙,還專門為此做了一期號外。

媒體曝光,輿論大嘩。強大的壓力,迫使清政府最終放棄簽訂《中俄密約》。慈禧下令一定要找到泄密者。1903年7月19日,沈藎在自己的寓所被捕。

7月31日,沈藎當面斥責政府賣國,慈禧下令將其杖斃。打了4個小時,血肉橫飛,沈藎依然罵不絕口。最終,慈禧下令將他勒死。

沈藎的死,震撼了無數人,包括他的一位叫莫理的英國同行。當然,也不管他是否帶有本國的利益動機,莫理在《泰晤士報》發表了整版文章,詳細介紹了此事,並從此一直呼籲日本應與俄國開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

【第三個7月31日】

1938年7月31日

日軍進攻張鼓峰

張鼓峰戰役中的日軍

35年後的第三個7月31日,主角換成了日本和俄國。

1938年的日本,已不是1904年的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的所向披靡,使得日本的軍國主義野心已經極大膨脹,早已暢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但日本軍部一直有兩種力量的衝突。

陸軍主張北進,即進攻蘇聯,與納粹德國會師莫斯科。海軍主場南下,即對壘美國,奪取東南亞。,

「北進派」瞄準的「實刀石」,是在中國東北,蘇聯人佔據的張鼓峰(原中國領土)。

1938年7月31日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的第一發炮彈,落在了張鼓峰的北坡。日本人動手了。

只是此時的蘇聯,也不是1904年的俄國了。

蘇聯立刻發動強硬反擊。日本軍隊第一次見識到了蘇聯人飛機、坦克和步兵真正的協同作戰,大敗。

張鼓峰戰役中的蘇軍

張鼓峰一戰,讓日本陸軍徹底打消了「北進」去和蘇聯干一仗的念頭。「南進」派開始佔據上風。

於是,該輪到美國登場了。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拉開「太平洋戰爭」大幕

【第四個7月31日】

1950年7月31日

美國決定加入朝鮮戰場

12年後的第四個7月31日,又把朝鮮拉回了歷史的舞台。

1950年的6月底,金日成的北朝鮮軍潮水一般越過了三八線,蘇聯援助的T34坦克一路車輪滾滾,讓李承晚的南朝鮮軍隊望風潰散。

朝鮮戰爭初期,北朝鮮人民軍的T34坦克所向披靡。南朝鮮軍隊的小口徑反坦克炮炮彈,打到坦克上直接彈出去。

眼看,南朝鮮軍隊已經被逼到了釜山,就差被趕下大海了。

於是就在這一個7月3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做了一個重要簽字:批准集結軍事力量去朝鮮作戰,授予軍方發動戰爭的權力。

因為總統羅斯福病逝,副總等杜魯門坐上了總統的位置。是他後來親筆簽署了麥克阿瑟的解職令。

2個月後,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軍,大膽地在仁川登陸,將得意忘形的北朝鮮人民軍一切兩段,開始圍殲。

「仁川登陸」的成功大大膨脹了麥克阿瑟(當然,二戰後期他已經比較膨脹了。對中國動用原子彈也是他提議的),導致了他後面在朝鮮戰場的處處碰壁,最終被杜魯門解職。「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那句名言,即出自他被解職後的退役演說。

北朝鮮從打到南邊的釜山,到被追殺到北邊的鴨綠江邊,也就1個月的時間。

接下來靠誰?

很巧,同樣是1950年的7月31日,這一天,有個人被授予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一級國旗勳章。

這個人的名字,叫彭德懷。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志願軍司令員的最初人選是林彪。林彪不認為能打贏美國人。毛澤東叫彭德懷上,彭德華二話沒說就上了。

【第五個7月31日】

1958年7月31日

赫魯曉夫秘密訪華

8年後的第五個7月31日,主角換成了中國和蘇聯。

這一天,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來到了中國,連夜進了中南海,見到了毛澤東。

但那是一場並不愉快的談話。

赫魯曉夫此行的兩個訴求:建立中蘇聯合艦隊,以及在中國海岸沿岸建立長波電台協助艦隊,都被毛澤東一口拒絕。

蘇聯人認為,海軍你們玩不起也玩不來,索性我們出錢,你們出點人,到時我們來指揮艦隊,為你們的海洋提供保護。

毛澤東怎麼可能答應?

赫魯曉夫最終被勃列日涅夫「政變」給趕下台的

那時的中國,是已經經歷過朝鮮戰爭洗禮的中國了。一方面,借朝鮮戰爭,讓蘇聯看到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干到底的決心,所以更放心地給予大筆的援助。但另一方面,通過朝鮮戰爭,中國人也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其實骨子裡不再像建國初那樣,完全唯「老大哥」馬首是瞻了。

這時的中國,已不是1904年同意簽訂《中俄密約》時的中國。

赫魯曉夫走的時候,毛澤東是去機場送行的。但沒有同車,也沒有搞歡送儀式。

中蘇的矛盾,此時已經埋下。

【第六個7月31日】

1991年7月31日

美蘇決定削減戰略核武器

33年後的第六個7月31日,主角是美國和蘇聯。

這一年,這兩個國家擁有的核武器,隨便哪國動個小指頭,就足以把地球炸平幾百次了。

這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會晤時達成協議,正式簽署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雙方將大規模削減戰略核武器,同時,7年內分階段完成大規模裁軍。

可惜,這個「七年之約」已經失去了意義。

5個月後,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解體。


推薦閱讀:

無訟案例|張某甲、單某甲、穆某甲、李某犯聚眾衝擊國家機關罪一審刑事判決書
為了面子,他竟失去一個國家|文藝犯·銳見
含該成分藥材在歐美全面禁用?居民國家仍在使用!
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美國最怕的是哪個國家?

TAG: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