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們有時總不願意認錯?|指南:如何科學地說對不起

KY作者 / 隋真

編輯 / KY主創們

你在生活中碰到過這樣的人嗎?明明Ta的語言、行為、想法是存在錯誤的,並且你把證據擺在Ta的面前,對方卻依然視而不見、不去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可能會反駁你(「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或者為自己狡辯(「我明明記得應該是……」),或者索性保持沉默。

面對這樣的人,人們往往感到憤怒又不解:為什麼認個錯就那麼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人們不認錯,以及怎樣好好地認錯。

為什麼人們不認錯?

1. 為了避免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指的是,當自我認知和另一種認知/信念發生衝突時,人們會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不適感。比如一個人自詡是個從不撒謊的、高尚的人,但是Ta又撒了謊,於是「我是個高尚的、不撒謊的人」(自我認知)與「我撒謊了」(對行為的認知)發生了衝突,造成了認知失調。

人們傾向於去消除認知失調,這種衝動不受人們的控制。一個人可以選擇改變自我認知、或者改變對行為的認知來消除認知失調。比如撒了謊的人可以將自我認知變為「我是個偶爾會撒謊的人」,或者選擇否認撒謊的行為。許多人會選擇後者,因為意識到自己並不那麼高尚完美是件讓人痛苦的事。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是比較完美化的、認為自己「不應該犯錯」,那麼一旦有人向Ta指出錯誤、威脅到了他們的自我認知,他們就會自動進入防禦模式。而如果承認錯誤會付出的財務、感情、道德風險越高,自我遭受的威脅越大,人們的防禦程度會越高、會更加激烈地拒絕認錯(McKay & McKay, 2013; Tavris & Aronson, 2008)。

2. 虛假記憶成為幫凶

我們的態度和信念可能會扭曲我們的記憶。在過去,人們把大腦比作電腦,認為記憶就像儲存在電腦里的信息一樣,一直放在那裡,只要我們需要回憶,就可以調取相應的細節。但事實上,我們並不能記住每一個細節,我們只能記住一些重要的事(Tavris & Aronson, 2008)。

而當事件過去,我們需要回想時,大腦會依照能提升自我(self-enhancing)的方式對記憶進行加工,將一些細節拼湊在一起,變成一段符合自己觀念的、像模像樣的故事。但這些故事中的片段,可能是當時真實發生的,也可能是道聽途說、甚至憑空捏造的。比如,人們會堅持說自己目睹了一個他們實際上並沒有目睹的社會事件;而被問及性伴侶的數量時,人們給出的數字往往低於實際的數量(McKay & McKay, 2013; Tavris & Aronson, 2008)。

同樣,當人們被指出錯誤時,他們的記憶也可能發生扭曲,會按照更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重新編排這段記憶:可能會歪曲一些細節、或者重構事件的順序、或者索性將一些不利於他們的部分忘卻。這些都是無意識進行的,人們不會意識到是自己有傾向地合成了這段記憶,或者他們的記憶並不夠準確(Tavris & Aronson, 2008)。

3. 我們只相信我們已經相信的

社會心理學家Carol Tavris與Elliot Aronson(2008)認為,人們往往存在一種假設:

(1)那些思想開明、公正的人一定會贊同理性的看法與信念;

(2)我所持有的信念一定是理性的,不然我就不會存在這些信念。

所以,當我們從其他人那裡接受一個新的訊息時,我們會將它們和自己的信念進行比對,把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認為是理性的,而將不符合我們信念的信息認為是錯誤的,並且覺得那些持有不同觀念的人之所以會反對我們,是因為他們存在偏見、不夠理性,而不會意識到是自己的信念出現了錯誤。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爭論中,人們很難放棄自己的立場(Tavris & Aronson, 2008)。

4. 沉沒成本太高昂

沉沒成本指的是由於過去做出的決策造成的、無法被取回或者改變的成本。我們前期投入的沉沒成本越大,我們越傾向於去維護已經做出的決策。因為一旦承認自己之前做出的決策是錯誤的,意味著之前所有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也都成為無效的浪費。比如一位男士已經和女友交往八年,覺得彼此並不合適,但是他卻不想承認他們彼此不適合併且分手,因為他感到自己已經投入了近十年的時間,放棄太可惜(McKay & McKay,2013)。

哪些人不容易認錯?

1. 不相信人格會改變的人

Schumann和Dweck(2014)發現,如果一個人傾向於相信人格是可以改變的,那麼他們更願意承認錯誤、並負擔起自己的責任;而如果一個人相信人格是固定的,他們會更傾向於不承認錯誤。

在一次實驗中,79名參與者先回答一份問卷,問卷上同時有「人格不變」與「人格可變」的陳述,比如「人們無法真的改變自己的人格,有些人就是有好的人格,而有些人則沒有」,或者「誰都可以改變他們的人格」,他們被要求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些陳述,並以此來區分他們是相信「人格不變」還是「人格可變」的人。

接著,參與者們被要求想像兩個場景。一個場景是,他們答應鄰居在對方離開時,給對方的植物澆水,卻因為遺忘而導致植物壞死;另一個場景是,他們的同事發來了郵件,表明有一件很緊急的、私人的事情需要他們幫忙,但是他們卻故意置之不理。

之後,他們做了一份測試,來判斷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會希望通過犯錯來自我學習(「我可以從這件事中獲得自我提升」)、或者學習更好地和受害者建立關係(「我會努力地處理這件事,以此來更好地理解我和鄰居/同事的關係」)。同時,他們被詢問是否願意對受害者認錯,諸如說出「我並沒有提供你所需要的幫助,我這麼對你很不好」。

研究結果顯示,相信人格可以改變的人,越肯定犯錯是學習的契機,也越傾向於對受害者認錯。Schumann和Dweck(2014)得出結論,認為相信「人格可變」的人會相信自己的可塑性,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使自己變得更好,他們將認錯看作是學習的機會,也更珍惜這些機會。

相反,認為「人格不變」的人會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行為會顯示出自己的一些本質,所以如果他們犯了錯、並且對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誤,意味著他們會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

2. 智商高的人更不容易認錯

心理學家Travis Bradberry博士指出,高智商的人更傾向於不去認錯。因為他們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每個人在思考時都或多或少存在思維盲點,比如偏見、或者有想不到的地方,但是聰明的人對自己的智商過於自信和依賴,他們習慣於快速地思考、快速地給出答案,而忽略詳細的思考的過程,也就很難看見其中存在的盲點。

另一方面,由於聰明的人在過去普遍受到讚譽,他們也習慣於自己是對的一方,所以一旦有人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會依照過去的經驗、或者維護自己「我聰明、我是對的」的認知,來反駁對方或者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Bradberry, 2015)。

3. 迴避型依戀的人更不容易認錯

Bartholomew(1998)用「迴避親密」與「焦慮被棄」兩個維度來區分依戀類型。研究發現,焦慮被棄程度較高的人傾向於過度認錯,比如,如果他們的伴侶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心,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犯了錯,所以對方才不肯付出愛。這種自我責備符合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我不夠好,而對方總有一天會離開我。」(Mikulincer & Shaver, 2016)

而迴避親密程度較高的人更少承認自己的錯誤。在形成依戀模式的過程中,他們學會的是依仗自己的能力來自給自足、不要向依戀的對象去尋求支持和安慰,並且習慣性地用防禦性(defensive)態度去面對他人,不斷地否認自己的脆弱和自己糟糕的一面。如果別人要求他們承認錯誤,他們會變得非常惱人(annoyed)。他們會覺得自己的防禦遭到了威脅,因為一旦承認自己會犯錯,就意味著承認自己並不完美、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迴避親密的人會避免去依賴他人、也不希望他人依賴自己(Mikulincer & Shaver, 2016)。

4. 自戀型人格的人更難承認錯誤

自戀型人格的人很難承認錯誤。他們對自己有誇大的自我認知,在他們心中,自己是理想化的、全能的,是不應該犯錯的。當被他人指責時,他們會採用撒謊或者否認的方式去掩蓋自己的問題,用避免認錯來滿足自己虛幻的全能感(Heitler, 2012; McWilliams, 2011)。

但是,為什麼要認錯?

1. 承認錯誤能幫助你從錯誤中學習

如果你選擇否認錯誤,並且將錯誤推給別的人或事,你會錯過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因為你只是關注在把「推卸錯誤」這點上,而沒有去嘗試理解自己為什麼會犯錯,以及思考如何避免進一步犯錯(Berkun, 2011)。

而且,通過向受害者承認錯誤,你獲得了一個機會,能夠與對方開誠布公地對這個錯誤進行討論和對質。這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對方、學習怎麼和他人建立關係,對方也能幫助你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Schumann & Dweck, 2014)。

2. 認錯有助於你獲得他人的信任

如果你勇於認錯,他人會意識到,如果他們把事情交給你,而你即使犯了錯,也能識別出問題,並且會重視真相和與他們的關係,甚於自己「不會犯錯」的完美形象。他們會因此對你更加信任。

另一方面,如果你堅持不承認錯誤,也意味著你可能會尋找其他人、事、物來做你的替罪羊。他人會因此不信任你、擔心:「我是不是會成為你的替罪羊?」人們不會喜歡和一個犯了錯,卻總是把責任推給他們的人相處(Winfrey, 2014)。

3. 幫助他人學會承認錯誤

如果你承認錯誤,你也是以身作則地告訴他人,承認錯誤沒有那麼可怕。如果你是領導者,那麼你的下屬會更勇於去嘗試,也會更敢於對你坦白,因為他們知道你是允許犯錯、而他們也是可以對你承認錯誤的(Llopis, 2015; Winfrey, 2014)。

4. 認錯可能會減少後續的損失

有時承認錯誤,可以平息受害者的憤怒,降低他們對你的傷害。比如調查發現,如果醫生敢於對病人承認自己的錯誤,病人會更少地去起訴他們(Robbennolt, 2009)。

5. 如果你不認錯,錯誤可能會產生更多錯誤

如果你堅持不認錯,你就必須花費更多精力在為自己辯護、和尋找其他原因上,你可能會一直處於為自己戰鬥的、緊張的狀態,充滿壓力。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及時承認錯誤、卻選擇去掩蓋,可能你會在這個錯誤的基礎上,做出更多錯誤的決定和行為,投入更多的成本,反而造成更大的損失(Rhoades, 2016)。

那麼,如何承認錯誤?

1. 嘗試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做錯的事情。

從他人視角反思自己的錯誤,可以幫助你了解對方可能的需求。比如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是對方,在被這樣對待後,你的心情會是什麼樣的?犯錯者的哪些行為可以讓你舒服一些?你會希望犯錯的人做出怎樣的補償?這樣在後續的溝通中,你就知道應該採取哪些方式,提出哪些補償能平息事端甚至獲得諒解(Wax, 2008)。

2. 做個詳細的補償計劃。

承認錯誤、願意負擔責任意味著你需要做好準備,去收拾自己造成的不良局面。因此你需要在承認錯誤的同時,擬訂一個詳細的計劃,清晰地認識到哪裡出了錯,目前的後果是什麼,你可以做什麼來儘可能降低負面的後果,以及你能採取什麼措施,來使得自己在將來不會再犯同一個錯誤(Wax, 2008)。

3. 真誠地道歉

敷衍的道歉很難取得人們的認可。研究道歉的專家Lauren Bloom(2008)指出,一個有效的道歉具有以下幾個要素:

a. 完全地承擔起責任

承認是你自己的錯誤,而不要把錯誤推卸到別人身上,尤其注意的是,不要去責怪你要去道歉的人,即使你確信確實Ta也有錯。另外,不要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或者試圖降低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比如不要說「這件事其實沒那麼嚴重」。如果你的行為確實給對方造成了很大傷害,而如果你試圖輕描淡寫地掩蓋過去,對方會覺得你沒有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重視他們的痛苦。

b. 說明/做出賠償

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做出賠償,不要逃避,即使做出賠償的行為可能會使你不得不放棄一些重要的東西(比如為了幫對方修車而不得不推掉自己的約會)。除了考慮用金錢進行賠償外,也可能需要承諾會付出時間和其他成本來對對方做出彌補。

c. 表示你的感謝/欣賞

當你道歉時,可能對方會認為你來道歉僅僅是為了消除你的罪惡感,而如果你在道歉的同時對對方表達欣賞,對方會認為你來道歉並不只是為了讓自己好受,而是因為你看重Ta,看重和Ta的關係,比如你可以說 「我真的很喜歡你,我很希望你可以繼續地在我身邊」。

因此,一個好的道歉的例子可能是:「這件事我做錯了,我不應該那時候對你說那麼刻薄的話,很抱歉讓你感到那麼難過(完全地承擔責任)。我能做什麼讓你好受一些?(說明/做出賠償)我真的很希望這件事過去後,我們還能是朋友,因為我真的很重視我們兩人之間的友誼(表示你的感謝/欣賞)」。

最後,在說出道歉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去聆聽對方,要給對方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這可能不是一個愉快舒服的過程,但是這非常重要。而且,在聽的過程中,不能只是敷衍地回答或者點頭,否則會讓你的道歉顯得很蒼白,並且有可能會再次冒犯到對方。在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題,比如「你的意思是……」,這樣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對方的需求,也能讓對方覺得你希望能理解Ta。

最近大家對我們有點冷淡,我們也就這樣冷淡的結尾了吧(一臉傲嬌)

以上哦。

References:

Bartholomew, K., & Shaver, P. R.(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relationships, 25-45.

Berkun, S. (2011). How to identify and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Lifehack.

Bloom, L. (2008). The Art of the Apology.Green Angle Media.

Bradberry, T. (2015). Why smart people actso stupid. Linkedin.

Llopis, G. (2015). 4 reasons great leadersadmit their mistakes. Forbes.

Mckay, B., & Mckay, K. (2013). Personalresponsibility 101: Why is it so hard to own up to our mistakes?.Artofmanliness.

McWilliams, N. (2011). Psychoanalytic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in the clinical process. GuilfordPress.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econd Edition: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Guilford Publications.

Robbennolt, J. K. (2009). Apologies andmedical error.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467(2), 376-382.

Rhoades,B. (2016). The power of admitting amistake. Skip Pichard.

Schumann, K., & Dweck, C. S. (2014).Who accep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transgress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Vol. 40(12), 1598–1610.

Tavris, C., & Aronson, E. (2008).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Why we justify foolish beliefs, baddecisions, and hurtful act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Wax, D. (2008). How to admit your mistakes.Lifehack.

Winfrey, S. (2014). Change your life bylearning how to admit you"re wrong. WiseBread.


推薦閱讀:

舊床拆出金銀珠寶事情經過是怎樣的?
科學家如何讓看不見的黑洞現形?
用科學和智慧武裝自己
有哪些曾被蘇聯偽科學坑得很慘的中國科學家?
科學方法

TAG:科學 | 對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