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轉)談子午流注,溯干支淵源

中醫學子午流注理論體系與古代中國天文學理論體系相輔相成,如果脫離了古代中國天文學,中醫學子午流注理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子午流注」學說的大致內容

子午流注理論基礎在五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內經》中就已經奠定。分析「子午流注」學說的內容,追溯干支四柱淵源,可知,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獨特性、科學性決定了中醫學有別於現代醫學的獨特性、科學性,同時也決定了中華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有別於現代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獨特性、科學性。

「子午流注」學說狹義地講,是針灸按時取穴治病的診療理論;廣義地講,是依據人體氣血運行規律與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相互感應原理,來指導養生與診斷治療,比如按照「子午流注」理論根據發病時段判斷發病原因;按照「子午流注」理論選擇服藥時間;按照「子午流注」理論選擇針灸或者按摩時間,等等中醫時辰治療學術理論。在這裡,僅舉針刺按時取穴治療為例。

(一)子午、日月、方位、陰陽,流注的釋義

「子午」,有時辰、月日、時段、陰陽、方位等含義。

「時辰」,是指一日一夜十二個時辰,子時為23:時至1時;午時為上午11時至13時。

「月」,是指用十二支所紀一歲十二個月,子為十一月,是冬至節氣所在,代表一年的冬季;午為五月,是夏至節氣所在,代表一年的夏季。

「日」,是指用干支60一周所紀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每一天。

「陰陽」是指:子、午這兩個數將日夜平分為兩個點,子為夜半,為陰氣到達極點,陽氣開始上升。即子時為陰氣極盛之時,陰氣極盛而生陽氣,故半夜子時也是一陽初生之時;午為日中,為陽氣到達極點,陰氣開始下降,即午時為陽氣極盛之時,陽氣極盛而生陰氣,故午時也是一陰初生之時。

「方位」,是指子時是太陽下中天的時刻----北,午時是太陽上中天的時刻----南。

《靈樞·衛氣行》指出:「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房、昴為緯,虛、張為經。」這裡的「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不是指地平面的經緯,而是指地球的經緯。也就是說一歲的十二月,一日的十二時辰,都是依據將地球赤道大圓等分為十二條經線來劃分的。是以北極為中心,在北極的正上方俯視地球,將整個地球赤道等分為四的東、南、西、北。

「流注」,是流行、輸注的意思。「子午流注」將人體氣血循環比作水在經脈中,隨十二時辰陰氣陽氣消長規律川流不息地灌注。人體各種功能隨之發生周期變化,針刺也應當依氣血衰旺的周期變化規律循經取穴,施以補瀉手法以調理臟腑經絡氣血正常運行,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特殊針法。

(二)十二正經與十二支直接對應

子午流注以經絡學說為主體,特點是以「時」為主,《內經.靈樞.營氣》認為:「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復始,是為天地之紀也……」營氣是營養全身之氣,在內營養五臟六腑,在外潤澤筋骨皮毛。人體營氣由食入的谷氣所化生,運行於經脈之中,按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時辰流行灌注,一日一夜流遍十二正經一周,此為天地之氣運行規律所系。十二正經如同圓環,沒有開端沒有結尾。其開始由胃化生,依次傳入各經,寅(時)流注於肺經、卯(時)流注於大腸經、辰(時)流注於胃經、巳(時)流注於脾經、午(時)流注於心經、未(時)流注於小腸經、申(時)流注於膀胱經、酉(時)流注於腎經、戌(時)流注於心包經、亥(時)流注於三焦經、子(時)流注於膽經、丑(時)流注於肝經(見表1)。

表1 十二支所紀一日十二時辰與十二正經對應表

十二支

17-19

十二經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現代時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9-21

21-23

氣血流行灌注周而復始,象海洋潮汐,有漲有落,流行注入各經都有一定的時間。古人將氣血流注某經比喻為海水漲潮,離開某經比喻為海水退潮。比如,巳時(上午9-11點)是氣血流行灌注到足太陰脾經脈的時段,如果人體的脾部有疾患,就在巳時(上午9-11點)進行治療----針刺或者服藥,相對於其他時段來講則療效要顯著得多。根據發病時段判斷發病原因;按照「子午流注」理論選擇服藥時間;按照「子午流注」理論選擇針灸或者按摩時間,等等治療實踐,也基本上是依據十二正經對應十二支的流注規律。

(三)運用陰陽五行配合五輸穴的取穴方法

子午流注針刺方法,是運用陰陽五行干支配合臟腑,推算經氣流注的盛衰開合,主要選取六十六個穴位,以井、滎、輸、經、合五輸穴為基礎,按時取穴。每條經脈的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均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其流注順序是按照「出、溜、注、入、行」的次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運行。「井」如泉之出,「滎」如細水之流,「輸」如水之注,「經」如水之暢流,「合」如水之匯聚(參見表2《陰經五輸表》、表3《陽經六輸表》。

表2陰經五輸表

五輸配五行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

合(水)

肝(木)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沖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脾(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肺(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腎(水)

湧泉

然谷

太溪

復溜

陰谷

心包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表3陽經六輸表

五輸配五行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膽 (木)

竅陰

俠溪

臨泣

丘墟

陽輔

陽陵泉

小腸(火)

少澤

前谷

後溪

腕骨

陽谷

小海

胃 (土)

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

解溪

足三里

大腸(金)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陰

通谷

束谷

京骨

崑崙

委中

三焦(相火)

關沖

液門

中瀆

陽池

支溝

天井

子午流注的適應範圍非常廣,治療的疾病也很多,傳統醫學各科疾病,常見病、多發病表和現代醫學的某些慢性病,醫源性、葯源性疾病,藥物不良反應等,慢性疲勞和亞健康狀態,反覆發作的頑固性疑難病,急慢性病,急慢性疼痛(頭痛、腰腿痛、關節痛),婦科疾病(月經病、白帶異常、崩漏等),男性疾病,貧血,慢性消化道疾病,老年皮膚瘙癢,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思維渙散,不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小兒厭食,抑鬱症,老年痴呆,面癱,中風後遺症等的保健預防和治療,減肥,美容和康復指導等,子午流注都可發揮其獨到的優勢。

子午流注使用「干支四柱」作為紀時方法。時間是其基本條件,因此必須熟練掌握年、月、日、時的干支六十甲子周期推算。一般針灸學專著中都刊載了推算干支的專用表,也刊載了具體穴位與推算出來的干支所紀年、月、日、時直接對應的專用表。患者來醫治疾病,只須按當時的干支所紀年、月、日、時取穴進行針刺,或者預約針刺的最佳時間即可。子午流注針法主要有納干法、納支法、靈龜八法,其具體內容有關文獻闡述甚詳,篇幅所限不贅。

二、「子午流注」針法、「干支四柱」與陰陽五行

在子午流注針刺方法中,子午代表人體氣血隨時辰變化的盛衰消長過程。比如「納子法「又稱」納支法」,可以既不考慮天干,也不考慮地支,而是將一天分成十二時辰,每一個時辰對應一條經脈,固定不變。其具體分配如下歌:「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清代名醫徐靈胎先生說:「五臟之病與四時之氣相應,故刺穴亦當從時。」意思是五髒髮病與四時之氣相互感應,所以針刺穴位也應當順從四時。因為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之氣周期變化規律是同步的,所以刺灸治療也應該與之同步,這是提高療效的基本原理。換句話說,就是因為十二支所紀的一日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份,是對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準確標紀,人體氣血運行規律與天地之氣運行規律同步,所以「子午流注」學說將十二支與十二正經直接對應。《內經》中天人相應、氣血流注和候氣逢時刺灸、用藥的思想,與子午流注針法的理論基礎是一致的。

在「子午流注」學說中,陰陽五行滲透其基礎理論與實際醫療的方方面面,這一滲透是以十干與陰陽五行息息相通而體現出來的。

「子午流注」學說把「十干」與陰陽五行直接對應,而且分陰、分陽:甲(陽)乙(陰)木、丙(陽)丁(陰)火、戊(陽)己(陰)土、庚(陽)辛(陰)金、壬(陽)癸(陰)水(見表4《天干分類五行表》)。

表4 天干分類五行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午流注」學說認為,甲巳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而且化生後的木火土金水排列順序也分陰陽(見表5《天干化合五行表》),這種陰陽的劃分也體現在干支60一周紀年的陽年、陰年;紀月的陽月陰月;紀日的陽日陰日;紀時的陽時陰時之中。

表5 天干化合五行表

甲巳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子午流注學科還把五臟五腑十經與十天干陰陽五行、五季直接對應見表6 《 五臟五腑十經與十天干陰陽五行、五季直接對應》。

表6 五臟五腑十經與十天干陰陽五行、五季直接對應

臟腑

小腸

大腸

膀胱

三焦

包絡

天干

陰陽

五行

五季

夏秋之交

子午流注學科為什麼必須使用干支六十甲子周期推算年、月、日、時?為什麼要把「十干」與陰陽五行直接對應?為什麼對應甲的「木「與對應己的「土」會合化「火」?干支60一周所紀之年、月、日、時,為什麼還要劃分為陰年陽年、陰月陽月、陰日陽日、陰時陽時?不運用子午流注方法,為什麼也能夠有一定療效?運用子午流注方法,為什麼能夠增強療效?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探究「子午流注」學說究竟從何而來才能找到答案!

三、「子午流注」學說的由來

「子午流注」學說源自何時?說法各有不同。古代學者認為,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刺灸學術思想可以追溯到《內經》以前。

金·閻明廣先生在其所著《子午流注針經》《序》中說:「非得《難》、《素》不傳之妙,孰能至此哉?」如果不是得到了《難經》、《素問》所沒有流傳下來的奧妙醫理,哪一個人(的醫術造詣)能夠達到如此高超的水平呢?

閻先生還在此書卷上《流注經絡井滎圖》中指出:「經氣內干五臟,外應支節,針刺之道,經脈為始。若識經脈,則知行氣部分,脈之長短,血氣多少,行之逆順。祛逐有過,補虛瀉實,則萬舉萬全。」即經氣內聯五臟,外絡肢節,針刺之道,以經脈為始。如果了解經脈,則知道氣血運行部位劃分,各條經脈之長短,血氣之多少,運行之逆順。祛邪扶正有限度,補虛瀉實才能萬無一失。

閻先生在《流注指微針賦》中說:「夫流注者,為刺法之深源,作針術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蓋流者要知經脈之行流也,注者謂十二經脈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括之穴也。夫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夫開者針之必除其病,闔者刺之難愈其疾,可不明茲乎?」[2]即子午流注針法及其學說,是針灸療法的深遠源頭,是操作針術的要領。流是指流行;注,是指注入。「流」要知道經脈的流行走向,「注」是指氣血在十二經脈各自到達本經脈之時,全都有虛實邪正之氣,注入所囊括的穴位。注入時稱為「開」,離開時稱為「闔」。「開」時針刺容易除掉病患,「闔」時針刺難以除掉病患。做醫生必須明白這一點。即按照氣血在經脈流行的開闔時辰合理施治,就能達到祛除疾病的神奇療效。

《靈樞·九針十二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3]即知曉氣血運行規律的,不會有毫髮之差池,不知曉氣血運行規律的,就會象箭扣在弦上,無法及時準確地射出一樣。實施針刺必須掌握氣血運行規律,知曉氣血往來順逆盛衰機制,把握針刺的準確時間。這段話是轉引自古代針灸醫著《小針》,由此可見按時刺灸的思想在《內經》成書以前早已有之。

天體運轉、氣候變化等與經氣運行、氣血盛衰息息相關,與刺灸也密不可分,《素問·八證神明論篇》強調用針刺治療,必須「依據天地之氣運行規律,應與日月星辰運行度數相合。」

「針刺的方法,一定要測候日月星辰盈虧、明晦的變化,還有四時八正之氣變化,天地之氣平和,人氣安定才可以實施針刺。注文解釋說:測候日月,是指候太陽之寒暖,月亮之圓缺。與星辰度數相合,是指應該首先知道二十八宿所劃分的度數與漏刻度數相合。略而言之,常以日加之於宿上,則知人氣在太陽(三陰三陽之太陽),若日行一舍,人氣在三陽與陰分。細而言之,從房至畢十四宿,水漏下五十刻,是半日(六個時辰)之度數;從昴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六個時辰),是一日完整之度數。所以從房宿至畢宿為陽,從昴宿至心宿為陰,陽氣主宰晝,陰氣主宰夜。凡日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也。《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止,氣行亦不止。又說: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於身三周與十分全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四。然日行二十八舍,人氣亦行於身五十周,如此一定要測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者,是指四時正氣八節之風,謹慎地測候八節之風氣靜定,於是才可以刺經脈調虛實。所以歷忌云:八個節氣的前後各五日,不可刺灸,凶。這是指氣未定,故不可灸刺。」[4]

現今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與古代學者的觀點不同,他們認為,「子午流注」按時刺灸思想源於《內經》,而後經《難經》等醫書才逐漸完善。到了隋唐時代,已將氣血運行與干支相配,到了金元時代子午流注針法已創用,到了明代子午流注針法盛行,到了清末民初子午流注針法走向衰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古老而科學的針法得到了新生和發展,當今其應用更廣泛,研究更深入,其科學性、實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

筆者同意以閻明廣先生所代表的,「子午流注」按時刺灸思想「源於《內經》以前」的觀點,認為成書於五千年以前(其思想起碼誕生於六、七千年以前)的《內經》,與干支曆法誕生於六、七千年以前[8][9]是相輔相成的。離開了這一基點,就很難將「子午流注」學說,進而將干支四柱的科學依據比較完整地揭示出來。

四、依據「科學共同體」(以下簡稱「科共體」)基本範式、學究式研究方法分析子午流注所發現的問題

儘管子午流注療效十分顯著,但是其有關理論依據「科共體「範式、學究式研究方法,卻無法解釋清楚這一學說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 一歲的十二個月與一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否相通?

《靈樞·衛氣行》:「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即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一歲的十二個月,一日的十二個時辰,都是同一原理,二者相通在都是根據二十八宿所標示的周天度數劃分出來。

依據「科共體」範式來認識,則根本無法認可以上結論。科共體範式的天文學認為,一歲是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時間是365.2422日;一日是地球自轉一周,時間是24小時,在空間取向上一大一小,何談相通?!

(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的歸屬問題

「木、火、土、金、水」,在遠古曾經被用來作為與一年劃分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直接對應的代名詞,十干也曾用於與這五個季節分成的十個月直接對應的月名[10]11]12]。

其根本原因是十干所分紀的十個月,代表了五大行星一回歸年內相繼出現在北極天空的特定天文星象,以及與之相應的春、夏、長夏、秋、冬五個時節的氣象[13]。如此說來,將「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心包與相火屬水。」與《內經》五臟與四時五行相互感應----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之氣運行同步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針刺領域的具體應用。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記載了,先哲們所描述的四時之氣在地體之上的循行規律:「今以氣候(這裡的「氣候」是指中華傳統科技思想文化所命名的「氣候」)驗之,及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以中分校之,自開封至滄海,每一百里秋氣晚至一日,春氣早發一日。」[14]

這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行而不停的四時之氣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呢?它沒有局限在中華大地上徘徊,而是從南半球運行到北半球來,又從北半球運行到南半球去了。北半球的夏至正是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的春分正是南半球的秋分,不僅足可以證實這一點,而且足可以證實早在古人制訂出二十四節氣曆法時,就已經認識到四時五行同時並存於整個天地之中了。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曆法,是依據古代中國天文學所界定的「天地」這一整體空間背景而制訂的。

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四時主四方」說,是將地球、天球赤道大圓等分為四,加上正中心共五個方位。十干標識著整個天地十個方位,從十干與四時、五行(五季)的關係可以看出,由四方生出五方、八方、十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八方是四方加四維,十方是八方加「上」----北極、「下」----南極,這是對地球全方位所作的劃分。「中央有相對固定的位置而無固定的方向,八方有方向而無固定位置,中央一立便有八方、十方了」[15]。

用「科共體」範式、學究式研究方法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十干出自人的十個手指」,「甲乙本為十位次數之名」次數及序數[16]的理論來解釋,用「科共體」範式的「大氣」「天氣」、「氣候」等話語內涵來分析這些問題,不僅根本無法了解傳統科技思想文化的「四方」,是以天極為中心的二十八宿圓形天道,也是對地球赤道大圓的四等分,而且只會誤將先哲們所測定的「氣候」(春夏秋冬)遷移規律,理解為是中華大地之內的氣候規律,比如,認為二十四節曆法的制訂是依據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由此錯誤地認定「以來自四方的風氣描述四時的氣候特點,這種因四時主四方的觀念不甚科學,但卻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17]更無法弄清楚作為「五種物質元素」的木、火、土、金、水,與「出自人的十個手指」的十天干為什麽要直接對應在一起。

(三)「天干五合」化出的是「氣」還是「有形質的物體」?

「天干五合」的「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是指與十天干各自所代表的特定天文星象,及其位置的相互對應而出現的天地之氣「五行」特徵。「合」在古代漢語中,是「上下嘴唇相併」的意思,「化」是「造化生成」的意思。

只要我們能夠探詢到干支所標識的特定星象,是天空中的「特定星象」導致了天地之中的「特定氣象」(常規與突變),即「天干五合」是指各在一個方位的,「甲」所代表的天體位置與「己」所代表的天體位置,遙相互應而化育出來的是具有「土」屬性的「氣」,而不是「有形質的物體」----土。那麽,「子午流注」按時刺灸、中醫學術理論的指導思想----「人體氣血運行規律與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相參相應」之科學依據----干支四柱所蘊涵的深刻時空背景就會一目了然。

用「科共體」範式的生物、化學原理則無法正確理解「天干五合」的真正內涵。

(四)五臟五腑按五行分類,用中醫學陰陽五行「大之無外,細入無間」,不僅一歲之中有四時之氣,一季、一月、一日、一時、一刻、一分、一剎那之中都有四時之氣的理論來理解是很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人體氣血運行,與整個天地之中永恆運行著的四時之氣息息相通。而干支60一周則是用來標識這時時刻刻的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

既然是與四時、晝夜有關,用「科共體」範式的天文學知識,就會很自然地去地球自轉及其與五大行星一起繞太陽公轉,太陽系繞銀河系公轉的時空背景中,求證干支四柱的客觀性、科學性。比如,《香港中醫藥論壇》(http://www.tcmhk.net/bbs/redirect.php?fid=61&tid=7012&goto=nextnewset)《論中國文字文化》說:「什麼是納甲文化?這是自然科學的總稱術語,它不同與其他國家的文字文化。納是歸納的意思,甲是十天乾的甲為首,就是太陽系十大行星為天干。所謂十大行星,是以地球為基礎的十大行星,這是國際上最早、最完備的自然科學。」

然而干支四柱卻是誕生於與希臘黃道坐標系有著不同著眼點的古代中國天文學赤道坐標系[18],運用希臘黃道坐標系內容來分析,則根本無法找到干支四柱的空間科學依據。加上干支四柱曾經被作為帶有迷信色彩的命相學記時方法----生辰八字,這就不得不令讀者質疑子午流注的科學性。

(五)中醫學所講的「氣」,與干支60一周曆法所標識的「五運六氣」密不可分,與「科共體」所認知的構成物質世界的原子、分子、質子,天體質量等,卻根本對不上號。「氣」理論明顯有別於「科共體」範式的基本物質知識範疇。學術界卻無視這一差異,比如一些論著在介紹天干地支知識時說:公元前2637年,產生了黃道十二宮曆法的首輪,稱為甲子。每一甲子為期限60年,由五個分期構成,每分期為十二年。第77輪開始於1924.2.5日,結束於1984.2.1日。在陽曆中,晝始於子夜11時,每日24小時分別為由2小時組成的12更。

這些論述所解釋的空間物質存在方式是:太陽,半徑為69.6萬公里;質量為1.989×1033克;太陽大氣的化學組成按質量計,氫約佔71﹪,氦約佔26.5﹪,其他元素佔2.5﹪。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水星、金星和火星,同地球比較相似,質量、大小、密度都相差不大。只是水星沒有大氣,金星卻覆蓋著濃密的雲層。它們的密度都比較小。這些行星叫類木行星。此外太陽系的成員中還有2000多顆小行星,主要分部在木星的軌道之間。除了水星和金星,太陽系的行星周圍都有衛星繞它們旋轉。作為行星的衛星比較少,地球只有一個衛星——月球。外行星的衛星比較多,已確認的木星有十三顆衛星。慧星——掃帚星流星體由石塊或鐵塊組成[19]。

首先,將甲子的首輪說成是誕生於黃道十二宮曆法,就是一個天大的謬誤!其次,有關這些天體本身及其作用的知識,與傳統科技思想文化知識則風馬牛無法相及。連傳統科學技術思想文化這一學科的門都沒能進得去,僅憑生搬硬套能夠探得真寶嗎?!自然只會說來說去,也無法說出干支60一周紀年、月、日、時的曆法,與太陽系這一空間的天體,究竟有什麽規律性的內在聯繫。

(六)用易學釋義的八卦符號:少陽、厥陰、陽明、太陰、少陰、太陽來前綴臟腑經絡,其科學內涵是什麽?就更是「科共體」範式、學究式研究無法解答的問題。

(七)人體分為五臟五腑十經,又分為六臟六腑十二經,用中醫學的「經脈如環無端」來理解,不外乎是前者將這一「圓環」用十等分,後者用十二等分。用「科共體」的解剖實物學說來解釋,恐怕僅從劃分的「十」與「十二」不相等而言,就會被認做是隨意「想像的理論」。

(八)不依據子午流注按時辰取穴治療,很多病例的效果也很好,按時辰取穴治療效果就更好,其內在規律是什麽?這種差異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干支所代表的「特定星象」不明確,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也是不可能的。

五、「子午流注」、「干支四柱」、「陰陽五行八卦」與曆日、二十四節氣

正如張其成先生主編的《易學大辭典》所說:「干支的原始意義及排列序位,指生物的生、長、化、收、藏,用以代表萬事萬物產生、發展、壯大、消亡、更生的整個過程。今人認為干支既是數量、矢量、也是具有周期性質的時空生物向量,是一個具有獨立性質的集合系統,蘊涵深刻的時空背景,體現古天文學的相對性和一致性。」[20]但是,干支所蘊涵的深刻時空背景,在希臘黃道坐標系、埃及地平坐標系的相關知識中,卻是永遠也不會找到的!

根據「子午流注」、「干支四柱」與「陰陽五行八卦」密不可分,「陰陽五行八卦」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主要節氣息息相通,有出土實物、文獻記載為證,陰陽五行與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節氣都誕生於羲黃時期[21]。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這兩套曆法、二十四節氣曆法及其與陰陽五行相通的關係,體現出作為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的陰陽五行,是既包容著天,又包容著地的天地之氣五種根本屬性。五時、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則是以天地之氣的根本屬性為基礎,對天地之氣運行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22]。

學術界也有學者認為,干支曆法與現行陰曆、陽曆並不一致,儘管他們知道,「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劃分也是嚴格以節氣為標準的,而不是通常農曆或公曆的年月劃分,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則,使得四柱排列不受曆法變更的影響而保持其準確性,更重要的是以回歸年為紀年標誌,符合四季寒暑變化的節律。」但是,卻無法意識到遠古時代的二十四節氣不是「太陽曆」,而是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的「天地陰陽合曆」(見後文分析)。

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既不與地平坐標系的二十四個方位角直接對應,也不是依據黃道360度劃分出來。如果依據地平坐標系來分析二十四節氣,就會認為二十四節氣曆法所標識的是中華大地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依黃道坐標系來分析二十四節氣,就會局限於太陽系,從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這個小系統中去認識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空間背景恰恰不局限於中華大地和太陽系,而是在囊括了所有能對地體起招引作用的天體所釋放的引力,及其在這引力包容之中的地體自身(也包括地體自身所釋放的引力)。準確地說,與「子午流注」、「干支四柱」、「陰陽五行八卦」息息相通的二十四節氣,其時空背景只能在古代中國天文學的赤道坐標系(渾天系)中才能展示出來。

六、干支四柱的淵源在獨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之中

說到古代中國天文學----渾天系,讀者會覺得它太深奧且距離我們太久遠,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隨著近現代西方天文科學知識的滲入,學術界的很多學者,多是用西方天文科學知識,來解釋古代中國天文科學內容,人為地把這些知識高深化、抽象化、繁瑣化、張冠李戴化了。

比如渾天系中所提到的「天極」、「二十八宿」、「北斗」等,「天極」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北極」與「南極」的兩端向天空直線延伸;「二十八宿」就是與地球赤道相平行的圓形天道;「北斗」,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勺星」----學名「北斗星」。只是在中學課本上,所能夠讀到的有關北斗星知識卻是:「我們所熟悉的北斗七星,現在看起來排列得象勺子的形狀。但是,在十萬年以前和十萬年以後,形狀卻跟現在不一樣,這是因為北斗七星各成員運動的方向、速度不同所造成的。」[23]見圖1

圖1 十萬年前與十萬年後北斗七星圖形的變化圖

大家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有十萬年的壽命,故無法親身經歷北斗七星整體形狀的變更,這些只能從天文數據的測算中得知。而能夠掌握這些測算知識和測算方法的人卻是少數。這樣介紹北斗星,雖然並無過錯,但是從認識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角度而言,則毫不沾邊。中學課本依據現代科學理論所解釋的北斗星,與古代中國天文學所解釋的北斗星,是名稱相同,實際內涵並不相同。就現代科學理論所解釋的北斗星內涵而言,似乎它的變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無多大關係。因此有關北斗星的知識顯得太冷僻、太偏遠,也太缺乏吸引力了。而就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內容來說,北斗星的內涵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卻是相當密切,也是相當直觀和引人入勝的。

中國傳統科學獨特的認知方法與知識內容中的北斗星,是非常容易認知的。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在晴朗的夜空,面朝正北,先找出北極星。如果是春分時節,就朝正東看,象個大勺子一樣的北斗星,其斗柄直指正東;如果是夏至時節,斗柄直指正南;秋分時節,斗柄直指正西;冬至時節,斗柄直指正北;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時節,斗柄分別指向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人們非常熟悉的陰陽五行八卦圖、二十四節氣、用於劃分二十四節氣的代表周天大圓二十八宿,就是與斗柄旋轉所指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見圖2

圖2《斗柄指向八方配先天八卦卦時示意圖》(注意:古代的識圖方法是上南下北。圖中心的圓點代北極,左下方七個圓點代表北斗七星。)

圓圓的天穹就象個大大的錶盤,北極星就象錶盤的軸心,而斗柄就象錶盤上的指針,為人們標示一回歸年的四季更替。觀測北斗徊轉以定四時,就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就是我們所提到的,與中醫學術理論、中國傳統科技思想文化有直接關係的「天文」。

天文就是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天空分布運行的現象。「文」是「紋」字的古寫,意指錯落有致的天上星星圖象。星星圖象就是指某一特定組合形狀的恆星,用假想的線條聯結起來,用某一事物或某一動物的名稱予以命名。比如北斗星,就是因為七顆星之間用假想的線條聯結起來,象個盛飯用的大勺子,故被命名為北斗星。又因為這個大勺子繞北極星做周年旋轉,在一回歸年內,從冬至開始,斗柄由直指正北轉向直指正東、正南、正西,到第二年的冬至,整整徊轉一周天。這就是一回歸年內出現在天上的北斗星,以及北斗星斗柄所指向的星象----二十八宿的圖象。二十八宿是與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組特定組合形狀的恆星。根據這些恆星被命名的「動物」和「事物」所在的方位和運行速度、明晦變化來探索天地自然規律,並制訂出曆法,就是古代中國天文學。

古代中國天文學與西方天文學之間存在的明顯差異,決定了中國傳統科學(包括中醫學)與西方科學(包括現代醫學)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決定了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差異。如果因循以往用現代科學的基本理論,來分析與古代中國天文學息息相通的傳統科學思想文化內容,必然會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探詢中醫學子午流注的科學依據,進而追溯干支四柱的淵源,必須充分注意到古代中國天文學的獨特性,以及由此而決定的中國傳統科技思想文化的獨特性。

干支四柱的淵源不是在希臘黃道坐標系,不是在地平坐標系,而是在赤道坐標系。遺憾的是,科學系統的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理論,尤其是干支曆法所依據的具體天文星象記錄,並沒有完整地以文字為載體系統地保留至今,致使學術界在對古代中國天文科學許多問題的分析,比如對干支曆法科學性的認定等,存在著相當多的困難。這些困難不僅困擾著對古代中國天文學科學性的研究,也同樣阻礙著對中醫學術理論、中華傳統科學文化的研究與探討。如果說在三十年以前,也就是說在1979年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天文學史整理小組開始編寫《中國天文學史》時,《最古老的天文星圖》[24]、「十六根骨笛」[25]還沒有出土、民俗學還沒有整理出「彝族十月曆」,以及其他傳統科學文化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出現,無論是「科共體」還是學究式的研究,說干支四柱的科學依據無法稽考,都是有情可原的。但是隨著這些成果已經面世,如果再墨守成規,用中學西范、中學西化來認識、整理我們的中醫學、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就無法說得過去了!

參考文獻

[1] 北京中醫學院編寫《經絡學說簡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年版

[2]金·閻明廣《子午流注針經》,李鼎,李磊校訂,上海:中醫藥學院出版社,1986:1頁;25頁;27頁

[3] 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室.難經譯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1, 2頁

[4]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上下)[M].上海:商務館,1931,145-146「法天則地,合以天光。注文:謂合日月星辰之行度。」「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注文:候日月者,謂候日之寒溫,月之空滿也。星辰者,謂先知二十八宿之分,應水漏刻者也。略而言之,常以日加之於宿上,則知人氣在太陽,若日行一舍,人氣在三陽與陰分矣,細而言之,從房至畢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從昴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是故從房至畢者為陽,從昴至心者為陰,陽主晝,陰主夜也。凡日行一舍,故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也。《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止,氣行亦爾。又曰: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於身三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然日行二十八舍,人氣亦行於身五十周,與十分身之四。由是故必候日月星辰也。四時八正之氣者,謂四時正氣八節之風,來朝於太一者也。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氣定乃刺之者,謂八節之風氣靜定,乃可以刺經脈調虛實也。故曆忌云:八節前後各五日,不可刺灸,凶。是則謂氣未定,故不可灸刺也。」

[8];[21]蔣南華·光輝燦爛的古代曆法·貴州社會科學·2001.1:79-85

[9]蔣南華·炎黃五帝生活年代考·上、下·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1期;5期

[10]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自然科學史研究(京),1986、97——112

[11]陳久金·天干十日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8:119-127

[12]阿蘇大嶺·關於小涼山彝族十月太陽曆的調查及其初步分析·自然科學史研究(京)·1984、261—265

[13] 張其成·易學大詞典·北京·華夏社、1992:539

[14];[15]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下冊,上海:商務館,1954:338;395:注文

[15]周蓉·干支符號所代表的時空觀·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99.7:43

[16]郭沫若·釋干支·甲骨文字研究·大東書局,1931年

[17]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91-197頁)。

[18] 張建芳·《獨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 2004年2期(12月)《中西文化研究》

[19] 南京大學《天文學詞典》編寫組·天文學詞典·北京:科技社,1989:52;76

[20]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社,1992:555

[22] 《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23]高級中學課本·上·(必修)北京:人民教育社,1995:4

[24]馮時·遠古文明的絕響:記中國最古老的天文星圖·百科知識·1997.4:52

[25]馮時·候氣法勾沉·百科知識·1997·5:48

渾天說引出了宇宙之詞

《文子·自然》:「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屍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二字連用,始見於《莊子·齊物論》曰:「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


推薦閱讀:

【太極拳 淵源考證】
金庸小說武功口訣、經文淵源考
美國50州合眾順序及歷史淵源
米健:略論羅馬萬民法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

TAG:轉載 | 干支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