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文化枝翡翠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玉器之國」的稱號,最早的玉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而作為中國玉器文化的一個種類,翡翠雖僅有較短暫的歷史,但是其輝煌的成就卻足以令其他玉石羨慕。據記載,96歲的宋美齡女士在出席美國國會紀念二戰勝利 50周年的酒會時,手上戴著翡翠馬鞍戒及一對滿綠的翡翠手鐲,胸前別了一枚翡翠胸針,耳朵上的翡翠耳環也格外引人注目。這種美妙絕倫的翠玉,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的魅力。  佛是玉器擺件、把玩、掛件常用的傳統題材,選取的大肚彌勒佛造型,是根據一個叫契比的和尚形象塑造出來的。佛,意譯覺者、知者,覺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彌勒佛在佛教中被稱為未來世佛,有著最慈悲的胸懷,最無邊的法力,幫助世人渡過苦難。「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是世人讚頌彌勒佛的一副千古名對,從中可以體會到鋯石http://www.fsjewel.com/htm/cpzx/ 的一種坦蕩、寬廣和超然的生活態度,這也是人們喜愛佩戴佛像翡翠玉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數千年的玉文化,使翡翠成為吉祥、美好、幸福和安樂的象徵,人們佩戴翡翠、賞玩翡翠、收藏翡翠,已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時尚文化。但是,翡翠文化如何從俗走向雅的問題一直都是現代翡翠產業發展的關鍵,很多人都認為:翡翠與佛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還可以說,翡翠是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  如今有許多人在購買翡翠的時候,都遵從「男戴觀音女戴佛」的原則,而關於它的說法也是各種各樣。其實只要願意,男女老少都可以信奉佛教,沒有性別之分。此外,從佛教的發展歷程上看,無論是佛或觀音,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都是針對所有人的。在所有的鋯石www.bjjstn.com佛教經典中,沒有任何一篇佛經中有過男人信觀音、女人信佛的規定,所以,喜愛翡翠佛像雕件,不需要如此多的顧忌,男女都可以戴佛,也都可以戴觀音。  翡翠佛像的藝術風格,如今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各種文化融會貫通,在民族文化向前發展的進程當中形成了一股獨具特色的風格洪流,創造和傳承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在這種文化藝術中最具典範的當屬翡翠獅子和翡翠蓮花。  佛像雕件與人物雕件在風格上有所不同,佛像雕件通常塑造慈悲莊嚴、豁達超脫的佛家菩薩形象,而人物雕件的造型則以人物的常態真像為準。菩薩形象,有的慈祥莊重,有的金剛怒目;或笑口常開;或超凡脫俗。珠寶界的佛學人士認為,翡翠貴為玉中之王,來自佛國,可以將其塑造鋯石為無聲的佛陀、空道的良師。翡翠自然天成,有光有澤、有形狀、其色不媚不俗,其音不同凡響,正是佛教精神的良好載體。佛像玉件在身可助人修行、養生,可寧心靜氣、護佑平安。最常見的翡翠佛像雕件有彌勒佛、觀音菩薩,有時也可以見到如來佛(釋迦牟尼)和濟公活佛等。而彌勒佛、觀世音是中國人最喜愛、佩戴得最多的佛像。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祈盼人生福順、安寧康泰的心理,希望在遇到困難時能夠逢凶化吉,或者消災避難。在民間,老百姓喜歡笑口常開、大腹便便、滑稽又可親的彌勒佛,人們認為他的形象能使人解脫煩惱、納福納財,對生活充滿樂觀精神。每當看到彌勒佛,就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心靈得到寬鬆和解脫。  人們常說「男戴觀音女戴佛」。為什麼這樣說,卻很少有人去考究。玉文化中的觀音是經過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提煉以佛教中的觀音大士與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融合所形成現在我們如今所見到的女身形態。那麼佛也就是彌勒佛--未來之佛,能帶給人們福祉祥和之氣,以祈盼美好的明天。而男人多戴鋯石 www.gaoshipf.com/zircon/ 觀音,是讓男人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觀音一樣的慈悲與柔和,自然就能夠得到觀音保佑平安如意。女士多戴彌勒佛,是讓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說點是非,多一些寬容,要象彌勒佛一樣肚量廣大,自然能夠得到彌勒佛保佑快樂自在。總的來說,男戴觀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補的意思,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民間的良好祈願,從出發點來說是好的。也許從佛學角度來看,法無定相,佛法無邊,佛和菩薩本來就無性別之分,又如何會分男女佩戴呢?  獅子它原本是佛的坐騎,在佛學中有護法的含義,於是獅子的形象來到了千家萬戶、府衙殿堂。它的造型既威猛又逗人,成為守門去邪、鎮惡護財的象徵。據記載蓮花是佛誕生之處,所以佛常常坐在蓮花之上,世間取蓮——寓意為「高貴之人」、「為官清廉」。在鋯石www.newver.net玉文化中老百姓希望佩戴有蓮花圖案的玉件,能受到佛的關照,比如「連生貴子」,這是佛教與百姓生活巧妙結合的證例。另外,與佛教有關的寶塔、香爐、木魚、念珠等等也給翡翠藝術增添了許多獨特的造型。
推薦閱讀:

[美讀客]在線沙龍第十八期:韓松落:身體里住著一個老靈魂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紅樓里的那些病人們
上聯:雪過霾走霞光飛,下聯怎麼對?
鳳凰衛視關於中國穆斯林的紀錄片
山東的糝湯怎麼製作的,起源於哪裡?

TAG:文化 | 佛學 | 翡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