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年,港劇經歷的大起大落!

文/網路 圖 / 網路

今天社長想跟大家聊聊有關港劇的一切!

港劇的由來

香港電視劇簡稱港劇,最初主要由香港本土兩家電視台—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電視」或者TVB)和亞洲電視(簡稱ATV)拍攝的劇集簡稱。不過如今亞視倒閉,只剩TVB一台獨大,雖然之前有HKTV出品了數部口碑不錯的劇集,但是由於久久拿不到拍照,現在已經不再拍攝,另外由特區政府特批的VIuTV、奇妙電視已經開台,先後播出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詭探》也算是贏得了一些好評!

無線與亞洲電視

港劇早年觀眾群主體為香港本地及廣東地區,80年代開始影響漸廣,開始對全球華人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港劇在內地聲名鵲起始於80年代的《上海灘》《霍元甲》,80年代是港劇的黃金時期,明星雲集。

香港女作家林燕妮撰文形容《上海灘》在內地播放時的狂熱,形象地說「《上海灘》一播,整個上海癱掉了」。其實,哪個城市不如此?當時的香港電視劇也帶動了時尚的走向。馮程程式的麻花辮、旗袍、學生裝成為新時代女性模仿潮流。許文強式的大衣、禮帽、圍巾,以及西裝口袋裡的白手帕,成為男性模仿的潮流。

隨著大牌明星制度瓦解,港劇進入90年代,一些家庭倫理劇、武俠劇如《流氓大亨》、《鹿鼎記》等在內地也掀起了收視高潮。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港劇對內地影響最深刻的十年,它帶來了當時頗為先進的電視劇創作的手法,同時也促成了明星文化的傳播。

90年代中期香港開始拍商戰劇,1999年的《創世紀》達到了香港商戰劇的頂峰。之後亞視的《縱橫四海》以及TVB的《天地豪情》都是這類題材中的翹楚!

許多70、80的內地觀眾第一次接觸到香港電視連續劇,當屬黃日華版的《射鵰英雄傳》,而這個版本的射鵰也是後面所有翻拍之作模仿的範例!

那時候,無論大人小孩都很迷『射鵰』,每晚播出時間,都坐定定的守在電視機前,和當年追看《還珠格格》時的盛況一模一樣。

特殊年代,特殊風潮。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引進電視劇走入觀眾的視野,墨西哥的,巴西的,日本的,美國的,韓國的……拍攝的電視劇也愈加多樣化,無論題材,還是表現手法。而如當初香港電視劇所掀起的那種熱潮,也因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而成為永遠不可企及的歷史片段。

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視劇的武俠記憶

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視工業正和香港的經濟一樣處於黃金時期。那個時代香港的電視劇工業人才濟濟,香港兩大商業電視台亞洲電視和TVB正是旗鼓相當的時期。為了收視兩台均各出法寶,而電視劇便成為爭奪觀眾的最大砝碼。

內地認識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霍元甲》是亞洲電視台的作品,該劇開創了新派歷史人物與功夫相結合的經典作品,以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一生為藍本改編。

《霍元甲》不但在內地興起了一股習武練武的熱潮,也令廣東話歌曲第一次在中國內地廣為流傳。《萬里長城永不倒》至今聽起來仍令大眾熱血沸騰,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操。

該劇也令一批香港電視藝員成為內地舶來偶像,黃元申、米雪、梁小龍、董驃、黎漢持等等,都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除了每到電視播出時萬人空巷,一個大院的人圍坐在一家條件較好的人家中看電視之外,由於沒有彩色電視,全國流行起一種電視屏幕的五色彩紙。雖然在今天看起來非常不科學,但在當年蒙上五色彩紙的電視劇立刻變得有顏色了,成為當時內地電視觀眾的最愛。

而隨著《霍元甲》的成功,香港功夫電視劇成為內地觀眾的最愛,隨後亞洲電視台又推出了《陳真》、《霍東閣》、《再向虎山行》等系列電視劇,依然受到觀眾歡迎,而「密宗拳」也成為當時孩子和年輕人之間最流行的「招式口號」。

就在《霍元甲》餘波未散,仍然在各地方電視台不斷重播時,1984年,一部至今仍被稱為華人電視史上開山巨作的《射鵰英雄傳》迅速在全中國開播。這是香港電視劇值得稱道的一部作品,也成為TVB作為內地觀眾最喜歡的電視劇廠牌的重要因素。

作為被華人地區電視台播放最多次數和出版音像製品最多版本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影響了內地兩代人的價值觀、擇偶觀,成為內地70後一個集體的回憶。

《射鵰英雄傳》影響了兩代人的成長,在那個商業不發達、娛樂只是電視的年代,黃日華、翁美玲曾是大眾集體的夢中情人,在每個人心中恐怕都保留著一份關於《射鵰》的成長日誌。

在上世紀80年代播出了200多部香港電視劇,有80%是以古裝為主。其中至今仍被視為經典的有《十三妹》、《天龍八部》、《絕代雙嬌》、《神鵰俠侶》、《陸小鳳》、《楚留香》、《雪山飛狐》、《俠客行》、《倚天屠龍記》、《八仙過海》、《萍蹤俠影錄》、《鹿鼎記》、《天涯明月刀》、《四大名捕》、《決戰玄武門》、《魔域桃源》等等。

在武俠片轟動一時之時,香港的歷史戲說電視劇也成為另一個重要的題材。其中以亞洲電視製作的由馮寶寶主演的《武則天》,劉永、劉松仁主演的《秦始皇》和劉雪華和伍衛國主演的《少女慈禧》最轟動,將歷史人物躍然於電視,並以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華麗服飾,以及對大眾所熟知的歷史人物的全新演繹作為包裝,令內地觀眾耳目一新。

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歷史正劇的大規模崛起,內地製作的《雍正王朝》、《康熙帝國》等大型歷史正劇在香港轟動一時,無論在歷史細節和場景上面都比香港更加嚴謹。

在此之後香港戲說歷史人物的大型電視劇逐步退出了香港電視劇的舞台。20世紀80年代錄像帶的流行和版權意識的逐步加強,令香港電視劇失去了初期在內地全民轟動的情景。

也許正是這種大環境的隔斷以及內地人生活娛樂方式的逐步豐富起來,香港電視劇早期的黃金記憶才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一個成長情節。雖然這些拍攝於早期的電視劇在今天看來,在拍攝技術和化妝以及場景和清晰度上已經過時,但無可否認,這是內地人對於香港最早的生活記憶,今天一聽到那些經典古裝劇的主題歌響起,依然令人激動不已。

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

在《射鵰英雄傳》之後,香港的現代劇和時裝劇也陸續打開內地市場。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大批香港現代劇出現在內地熒屏上,其中以警匪劇和倫理劇最受歡迎。

出自這個時代而被內地觀眾視為經典的港劇有《獵鷹》、《警花出更》、《流氓大亨》、《火鳳凰》、《義不容情》、《法網柔情》、《大班密令》、《幹探群英》等等。

隨著這些電視劇的熱播,令香港明星成為上世紀80年代內地最受歡迎的明星,他們的海報成為年輕人的時髦裝飾品。

梁朝偉、劉德華、萬梓良、鄭裕玲、劉嘉玲、關禮傑等走紅內地。而演唱這些電視劇的一大批香港歌星也逐步在內地推出磁帶,如梅艷芳、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等等。香港電視劇的大舉播放成為內地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大主流偶像文化的引領者。

香港電視劇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了巔峰。由於20世紀80年代的武俠古裝類電視劇在香港本地的逐步消失,亞洲電視在與TVB的常年鬥爭中已經失勢,宣布電視劇減產;TVB的電視劇又多以本土劇為題材,同時題材多是換湯不換藥,故事雷同,結構老套,加上大批頗有觀眾緣的小生花旦往電影圈發展,而TVB又縮減拍戲的支出,令TVB的香港電視劇對於看了10多年的內地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一些內因、外因的影響,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港劇也起了相當的變化。一方面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變大,渴望通過電視節目鬆弛緊張的神經。因而港劇的整個基調輕鬆了許多。一些具有中產階級感覺而不再煽情的作品受到歡迎,如在香港創造高收視率的《妙手仁心》、《一號皇庭》系列。

對於港劇的招牌菜時裝商戰劇,電視台採取集中投入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無線一年一度的台慶劇,每每大牌薈萃、星光燦爛,短則40集,長過100集,必然成為當年的收視冠軍。其中經典的有《創世紀》、《天地男兒》、《天地豪情》、《孽吻》、《笑看風雲》。

另一方面,電視製作業本身面臨著人才匱乏的窘境,尤其缺少能挑大樑的明星人物。單以無線為例,80年代何其風光,男有周潤發、無線五虎(黃日華、湯鎮業、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女有趙雅芝、劉嘉玲、翁美玲等名旦,如今這些人大多或從影或從商或隱退,只有黃日華還留在無線苦苦支撐。90年代的台柱,如羅嘉良、溫兆倫也很少出現在熒幕上,黎明、郭富城早已另攀高枝,連無線曾力捧的鄭依健、張智霖、古天樂也與電影界打得火熱,把電視劇當作第二選擇。

隨著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各種電視劇陸續在內地播出,以及引進電視劇的限制等因素,香港電視劇曾經統領內地電視劇主流市場風光不在。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時,一大批由香港無線電視元老級金牌監製李添勝監製的TVB金庸新武俠連續劇又一度成為內地電視台的收視冠軍,如《神鵰俠侶》、《鹿鼎記》、《天龍八部》等。並且成功向內地推銷了幾位TVB上世紀90年代的超級明星,如古天樂、陳小春等。當時熱鬧的情況曾經出現了6個衛星台同時播放《天龍八部》的盛況。

21世紀後香港電視劇時代

直到2000年到來時,一部在1999年拍的100集大型商戰題材的億元之作《創世紀》在CCTV8的播出再次引起轟動。由於當時CCTV8延後播出該劇的下半部曾經引起眾多觀眾的不滿情緒,且該劇在湖南台重播依然高居收視第一的好成績,再次為內地的「後港劇」時代帶來了新的驕傲。

而《創世紀》作為一部以純正香港背景為題材的電視劇,成為港劇在內地觀眾心目中新的里程碑。豪華的場景、扣人心弦的故事、靚麗當紅的演員以及前期的轟動宣傳都創造了內地觀眾又一次港劇情結。

而該劇也充分考慮了內地市場的口味,演員陣容算是TVB10年港劇之最,如羅嘉良、陳錦鴻、古天樂、郭可盈、秦沛、汪明荃、郭晉安、陳慧珊、蔡少芬、吳奇隆、郭鋒、邵美琪等等。

為了更好贏得內地市場,以「背靠祖國,放眼全球」的策略,TVB回歸之後,除了將大量的電視劇外景到內地實景拍攝外,還與內地不少發行公司合作拍攝電視劇,如《尋秦記》、《大唐雙龍傳》等等,同時也廣邀內地電視台和媒體出席在香港的活動,以期推銷和擴大香港電視劇在內地的影響。

「後港劇」時代,針對內地各電視台以爭奪收視為主要考核目標的情況,一部成為香港收視最高的電視劇,自然會成為內地電視台的搶手貨。

比如在湖南台播出的《金枝欲孽》和安徽台購買的《鐵血保鏢》,均是由於內地媒體和香港媒體同時刊登了眾多的新聞報道引發了內地電視台的注意。由於《金枝欲孽》在內地的轟動效應,為港劇在內地的播出創造了更好的口碑效應,也令新的一批香港藝員成功打入內地市場。不過由於DVD的先行出版和網路同步下載的流行,港劇已不可能再現當年《射鵰英雄傳》那種一夜轟動的盛況。

但是作為我們集體回憶的一部分,由TVB和CCTV共同製作為迎接回歸10周年的大戲《歲月風雲》再次令人回憶起那些港劇陪伴我們走過的日子,並且在全新合作模式下,以內地的優勢結合香港的優勢,為華人電視劇打造出全新的代表作。

金融危機以後,香港文化產業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電視行業,產量少,成本低,演員素質差,造成電視劇劇情重複、乏味,收視率低下,每年除了年度大戲,其他的收視都很慘淡。直接對香港文化輸出造成很大影響。

隨著內地開放的加深,港劇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港劇已經開始淡出大家視線,這其中外因雖然很多,但是香港電視劇製作方,亞視和TVB的內部管理問題也對其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TVB隨著掌門人的年事漸高,其運作及管理都受到很到影響,近年來TVB發展很不順利,其對香港文化的影響力也隨之減弱,試想一下,沒有管理,沒有規劃,沒有明星,沒有新面孔,沒有影視歌全方位,誰還會單一的在乎一個昔日娛樂大鱷。

但我們依然堅信港劇的美好前景。

兩大招牌

港劇遭非議最多的莫過於倫理劇和武俠劇。

前者被認為胡編亂造、只重商業效果沒有教育意義,後者被指篡改原著。作為看了十幾年港劇的老觀眾,我在這裡倒要為它們說幾句公道話。倫理劇,情真何必在乎戲假。說港劇很假,可凡是戲都是編出來的,從莎士比亞到好萊塢巨片都一樣,否則叫作紀錄片。

有時我們也很佩服無線那幾個編劇、導演,在處理法庭戲、警匪戲時,能夠做到如此精彩,以致於觀眾的注意力完全被劇情牽引。港劇的另一個招牌菜就是古裝武俠劇。畢竟香港有近20年拍攝武俠片的經驗,擁有包括導演、編劇、演員在內的大批專業人才。

社會評價

「小時候在觀眾們對香港的的記憶中,就是有很多高樓,高樓里是住著周潤發和翁美玲的地方。」這是CCTV女主播張泉靈站在TVB錄影棚前進行直播向中國電視觀眾說出的開場白。

的確關於觀眾對於香港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香港電視劇,從1983年第一部香港電視劇《霍元甲》在內地引起轟動,24年來香港電視劇已經與內地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成為我們成長的集體回憶。

在號稱「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視工業才是支撐起整個娛樂圈的基石。通過電視劇一炮而紅的電視藝人成為電影的主角,從700萬人口的香港走向世界,電視台舉辦的各種選美和歌唱比賽造就了名震華人歌壇的天王天后,香港電視劇以自己「香港製造」的品牌作為文化輸出的強勢代表,20多年來一直展現著香港領先於世界華人的最新時尚和潮流,展示了中國人的真善美,也為「東方之珠」增添了無限的美麗和誘惑,使香港這個美麗的中國特區永遠保持著星光耀眼的香味,而20多年來的上千部電視劇更成為內地觀眾與香港觀眾心靈上永遠保持相通的重要橋樑,給我們留下了一段段屬於時代屬於觀眾自己的難忘集體回憶。

「港劇最擅長的是商戰劇,在開頭我已提過。商戰劇最適合創業的人看,特別是女性,女人在這個時代已不是弱者,但女性畢竟比男性脆弱,商戰劇中總會塑造一個白手起家,不怕困難,跌到了勇敢爬起的角色,讓要創業的女性感受創業的艱辛,更傳達一種精神,向任何一個心中有夢沒有成功的人。

小編最喜歡創世紀主題曲里的一句歌詞「信心不斷信念長存,創造晴天兌現宏願」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商戰片在長篇幅的故事中不斷告訴你為夢想奮鬥。

創世紀中的葉容添,為完成無煙城計劃永不停息的奮鬥,奮鬥過才不會後悔。也許香港的商戰片些的還太理想化,沒有內地一些電視劇中揭示某個社會現象,給人警示。香港的愛情劇,他不同於台灣會創造浪漫的故事,一般都是些愛情,給你繁忙的生活增添樂趣,他的故事情節不會向內地《海洋館的約會》拖拉,不會向《流行花園》纏綿,但你依然會記住他的名字《夢想成真》,《錦繡良緣》每個角色都生動有趣。港劇對愛情的刻畫不需要特別的浪漫環境,不需要許下今生的誓言,就能讓你感受到深刻的愛戀《刑偵4》中牽動眾心的武俏君對徐飛,《金枝欲孽》福雅對孫白楊。

不管這樣經典的畢竟少,有時香港的感情戲些的太簡單,不需要太複雜,但也不能過於平淡,再平淡中見真情很難表達的淋漓盡致。

還有一些輕喜劇,《戇夫成龍》告訴你放下執著,《明天不一樣》告訴你只要努力明天有是新的開始,《笑看風雲》用平靜的心態對待事實變遷。

港劇近年來漸漸偏離警匪,寫起現代《烈火雄心》展現消防員大無畏精神,《妙手仁心》展現人生悲歡離合,展現醫生無私奉獻,《天涯俠醫》展現醫病更要醫人,發揚愛心無國界崇高精神。《衝上雲霄》機場戰事人生。

每一個故事又告訴你同一個精神,愛你的工作,讓良好心態去迎合社會給你的磨難。港劇的確可以給心志不成熟的我們去學習如何變的成熟機會,面對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將來。

港劇一大特色在他的主題曲的歌詞,給人感悟頗多如《從不放棄》中的「一天天變更不可以一次次躲避它需不竭的勇敢向夢想高飛何愁面前浪破浪涌個無了期何愁落泊我只要一口氣雷或雨我也傲然經過瀟瀟洒灑向美夢高飛何妨混和淚與汗一笑無皺眉誰歧視我我偏要爭口氣從成敗里冷暖後才知道絲絲點點永記在於心」《全靠我沒有》「你若盼望你便可擁有你沒寄望就連夢都沒有」《義不容情》「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疊影危情》「越逃避越逼近」。

不過近年來,港劇題材也在捉襟見肘,雖然《天與地》等都標新立異,但是好的作品不多。港劇的光輝能否延續,另人擔憂。

最後希望,作為扛起港劇大旗的TVB,能夠繼續帶給觀眾更為深刻而精彩的港劇記憶!


微信ID:港劇辣評社
推薦閱讀:

必須要經歷「坎坷」,才會逐漸富有的命局
漫畫:學醫以後,鬼知道我都經歷了啥
男人結婚前要經歷的10件事
你可能正經歷「圍絕經期」
愛默生:風度就是力量

TAG:經歷 | 港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