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家講壇之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一)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一)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於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那麼,在大清王朝最初的年代裡,在努爾哈赤的瀋陽故宮裡,究竟上演過一幕怎樣的宮廷爭奪,在那些錯綜複雜、血刃相見的仇殺之後,為何清王朝不僅沒有走向分裂,反倒日漸強大呢?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為我們答疑清朝296年的興衰歷史,解惑清朝12位皇帝的人生命運。精彩內容,盡在《百家講壇》!   觀眾通過電話、信件和網上提了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清太祖朝發生了一些家族性的事件,譬如說父殺子、夫殺婦,子殺母,兄殺弟,叔殺侄等等,這些事情有沒有,如果說有,那麼你講過,說努爾哈赤,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這能算人合嗎?所以今天我就想就這個問題講一下清朝初期的宮廷鬥爭。   分三個問題,第一五個女人與五個男人,第二,清初宮廷的五大事件,第三,宮廷鬥爭的歷史經驗。   一,五個女人與五個男人,清朝初期,特別是努爾哈赤時期,同宮廷鬥爭有關的女人有多少,努爾哈赤的妻子到底有多少?搞不清楚,從文獻記載來說,他有十六個妻子,《清史稿·后妃傳》說是有十四個妻子。我們查了一下,實際上根據文獻的記載,他有十六個妻子,這十六個女人,同宮廷鬥爭密切相關的有五位:一,佟佳氏,名哈哈納扎青。佟佳氏是努爾哈赤的原配夫妻,佟佳氏是努爾哈赤的結髮妻子,努爾哈赤他19歲分家,這個時候就和佟佳氏結婚,時間是萬曆五年,1577年。結婚以後就生了一個女兒叫東果格格,後來嫁給開國五大臣之一何和禮,之後就生了長子叫褚英,隨後又生了第二個兒子,叫代善,代善出生的時間是萬曆11年,1583年,比他大哥小3歲。佟佳氏自己沒有捲入宮廷鬥爭,但是他的這兩個兒子完全卷到宮廷鬥爭裡頭了,因為佟佳氏死得早,哪年死的沒有明確記載,估計是在生了代善之後不久就故去了。   二,富察氏,名袞代。富察氏原來結過婚,嫁給努爾哈赤的堂兄叫威准。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叫阿蘭泰珠,老二叫充善,老三叫昂阿拉,生了第三個兒子之後,威准就死了,於是富察氏就嫁給了努爾哈赤。哪年嫁的?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有一條,富察氏袞代生他第三個兒子的時候,是萬曆十三年,嫁給努爾哈赤之後,生了個兒子叫莽古爾泰,是萬曆十五年,所以,推斷她可能是在萬曆十四年嫁給了努爾哈赤。這件事情清朝的所有官書,諱莫如深。富察氏嫁給努爾哈赤之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莽古爾泰,一個叫德格類,還生了一個女兒叫莽古濟格格,這個莽古爾泰和莽古濟格格牽扯到宮廷鬥爭,所以富察氏袞代總共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同努爾哈赤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三、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葉赫那拉氏有一段故事,努爾哈赤起兵之前有一段時間是落難。落難的時候就逃到了葉赫部,葉赫部的貝勒叫楊吉砮看著努爾哈赤這個人不平凡,很器重他,說我有一個小的女兒長大之後可以嫁給你。努爾哈赤說,你有更大的女兒為什麼不把她嫁給我,為什麼把這小女兒嫁給我,他說我告訴你,我這小女兒是非常賢惠,長得又不錯,我把她長大之後嫁給你,努爾哈赤就同意了,後來這個楊吉砮就派了人把努爾哈赤送回了他的老家。這個楊吉砮,後來被明朝的遼東總兵叫李成梁設了一個計,叫「市圈計」給殺了,就是誘使他進行貿易,入了市之後門都關了,完了借茬兒就把楊吉砮殺了。楊吉砮被殺了之後,他這個兒子叫納林布祿,納林布祿和建州一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曾經有九部聯軍打建州,結果九部聯軍戰敗了,他這個頭兒就是布齋,被建州的額亦都給殺了。有的書記載說殺了之後,就把葉赫這貝勒一刀劈成兩半,一半留在建州,留在努爾哈赤那兒,那一半你可以拉回葉赫,所以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楊吉砮死了,他的兒子納林布祿,就把他的這個妹妹送給努爾哈赤出嫁,這年孟古哲哲是14歲,嫁了之後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就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皇太極。又過了十年,就是皇太極10歲的時候,葉赫那拉氏病重,就想要見她的母親,努爾哈赤就派人通知納林布祿說想見她母親,葉赫貝勒不同意,因為兩部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葉赫那拉氏就含著悲痛離開了人世。葉赫那拉氏自己沒有捲入這場宮廷鬥爭,但是她的兒子成為這場宮廷鬥爭的核心人物之一。   四,烏拉那拉氏,阿巴亥。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她的父親是烏拉貝勒滿泰,那個時候有一個習俗,滅了一個部,就要娶這個部的女兒到他這兒來,所以他幾個重要的婚姻,多是政治聯姻。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是12歲,後來生了三個兒子,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阿巴亥和她三個兒子,都捲入了後金的宮廷鬥爭。   五,德因澤,德因澤《清史稿·后妃傳》沒有她的名字,因為她沒有生育兒女,所以也不知道她姓什麼。但是有一件事情,一件非常複雜的宮廷鬥爭直接牽扯到德因澤,德因澤因為在那場宮廷鬥爭當中表現突出,後來就升格了。升了吃飯的時候可以和努爾哈赤同桌吃飯,但是也因為於此,後來因為阿巴亥殉葬的時候,逼著德因澤也殉葬了,就是德因澤最後跟努爾哈赤殉葬了。這五個女人都同清初的宮廷鬥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再說五個男人。五個男人第一是褚英。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剛才我們說了,他的母親是佟佳氏,哈哈納扎青。在這個之前發生了一個事情,就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同胞弟弟舒爾哈齊發生了矛盾和衝突,努爾哈赤對他這個弟弟,就是舒爾哈齊進行了懲罰,他弟弟不服氣,很不高興,就搬了一個地方叫黑扯木。努爾哈赤又很生氣,就把他給軟禁起來了,到萬曆三十九年,就是1611年,舒爾哈齊就死了。明朝人說是被努爾哈赤害死的,所以有一篇文章叫做《清太祖推刃胞弟舒爾哈齊》,「推」,推動的「推」,「刃」就是刀子那「刃」,用刀子推的刃,就是把他弟弟殺了。舒爾哈齊死了之後,舒爾哈齊帶的軍隊、部民進行了重新分配,一部分就分配給他的兒子叫阿敏,另一部分,就其他人分了。舒阿哈齊死的前後,努爾哈赤殺了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舒爾哈齊死了之後,褚英就逐漸長大了,就讓他帶兵,讓他適當的時候主持一部分軍政。   二,代善。代善是褚英的胞弟,比褚英小3歲,褚英死了之後,就讓代善來主持一部分軍政,所以代善也卷到這場宮廷鬥爭裡頭。   三,阿敏。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舒爾哈齊死了之後,阿敏就歸莽古爾泰的母親就是富察氏袞代來撫養,他也卷到這場宮廷鬥爭裡頭。   四,莽古爾泰。就是富察氏袞代生的這個兒子,他也卷到這場鬥爭裡頭。   五,皇太極。因為褚英死了之後,代善是大貝勒,阿敏是二貝勒,莽古爾泰是三貝勒,皇太極是四貝勒,所以這場宮廷鬥爭必然牽扯圍繞這四大貝勒展開,怎麼展開?就是發生了五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第二個問題,清初宮廷的五大事件。清初宮廷鬥爭,就是努爾哈赤位下的宮廷鬥爭,主要的有五個回合,五大事件。   第一,褚英事件。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努爾哈赤剛起兵的時候孩子都小,他主要靠五大臣,叫「開國五大臣」,叫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和扈爾漢,這五大臣可以說是開國的時候是英勇猛將,後金國家的棟樑和重臣。他的兒子逐漸長大了,就出現了四大貝勒,我剛才說了,就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這是他的兒子和侄子,那為什麼這四大貝勒沒有褚英呢?開始努爾哈赤很重視褚英,讓他帶兵打仗,一些重要的軍政事務就由褚英來主持。褚英究竟年輕,不善於處理同五大臣,和他兄弟之間的關係,他們都對他有意見。於是這五大臣和他幾個兄弟分頭地上告,在努爾哈赤面前說他的壞話。努爾哈赤調查了一下,調查果然他是有很多的毛病,努爾哈赤就把他的兵權部分解除了。他就不高興,不高興呢,他就溢於言表,這個時候他應該自審、自查,我到底有什麼問題,趕緊地調整,沒有。後來就把他軟禁起來了,軟禁起來呢,他就焚香禱告,來詛咒五大臣和那幾個兄弟,他說,說父親百年之後,一旦我掌了權我就要殺死他們,並且剝奪他們的財產。這話傳出去了,傳出去以後,五大臣和他幾個兄弟就又到努爾哈赤(面前)告他,圈他的時候是萬曆四十一年,圈了兩年就是萬曆四十三年,就是1615年,努爾哈赤經過兩年多的反覆地考慮,最後下決心要把褚英處死,這個時間就是萬曆四十三年的8月22日。這當然是一件大事情了,但是清朝所有的官書都沒有記載這件事情,就說褚英卒死了,沒有說被努爾哈赤處死了,幾百年一直不知道是努爾哈赤下令處死的。   清朝入關前有一部檔案叫做《無圈點老檔》,就是老滿文寫的檔案,這部檔案在原來皇宮的滿本堂,就是盛滿文的那個庫裡頭保存著,乾隆的時候呢,這個書已經破舊了,重新裱糊,又重抄了幾部,在重抄幾部的時候,就把努爾哈赤下令,把褚英處死的這一段記載叫做刪畫,畫個圈刪掉了,所以後來史書沒有記載這事情,這個重要的滿文檔案後來就輾轉到了台灣。1962年,在台中市霧峰北溝一個故宮博物院的地庫發現了,這個地方我專門去看了一下,我到台中去看了那個地庫。到1969年,把這部書影印了,公諸於世,就是人們可以看了,看到了被圈畫那塊兒就是努爾哈赤下令把長子褚英處死,這件事情才大白於天下。   下面我說第二個事件,就是大妃事件,大妃事件發生在天命五年,就是1620年,這件事情的緣起,就是小福晉德因澤上告,告努爾哈赤,揭發說有一件事情,就是大妃的問題,什麼問題呢?講了四條:第一條說這個大妃經常派人送吃的給大貝勒代善,說代善受而食,接受並且吃了。又派人送給四貝勒皇太極,四貝勒接受了沒有吃,這是一,二,大妃經常派人到大貝勒家來進行往來,是不是有其他的密謀。三,大妃經常在夜裡頭出入後宮,可能到大貝勒家去了。四,在汗這個地方舉行會議或者聚會的時候,大妃是精心打扮,來來往往,而且和大貝勒是眉來眼去,揭發了四條。這四條都很厲害呀,努爾哈赤派人,努爾哈赤派扈爾漢、派額爾德尼等四個大臣調查。調查完了以後回報了,說這個事情屬實,努爾哈赤怎麼處理呀?家醜不可外揚,你殺了兒子也不行,殺了夫人也不行,殺了之後就傳出去了,這種曖昧關係不能外揚,努爾哈赤說,說大妃是竊藏金銀,違反了家規,叫「離棄」,今天話來說叫離婚,這個大妃是誰?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富察氏袞代,另一種說法呢,就是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到現在為止,清史界的學者還是爭論不休。   三,代善事件。代善這人呢,天命五年這一年很背運了,三月份大妃事件牽扯他,九月份事件就直接指向他。代善他這個後妻生了兒子,對他前妻的兒子很不好,前妻有兒子叫碩託很不好,分財產分人口的時候,好的都分給了後妻生的兒子,不好的就分給他前妻生的兒子。所以他前妻這兒子碩託就很不高興,很不高興呢,就有人告發,一個人叫莫洛渾告發,說碩託很不滿意,他準備叛逃,投降明朝,這是當時的大事情了,後來就問代善,代善說好像也有這回事,好像聽說有這回事,這是一。又告發第二件事情,說這個碩託和他父親的那個妾通姦,這當然也是一件大事情了。努爾哈赤這個人還比較明察,就是派人調查,調查第一個問題,先調查通姦的事,調查通姦的事呢,有一個人叫喀勒珠他說有,我知道有,努爾哈赤說再查,他看見了沒有了,你是不是親眼看見的,喀勒珠有點含糊,後來又查,是代善後妻指使這個喀勒珠來揭發這個事的。第二個事就是叛逃,叛逃呢,就問那個所謂的同夥叫莫洛渾夫婦,有這事沒有?莫洛渾夫婦說有,就又審碩託,碩託是一口咬定,絕無此事,純系捏造,這事情不能結案,就先把碩託給關起來,關起來這時候代善就提出來,代善說,說我這個兒子犯了這麼大的罪,要殺了他,一定要殺了他。努爾哈赤說不行,第一這事情沒調查清楚,第二就是調查清楚了,他是你的親生兒子,怎麼能你提出來讓我殺呢?說不可以,代善連續三次、四次、五次提出要殺這個兒子,努爾哈赤還是不同意。不同意後來這個事情調查清楚了,就是所謂通姦的事情沒有,因為在場的有好幾個婦女,好幾對都在場,都證明沒有這件事情,所謂叛逃這個事情也不能證實,他自己又不承認,所以努爾哈赤下令把碩託釋放。釋放以後代善還不高興,代善提出來,說我要親自把我前妻這個兒子殺了,努爾哈赤這時候就火了,說碩託雖然是你前妻的兒子,究竟是你親生的兒子,兩件事情都不能得到證實,你還要親手殺了他,那怎麼可以呀?像你這樣心胸狹窄的人,怎麼可以做一國之君呢?你說你都是因為聽了你後妻挑撥離間的話,才做出這麼愚蠢的糊塗的事情,就痛斥了代善一番,代善呢,覺得在兄弟面前在父親面前都沒有面子,不久代善親手把他那後妻殺了。   第四,阿巴亥事件。就是努爾哈赤病重之後,就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7月病重,病重之後呢,他就離開瀋陽,這時候他宮殿在瀋陽,離開瀋陽要到一個湯泉去洗浴。那時候認為湯泉可以消毒,結果呢,又是夏天,瘡就化膿發炎病重,努爾哈赤趕緊招大妃去,到湯泉去,大妃急急忙忙就去。在路上,到一個叫做叆雞堡的地方,離瀋陽四十里地,努爾哈赤就死了。死了之後,這個時候大貝勒是代善,二貝勒是阿敏,三貝勒是莽古爾泰,四貝勒是皇太極,皇太極和幾個兄弟就說,說父汗生前有言,說他很喜歡你,你對他也很好,讓你到陰間去陪侍著父親,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就說,說我12歲嫁給先帝已經25年了,這一年她37歲,我還有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多爾袞才15歲,多鐸還小,多鐸8歲,而且多鐸身體還不好,我怎麼忍心離開我三個兒子呢?(皇太極)後來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就逼迫著大妃阿巴亥殉葬了。   第五,就是阿敏和莽古爾泰事件。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後來就修理了他這個二貝勒阿敏,和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到天命六年,莽古爾泰歷史記了,四個字,「以暴疾卒」,就是暴病死了,有一種說法是被皇太極害死了,同樣阿敏也是被皇太極修理死了,這就是清朝初期宮廷鬥爭的五大事件。   這五大事件背後隱藏著什麼的複雜的局面又應當吸取一些什麼樣的歷史教訓。   現在講第三個問題,就是清宮鬥爭的歷史經驗,很多人問我,說你說努爾哈赤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天合,主要指天時;地合,主要指地利;己合呢,我說主要指心理和生理的平衡;那人合呢,你說努爾哈赤人合,這麼複雜的宮廷鬥爭,父親把兒子殺了,丈夫把妻子殺了,兒子把母親殺了,弟弟把哥哥殺了,叔叔又把侄子殺了,怎麼還能算人合呀?這是一幅非常殘酷的、非常黑暗的歷史畫面,你怎麼還說是人合呀?我分五個問題來說。   第一,鬥爭實現人合。這個「合」字什麼意思,人合的「合」字什麼意思,「合」字與「分」字是相對的。「合」主要有兩重意思:一就是和合、協合,《詩經·小雅·常棣》說妻子和合,如鼓瑟琴,就講和合;第二重意思,是聚合,整合,《左傳》記載說「宋襄公欲合諸侯」,《論語·憲問》也說,說「桓公九合諸侯」,就講了聚合和整合。凡是人和事,都是處在一個對立統一當中,統一的時候,這個合就是和合、協合,矛盾的時候就通過鬥爭來整合,整合之後,為了實現和合。   舉一個例子,譬如說褚英事件。看起來是很殘酷的,也的確是很殘酷的,但是努爾哈赤把褚英殺了,把褚英的財產、牲口、人口、財富分給其他的兄弟們。這個事情之後,努爾哈赤的集團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就是褚英事件之後建立了八旗制度,接著就建立了後金政權,這是建州事業一個大的飛躍。天命五年,就是1620年連著發生兩個大的事情:第一,三月份就是大妃事件;第二,九月份就是代善事件,這當然都是大事件了。但是這個事件之後,八旗貴族之間重新進行了整合,產生了一股力量,第二年就是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著軍隊打到了遼河流域,先攻佔瀋陽,接著攻佔遼陽,明朝在遼東地區二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有人提一個問題,就是說,滿洲為什麼能夠興起,清朝為什麼能夠迅速崛起,而且入主中原,定都燕京?我說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他這個領導集團,是不斷地整合,不斷地加強自己內部的團結,大家注意,就是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死後,兩次大的權力交替,他們內部小的摩擦鬥爭都有,但是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如果出現大的分裂,清朝就不可能入主中原,也不可能定都北京。   第二,激活內原動力。我解釋一下,內是內部,原動力,就是清朝要崛起,滿洲要興起,它內部要有一個活躍的一個動力,內部活躍了,動力強了,就帶動了整個力量發展。清朝之所以崛起,能夠統一中國,滿洲之所以興起,能夠入主中原,其中一個原因呢,就是它不斷地激活內部的原有的動力,它整個八旗軍隊要有動力,八旗動力的基礎,它是內部要有動力,特別它是四大貝勒,後來是八大貝勒,這個之間的內部的原活動力,要不停地激活,使它永遠保持朝氣,永遠生氣勃勃。怎麼得到的?原因之一,就是宮廷鬥爭的結果。褚英事件對它內部的活力是一次激發,大妃事件是它內部活力一次激發,代善事件又是它內部活力的一次激發,阿巴亥事件是它內部力量重新整合,又激發它內部的活力,就是事物的發展,就是它內部的核心的力量要不停地更新,不停地激活,才有可能帶動整個的八旗軍隊,帶領整個的滿洲蒙古和東北的漢人,形成一個強大的力量,來對付當時的明朝,以及後來的李自成的軍隊,並且取得勝利。   第三,優勝劣汰。當時他怎麼來優勝劣汰,他沒有競選,就是通過宮廷鬥爭來實現優勝劣汰。第一個回合,就是褚英事件,褚英被淘汰了。第二個回合大妃事件,莽古爾泰受到沉重打擊。第三個回合就是代善事件,代善在這個事件裡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威信掃地,你還能跟其他兄弟再來競爭那大位嗎?不可能了。第四個回合就是阿巴亥事件,結果大妃阿巴亥殉葬了,她的那三個兒子失去了母親的呵護,多爾袞和多鐸本來有繼承大位的可能,在這件事情之後,就沒有可能了。到最後就剩了一個就是皇太極,皇太極通過二十年,從褚英的事情發生,到莽古爾泰的事情的結束,前後二十年的時間,不停地選擇,最後選擇了皇太極。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改元「天聰」,進一步鞏固並且發展了努爾哈赤的事業,為後來的順治和多爾袞遷都北京,統一中原奠下了基礎。   第四,同明後期比。大家知道,明朝後期發生了三個大的案子,宮廷裡頭,一個叫做梃擊案,一個叫做紅丸案,一個叫做移宮案,這三個案子都是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但是明朝,你這三個案子的皇位繼承有一條不能改變,就是嫡長制不能改變。清朝的宮廷鬥爭,它不是圍繞嫡長制,是圍繞選優,結果選優,明朝的宮廷鬥爭不是選優,是維護嫡長制,所以越鬥爭,統治階級的內部越削弱,統治核心統治集團,最高層是越削弱。相反,努爾哈赤時期,宮廷鬥爭每鬥爭一次統治集團的核心就是凝固一次,加強一次。   第五,同清後期比。清朝後期,中期以後吧,它皇位繼承製度做了很大的變化,雍正提出秘密立儲,皇帝一個人決定寫個諭旨,拿個盒封起來擱到正大光明匾後頭,到慈禧就更改了,是太后懿旨誰做皇帝,沒有競爭,不是選優啊,特別是慈禧不是選優,是任人唯親,選光緒,他是我的侄子,又是我的外甥,她是這個標準,不是通過鬥爭優勝劣汰。所以,清朝中期之後,其他問題咱們不說,就是皇帝的選擇上,沒有優勝劣汰,所以,它的勢力越來越弱,必然逐漸走向衰敗,原因很多,這是原因之一。所以,總體來我們看,清朝太祖時期的宮廷鬥爭,我舉了這幾個回合,幾個重大的事件,可以看出來,這些鬥爭有殘酷一面,有黑暗的一面,但是也有積極一面,就是通過這些宮廷的鬥爭,再加上戰場上的政治上的鬥爭相配合,使得後金統治集團,使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統治集團內部不斷地整合,不斷地激發活力,不斷地選優劣汰,不斷地強大自己的勢力,最後,到了順治的時候,清軍入關,定鼎北京,統一中原。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講稿(蒙曼)《武則天》27小寶興衰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一部)(二十)乾清三悲
【百家講壇】 大隋風雲下部(五)千秋運河
【百家講壇】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二十九)臨終託孤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三部)07誠親王府

TAG: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