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為什麼貧窮(四)

你為什麼貧窮(四) 你的前途-生活簡單就是幸福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鳥為什麼要為食亡 ?就因為它有一個肚子,不吃就只有餓死,餓死也是死,說來說去,都怪肚子。

  人也一樣,想想人為什麼而整日奔波?還不是因為要吃飯。

  人不比鳥活得痛快,鳥被關在籠子里就有很多人同情它,人呢?何嘗又不是在籠子里生活!一個計程車司機,你以為他願意整日的蜷在幾尺寬的車箱里,重複著幾個簡單的動作,剎車、油門、離合,兩隻腳的活動範圍就這三點,要是身上再箍個安全帶,你說哪個鳥兒受得了這種關?可人就受下來了。

  別以為白領的狀況就比他好。人活天地間,就這幾十年,可我們這幾十年又有多少時間是在天地間痛痛快快活的?七歲關進教室,二十歲關進辦公室,一關就是幾十年,退了休還可以放幾年敞,可惜你也跑不動了,然後是在病床上躺幾年,最後到骨灰盒裡安息。

  人有什麼意思!你這也叫活過?!

  許多鼓勵人發財的書,我懷疑是居心叵測。人窮的時候就想拚命掙錢,掙了錢就拚命吃肉,吃胖了又拚命減肥。你就不能少吃點?

  發財其實就是一個折騰的過程,吃不飽要折騰,吃飽了還是要折騰,吃得太飽更要折騰。其實,就生存的基本需求來說,你並不需要那麼多。吃得太多不僅對身體有害,從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純粹是浪費資源。別以為中東和平與你無關,如果大家都不走路了,都不騎車了,都不坐公交了,都把私家車當成奮鬥目標了,出門就要坐飛機了,那石油不緊缺才怪,中東不多事才怪。

  世界如此動蕩,要叫富人負責。

  拚命地追求財富,實際上是對自身的戕害,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錢夠花就行了,可問題是到底多少才是夠了?

  當你還沒有一個銀行戶頭時,你的理想是除了吃飯,能稍有節餘,好買一套時裝或幾本好書;後來你終於有了存款,又希望達到4位數、5位數、6位數,最好無限;有了彩電、冰箱,你還想有汽車、股票,還想當個法人代表。你其實心裡很清楚,錢再多也永遠不夠,你會永遠感到窘迫,感到壓力巨大。

  不是錢真的太少,而是慾望永無止境!慾望就象傳說中的紅舞鞋,一旦套上,你就被它緊緊攫住,狂舞不止,直到生命耗盡。人生無限,慾望無限,在一個物質的世界,要支撐這些昂貴的慾望,你就得拚命掙錢,結果你就成了錢的奴隸,讓另一些簡單的慾望反而無處生根。對於生命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或許只有當你年老了,垂暮了,快要告別人世了,你心如和風,拂過一生的回憶,才知道什麼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嚴格說來,「夠了」以外就是多餘,你為這些多餘的東西拚命奔波,你對世界的美麗熟視無睹,你錯過了愛,錯過了能讓你心靈豐滿的機會,你就是與生命為敵,與幸福為敵,你就是對自己犯罪。

  生活簡單就是幸福,慾望少一些,自由多一些,過自己的生活,不要和人去比!

  

  人窮的時候就想拚命掙錢,掙了錢就拚命吃肉,吃胖了又拚命減肥。發財其實就是一個折騰的過程,吃不飽要折騰,吃飽了還是要折騰,吃得太飽更要折騰。

  

你的前途-富人階層在興起

十年前,人們對於富豪的印象還是膽子大,文化低,除了錢一無所有。典型的形象是,一大肚中年男人,噴著酒氣,一手挽小蜜,一手握手機,指著一名牌:「十萬算什麼?給我裝上!」

那實在是個漫畫形象!醜陋!

現在不同了,富人作為一個階層,已經成了社會主流的一部分,引領著風氣和時尚,吸引更多的關注,贏得更多的尊敬,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2001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中國大陸100首富榜,入選的100位超級富豪,平均年齡為45歲,40歲以上的男人有64位。最年輕的30歲,最年長的71歲。他們中有6人是留學歸國創業的,66人具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前5大富豪中,3名是大學畢業,一人是MBA,一人是博士。未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只有19人。100人中,只有7名婦女,而且其中一人是以與丈夫共同擁有的資產入榜的。

中國已經出現一個新興的富人階層,他們的總體形象可以大致劃定為是一群有文化的中年男人。

以最近幾年形成的龐大而穩定的知識精英階層為例,就可以看出這些財富人物的社會影響力。他們已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生存狀態,並且向更廣闊的人群輻射。

  「清晨爽凈的陽光,毫無阻擋地穿透寬大的落地玻璃窗,流泄進400平方米的複式住宅中。窗外被照管得很好的草坪,與周圍奢侈的空曠,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高尚社區。此時的聯想控股集團總裁柳傳志,像平時一樣開著自己的賓士車,從萬泉新新家園小區駛出。穿過中關村忙碌的街區,到聯想控股集團上班。據說在這個社區里,柳傳志擁有的住宅不只一套。」一位記者向我們這樣描述。

號稱CEO官邸的萬泉新新家園,至少有幾十位高新技術企業界總經理級人物。比如,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神州數碼總裁郭為,新浪網原CEO王志東,新浪網總工程師嚴援朝,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馬雪征,瑞星總裁劉旭,原恆基偉業副總裁孫淘然……萬泉新新家園只是一個縮影。在中關村,已經悄然形成不少這樣的高尚社區。

經過二十年錘鍊的中關村,成就了聯想、方正、同方、紫光、青鳥、新浪、用友等產業巨頭的同時,也沉澱與積累出一個獨特的知本家階層。擁有高學歷,憑藉知識闖蕩天下,創造了巨大財富,過上了獨特的高尚生活。

心營造的居家空間,回歸自然的生活品味。所謂生活質量,就是意味著碎石小徑,孩子們的遊戲空間,永遠開放的鮮切花,以及到接待外國人的小型醫院看病,那裡的挂號費是400元以上。

顯然新一代富人已經逐漸在糾正著人們心目中暴發戶的印象,讓富人這個詞越來越有褒義色彩。

他們不僅在財富觀念上引領潮流,而且在人生觀、價值觀上展現亮點。他們普遍過著正規與保守的家庭生活。「工作與社會交往中經歷了這麼多,我現在越來越平靜地看待生活,最本質的情感才是我最需要的。」當今社會上極大的道德寬容度,對他們來說根本沒什麼意義。所受的高等教育與生存工作環境,保證了他們始終能在較高的道德底線之上行事。他們大多數人從不吸煙,不喝酒,不去渲泄氣息的酒吧。

「北京2001年發展報告」說,中國已經有150萬百萬富翁,北京人數最多。這個推算是以擁有轎車的民眾比例推算的。150萬人中,有66%的富翁資產是房地產。

中國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百萬富翁群,雖然這個階層的形成是個漸進的過程,但在新世紀的第一年,圍繞他們形成的許多規範開始從模糊變得清晰起來。

這些人,是推動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有人說,中國內地需要2000萬個百萬富翁。如果達到這個數字,很多的消費形態因之改變,很多的技術成果會得以產業化。因為中國存在著獨特的2000萬現象。任何階層如果達到2000萬這個臨界數字,他們形成的購買力就可以使一大類商品有足夠的市場與商機。

因為有了這些人,中關村地區的大商場,就很少會像其他城區的商場那樣狂打折。因為有了這些人,就有台灣、加拿大及香港地區的投資商,期待著在中關村建立高尚醫院。因為有了這些人, 凡是蓋在中關村周邊地區的房子,都跟不要錢似的好賣。他們在中關村的工作與生活,已經形成了高尚社區的人文氣息。中關村的茶館遠比酒吧多,中關村的夢想也比別的任何地方更多,這些人背後的公司每天都在演繹成功故事,使得中關村成為催生財富的理想之地。

新時代,新富人,那種亂世出英雄的局面已經很難再現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生產經營越來越科學化,草莽英雄已經過時,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才有更好的致富機會。

這樣一個富人群體的出現,不僅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也使得社會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經濟生活更加健康,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財富觀念,向著更科學更文明的方向發展。

還有一點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在2001年的《福布斯》財富榜上,100首富中有6位是全國人大代表,16 位是全國政協委員,說明了財富和社會地位是成正比的,和社會責任也是成正比的,在這一點上,體現了一種時代的進步,也體現了財富的力量。

富人階層的出現與壯大,是這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他們倡導的財富觀念和生活風尚,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富人作為一個新興的階層,正日益成為社會的主流。

新一代富人逐漸在糾正著人們心目中暴發戶的印象,讓富人這個詞越來越有褒義色彩。

你為什麼貧窮?

你的前途-跑步進入中產階級

有人說,5年後中國會出現一個中產階級。用詞雖然有點誇張,但趨勢確實如此。

  解放後,中國就沒有什麼中產階級了,有的只是無產階級,如果被視為有產,你就慘了。如果非要有這麼一個中等收入階層,那就是工人階級。工人收入穩定,沒有失業危險,糧食定量供給,醫療退休都有保障,那時候能夠進廠當工人,真的是心滿意足了。

  現在不同了,失業、下崗,這些城市中最令人焦慮的問題,都落在工人階級身上。儘管他們也有了彩電、冰箱,也有了存款和股票,新舊對比,收入還是上升的,但再左右一看,就相對貧窮了,心理難免失衡。再讓工人階級來充當原來的類似中產階級的角色,顯然是不可能的了。

  一個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可能絕對平均,總存在著貧富兩極,而在這兩極之間,一定有一個中間地帶,那就是中產階級。這是必然,也是必須。中產階級是兩極之間的平穩地帶,沒有中產階級的調節和平衡,兩極之間的衝突就會因為彼此的巨大落差和直接碰撞而變得更加激烈。有一個穩定而龐大的中產階級,社會就有了一個穩定而龐大的經濟基礎,由此而有了穩定的上層建築。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還沒有這樣一個穩定而龐大的中產階級。中國新興的中產階層,也就是所謂的白領,他們的數量確實是在增加,而且增速很快,但相對於龐大的貧困人口,還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這部分人的分布也非常狹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中等收入者已經在形成階層,因為這些城市的金融、電信、高科技等等行業發達,外國資本也相對集中,白領的生存就有了很好的土壤。但是幾個大城市不能代表整個中國的情況,在廣大的中小城市,5000元以上月薪,還是鳳毛麟角,10萬年薪就是炒作題材了。

  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形成,這無論對窮人還是富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富人可以期待少一點危如累卵的感覺,窮人則有了更加現實的目標,大家都可以心平氣和一些。不管怎麼說,當經濟學家正在研究中產階級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力時,窮人最需要做的就是,瞄準機會,跑步進入中產階級。

  

  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形成,這無論對窮人還是富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富人可以少一點危如累卵的感覺,窮人則有了更加現實的目標。

  

你的前途-歷史上最偉大的發財機會

全球財富論壇在中國召開,對中國人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震動。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總體來說還是窮國,而財富論壇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世界級的頂尖富豪,真是讓人不得不心跳過速。

  激動萬分的人中,當然有些是找發展機會的,希望能與財富握個手,從此好運亨通。也有純粹看稀奇的,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比爾·蓋茨穿什麼衣服,戴爾是不是坐私人飛機上。更有一些人,千方百計想混進會場,不過是想得個紀念品,就像每次運動會,走方陣的,或者在主席台對面的看台上當背景的,最後總能得到一頂帽子,或者一個手提袋,表明你是參與過的。這些到此一游的人,是不可能注意到一件事情的實質意義的。財富論壇的真正啟示,就是告訴你,一場全球財富的新圈地運動已經開始了,財富正在重新分配,我們可能正在經歷歷史上最偉大的發財機會。

  以高科技信息網路化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將在五年後形成規模,據說這個市場的價值是4。5萬億美元,在相當於4個中國GNP的網上經濟市場上,傳統商務的電子化與電子化的新商務將共同把一個巨大的新經濟市場從今天的全球財富中分離出來。

  這對你有什麼意義呢?識時務者為俊傑,你可以從中看到誰將是未來財富的新主人,你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一個基調——未來的億萬富翁就是你!

  千萬不要發笑,這是一個奇蹟倍出的時代,只要你不是一心只想領一頂紀念帽的人,把自己看成當年的殖民者,大膽到新領域去開拓,機會是無限的。

  

  財富論壇的真正啟示,就是告訴你,一場全球財富的新圈地運動已經開始了。

你的前途-出路在行動

毛主席早就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去嘗一嘗。這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不行動永遠不會有結果。窮人之所以窮,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去把夢想變成現實。

  央視曾經播過一個節目,一個縣要發展經濟,選派了187名具有大專以上文憑的幹部,讓他們去深圳經商或找工作。他們全身心在商海打拚,兩年中,有的當上了公司總經理,有的干起了個體運輸,而有的只能做油漆工來維持生計。後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如期返鄉,小部分人還留在深圳創業。回去的人說,以前曾到過江浙脫產培訓3個月,學了不少經濟理論知識,也考察了一些企業,但這些都沒派上多大用場。只有在深圳的兩年,才徹底改變了觀念,積累了經商等方面的實踐經驗。

  經驗總是在實踐中積累的,不親自去干,永遠都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想創業,卻總是怕失敗,總想等到「條件成熟」。其實,條件並不是等成熟的,而是逐漸干成熟的,在乾的過程中完善,讓不成熟的東西逐漸成熟。

  照理說,窮人一無所有,應該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但事實上,窮人手裡只有一個雞蛋,這一個雞蛋就是他的全部希望,他沒法分別放在幾個籃子里,只能小心翼翼地攥著,生怕落到地上,他必須為這一個雞蛋負責。

  窮人往往是膽小謹慎的,這就像一個怪圈,越窮越怕,越怕越窮,直到連最後那個雞蛋都打爛了,他才敢邁出一步,嘗試去過新的生活。而這時,很多機會已經被先行的人佔去了,他自己的功能也在長久的等待中萎縮,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

  既然一個雞蛋是靠不住的,還靠著它幹什麼!出路在行動,晚動不如早動。

  

  窮人之所以窮,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去把夢想變成現實。

你為什麼貧窮?

你的前途-向機會不均開火

電視劇《水滸》一熱播,劉歡唱的那首《好漢歌》就流行起來:「說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啊!」作為一個好漢,除了「該出手時就出手」,還得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這不光是一個義氣問題。中國向來就有追求大同的傳統,平均主義是深入人心的,有人太窮,有人太富,必然就會有人站出來打抱不平,替天行道。

  然而歷來的農民起義,從來就沒有真正解決過貧富問題,哪怕打出殺富濟貧的旗號,以戰爭的手段重新分配財富,也只是造就了少數新貴,這些農民出身的皇帝,並沒有使人民過得更好。

  現在的國人喜歡打麻將,麻將的最佳境界是一鏟三,贏家通吃,把桌子上所有的籌碼都掃到自己一方,所有贏家都是以對方的慘敗為前提的。

  以這種麻將思維去看待貧富問題,窮人們就很容易把自己窮的原因歸結為被富人掠奪了。於是抱怨自己的剩餘價值被剝削,對富人充滿仇恨。

  然而一個社會經濟的推進和賭博並不是一回事。賭本身不會使賭金增值,無非是怎麼分一個蛋糕的問題,蛋糕的大小是恆定不變的,不贏即輸,沒有共同富裕的可能。換一種思維,如果把蛋糕做大,讓社會總體的財富增加,即使在分配的時候,切去一塊給做蛋糕的人,窮人的盤子里反而可能更多。

  解決貧富分化,簡單地殺富濟貧肯定是不行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的英籍學者阿瑪依·森(Amartya Sen)這樣說:「對於改善貧窮人民情況的第一件事,是為他們爭取平等權(Equity)。如果貧窮階層收入改善10%,富裕的人生活上升15%,這對貧民便是大事,縱使這會使貧富更為懸殊。改善貧富懸殊是重要,但並非首要。最迫切的是到頭來會不會提高窮人的生活素質?」

  阿瑪依·森是一個被譽為「把良心和道德引入經濟學」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他之所以認為改善貧富懸殊不是首要的問題,是基於一種理性的認識: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富人更富,就有了投資的財富來源;如果富人肯投資,窮人就會通過就業改善現有的貧困。

  富人多了,不是壞事;富人的財富可能正是窮人生活來源的一部分。讓富人先富一些,可以使富人有帶動窮人擺脫貧困的資本,而窮人和財富不太多的「小富者」,是很難使更窮的人受惠的。我們過去曾經提倡自力更生,實際上是窮人的自救。貧困者當然可以自救,但自救的路很漫長,說不定自己還沒走到終點就已經倒下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絕對是個高明的策略,然而剩下那一部分人能否也跟著富起來,卻要由很多因素決定。

  俄羅斯在一次性私有化後,很多富有者都是前權力階層的人士,他們從中奪得先機,但資本市場又沒發展起來,致使大量轉為私有的財富,又大量地外流,成為很多歐美大銀行的「黑色戶口」。有人統計,俄國現有5000億美元的私人現金存在這些戶口中,是該國財庫的500倍!有人認為還不止於此數,至少應該再加10倍!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仍然可以說明一點:俄國是從絕對平均到絕對兩極分化的國家,是一個以最快速度轉換角色的國家,僅僅是一夜之間,前蘇聯全體百姓70年的積累,就成了極少數人致富的源泉。

  分配不均並不是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絕對的機會不均是絕對赤貧的根源。我們需要的不是向富人開槍,而是向權力經濟開槍,向壟斷經濟開槍,向一切有礙於公平競爭的制度開槍,只有讓更多的人得到相對均等的發展機遇,社會總體的貧困線向上延伸,窮人的境遇才會更好一些。

  

  我們需要的不是向富人開槍,而是向權力經濟開槍,向壟斷經濟開槍,向一切有礙於公平競爭的制度開槍。

  

你的前途-窮人需要公平

「富人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對平等」和「窮人想不勞而獲,因此支持平等,批評效率」這是窮富兩大陣營的辯論基調。在平等和效率的關係上,一般人普遍認為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提高了效率必然會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強調了平等又會影響效率。

  但是實際情形並不盡然。

  比如美國,比爾·蓋茨幾百億美元的財富與一般勞動者幾萬美元的年收入相比,差距何其巨大!但美國社會並沒有因此而崩潰;相反,前蘇聯社會財富分配差距遠遠要小於美國,社會制度卻發生了解體。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正常的,由此而造成的財富差異也是正常的。

  要讓西施和東施獲得同樣的注目,這種公平恰恰是最不公平的,既浪費了西施的姿本資源,助長了東施的個人膨脹,還勉強了男士的選擇自由。將「公平」在「公眾平均」這個意義上使用,是一種認識的過錯。

  其實,窮人的憤怒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到合理的機會。如果一些特殊人群,可以不憑個人能力,而是憑藉自己對機會的特殊佔有來獲取社會財富,那對更多的沒有這種機會的人來說,就是極大的不公。

   公平不是絕對的,一件事如果追求結果的公平,必然導致平均主義,那對經濟效率的損害就太大了。如果幹好乾壞一個樣,誰還會努力去干呢?唯有規則的公平才能保證競爭中機會的平等,體育比賽的運動員都必須遵守相同的規則,然而規則公平必然導致結果的不平等,因為每個運動員的能力不一樣,競爭就有輸贏,就不可能平均。而結果不公平可能也導致起點不公平,富家子弟與貧苦孩子就因為家庭的不同背景而面臨不同的社會起點。一個人先天俱來的東西姑且叫做稟賦,比如家族、健康、聰明等。每個人稟賦是不同的,因此起點公平幾乎不可能真正存在。

  我們所需要的公平實際上是規則的公平,機會的公平

  一個海關關長,一個廳長、局長,凡是帶「長」字型大小的,一旦翻船,涉及的財產數量都令一般百姓目瞪口呆,中國權力階層的腐敗,就是機會不公的表現。

  據說,在上海,掃馬路的工人多勞多得,月收入可以超過5000元,比西部的碩士掙得還多。是上海的清潔工特別優秀嗎?不是,換了西部的人去掃馬路,給他500元,他可以掃得一樣乾淨,可問題是不允許他去掃!

  中國的事情,很多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正常的,但它就是存在。地方保護政策,客觀的造成了不同區域間的不平等。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處於分割狀態。如果任何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沒有城鄉戶口的差別,那麼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就少了一些人為因素。

  機會不公,表現在各個行業,各個地區,各種不同的情況當中。一個社會分配差距的擴大並不可怕,但是如果這種差距很大一部分是由機會分配不均造成的,就十分危險。窮人並不是一定要向富人看齊,他們更需要公平競爭的機會,如勞動機會、投資機會、政治機會、對權力的監督機會等等。

  只要大家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輸贏都是自己的事,誰也無話可說。

  

  要讓西施和東施獲得同樣的注目,這種公平恰恰是最不公平的,既浪費了西施的姿本資源,助長了東施的個人膨脹,還勉強了男士的選擇自由。


推薦閱讀:

番外:《倫敦人的生活與工作》(The Life and Labour of the People in London,1886-1903)
貧窮是如何侵蝕一個人的精神的? 越貧困,越無力!
吝嗇,越有錢越覺得貧窮
金口靈斷——頭先過步,老年貧窮,面脂砑光,克子必然
貧窮限制了想像力

TAG: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