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國恥。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祭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刊發中國地緣與能源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慶功的文章提出,我們追憶這場浸透著中華民族痛惜和悲憤的戰爭,遙祭120年前那個甲午為國捐軀的中華英烈們,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專家也談及其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

  富國強軍,增強復興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中窮日富、中弱日強」的背景下爆發的,是一場窮國與富國、弱國與強國之間的戰爭。說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窮國」和「弱國」,這一點也不誇張。當時的中國雖然是一個泱泱大國,但「窮」在意志上,「弱」在鬥志上。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面對侵略戰爭時必須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於亮劍的矢志,要有克敵制勝的壯志,首先在「志」上戰勝侵略者。此外,要使中華民族不再蒙恥,還必須要走富國強軍的民族復興之路,並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識轉化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發展潛力,軍隊的戰爭實力和戰備潛力。

  啟示二

  陸海統籌,增強海洋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是從海戰打響的,儘管當時中國清朝軍隊的總體軍力強於日本軍隊,但在海戰力量對比上,日本海軍卻處於相對優勢,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清軍的北洋水師建於1888年,初建時曾一度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敗的清廷統治者漠視海洋,輕視海軍,奉行「大陸中心主義」,無意經營這支海軍力量,致使北洋水師制度腐敗、經費不足、訓練低下、武備不力、戰法落後,在短短的六年中卻被後發崛起的日本海軍所趕超。由此可見,一個擁有廣袤海洋疆域的國家必須同時擁有足夠的海洋意識,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國家海洋觀。在運行國家安全戰略和發展戰略時,要樹立「陸海並重」的現代理念。

  啟示三

  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甲午戰爭爆發前,就出現了日本準備大舉入侵中國的種種明顯跡象,但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卻對此熟視無睹、淡然處之。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時,終於被日本打了個措手不及,在甲午戰爭中敗北。由此可見,在當前這個危機頻發、戰亂迭起的世界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枕戈待旦。而有了全體國民的憂患意識,有了舉國上下的戰略警覺,有了保家衛國的戰爭準備,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戰爭。

  啟示四

  捍衛和平,增強責任意識

  甲午戰爭是以當時的清朝政府割地賠款的敗局而告結,但中日之間的戰爭並沒有告終。事隔42年後,日本再一次發動了侵華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中國大地再一次遭受了更慘重的蹂躪。今天,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責任就是捍衛世界和平,中國勇於承擔起這個造福全人類的國際責任。中國可以負責任地向世界宣告:為了捍衛和平,中國時刻準備著!甲午戰爭的慘劇決不能重演!甲午戰爭的恥辱也決不會再現!

推薦閱讀:

克爾白的懸詩:關於甲午戰爭的七日談(上)
河豚、春帆樓與刺殺者
甲午戰爭前夕,中國和日本的琉球之爭!
清日甲午戰爭淺談(一)戰前局勢

TAG:戰爭 | 甲午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