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十年紀念 絕調文字《沉香》結集出版

2005年09月08日19:57 新浪讀書

《沉香》 張愛玲 著 陳子善 主編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定價22。00元專題:張愛玲典藏作品集9月7日下午,天津人民出版社於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舉行了張愛玲作品集《沉香》的新書發布會暨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陳子善教授、吳福輝、止庵等著名「張學」專家和讀者相聚一堂,品談新書,交流閱讀。披沙揀金出《沉香》自十年前的9月8日,張愛玲在美國辭世後,「張愛玲熱」逐漸從學術界蔓延到讀書界。在海內外學者的不懈努力下,作家的很多散佚作品不斷被發掘整理,無論是《同學少年都不賤》還是《沉香》的出版都得益於此。據該書主編、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介紹,《沉香》中收入的劇本《一曲難忘》是香港科技大學的鄭樹森教授根據油印本整理而成,因為原稿的模糊,也留下了些許存疑文字。根據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編的廣播劇能夠留存至今,則完全是著名翻譯家喬志高(高克毅)先生的悉心保存。《不了情》再度面世也只能歸結於機緣巧合。這個連張愛玲自己都痛惜已經散佚的電影,被陳子善教授在VCD中發現。可以說,眾多學人披沙揀金般的努力促成了《沉香》的出版幸事。私人物品揭開生活細節新書《沉香》的一大亮點還在於首次收入了張愛玲生前私人物品的照片。據特意前來大陸參加新書發布會的皇冠文化出版公司張國瑞女士介紹,這些私人物品是當年張愛玲過世後,由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先生運至香港交給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宋淇夫婦,經宋淇夫婦整理後,再轉交皇冠保存,其中有服飾、鞋子、眼鏡、手錶、筆、化妝品等。張女士還介紹了一些整理過程中體會到的作家的生活細節。比如,張愛玲的鞋子數量很多,並且都很精緻;手錶被精心收藏在首飾盒中的暗格里。一些觀看了照片的讀者感慨,當年張愛玲的很多服飾即便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時尚,這也顯出作家愛美的一面。冒名偽書釘上恥辱架張愛玲無論生前還是身後,其作品都一直受到侵權行為的困擾。上世紀80年代,香港出現了一本冒用張愛玲名義出版的《笑聲淚痕》偽書。後有友人郵寄了一本給作家,張愛玲專門寫了一篇《關於〈笑聲淚痕〉》,對作偽行為的厭惡痛恨之情深透文字,她勸告讀者,「可千萬不要給引起好奇心來,去買本來看看。」此後,作家一直留著這本偽書,對偽書一事始終不能釋懷。《沉香》書中特別收入《笑聲淚痕》的書影,在將偽書釘上恥辱架的同時,也是對不良風氣的一種警示。官司勝訴獻大禮針對張愛玲去世後的一些侵權出版行為,張國瑞女士在會上透露了一個爆炸性消息,皇冠文化出版公司訴經濟日報出版社侵犯專有出版權糾紛一案,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已判決。皇冠文化出版公司勝訴,法庭判決被告經濟日報出版社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40萬元。張女士說,「這是對很多漠視版權、盜印張愛玲作品的非法出版行為的一個有力的法律回答,相信可以發揮『正視聽』的積極作用,並對日後在大陸地區維護張愛玲版權將有極大的幫助。」今後,皇冠還將繼續用法律手段對侵犯張愛玲著作權的行為進行制裁,堅決維護作家的正當權益。新書盛裝犒饗讀者《沉香》的出版得到了眾多「張迷」的關注,在出版方舉辦的徵集書名的活動中,收到了近千封讀者的來信。面對越來越珍貴的學術發現,天津人民出版社力圖把新書的出版辦成「張迷」的節日,因此,圖書的裝幀設計也充滿了喜慶的味道。記者在現場目睹了圖書的「真容」:封面一片亮麗的桃紅色,濃黑的「沉香」兩字深鐫於一片金色燦爛中。據天津人民出版社王華副總編輯介紹,封面桃紅色參照了張愛玲的旗袍面料花瓣的顏色,而書中環扉的古藍色參照的是披肩的顏色,彩插的米黃底色則是毛衣的主色。這些都是作者喜歡的顏色,這種色調也一改張愛玲作品凝重的設計風格。海峽兩岸同步開卷這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繼去年推出張愛玲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之後,和皇冠文化出版公司二度合作。《沉香》的出版,海峽兩岸的出版社基本做到了步調一致。伴隨著新書的發布,張愛玲手稿、私物照片展同時也在三聯韜奮圖書中心開展。在台北,為了紀念張愛玲去世十周年,皇冠在推出新書的同時,還將舉辦張愛玲的遺物展。據王華副總編介紹,為了彌補大陸讀者未能一睹實物的遺憾,《沉香》的簡體字版將比繁體字版多三張照片。同時,為了保持兩岸的出版同步,儘管《沉香》的簡體字版已經全部印裝完畢,並已陸續發至各地,但是在書店裡上架銷售還需等到下周繁體字版的出版同步進行。對於眾多喜愛張愛玲的讀者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福的煎熬。(華)附:《沉香》編後記文/陳子善時光流轉,不知不覺中,張愛玲謝世已然十載矣。張愛玲是讀書人,更是寫書人,《傳奇》、《流言》、《半生緣》、《對照記》……,她的精妙著述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再怎麼評估也不會過分。所以,對張愛玲最有意義的紀念,莫過於出版一部新的她的書,這肯定也是海內外廣大「張迷」共同的期盼,《沉香》因此誕生了。大作家的創作生涯往往漫長而曲折,往往生前或身後還有不少佚文散落在茫茫報海,沉沉書濤,等待著有心人撒網打撈。《沉香》中的散文和劇作正是此種情形。它們陸陸續續浮出水面,一次又一次讓讀者驚艷,一次又一次見證著張愛玲文學創作的豐富多彩,不同凡響。其實,收入《沉香》的張愛玲佚文,無論是「私語」輯中的散文小品,還是「戲夢」輯中的電影劇本,幾乎每篇都有一個或簡單或複雜的故事,一段或動人或有趣的因緣,不妨舉其犖犖大端。《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是1946年11月《傳奇》增訂本由上海山河圖書公司印行時張愛玲的「代序」。張愛玲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實在是不得已。抗戰勝利,張愛玲受淪陷時期「盛名之累」,處境尷尬,被迫擱筆一年多。幸好文壇友人龔之方等伸出援手,為其重印《傳奇》。而對各種各樣的指責,她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化為文字,就是這篇嚴正的《有幾句話同讀者說》。張愛玲為人處世的方式,公私分明的態度,在這篇「代序」中交代得再清楚不過了。《信》是張愛玲1984年為祝賀台北《皇冠》創刊三十周年而作,與1950年為上海《亦報》創刊一周年而作的《〈亦報〉的好文章》一樣,都是在給「一個極熟的朋友寫紀念冊」。雖然都「極難下筆」,卻都能不落俗套。張愛玲後來還為「皇冠」寫了《笑紋》和《四十而不惑》,一賀再賀三賀,對「皇冠」的感情真摯而深切。對待自己的作品,張愛玲幾乎從不解釋。1984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拍攝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傾城之戀》,許鞍華導演,周潤發、繆騫人主演。影片公映之前,《明報》懇請張愛玲為觀眾寫幾句話,難得張愛玲沒有拒絕,於是就有了《回顧〈傾城之戀〉》,8月3日《明報》以「《傾城之戀》公映前夕 張愛玲萬里來鴻致意」為題刊出。此文雖然短小,對了解《傾城之戀》的創作原委卻是至關重要。與《回顧〈傾城之戀〉》相比,《對現代中文的一點小意見》洋洋洒洒,不啻一篇正兒八經的語言學大論文。張愛玲一直對文字頗為敏感,一直對現代中文,包括國語和方言有著濃厚的興趣。她潛心翻譯《海上花》,她從事大陸「新名詞」研究,都可以從中找到因果關聯。這篇長文寫得趣味盎然,啟人心智,實在難能可貴。《憶〈西風〉》是目前所知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作品,是不折不扣的「絕筆」。張愛玲創作生涯的奇特之處,在於以她自己承認的中文「處女作」《天才夢》獲獎始,又以她的圖文集《對照記》獲獎終。《憶〈西風〉》追述《天才夢》獲獎經過,是張愛玲的「自說自話」。儘管現已證明與史實有所出入,但張愛玲翻出這樁「公案」舊事重提,自是其性格使然,值得研究者探究。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中,像張愛玲這樣自小到大一直為電影著迷的,恐怕不作第二人想。《不了情》是張愛玲的電影「處女作」,她1946年12月26日至1947年1月12日,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就把劇本一揮而就,稍作修改後於1947年2月6日由桑弧執導開拍,一路順風,至3月22日停機殺青。同年4月初,《不了情》在上海公映,被譽為「勝利以後國產影片最最適合觀眾理想之巨片」。張愛玲在電影編劇上的絕代才華在這部文華影片公司「創業巨獻」的《不了情》中得到了充分顯露,她自己也「戀戀於」這個「悲情故事」,馬上又把它改編成中篇小說《多少恨》。但是,《不了情》文字劇本未能保存下來,連電影《不了情》也一度下落不明,海內外「張學」界一直為《不了情》電影和文字劇本的散佚而深感痛惜。直到廣州俏佳人文化傳播公司出版「早期中國電影(1927—1949)經典收藏」,電影《不了情》才奇蹟般重見天日。現就根據重新拷貝的《不了情》電影上映本整理還原,這也是最新出土的張愛玲電影劇本。整整二十二年前,張愛玲在重刊《多少恨》的「前言」中為《不了情》的「湮沒」「覺得可惜」,可以告慰張愛玲的是,《不了情》終於沒有「湮沒」!如果說《不了情》標誌著電影劇作家張愛玲的正式登場,那麼《太太萬歲》就是張愛玲電影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不了情》大獲成功,張愛玲信心備增,又只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於1947年6月中旬完成了《太太萬歲》電影劇本。影片仍由桑弧執導,挑選演員倒是煞費苦心,交際花施咪咪一角原屬意王丹鳳,最後確定上官雲珠出演,8月4日開拍,9月23日大功告成。同年12月中旬正式公映,同樣好評如潮,被譽為「本年度銀壇壓卷之作」。後來的研究者也強調「張愛玲編劇的電影中,《太太萬歲》普遍被認為是最出類拔萃的一部」。然而,也就是這部《太太萬歲》,在當時上海影壇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張愛玲彷彿有先見之明,在電影上映前夕,又撰寫了《〈太太萬歲〉題記》進行辯白,此文曾受到大戲劇家洪深的賞識,同時也遭到了嚴厲的批評。這固然與當時「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背景有關,也不能說與當時文壇風尚進一步左轉無關。《太太萬歲》的文字劇本同樣沒有保存下來,幸好電影已先後在香港和大陸重映,早在1989年5月,就由香港科技大學鄭樹森教授根據電影上映本整理還原,連載於同年5月20日至30日台北《聯合報》副刊。有意思的是,當時健在的張愛玲讀了自己的「舊作」,還專門寫了《「嗄?」?》一文,興緻勃勃地討論《太太萬歲》文字整理本中的方言語助詞。電影劇本《一曲難忘》也是鄭樹森教授發掘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張愛玲在好友宋淇(林以亮,時任香港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編劇主任)的安排下,開始為「電懋」撰寫電影劇本,這是張愛玲電影編劇史上的第二個噴發期。後來拍成電影的有《情場如戰場》(1957年上映)、《人財兩得》(1958年上映)、《桃花運》(1959年上映)、《六月新娘》(1960年上映)、《南北一家親》(1962年上映)、《小兒女》(1963年上映)、《一曲難忘》(1964年上映)和《南北喜相逢》(1964年上映),名符其實的碩果累累。今天我們能夠見到文字劇本的已有《情場如戰場》、《小兒女》、《南北喜相逢》以及雖然完成卻未能投入拍攝的《魂歸離恨天》。油印的《一曲難忘》文字劇本早在1993年就被發現並刊載於同年4月台北《聯合文學》第102期(其時張愛玲仍健在),這次也是在海峽兩岸首次結集,正可與《不了情》先後輝映。《不了情》以曲終人散收場,《一曲難忘》的結局也非大團圓,均凸現了張愛玲式獨有的「蒼涼感」在電影中的投射。張愛玲1955年秋渡海赴美謀求新發展,結果事與願違,很不如人意。1964年,她在華盛頓居留,一面照顧重病的丈夫賴雅,一面在「美國之音」中文部做「散工」。她把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的自傳性小說《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編成六場中文廣播劇,由「美國之音」分三次播出。索爾仁尼琴197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又重播過一次。真要感謝當時在「美國之音」中文部任編輯的翻譯家喬志高(高克毅)先生,他保存並提供了這部張愛玲惟一的廣播劇本,彌足珍貴。「書比人長壽」,張愛玲已經飄然遠行,但她留下的這麼多奇異瑰麗的文字仍然深深吸引著我們,打動著我們。「沉香」又名「奇南香」,是十分名貴的薰香料,芳香並不氤氳,卻能香味裊裊,淡雅持久。前人有詩「千載沉香遺迹在,誰將絕調寫風神」,藉以形容張愛玲這批佚作的價值,自然是很恰當的。2005年8月25日於海上梅川書舍
推薦閱讀:

書評——沉香屑第一爐香
伍佰藝沉香劉之強:什麼才是好沉香,如何區分真假沉香
沉香是怎麼一回事
一爐沉香千年珍賞
沒有想到,你們居然是這樣的東南亞國家!(下)

TAG:出版 | 文字 | 紀念 | 沉香 | 十年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