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人生規劃: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錄音整理(一)

Live《人生規劃: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錄音整理(一)

來自專欄視差之見 | 糖果姬的私人圖書館

講稿摘錄,惠人惠己惠知乎。

全文3012字,閱讀需要4分鐘。


就大家已經提問過的內容來看,受眾主要是高考結束和大學畢業之後的朋友。

高考是一個基於自己已經得到或可能得到的分數,去最大化自己的選擇空間,去最大化自身的期望帶來的收益,這樣的一個過程。

人生恰恰相反:很多時候,你為自己所規定的「選擇空間」和「期望收益」,限定了你可能能夠「得到的分數」(取得的成績)。

對大部分人來說,選專業或者選學校是人生第一個岔路口,因此這個Live把選專業和選職業放在一起來講。

記住:越晚改變你的方向,成本越大。


1. 寫在前前面:與其花時間去試錯,不如花時間觀察自己

  1. 現實的條件:自己的期望是否能實現?
  2. 現實的自己: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與他人對自己的陳述之間,有何區別?

任何信息都是有用的。然而,我們的大腦卻會有意識的忽略一些信息。所以一個很難達到但又非常有意義的境界,叫做不帶評論的觀察。人可能能夠改變三觀、改變習慣,但真正難以換位思考的是立場。

觀察自己最好的辦法之一,可能是通過別人這面「鏡子」來觀照自身。

然而我們似乎很難做到平靜的評價,甚至很難做到平靜的把別人的話聽完……

因此,如果對方的話annoying,你可以先做這兩件事情:

  • 識別性質:它是「評論」還是「情緒」
  • 識別情感:它是「善意的」、「惡意的」還是「無意的」

2. 寫在前面:如何從話語中吸收有用的信息?

大部分時候,我們所說出的話和我們聽到的話都是上述元素的混合。因此,識別話語中的元素就是第一位的,這可以通過經驗和教程式的步驟來解決。

然而,在那之前,還有一棘手的問題:是否我在識別的時候也包含了自己的情緒呢?

  • 我聽到的話充滿諷刺。在多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方真的在諷刺我;在多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被諷刺」G點總是特別低?
  • 我聽到的話充滿鼓勵。在多大程度上,這可能是因為此時此刻的我太需要被認同了呢?

一個通過別人肯定來獲得前行動力的人,相比一個不總是需要外界肯定的人,更不適合做服務他人的工作。這是趨利避害的自然結果。

一個建議:

為你所堅持的找到反對的理由;為你所反對的找到支持的理由。

  • 例如:公務員

公務員是一個受歡迎的體制內工作,擁有鐵飯碗;與此同時,工資不太高,而且你還要承擔的心理壓力更多,且受到職業所限,只能更多的表現為壓抑。如果一個人的天性需要別人的不斷肯定,那麼這類工作就非常的不適合他。

公務員的優越我們已經都知道了。

當你決定自己的未來時,要去評估自己忍受負面影響的能力。

比如忍受缺錢的能力,比如忍氣吞聲的能力……快樂是邊際遞減的。起初你擁有了戶口和地位,非常開心,結果一生都要為清貧而難過。

若你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還好,若不是呢?

若你是一個認了「層次是個金字塔,晉陞不上去我也為人民服務」的人,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不是呢?

不光要看起步比別人快多少,也要看看未來的成長性。

  • 說到成長性,講一個例子:比如醫生。

前期讀書時間長,後期成長性比較高。還是那句話:醫生的好處我們都知道,但是你能不能忍受早年的寂寞和辛苦呢,可能別人都有了房子老婆和孩子,你還沒有?

這種壓力會不會干擾你人生道路的實施?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衡量收益的時候,別忘了衡量代價和自己承受代價的能力。

  • 再比如,企業家:

一個人可能看起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麼他就不適合做需要奉獻愛心的工作。

與此同時,他的冷漠,可能也造就了他的抗壓能力,因為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類人更像是企業家類型。

你的人生和職業道路真正走到巔峰的青年和中年之後,在早些年的激情和好奇心與求知慾慢慢褪去之後,寫在基因里的人格會開始更大的影響你的生活。

人格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先給大家留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很簡潔: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也沒有模式可以借鑒。

你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與自己的一場博弈。


3. 選擇專業:影響什麼,不決定什麼?

  • 奠定思維模式
  • 影響但不決定未來職業

學經濟學的同學腦內都有那個需求與供給的大叉子。「大叉子」所體現的就是一種非常基礎的思考方式:

需求-供給。

有人就說了:需求-供給,誰不會呢?多自然。

可萬一他女朋友是個學藝術的呢?把「跟著感覺走」看得比什麼理性分析都重要的那種女朋友。

小明:鑽石不值錢的,都是碳罷了。我看還是金比較稀缺。

小紅:鑽石多麼純凈,象徵著我們的感情多麼完美。人家就是想要鑽石啊~

小明:一萬塊錢半克拉,我看還是買金子合算,畢竟我們實驗室鍍膜的那金顆粒blabla……

小紅:你到底愛不愛我?

小明:在歷史上黃金象徵的美比鑽石象徵的美要有更悠久的歷史(一個優秀的男朋友開始從女友熟悉的專業談起)……

小紅:那我就是覺得鑽石值。你看它那個完美的成角和對稱(一個優秀的女朋友,始從男友熟悉的專業談起)!

小明:???

默認了別人跟自己的思維方式一樣,基本就是下地獄。

p.s. 尤其在感情中。

只要你沒對人生產生過重大懷疑(否則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人基本上只有一套思維方式。本科專業的思維模式基本上會伴隨一生。

特定的職業範圍基本上要求的是特定的思維方式,其次才是不同的方法、工具、路徑。所以:

  1. 選專業首先要正確劃分大類
  2. 專業決定了一類而不是一個職業

eg. 工商管理、會計、財務、信用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金融、經濟。

從就業的角度來看,怎麼分類?

會計、市場營銷-->專業向(professional degree)的工具性工作

工商管理、國際貿易-->銷售向工作

信用管理與財務介於二者之間。前者較為宏觀,可能在信託或評級機構工作

後者較為微觀,你可能在某公司財務部門工作

經濟-->其實大部分畢業生繼續深造並準備去做研究

金融-->金融機構,各類工作都有

如今的本科生就業有大概10~20%從事了本專業並作為一生的事業。碩士研究生大概是40~50%,博士大概是90%。當然博士是另一回事,不歸在「選專業」這個話題里。

所以在選一個專業的時候你需要搞明白:

  • 它培養的思維方式導向哪些工作
  • 它是否有較為明確的對口職業,就業方向是什麼

有一些專業看起來就業很不明朗,但其內在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是寬口徑的。例如,乍一聽可能很難想像哲學專業的就業率相當高。不過深究起來,應該還是符合常理的,對吧,因為哲學對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較高,同樣是招新人,培養誰都是從頭培養。

具體的專業,可以私信我。我能解答的主要是社科和經管類專業。


4. 人生規劃有兩個維度

  • 認識你自己
  • 接受你自己
  1. 認識你自己:基於一致性的認識與基於差異性的認識

基於一致性的維度:

-人生規劃的方法有哪些?

-人生規劃需要考慮哪些條件

-人生規劃的目標是什麼?

常見的模式是:

-用量表判斷你的性格/能力,把你放到某一類人群里對你作出評估。在做實習或者入職的時候公司通常有這類測試。

-這類測試是通過題目來測試特定的能力,其反映的能力是「你所展現出來的能力」而不完全是「你的內在能力」,因此可以經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測試結果。

-必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對於不具備量表設計知識的使用者,有時候會產生相當大的心理暗示或負面作用。

例如:產生心理暗示,妨礙真實性格或能力的展現,甚至妨礙正常發揮

基於差異性的維度:

-我的個性是什麼,它使得我適合選擇什麼專業與從事哪些工作?

*或許應試教育下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補短板」的過程,但職業發展的首先要義是「f用長板」。越是優秀的學生,常常越放不下「自我完善」的執念,在方方面面「挑戰自我」,從而錯過一些好機會。

-我沒有發揮出來的潛力在哪裡,我的現狀有哪些最容易改進的突破口?

*最容易改進的,就是最亟待改進的,就是你花費最小的成本能夠改善的

*一個經濟學原理:存在資源錯配時,人為的干預最有效。你對自身「潛力」的發現,就是一次識別自身「錯配的資源」的過程

推薦閱讀:

是否有哪次旅行讓你覺得很幸福,你當時的心理體驗是怎樣的?
一無是處的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30歲的你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為什麼在極限運動視頻中多數是外國人?
怎樣做一個有風格的人?怎樣樹立自己的風格?

TAG:人生規劃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