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修行》

《當下的修行》

原創: 菩提樹 無禪法苑 4月9日

【解釋一下】:最近有加了公眾號的朋友在問,回復問題的語氣怎麼不像是你。是的,這個公眾號是我跟另外一個好朋友兩人共同運營,作者筆名分別叫「菩提樹」和「火龍」,今後對於大家提出來的問題,我們各自看到了都會及時回復。好了,進入今天的話題吧。

---*---*---*---*---*---*---*---*---*---*---*---*---*---*---*---

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也叫五濁惡世,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充滿了爭鬥和人性的陰暗。所有的戰爭、博弈和紛擾都因人性最深處的貪婪、嗔恨和痴愚而起,又因我們的執著和分別心而不斷增強併流傳不停。快樂的時間極其短暫,痛苦和壓力則如影隨形。如同張愛玲所講:短短的快樂哄著人忍受長長的一生。

這,就是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我們的人類星球。

善與惡,是宗教永恆的話題。善惡有很多起因,但就我的觀點,主要推動力是來自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各種正常和非正常的死亡,使大家都多少感知到人生的無常,一部份認為反正要死,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我就膽子大一點,我自己這輩子舒服了享受了風光了就行。而另一部份人,認為有來生,死後靈魂不亡,我要為來生考慮。對死亡的焦慮或者說恐懼,將人推向了極善與極惡的兩端。

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在經文中也有講述,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個選佛場,無論富貴與貧窮,都在六道輪迴中。直到證成正果。

那麼是什麼在牽引我們的命運?

:業力。

業力又來自哪裡?

:各種造作。好的成為善業,壞的成為惡業,不好不壞的就叫無記業。

這些業又在哪裡?

:在我們八識心王中的第八阿賴耶識中。

他們又是如何運轉的?

西方心理學劃分得比較粗淺,將我們人類的意識分為顯性的思維和潛在意識。佛教分得很細,將潛意識又分了好幾層。第六識就是我們的所有思緒和念頭。第七末那識就是我們的執取心,也叫我執。我難受、我痛苦、我悲慘的所有情緒都由末那識激發。第八阿賴耶識,又叫種子識、又叫異熟識、又叫如來藏,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前七識所產生的善惡業種子的總庫房,待時節因緣而熟。那我們怎麼樣區分我自己呢?就是第七末那識的見分執著第八識的相分為內自我。我叫某某,出生於某地,經歷過某事,喜歡不喜歡某東西,所以這就是我。其實所謂的「我」就是一堆念頭(標籤)而已,根本沒有一個實相的我存在。我們做過的事情,害怕的東西,甚至產生過的善惡念,都是種子,在將來因緣和合時就會開枝散葉。即是所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也即是我們常講的因果報應。而第八識,在我們成為受精卵後第一個進入,又在我們彌留之際最後離開身體,即是玄奘在《成唯識論》中所言:「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八識就是如來藏,轉變後就是大圓鏡智,即證大乘果位,第七我執轉化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變為妙觀察智。至此,一生修學事畢。(當然還有第九庵摩羅識和第十堅固心,這裡就不贅述,這個月內我爭取抽時間開專題詳細講解一下法相唯識理論。)

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說的就是阿賴耶識。

修行,就是消業的過程,修行有力證到了人無我和法無我後即永不再受業力牽引。苦樂憂悲,要受即受,不受就不受。當下就是清凈心!即是凈土。即《維摩詰經》中所言:「菩薩欲凈其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

還有種非常普遍的錯誤觀點,認為學佛後什麼念頭都不能起,什麼都空掉。那我還在做事業,還有家庭子女,我現在做不到,等等吧,今後退休了再說。

這是完全的誤解!《宗鏡錄》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華嚴經》:「菩薩住此第七地...如來所贊,常善修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證到清凈明澈的本心後,所有煩惱、妄塵都一瞬間脫落,即是禪宗所言: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內心清凈明亮了,就不受煩惱和所知二障遮蓋(我們的知見也是業障,很多人知見越多,知見障越大,始終跳不出這些邏輯和先見),內心時時刻刻了了分明,不再受任何的情緒和雜亂思緒影響,就可以絕對冷靜和理性的去看待眼前事情和這個複雜的社會,歷歷分明。學佛不是什麼都空掉,反而是要能起大機大用。隨緣啟用而不執取,心無掛礙,最後道也沒有,佛也沒有,一身清凈。禪宗祖師有言:「舉目儘是覓佛漢,世間難尋閑道人」,「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緣無事可商量」,知道我們就是在輪迴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就是一齣戲,悲歡離合都是劇目,玩累了,隨時可以走。

《華嚴經》:「佛出世只為一大事因緣:使眾生開佛知見」。這句話很重要,在《大涅槃經》等諸部大經中釋迦佛均有闡述。佛度化眾生的目的就是要證得我們的本心、佛性。從一切煩惱和輪迴中究竟解脫。

我們的本心是什麼?(在本公眾號上一篇文章《再談煩惱》中以虛空舉例,今天我用鏡子舉例)。我們的念頭就是鏡中相,我們的妙明真心(佛性)就是鏡子本身,鏡子有什麼功用?貓來貓顯,狗來狗顯,照天又照地。鏡子就是體,鏡中像就是用,因用顯體,因體成用。鏡中有鬼相我們就心生恐怖,鏡中有佛相我們就心生歡喜,這些都是夢幻泡影,如同我們在夢中執假為真,一覺醒來,哦,原來是一場夢。博地凡夫執取鏡中相,煩惱不已;修行人,帶相觀心,假佛為真。這些都是妄。憂悲苦惱都是鏡中相水中花,我們的本心無始以來就是清澈明凈,寂靜湛然。

但是,鏡子能離開影子嗎?影子又能離開鏡子嗎?誰能把鏡中的影子拿掉?拿不掉,拿不掉你就空不了,鏡子不是影子,影子又離不開鏡子,非一非二,這就是不二法門。體因相有,相因體成,體是空寂,相就是三界萬法,體用一如,即是心經所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人,難以去除的就是執著和分別心,最後這裡有個小辦法:觀心有住,觀識有我,觀意有執。觀之則離,不斷認識到就是修行。

最後送給大家《圓覺經》中的一句話: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天色很晚了,今後在講《圓覺經》時再詳細闡述這段話,大家晚安。

---*---*---*---*---*---*---*---*---*---*---*---*---*---*---*---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作者:菩提樹 成都。

原創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均是源於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實證感悟,歡迎討論,隨喜分享。

掃碼關注 無禪法苑

公眾號:wuchanfayuan


推薦閱讀:

論修道從何下手
台大校長這個關於靈修的視頻是真的嗎?
息心而往,遇緣而飛。住無所住,飛不忘歸。怎樣理解?
那些修道有成者,是不是已經沒有煩惱和悲傷需要傾訴,沒有喜怒哀樂需要和人分享?
說修行不要有太多執念,可是難道修行本身不也是一種執念嗎?

TAG:修行 | 修道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