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把這類珠寶叫「璣」 別老官它叫「藏式珠」了

前些日子,在原的幾位網友群聊時,無意間開啟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所謂「藏式」手串究竟是「牛」還是「LOW」?

此話由一出,國學黨和時尚小清新們立刻涇渭分明,分裂成兩派:一派指責「藏式」飾品不是不上檯面的下里巴人物件兒,是各種無良配飾商家打著西藏文化的旗號,炒作出來誑錢玩意兒,喜歡這些的人不是對宗教一知半解,葉公好龍,就是審美情趣惡劣,容易被簡單符合化的事物吸引,膚淺沒文化;另一派則反唇相譏,指出「藏飾」給人一種非常高遠神秘的感覺,古樸而自然,承載著藏族文化的精華,是當下流行,不喜歡的人不是懂得時尚和欣賞美好事物的老古董,就是狂妄自大的大漢沙文主義者(皇漢)云云。

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好不熱鬧。於是,有和事佬來了句文玩界的行話「自己喜歡就好」,這才壓住了雙方那股子邪火。

看來,「藏飾」有多少粉飾也就有多少反對派,今天在原就繼續信馬由韁,黃腔走板地聊聊自己所知道的有關當下流行的藏式裝飾品的是是非非。

一說起「藏飾」。我們首先就能想到遙遠的雪域高原上,「渾身披掛」各種裝飾品的藏族牧民。他們頭上戴的巴珠、簪子、發卡;髮辮上的綠松、珊瑚、蜜蠟;耳朵上的大環;項間戴的項鏈、托架、嘎烏;腰上系的圖紋腰帶,懸掛的火鐮盒子、藏刀、腰扣、鼻煙壺;手上戴的各類斑斕的戒指手鐲……

好吧,就此打住,在原首先要說的是,大家對於藏族是游牧民族的固有概念是小小的誤會。其實,大體上藏族和漢族一樣是個農耕民族,他們在高原上種植青稞的能在高寒地區生存的莊稼,至於放牧,那是在連青稞都無法種植的貧瘠土地上的部分藏族民眾被迫選擇的生存方式。

之所以把這個背景放在這裡,在原想說明的是青藏高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自然資源十分匱乏,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的地區。好了,話先放在這裡,咱們接著聊「藏飾」。

其實,在原要指出的是,先前幾位網友爭執關於藏式(藏飾)的問題,並非指藏族民眾日常穿戴的飾品,而更多的指那些被高度抽離,結構重建,並刻意被人為地誇張成一種抽象文化符號元素的「藏族式的飾品」。

那麼它包括那些元素呢?

這個命題相當大,比如傳統的藏族圖案、藏傳佛教的宗教符號、帶有濃烈藏區地域特色的製品等等。

下面,在原就化繁就簡,說說當下流行的「藏式亞文化」愛好者眼中的那一些藏式符號元素。

首先從材料上講。

中原地區傳統流行的玉石、金銀、珊瑚等材料在藏式飾品的選材中也不時出現,但常常在藏式飾品中大量使用的各種蜜蠟、綠松石、青金石之類的材料則很少出現在漢族傳統飾品中。

特別是綠松石這種被大眾認為最具藏式特點的材料,其主產地其實是中原腹地的湖北地區。但中原地區除殷商時期被大量將綠松石作為裝飾品使用外,其他朝代則很少使用。這一點與原產自新疆地區的和田玉在中原地區流行起來頗為類似,生活在高原地區的藏族先民也抱有慕其高遠的人類共同心態。

說完了點綴性的裝飾品,在來說說各種珠串的材料。

傳統上大乘佛教盛行的中原地區多用各類玉石(瑪瑙)、香木做為念珠,而新月、金剛之類的材料則更多的出現在藏式佛珠、項鏈上。

出現這種想像的原因也很簡單:青藏高原地區缺乏各種高大而名貴的喬木製作香木珠,而高原地區距離印度和東南亞等棕櫚科植物(包括生長出數百種菩提的植物)的主要產地更近,用這些植物堅硬的果實做為念珠的材料也就成了一種最經濟適用的選擇。

說到珠串,就不能不聊到「藏式」的另一個元素,也是被文玩飾品界高度概念化的「藏式珠」。

現在在原用一個比較準確的辭彙描述所謂的「藏式珠」——璣。對,就是人們在形容錦繡文章是用的「字字璣珠」中的「璣」。

那麼,什麼是「璣」呢?「璣」一般與「珠」做連綿詞使用,稱之為「珠璣」或「珠璣」。所謂「珠璣」,就是指寶珠,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璣,珠不圓者也。——《說文》)。嚴格上講,如今配飾手串界流行被稱為廣義的藏式的桶珠、藥片、蘋果圓、瓜珠、隨形珠之類其實都叫璣,不能稱為珠。

中原地區至少在仰韶等原始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型製為「璣」的各種配飾,比如之前我們提到的玉組佩中點綴在各玉佩之間,防治各個玉佩「露線暴丑」的瑪瑙管、玉質厚圓片等(現在我們知道其實它們都可以籠統地稱為「玉璣」了)。

這也就是說,所謂文玩界約定俗成的圓珠是漢式珠,非圓珠就是「藏式珠」的說法,其實是並不能成立的偽概念;更何況在古巴比倫、古埃及也有圓珠的出現,我們總不能把埃及等地的圓珠也叫漢式珠吧。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形成璣就是藏式珠,或者說商家為何輕易就把這個並不夠正確的概念植入消費者的心中呢?

關於這個問題,在原又得岔開來細說了。

首先,從工藝性上講,古人製作珠工藝比璣要複雜的多,且更費工費時,即馬克思所說的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更多。即便到了前宇航時代的當下,製作更趨於完美的球形體(珠),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比如現在我國製作圓珠筆用的圓珠都被認為是高精尖科技。可見從工藝性上講,圓珠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人造物品了。

其次,從材料上講,相對而言,製作珠所消耗的玉、瑪瑙、青金的礦物原材料更多,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也更多,比如製作同樣重量的和田玉珠和玉璣,玉珠說消耗的玉料明顯高與玉璣。同理,木珠、菩提、橄欖等生物材料亦然適用。

簡單地說,同樣的尺寸或重量,珠一般會比璣要貴出不少,而商家們往往愛在這方面玩點小花樣,迎合部分習慣了快餐文化,片面將「藏文化」理解為「唯美浪漫」、「奇幻神秘」的人們,用「藏式珠」這個偽概念,打出文化牌,將相對廉價的璣賣出了更貴重的珠的價格。

再次,學過初中數學的人都知道「相同表面積,球的體積最大」,換句話說就是同樣的材料,製作成圓球,其表面積最大。而表面積大,就意味著出現瑕疵的幾率越大——這也就是在文玩玩家在購買重量相同,品質相同(至少表明上看起來品質一樣)的玉石、瑪瑙等配飾時,標準的圓球體(行話叫「正圓」)所花費的金錢多於其他體型的科學原理。

接下來,在原不得不「地圖炮」一下了:因為眾所周知的客觀條件原因,相比物產豐富,足夠孕育供養「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多元文化的中原地區,苦寒乾燥,缺乏人類生存基礎物質條件的青藏高原地區是難以支撐起豐富多彩的文化。

換個更象形的說法,人們很容易就能直觀地提煉出高度具象化的西藏文化符號,卻很難簡單地提煉出北美、西歐這些公認的文化昌盛地區的文化符號。

也正是這就直觀、便於普通人高度具象化的特點,讓人們將「璣」這種工藝和價值都更低廉的手串型制簡單理解成了「藏式珠」。

商家們也就樂得自在,將錯就錯,毫不費力地就借用了大眾對西藏文化的一知半解,偷換了概念,把廉價的「璣」,推波助瀾,炒作成了更為昂貴的「珠」。

當然,文玩、配飾圈兒里,藏式串的門道遠不止如此,今天在原只是十分籠統地講了些所謂「藏式」的來龍去脈,以及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有機會咱們在聊點具體的玩意兒。

最後,在原順便提一句,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結」,其實叫「盤長結」(或者叫「盤常結」、「盤腸結」,「吉祥結」),是漢族手工編織工藝品和漢傳佛教混合而成的文化符號。但實際上,「中國結」的種類,遠遠不止被我們這些習慣了快餐文化的人們,眼中看到的「盤長結」一種。

慕其繽紛華美,而不求甚解——這是否與「璣」被我們籠統理解成「藏式珠」,頗有異曲同工之感?

當然,這也是我們的腦中輕易被善於發現商機的買賣人植入「藏式」元素概念的社會背景:一個在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下,被高度抽離並加強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必然對習慣了快節奏生活和快餐文化的人群形成一定的吸引,成為一種流行與時尚標誌,也就不足為奇了。

某些角度上講,這是人們追求美好事物的天性被迫向現實生活妥協的產物;看似美好,但實則無奈。


推薦閱讀:

《水滸》英雄中的文化人

TAG:文化 | 珠寶 | 文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