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講記(連載三)

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    《心經》在中國歷史上有時候也被稱為《多心經》,我準備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名字的由來。——今天,我會講一些大家平時可能不大聽得到的內容,因為我想讓大家開闊視野、增加信息量。    (一)簡釋經題    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題。    「般若」是梵文音譯,意譯為「慧」、「智慧」、「明」、「黠慧」,也就是指佛弟子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出的真實智慧。般若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而是一種能夠窮極宇宙萬法、通達真理的智慧,是究竟成佛的、無上的大智慧。不要說是普通人的智慧,即使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都不能夠稱為般若智慧。    「波羅蜜多」也是梵文音譯,其中的「蜜」有時候也寫作「密」,由於是音譯,用「蜜」和「密」都可以。不過玄奘法師翻譯多用「蜜」字。波羅蜜多的意譯是「到彼岸」、「度無極」或「事究竟」等等。    從生死輪迴的此岸達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這就是「波羅蜜」,或者說「波羅蜜多」。其中的「多」是梵文的一個尾音,發出這個尾音的時候,這個詞就音譯為「波羅蜜多」,省略了這個尾音,音譯就是「波羅蜜」。如果把「波羅蜜」直譯成中文,應該是「彼岸到」,由於梵文和中文語法不同,我們把它稱為「到彼岸」。    大乘的菩薩必須修習「六度」: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佛教認為: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前面的五度就像盲人一樣沒有眼睛,一概不能稱為波羅蜜。因為很多外道也持戒、修定……有些外道的禪定功夫還非常高,但是他們的方法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解脫,不能成佛。缺少了般若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最多只能召感人天福報。以般若波羅蜜統攝前面五度,就能夠渡過生死的河流,達到涅槃的彼岸。    古人也把般若波羅蜜合稱為「智度」。龍樹菩薩造的《大智度論》是解釋般若經典的論典,的典籍,其中的「智度」就是指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最大的特點就是「照了」——完全地、明白地揭示諸法實相,窮盡一切智慧的邊際,它是一種無分別的智慧,超越了人類的思維、理性、意識。    人們平時所說的聰明智慧,都是指用感官去認識,然後經過大腦的理性分析。然而般若的智慧不是這樣的。般若的智慧是一種直觀的體驗。所以《心經》講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而不是「看見」、「聽見」、「思維見」、「分析見」。觀音菩薩是用般若智慧去觀照的。    觀音菩薩的觀照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如果我們達到觀音菩薩的境界就能夠知道了,凡夫是沒有辦法像觀音菩薩一樣照見的。但我們從現在開始依照觀音菩薩的法門努力修行,最終也可以達到徹底的解脫。    般若波羅蜜是其他五種波羅蜜的根本,所以被稱為「諸佛之母」。正如《心經》所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的「心」,在梵文里原意是指心臟,在這裡的引申義主要是核心、精要、精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言簡意賅,把般若智慧甚深廣大的要義統攝無餘。    經,梵文音譯作修多羅、素怛纜。一般譯為契經、正經、貫經。修多羅原意為「線」、「條」、「絲」等,引申其義為「貫穿攝持」。以眾生由教之攝持,而不散流於惡趣;義理由教之貫穿,而不散失隱沒,故稱聖教為契經。古代大德認為經是「貫穿諸法而歷古今恆常不斷」之義。一般可分廣義、狹義兩方面。就廣義而言,釋尊所說之一切教法均稱「經」;經所闡揚、詮釋之教,稱經法、經教。記載經教之書籍,稱經典。狹義而言則專指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分別為大乘經、小乘經。    經是一切經的總題,心經則是別題。如果按照人、法、喻三要素立題的規律來分析,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所以本經是以「法、喻」為題。    (待續)
推薦閱讀:

《佛心經》第十講
心經原文 加註
心經講義
成剛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述義筆錄(一)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