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邢子亨治慢性肝炎醫案

案例一劉某,女,40歲,工人。  1976年8月20日初診:1年多來,全身疲睏乏力,食欲不振,肝區不適,時有刺痛,腹脹,消化不良。西醫以保肝葯治療無效。肝功能化驗:麝香草酚濁度試驗8U,麝香草酚絮狀試驗(++)。舌苔滑膩,脈象沉弦。證屬肝鬱氣滯、肝胃不和、脾不健運。擬舒肝調中之劑。  方葯:當歸12g,炒白芍12g,柴胡7g,丹皮12g,川楝子 12g,鬱金10g,厚朴10g,青皮10g,枳殼6g,廣木香 6g,炒檳榔10g,焦三仙18g。  8月30日二診:病情大有好轉,食慾增進,腹脹明顯減輕,肝區疼痛不適感消除。前方加丹參12g,紅花5g,繼服6劑。  以後,遵上方隨症加減,治療2月,病獲痊癒。  [評析]邢子亨(1907年~1999年),山西人,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理事、山西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邢子亨先生在近70年的教學和臨床工作中,對中醫理論有獨到的見解和建樹,治病構思周到,診察入微,制方嚴密,用藥貼切,收效卓著。先生在一生的醫學生涯中,以心內科和婦科尤為突出。  邢老醫師認為,慢性肝炎致病之因,多是肝鬱氣滯,人在思想不遂、心情不舒之情況下,氣鬱血結,食欲不振,漸致神抑鬱,兩脅疼痛。中醫謂,木郁克土,因肝性舒達,不達則郁而傷脾,肝氣鬱滯影響內臟氣血循環受阻,所以容易引起肝臟瘀血而腫大。肝臟氣血不和,故脅肋疼痛;氣鬱不舒,故精神疲倦。根據臨床經驗,用逍遙散加減治療慢性肝炎多收良好效果。如因肝脾結熱而致肝脾氣血郁滯者,用清肝飲以清肝脾結熱,亦是逍遙散之變法。  本例患者全身疲睏乏力,食欲不振,肝區不適,時有刺痛、腹脹、消化不良,是肝鬱氣滯、肝胃不和、脾不健運之徵。肝區不適,時有刺痛,是肝臟瘀熱。脈象沉弦,是肝鬱而邪熱不得外達,故擬舒肝調中之劑施治。臨床自擬舒肝理脾飲方(當歸、赤芍、柴胡、青皮、元胡、川楝子、焦山楂、雞內金、茯苓、生薏米、半枝蓮、板藍根、甘草)為主方加減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案例二]張某,男,36歲,汽車司機。  1975年3月10日初診。疲睏乏力、肝區疼痛、脘脹腹滿、噁心2個月。查肝功能異常:麝香草酚濁度試驗12U,麝香草酚絮狀試驗(++),谷丙轉氨酶正常,HBsAg 256U。其面暗萎黃,脈象弦細稍數。證屬肝經氣血郁滯,運化受阻,肝脾不和。擬舒肝理脾、化瘀解毒之劑。  方葯:當歸15g,赤芍15g,丹參15g,紅花5g,柴胡12g,青皮10g,元胡12g,川楝子12g,鬱金12g,半枝蓮15g,草河車12g,山楂12g,澤瀉12g,生薏米30g,炒麥芽20g。每周4劑。  3月20日二診:肝區疼痛減,腹脹輕,納食增進。上方去元胡、川楝子,加茵陳15g,土元6g,清肝膽之瘀熱,以消萎黃。復加絲瓜絡12g,以消絡中之瘀熱。  3月30日三診:面色已顯紅潤,腹脹已消,身體已不勞困。上方加丹皮15g,清血分之瘀熱。  以後遵上方加減出入,2個月後,肝功能複查HBsAg(-),其他項目亦趨正常。毒消熱清,內環境改變,使病毒無適合繁衍之環境,則HBsAg亦轉陰。  [評析] 《金匱要略》首篇《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中以肝病為例,提出治療疾病的大法:「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說明治肝補脾的要妙。  肝脾關係相制相助而為用,關係極為密切,肝病可及脾,脾病可及肝,在病機上往往互相影響。但治法上肝病脾病迥然不同,治脾宜補,治肝宜疏。肝鬱而病脾者以舒肝為主,調脾為輔。脾虛而肝鬱者,補脾之中必兼舒肝。脾實之病亦當注意舒肝,若脾實肝鬱,則失其運化之機,而成滯實之證,因而,在脾實不運之時亦宜疏通利導使脾土不郁。前人謂木能疏土,即此意也。所以,肝脾同病者,必辨明其是脾病影響於肝或是肝病影響於脾,分別先後緩急而調治,不可亂施攻補。否則,以補脾之法治肝易使肝鬱不達,以舒肝之葯治脾易使脾氣更虛,舒補失當,病不能愈。  再一方面,情志為用,肝主怒而脾主思,怒則氣逆,思則氣結,肝脾不和而為病。因此,治肝脾之病,又當和其情志。情志產生於氣血,氣血與情志有密切之關係,血氣多少與情志疾病均有關聯,所以中醫學在生理病理治法上均注意五臟情志之關係。此又是中醫學志意精神與臟器機能相結合之機制,在醫學上實有極重要之價值,應當進一步深思而研究之。  前人謂肝病難治,即是謂人生一世志意不遂、急躁忿怒之事屢有,多思善慮之情常發,最易出現肝病,肝病出現後難以調治。又謂「肝無補法」,即因肝性舒達,肝主藏血,郁則為病,舒則條達。所以,邢老醫師認為治肝之病,應以舒為主,虛不宜補,實不可過攻,必遂肝臟條達之性,適其肝脾制化之機,乃為治肝病之善法。參芪溫補之葯,多不宜於肝鬱之病,因肝病用溫補多致熱郁,熱郁則氣血不暢,失其肝臟條達之性,而滯少陽生髮之機,氣有餘便是火,補氣葯一般不可用。縱有因脾虛而肝鬱需用時,亦宜少加參術等補脾葯與舒肝之劑合用,不可純用溫補。  肝與脾之關係至為密切,肝病及脾,脾病及肝,在病機上往往相互影響,但治法上脾病肝病迥然不同。治脾宜補,治肝宜舒,肝鬱而病脾者以舒肝為主,調脾為輔,脾虛而肝鬱者,補脾之中必兼舒肝,否則肝鬱克土,脾亦不能調。《金匱要略》即提出治肝之病必先實脾。在脾臟不虛的情況下,雖不必補脾,但亦需顧及木邪克土之機。肝鬱而實者,則當先舒而後調之,不能不舒而先用調補助益之法。另一方面,脾實之病亦當注意舒肝。若脾實肝鬱則失其運化之機,而成滯實之證,亦宜疏通利導使脾土不郁。  用藥以當歸、赤芍、丹參養血柔肝,補中寓通。丹參一味,可抵四物,養則血源充足,通則肝體可柔,血無郁滯,合丹皮之涼血清肝又有消瘀之功,則血中無熱可積。合柴胡、青皮、茵陳疏利肝膽,使肝中代謝產物有路可排。半枝蓮、澤瀉等清熱解毒,利水化濕,助肝腎令邪從水道外泄,HBsAg自可由陽轉陰。清理肝膽濕熱,改善內環境,疏通膽道,通利水道,是調理慢性肝炎的大法。涼血不使凝滯,疏利不能大瀉,解毒不用霸道藥物,中西一理,用之慎矣。!  臨床肝功的化驗值,只作為一個指標來參考,轉氨酶高者,熱毒猶盛,轉氨酶已降者,熱毒已輕。肝功能值由高轉低者,抑或趨於正常者,則肝功能已復康。但要注意臨床可見有病情惡化、病情進展者,雖化驗肝功能加號減少或已消除,陽性者已轉陰,卻是說明病已瀕危。曾見一早期肝硬化病人,住院1年,化驗肝功全部正常,卻在出院2個月後肝功衰竭,吐血而亡。臨床一定要考慮到,化驗值趨正常者,並不一定意味著肝臟徹底復康。因為病毒的繁殖,有高峰期與休整期、活動期的差別,人體亦有抵抗力增高與降低的階段。
推薦閱讀:

健康資訊之小心糖尿病引發慢性併發症
青鵬軟膏治療慢性皮炎濕疹療效觀察
慢性鼻-鼻竇炎臨床路徑
4款慢性腹瀉食療粥
防治慢性腰痛,你得先學會如何呼吸!

TAG:慢性 | 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