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要義問答(法然上人文鈔 問答篇)
要義問答 (《大正藏》八三、二0三)
誠然,此身之無有道心與體弱多病,令人堪嘆。
不營世事者,不馳走四方;雖衣食共缺,若惜身命之心不切者,未必憂慮,雖不憂慮,亦須捨棄,此世之常也。何況無常之悲充滿目前,何月何日是最後之時,誰能預期?雖榮不久,有命亦憂。
一切眾生,可厭者六道生死之輪迴,可願者極樂凈土之菩提也。雖生天上而誇樂,有五衰退沒之苦;雖生人間為國王,號令天下,然而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無一能免;縱使無有此等之苦,亦有歸三惡道之怖,有心之人何不厭之?得難得之人身,遇難遇之佛教,深願此生速求出離。
1問:所言大致如是,然如所說,無所顧慮而出家;然而心不離名利,無道心故,受人之謗,將如之何?猶勝於在家人之增長眾多輪迴業乎?
答:戲著尼衣、酒醉而出家之人,皆成佛道之因,古書言之。
永觀上人之《往生拾因》亦言:「勝如上人之父母共同出家時,夫年四十一,妻三十三,以修行僧為師。師贊言:未至衰老,不臨病患,今求出家,是為最上之善根也。」
釋迦如來付法於當來導師之彌勒菩薩而言:「破戒重罪之輩,剃頭染衣著袈裟者,皆付囑於汝。」是故破戒當憑於三會得脫。經言:「在家持戒,不如出家破戒。」
誠然,生於佛法流布之世,知出離之道,肩著解脫幢相之衣,列名釋氏,而不修行佛法,如入寶山空手而回也。
2問:誠然,出家者總為離生死至菩提之務也;然應如何行?如何願乎?
答:道綽禪師之《安樂集》上捲雲:「依大乘聖教,有二種勝法:一者聖道,二者往生凈土。」
於穢土頓證佛果者,皆是聖道門也。觀諸法實相而得證,行法華三昧而求六根清凈,凝三密行法而求即身成佛,或求四道之果,又願三明六通,此皆難行道也。
往生凈土門者,先思往生凈土,於彼土證悟成佛也,此名易行道。
離生死之道有多門,但能行之,一切皆可。
3問:然則,如我等愚人,應求往生凈土乎?如何?
答:《安樂集》上捲雲:「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凈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往生拾因》云:「真言止觀之行,道幽易迷;三論法相之教,理奧難悟。」
誠然,不堪觀念、不能行法之人者,應思往生凈土,則一切法門,易悟易證也。
4問:十方凈土甚多,應求何方凈土?願往生兜率之人亦不少,如何下定決心?
答:天台大師之《止觀輔行弘決》卷二之一云:「諸教所贊,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
又顯密教法之中,專勸極樂,不可稱計。
源信大師之《往生要集》以十方凈土互為比較而勸西方凈土,又比對兜率,舉出多種勝劣,並引兜率難西方易之證據,可尋其文而閱覽之。
極樂是此土緣深之凈土,彌陀是我等有緣之教主,宿因故,本願故,唯應願求西方也。
5問:然則應一心愿生極樂,願生極樂,何行殊勝?
答:善導和尚於《觀經疏》<散善義>言:「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正行有五種:一者禮拜正行,二者讚歎供養正行,三者讀誦正行,四者觀察正行,五者稱名正行。一禮拜正行者:若禮即禮拜阿彌陀佛,不雜禮余佛。二讚歎供養正行者:若讚歎供養即讚歎供養阿彌陀佛,不雜讚歎供養諸佛。三讀誦正行者:若讀誦即讀誦《阿彌陀經》等三部經,不雜讀誦余經。四觀察正行者:若憶念觀察即觀察彼土二報莊嚴等,不雜觀察余土。五稱名正行者:若稱名即稱阿彌陀佛名,不雜稱余佛。此五種為往生之正行,正行之中又有二:一者正,二者助。以稱名為正業,以禮誦等名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又釋言:「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故願生極樂凈土者,應一向念佛也。
6問:修余行不契往生乎?《法華經》卷六言:「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密教之中有決定往生之真言,諸教之中亦說往生凈土之功德力。又言於穢土中成就佛果,修行具足甚難功德之教,而迴向易往之極樂者,則成佛雖難,往生凈土易得。又據所聞,法華與念佛為一,同時修此二法,有何妨礙?
答:《無量壽經》下卷明「三輩往生之業」,皆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觀無量壽經》中具言諸往生行,至結論時,釋尊付囑阿難言:「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和尚解釋《觀經》而言:「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同經之文言:「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善導和尚於《觀念法門》釋此而言:「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然則非言修余行不能往生,善導和尚言:「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
《往生要集》之序亦言:「顯密諸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是多。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是故依念佛一行,聊集經論要文,披之修之,易覺易行。」
此等證據宜詳閱之,並非簡教,而是量機。以我之力離生死者,難以精進故,專憑他力之彌陀本願也。先德之行誼,足可效法:如道綽禪師舍聖道門入凈土門,善導和尚止諸雜行,一向念佛而得三昧。凈土宗祖師次第傳承,今略舉一二。
於日本者,源信、永觀等,自宗他宗之人師,專勸念佛之一門。專雜二修之義,非今始言之,凈土宗之文甚多,可詳讀之。
又即身得道之行,非往生極樂之教,各有所宗。善導和尚之《觀經疏》<玄義分>言:「如《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為宗,如《大品經》以空慧為宗。今此《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法華經》者,觀真如實相平等之妙理而取證悟,現身入五品弟子位、六根清凈位,以此等為宗。
又《法華經》亦舉出甚多之功德,以贊此經,最後或言「即往安樂」,或言「即往兜率天上」,此是便宜之說,非以往生為本旨;真言亦復如是。
若言法華與念佛同一,應合而修之者,即善導和尚亦曾讀誦《法華經》、《維摩經》等;然而自入凈土之一門以來,則一向念佛,未曾雜修余行。
加之,凈土宗之祖師傳承,皆勸一向稱念彌陀佛名,莫雜餘業。此等案之,應入專修之一行。
7問:欲知凈土法門之教理,應讀何書?
答:經典者應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此名凈土三部經。祖師之論疏者,應讀曇鸞大師之《往生論注》,道綽禪師之《安樂集》,善導和尚之《觀經疏》、《法事贊》、《往生禮讚》、《觀念法門》。此外懷感之《群疑論》、慈恩之《西方要決》、天台之《十疑論》、源信之《往生要集》等,以上人所常見也。
但,雖未讀一部,若知其意而念佛,則往生何疑!
8問:念佛之安心,應云何知?
答:應具足三心,其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也。
一「至誠心」者:真實之心也。善導和尚《觀經疏》<散善義>釋言:
至者真,誠者實。真實心中厭舍此三界六道之自他依正二報,三業所修必須真實。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者,雖日夜十二時勤修,如炙頭燃,亦不得往生。唯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深心」者:深信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又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仰願深信佛語,若一切智者,百千萬人來,多引經論言:「一切凡夫,念佛不得往生」,亦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唯報云:「汝所引經論非不信之,然汝所信經論者,汝有緣之教也;我所信者,我有緣之教也。今所引經論者,通說菩薩人天等,此《觀經》等三部,乃為濁惡不善之凡夫所說。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今聞汝言,唯增長我之信心。」若羅漢、辟支佛、初地、十地菩薩,遍滿十方,化佛報佛輝光吐舌,言「不得往生」者,亦當報言:「一佛所說,即同一切佛說;若改釋迦如來所說之教,則所制之殺生十惡等,可改可犯乎?若前佛所說虛假,則後佛所說亦是虛假。若相同者,即不可改初信之法。」永不退故,名為深心也。
三「迴向發願心」者:一切善根悉皆迴向往生極樂,決定真實心中迴向,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猶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噁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凈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
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以上皆是善導和尚之釋文也。
9問:《阿彌陀經》有「一心不亂」之文,此是稱念佛名時,不可雜念餘事乎?雖一聲稱念,因無雜念,故得一念往生,不漏一人。然而畢命為期,不雜余念之念佛,凡夫不能,故不得往生,此義如何?
答:善導和尚解釋此義言:「一旦具足三心之後,猶若金剛,不為人所動亂破壞,畢命為期,名為一心。」
阿彌陀佛本願之文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文之「至心」,相當於《觀經》所言之「至誠心」;「信樂」相當於「深心」;「欲生我國」相當於「迴向發願心」。此等總括之,畢命為期而不亂名為「一心」。具此心者,若一日二日,乃至十聲一聲,必得往生。
凡夫之心何能不散亂?雖散亂而得往生,此方名「易行道」。《無量壽經》言:「橫超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誠然,易往之事無過於此,若需累劫積功方得往生,則壽命短促、身亦不堪之人將如何?本願言「乃至十念」,願成就文言「乃至一念」念阿彌陀佛,至心迴向者,即得往生彼國。
若言造惡之人不能往生者,然而《觀經》言「五逆罪人往生」。
若言世下人心愚劣之時,信心淺薄難得往生者,然而《無量壽經》言:「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其時眾生,尚不聞三寶之名,諸教隱入龍宮,一卷不存,唯有邪惡熾盛無信之眾生,皆當墮惡道;以彌陀本願、釋迦大悲深故,特留此經,止住百歲。何況此時是末法之初,豈劣於萬年後之眾生乎?是故名為「易往」。然而遇此教者難,雖得聽聞,難信故言「無人」,誠然,理應如此。
《阿彌陀經》言:「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說此事時,釋迦一佛所說猶恐不信故,六方如來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誓言:「若此事虛言者,我等所出廣長之舌悉皆爛壞,終不還入於口。」此事經文、釋文,甚為分明,應詳知之。
又,欲成大事之時,皆有證明。說《法華經》時,多寶一佛證明;說《般若經》時,四方四佛證明;然皆不如一日七日之念佛得往生所證明之盛,此則顯明釋尊實以此事為最大之事也。
10問:已知信心相狀,行之次第如何?
答:四修為根本:一者長時修,二者殷重修,亦名恭敬修,三者無間修,四者無餘修。
一者「長時修」:《西方要決》云:「從初發心,乃至菩提,終無退轉。」善導和尚云:「畢命為期,誓不中止。」
二者「恭敬修」:於極樂之佛法僧寶,常憶念尊重也,此《往生要集》之意也。又《要決》云:「恭敬修有五:一敬有緣聖人,二敬有緣像教,三敬有緣善知識,四敬同緣伴,五敬三寶。」
一敬有緣聖人:謂行住坐卧,不背西方,涕唾便痢,不向西方也。
二敬有緣像教:謂造西方彌陀像變,不能廣作,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教者《彌陀經》等,五色袋盛,自讀教他。此之經像,安置室中,六時禮懺,香華供養,特生尊重。
三敬有緣善知識:謂宣凈土教者,若千由旬、十由旬以來,並須敬重親近供養。別學之者總起敬心,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若生輕慢得罪無窮。為勸眾生,成善知識,必使歸依西方;若住此火宅,退沒難出故也。火界修道甚難故,勸歸西方。彌陀凈國,無造惡之地,一得往生,三學自然勝進,萬行自然具足故也。
四敬同緣伴:謂同修業者,自雖障重,獨業不成,要藉良朋,方能作行。扶危救厄,助力相資,同伴善緣,深相保重。
五敬三寶:佛寶者繪像木像。法寶者三乘教旨。僧寶者聖僧、菩薩、破戒之流,等心起敬,勿生輕慢。如木傾因倒曲,若有事礙,不能向西,但作向西想。
三者「無間修」:《要決》云:「謂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時,心恆想巧。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為下賤,備受艱辛。忽思父母,欲赴歸國,行裝未辦,由在他鄉,日夜思惟,苦不堪忍,無時暫舍,不念爺娘,為計既成,便歸得達,親近父母,縱任歡娛。行者亦然,往因煩惱,壞亂善心,福智珍財,並皆散失,久流生死,制不自由;恆與魔王,而作僕使,驅馳六道,苦切身心,今遇善緣,忽聞彌陀慈父,不違弘願,濟拔群生,日夜驚忙,發心愿往。所以精勤不倦,當念佛恩,報盡為期,心恆計念,心心相續,不雜餘業。」
四者「無餘修」:《要決》云:「專求極樂,禮念彌陀;但諸餘行業,不令雜起。所作之業,日別念佛。」
善導和尚云:「專念彼佛,專禮彼佛,專讚歎彼土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專修之人,百即百生;雜修之人,百中僅有一二。近雜緣者,自障亦障他之往生正行也。我親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心作者,十即十生;雜修者,千中無一。」
又,善導和尚之弟子釋云:「欲修西方凈土之業者,四修無缺,三業不雜;廢一切諸願諸行,唯應修西方之一願一行。」
11問:一切善根為魔王所礙,應如何對治?
答:所謂天魔波旬者,欺誑眾生之魔也;一切行業者,憑自力故也。念佛之行者,思此身是罪惡生死凡夫,不憑自力,唯乘彌陀願力欲往生故,魔緣不得其便。修觀慧之人尚有九種之魔事;稱念彌陀,本無魔事,所謂「果人清凈故」,既無誑佛之魔緣,故無障礙念佛之事,此依憑他力之故也。如百丈之石置於船上,過萬里之大海。又彌陀觀音常來至此行者之前,二十五菩薩百重千重圍繞護念,魔緣不得其便也。
12問:念阿彌陀佛者,滅罪多少乎?
答:《觀經》言「一念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言「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
13問:所言念佛者,念佛之色相乎?
答:念佛之色相光明者,觀佛三昧也;念報身、觀同體佛性者,智淺心狹,非我等境界。
善導和尚云:「不觀相貌,唯稱名字。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專勸稱名。」
又和尚解釋本願之文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應速求安樂凈土之往生,以彌陀觀音為師。《法華經》所說之「真如實相平等」之妙理、般若經所說之「第一義空」、真言宗所說之「即身成佛」,一切之聖教,任意得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