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男人不願意帶孩子??

周末外出,看見一個日本孩子困在了攀爬架上。

孩子四五歲,攀爬架太高,孩子爬不回去又下不來,困在上面左右為難。

突然從旁邊衝出來一位男士,向孩子高舉出雙臂

「我在保護你,你想想怎麼下來?」

原來是孩子的父親。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似乎在為自己的狀態感到尷尬。

孩子笑著搖頭,想拒絕父親的幫助。

父親堅持張開雙臂,並向孩子開玩笑說:

「原來你住在上面了呀!那我可要回家了喲~」

孩子笑了,提出要跳到父親的懷裡。這下輪到父親拒絕了:

「不,這裡太高了,你要再想想辦法。」

孩子想了好久,父親張開雙臂一直在等他。

終於,孩子忍住恐懼,艱難地又往下挪動了一步,然後一下子撲下來,像墜落的鳥兒一樣,撞到父親的懷裡。

兩個人哈哈大笑,父親說:

「我的兒子終於回來了!」

我目睹了整個過程,既好笑又感慨。孩子的難堪、父親的堅持、風趣的對話,一直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在廣州的國際社區,我經常遇到外國爸爸帶孩子,既有亞洲人,也有歐美人,他們帶孩子的方法經常令我很感觸。我想到了很多中國爸爸和外國爸爸的對比貼,不由得引出了這個問題:

中國男人不帶孩子,

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1

帶孩子,是女人的事情

很多中國爸爸都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情。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體現在許多的家庭細節中。

一位二胎媽媽最大的痛苦就來源於爸爸幾乎不理解帶孩子的艱辛。爸在他們眼中,女人最大的價值來源於家庭,最大的作用來源於生孩子、養孩子、做家務,以及保持家庭的日常運轉。

這樣的爸爸,將女人帶孩子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他們最愛做甩手掌柜,他們並非不愛孩子,只是將孩子的任何需求都直接推到媽媽的身上:

——「餓了,找媽媽!反正我又沒有奶。」

——「哭了,找媽媽!反正我也哄不住。」

從襁褓之中開始,爸爸就把孩子等同於「媽媽的孩子」,孩子出現任何問題,媽媽都是第一責任人,爸爸將自己視作家庭的領頭羊,但偏偏不願在孩子這件最基礎、最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因為他們作為一家之主的使命,是掙錢、是拼事業、是光宗耀祖、延續血脈,而非埋在尿布和奶粉中,做「女人該做」的事情。

2

爸爸,常常還是個「巨嬰」

父權帶給男人的影響,不僅有父親的影響,還有母親的影響!

我有一位朋友,四十多了還在拿自己母親的話當聖旨,母親指揮往東,他絕不往西;母親指揮往西,他絕不往東。

他自己的家庭,就被這種密不可分的母子關係不斷衝擊。我們去調和他家的矛盾,建議他要適當偏向媳婦,他還怒不可遏,覺得不聽媽媽說話就是「不孝」。

這位朋友其實還是一個巨嬰。

他的母親是一位父權治下的典型女性。將一生的努力和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哪怕孩子都成年了,還在堅持幫他擠牙膏。母親無微不至付出的背後,其實有著強烈的心理訴求,就是兒子是她一輩子的事業,她活到老、守到老,不願意也不能夠將事業拱手讓給他人。

母親專心的服侍兒子,從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如果你跟這位母親談論「得體的退出」,她可能只會睜大眼睛望住你——退出了,我又做啥去?!

這樣的母親,無所不在。她們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兒孫,如果兒子的生活她們不得不放手,她們就會努力地去把控孫子的生活。如果兒子不生孫子,她們就會不停地催促,因為她們只有通過育兒帶孫,才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

3

男人不帶娃,還源於常挨罵

女人帶孩子是天性,男人帶孩子則要後天學習。

不止一位爸爸告訴過我,不是我不想帶(孩子),是我帶不好!

一位爸爸嘗試給孩子換尿片,但笨手笨腳地把屎粑粑糊到了孩子身上,結果丈母娘一頓數落,他乾脆再也不插手,反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落個清閑還好。

還有一位爸爸帶孩子出去玩,小孩玩的一身汗,風一吹感冒了,不小心發展成肺炎。老婆和奶奶都責怪他,他也自責不已,之後就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再在自己手上遭遇不測。

這些爸爸,在帶孩子的路上都在不斷試錯,他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失誤、甚至是錯誤,去積攢帶孩子的經驗,但這種「試錯」的過程,卻常常被心急的家人打破。

媽媽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有閃失,這種心態當然可以理解,但這種確保孩子萬無一失的心境,卻常常成為阻止爸爸帶孩子的障礙!

有一位媽媽告訴我,為了逼爸爸帶孩子,她把孩子強行留給爸爸單獨帶一天,結果回家來一看,孩子哭、大人氣,家裡烏七八糟亂成一團,媽媽真是氣不打一處出,從此以後再也不讓爸爸帶孩子了!

——爸爸帶孩子的困難,就這樣又多了一叢。很多爸爸本來就不會帶孩子,但越不會帶,就越得不到練習的機會,越沒有練習的機會,就越成為埋頭的鴕鳥。反正我都帶不好,就不要找我帶了!

正所謂:父愛如山,真是像山一樣杵在那兒,寧願一動不動!

4

明明是男人,卻要像女人那樣帶孩子

可難道男人就真的無法帶孩子嗎?

錯!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不同的環境下,男人帶孩子的表現截然不同。

每個周末,我要分頭帶兩個孩子去參加活動。

上二寶的早教課的時候,每次都會有好多父母結伴前來,小小的教室里,每次都會擠進來十來對爸爸和媽媽,但相對媽媽在早教課的活躍,爸爸們幾乎毫無激情,他們不是在刷手機、就在角落發呆。他們對早教毫無興緻,以至於老師不得不反覆提醒:

「爸爸們,請陪寶寶一起來!」

但在另一個地方,爸爸們完全不需要這樣的邀請,就會參與其中——這就是足球班!

每逢大寶的足球課,陪伴孩子來的一多半都是爸爸。有的爸爸全場觀戰、興緻勃勃,有的爸爸在旁邊的籃球場打球,臨時組隊玩上一場。

——這就是爸爸的育兒之道!如果讓他們去早教班又唱又跳,他們會覺得無聊至極,可如果讓他們去陪孩子去運動、去遊戲,他們才會興緻盎然!

要讓爸爸參與育兒,必須要讓他們體會到育兒帶來的樂趣,必須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帶孩子!

媽媽要放手,不是放手讓爸爸去做媽媽擅長的事情,而是讓爸爸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勉強他們去陪畫畫、教兒歌、看花看草常常是種荒誕不經,只有讓爸爸帶孩子去踢足球、打遊戲、進行高肢體接觸的活動,才是適合爸爸的事情。

爸爸帶孩子,註定與媽媽不同——只有讓他們做適合的事,他們才能歡喜地去帶孩子,只有容忍他們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他們才能持之以恆地帶孩子!最後,爸爸要帶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呼籲的口號,更是思維的轉換、行為的改變,他們不僅需要參與到育兒中來,也需要反思自己的養育過程,這對於中國父親來說,註定不是輕鬆轉身的過程!

父愛如山,大山如此堅毅,也如此難以撼動,但當山移,便是育兒版圖翻天覆地之時!我相信,總有一些父親願意做出改變,他們將成為先行者、踐行者,以利落的行動和良好的結果告訴世人:

「父親之於孩子,不僅是提供DNA,還有父親的愛與陪伴。」


推薦閱讀:

毛澤東和賀子珍與他們的6個孩子
90後女子想再要個孩子 二胎產下三胞胎男嬰
你知道哪些日子出生孩子生來帶貴氣嗎?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欺負,我們應該教孩子怎樣對抗?
婚姻遭遇出軌,別將孩子裹挾其中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