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
山水詩
何必竹與絲,山水有清音
[山水詩簡說]
山水詩是以描寫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等景物為主體的詩歌。
古代山水詩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山水起興期。在《詩經》、《楚辭》以及後來的漢樂府中,雖然有優美的山水景物的描寫,卻沒有完整的山水詩。山水,在其中只是被用來起興,由來作為傳遞某種情感的媒介。如《詩經·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採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反映出了人們樸素的審美情趣,富有大自然的生機和美感,但寫景的數量較少,達到情景交融者更少。到了《楚辭》的時代,山水描寫進一步細膩明晰,抒情的色彩更為濃郁,但山水依然不是詩人完整的審美對象,在兩漢時代山水詩沒有大的突破。
山水詩的第二個發展階段是窮形寫貌期,本期包括了建安時代至盛唐田園山水詩出現之前。從漢末建安開始,山水詩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不光是因為此時出現了中國詩史上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曹操的《觀滄海》,更重要的是曹丕、曹植兄弟和鄴下詩人的部分游宴詩已和南朝的山水詩沒有根本性的區別,如曹植的《公宴》等不僅以寫景為主,且描摹細緻入微。到了東晉南朝山水詩進一步勃興。謝靈運是古代第一位傑出的山水詩人,他開創了山水詩的新局面。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中說:「康樂情深于山水,故山游之作彌佳。」其山水描寫親切自然,新奇精美,靈秀麗典。大謝之後,鮑照、謝眺等人繼之而起,形成了山水詩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鮑詩抗壯奇矯,氣派不凡;謝詩圓滿流轉,清麗可愛。「窺情於風景之上,鑽貌於草木之中」,成為整個時代的審美風尚。
山水詩的第三個發展階段是追求神似期,主要指盛唐以降的山水詩派。經過了初唐百年的徘徊與摸索之後,至王維、孟浩然時代,山水詩進入了從形似到神似的新階段。盛唐山水詩人的胸襟、氣度、抱負與六朝詩人不同,其山水詩的境界、氣象是六朝詩人難以比肩的。正如袁行霈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里所說:「從藝術上看,南朝山水詩對山水景物的描寫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韻。唐代山水詩脫離了對形似的追求,而致力於達到神似。他們刻畫山水,不滯于山容水態,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現山水的個性。自然山水成了詩人的朋友,或詩人自己的化身。『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達到化境,中國的山水詩到了唐代,才臻於完美、純熟。」盛唐詩人的山水詩達到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的最高境界——無我之境。詩人以物觀物,打破了物我界限,達到了物我渾然為一的境界。詩人的主觀情懷融匯于山水描寫之中,被自然化了。在無我之境中,自然山水充滿了生機、靈氣。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只有擺脫世俗的羈絆,解除功利的塵纓,全身心地投入於自然的懷抱,才能真正地進行這種審美關照,切實領悟山水之美。王維的《辛夷塢》、《鳥鳴澗》、《鹿柴》、《竹里館》和李白的《獨坐敬事山》等待歌達到了這一境界。盛唐山水詩既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明秀大氣,生意流動,同時也形成了各自的個性特徵。請以李白、杜甫、王維的描寫江水的三句詩為例。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山送別》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江流大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
大處落墨、筆觸雄偉、境界壯闊是三位大詩人的共同之處。李白詩給人荒涼、孤獨的感覺;杜甫詩給人冷靜、客觀的印象;而王維詩則給人空明、超脫的幻覺。面對相近的景物寫出了不同的境界,從中又折射詩人不同的個性與心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盛唐詩人的筆觸伸向漠北瀚海、天涯海角,給我們描摹了邊塞的奇異風光。
盛唐之後,山水詩在平緩的發展流變。中晚唐時代,有韓愈的幽峭奇險,白居易的自然明麗,柳宗元的清新峻峭。來代,有王安石的典雅,楊萬里的活潑,范成大的雋雅,蘇武更為傑出,「他的山水詩無論寫景、狀物,都給人以舉重若輕之感,他那捕捉意象的本領,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不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元明清時代,山水詩的創作成就不能和唐宋時代相比,但也不乏優秀的詩人。如金代的元好問,元代的楊維楨,明代的高啟、李夢陽、袁宏道,清代的王士楨、查慎行、沈德潛、袁枚、趙翼等。
推薦閱讀:
※國畫大師梁樹年-精品山水
※這些山水畫能提升你的事業,財運!
※徐一軒《怎樣畫淺絳山水》
※靜,在心裡,不在山水間
※水墨丹青之東方山水神韻
TAG: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