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易學名著總覽(2)

中國曆朝歷代易學名著總覽(2)

二、元代、明代、清代、近現代

6、元 代

周易集說 元俞琰撰。四十卷。俞琰先集諸家《易》說,成《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後復采其精華,撰《周易集說》四十卷。其書始作於至元甲申(1284年),完成於至大辛亥(1311年)共四次易稿。俞琰初主程頤、朱熹之說,後乃研求經文,浚發新義,自為一家之言。如俞琰嘗與孟淳講坤卦六二爻,雲∶「六二既中且正,是以其德直方,唯從乾陽之大,不習坤陰之小,故無不利。」其說與諸儒不同。有元至大庚戌王都本(佳)。《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圖通變 元雷思齊撰。五卷。自序雲∶「河圖之數以八卦成列,相盪相錯,參天兩地,參伍以變,其數實為四十,而以其十五會通於中。」其所述河圖洛書參天兩地倚數之圖、錯綜會變等圖及河圖遺論,大旨以「天一」為坎、「地二」為坤、「天三」為震、「地四」為巽、「天七」為兌、「地六」為乾、「天九」為離、「地八」為艮。以「五十」為虛數。其說與先儒不同,多自出新意。有明抄本,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四庫易學叢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筮通變 元雷思齊撰。三卷。其五篇,一為《卜筮》;二為《立卦》;三為《九六》;四為《衍數》;五為《命蓍》。其說多出新意,不主舊法。收入《四庫易學叢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周易參同契發揮 元俞琰撰。三卷。認為《參同契》論述內丹原理均使用比喻手法。自序雲∶「夫是書所述皆寓言也。以天道言,則曰日月,曰寒暑;以地道言,則曰山澤,曰鉛汞;以人道言,則曰夫婦,曰男女。豈真有所謂日月、寒暑、山澤、鉛汞、夫婦、男女哉。無非譬喻也。」注本內容豐富,引證多種丹經、歌訣,有些今已為佚書。收入《正統道藏》、《四庫全書》,並有多種單刻本傳世。均為善本,如洪武十三年刻本,還有明代影刻本。為藏書家所珍藏,如惠氏紅豆齋藏本,天一閣藏本,鐵琴銅劍樓藏本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是書以一身之水火陰陽,發揮丹道,雖不及彭曉、陳顯微、陳致虛三注為道家專門之學,然取材甚博。」注文有俞琰修持體會,如注「金砂入五內」雲∶「金砂之升鼎也,穿兩腎,導夾脊,過心經,入髓海,沖肺俞,度肝歷脾,復還于丹田也。當其升時,滃然如雲霧之四塞,颯然如風雨之暴至,恍然如晝夢之初覺,渙然如沉之脫體;精神冥合,如夫婦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是皆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美國戴維斯與吳魯強向西方學術界譯介《參同契》,所據底本,即是此書。

周易參同契釋疑 元俞琰撰。一卷。據各種版本,列舉異文,並敘述他選擇的理由。間亦闡發原旨,如對《參同契》之三主題(鼎器、藥物、火候),即由此提出。雲∶「牝牡四卦,蓋繳上文乾坤門戶,坎離匡郭之句,總言之也。此四卦乃鼎器、藥物,後言六十四卦乃火候也。如中篇謂四者渾沌,亦是繳上文乾剛坤柔、坎離冠首之句,後又曰,六十卦用,張布為輿,恰成六十四卦。六十卦。皆為吾丹道之用。此所以為《周易參同契》也。」俞琰所校勘,僅記「某,一作某,又作某」,未能列所舉所據各種宋版之具體,損失了大量信息,今宋版《參同契》均佚,甚為可惜。

7、明 代

太玄本旨 明葉子奇撰。九卷。認為《太玄經》附會律歷節候而強其合,不無臆見,乃作此書,詮釋《太玄經》。其書掃除星曆之說。猶說《易》諸家,廢象數而言義理。《太玄經》文辭艱澀,頗不易曉,子奇循文闡發,使讀者易明。有明正德間刊本。《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亦收入。

周易大全 明永樂年間,故廣、楊榮、金幼孜等四十二人奉敕修《五經四書大全》。《周易大全》為五經之首,共二十四卷。就前儒成編,取材於董楷《周易傳義附錄》、董真卿《周易會通》、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皆篤守朱熹,其說謹嚴;董真卿則以程頤、朱熹為主,博採諸家以輔之,其說頗為賅備。其書由朝廷頒布推行,其後二百餘年間,一直將此作為科舉取士之書。有明刊《五經大全》本、明萬曆乙巳書林余氏刊本、菊仙書屋本、清重刊本。

周易集注 明來知德撰。十六卷。專取《繫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錯」指陰陽以錯,如先天圓圖之乾錯坤、坎錯離等。「綜」指一上一下,如屯、蒙之類本為一卦,在下為屯,在上為蒙等。其論「錯」,有四正錯,有四隅錯。論「綜」,有四正綜,有四隅綜。有以正綜隅,有以隅綜正。其論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畫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錯卦之象,有綜卦之象,有爻變之象,有佔中之象。其注文,先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後訓本卦本爻正意。其書參互旁通,自成一說,在當時被推為絕學。有修補寧遠堂刊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易學精華》(1990年齊魯書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象義 明章潢撰。十卷。主於言象,引張行成之說以駁晁公武主理之論。大抵以朱震《漢上易集傳》為椎輪,雜引虞翻、荀爽九家易,以及李鼎祚、鄭汝諧、林栗、項安世、馮椅、徐大為、呂朴卿諸家之說,而參以己意。其取象之例甚多,然不出本體、互體、伏體三者。其書多本於古法,然推衍繁碎,未能一一盡得經義。

易測 明曾朝節撰。十卷。取王弼《周易注》、孔潁達《周易正義》、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及楊簡《楊氏易傳》諸書,參互考訂,僅解上下經、《彖》、《象》、《文言》、《繫辭》,而不及《說卦》、《序卦》、《雜卦》。又仿照王弼《周易略例》之意,另作《說凡》一卷,附於卷末。其書大旨主於觀辭玩占,對卦圖、卦變之說一概不取,頗足掃除宋《易》之葛藤。然其取捨諸家之說,未能一一精審。

周易正解 明郝敬撰。二十卷。郝敬曾著《九經解》,《周易正解》為其中之一。其書採用王弼本。卷一至卷十七詮釋《周易》上下經;卷十八至卷二十詮釋《繫辭》以下。大旨以義理為主,兼及於象。其言理,多以「十翼」之說印證卦爻。其言象,頗簡易。郝敬解經,好臆測,其說《易》,亦不免此弊。如釋蠱卦為武王之事,而以先甲、後甲為取象甲子昧爽。有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問易補.續錄 明郝敬撰。《問易補》為六卷,《續錄》為一卷。郝敬曾作《周易正解》,其甥田文宰取《周易正解》中若干條疑義,請郝敬增益,郝敬乃根據其甥所問,復為著論,以補《周易正解》之缺,故名其《問易補》。因不滿於北宋程頤《伊川易傳》、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空談義理,故所作《問易補》注重象數,然因其用力尚淺,所言多支離穿鑿。如說蒙卦九二爻「納婦吉,子克家」雲∶「易道尚變,卦體伏澤火革,反下成睽,睽自家人來,家道首善,故尚蒙。家人之蒙莫如婦子,故其象如此。」其說蒙卦之義,舍蒙卦本象,而求之於伏卦革;求之伏卦革而不得,再求之革之反象睽;求之睽仍不可得,再求之睽所從變之卦家人以成其象,甚為迂遠。然其書所言之義理,時有善言可采。如雲∶「貞在人為智,在天為冬,在氣為水;水為生物之源,知為作聖之本,冬為生物之根,萬物至冬收斂歸藏,元氣堅凝,故曰貞固。」收入《山草常集內編》。

學易枝言 明郝敬撰。四卷。《周易.繫辭下》雲∶「中心疑者其辭技」,郝敬於《題辭》中雲∶「余學未忘疑,道其實而已矣。」故其書以《學易枝言》為名,「枝言」,謂心中有所疑。卷一、卷二為郝敬所撰;卷三、卷四為郝敬之友鮑士龍所作《易說》。卷一共有五稿,依次為《易經》、《易數》、《陰陽》、《動靜》、《五行》。卷二亦為五篇,依次為《人身》、《易畫》、《易卦》、《易象》、《易學》。其書前後所說,有時自相矛盾。如《易理》篇論易道神化、易道通變、易道易簡,駁斥北宋周敦頤主靜之說,其謂∶「中正仁義盡之矣,必曰定之,必曰主靜,則聖鮮言焉,故《論語》二十篇不言主靜。」然《陰陽》篇則雲∶「聖人主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無偏枯之疾,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此聖人之真修,先生不已之大道。」又極贊其主靜之功。所附鮑士龍《易說》,大旨發揮致良能之學說,多雜道家之言。收入《山草堂集內編》。

學易述談 明方明化撰。四卷。為時化所著《易學六種》之三。因其書非化手著,而為其子方龐筆錄,故名為《學易述談》。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共八十四則。其一為《密義述》,二十則;其二為《名象述》十二則;其三為《卦爻述》,四十則;其四為《凡例述》,十二則。以禪機為主,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說。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易指要繹 明方明代撰。三卷。為時化所著《周學六種》之四,時代之高祖社昌,曾著《周易指要》五卷,時化取其書進行推繹,著成《易指要繹》三卷。書中每段之下,凡稱「繹曰」者,即為時代之言。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易疑 明方時化撰。四卷。為時化所著《易學六種》之五。卷一為《密義疑》二十一則;卷二為《名象疑》十二則;卷三為《卦爻疑》三十六則;卷四為《凡例疑》二十四則。所言無精義。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易通 明方時化撰。一卷。為時化所著《易學六種》之六。大多取北宋周敦頤《通書》、張載《正蒙》之言,以發明易理。有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8、清 代

讀易大旨 清孫奇逢撰。五卷。自序雲∶「至蘇門始學《易》,年老才盡,偶據見之所及,撮其體要,以示門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旨"。末卷為《兼山堂問答》及其學《易》之師三無道人李封論《易》之語。後來其曾孫孫用正,復取其散見於他書中論《易》之語五條,匯冠卷首,題為《義例》。其《跋》稱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以此補正。奇逢說《易》,不涉河圖洛書之說,大意闡發義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凡所訓釋,綿先列己說,然後附以先儒舊訓。其學主於實用,所言皆關乎法戒。有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易酌 清刁包撰。十四卷。採用註疏本,以北宋程頤《伊川易傳》、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為宗,一本於義理,以明道為主。其推闡義理,明白正大,足以輔助程頤、朱熹之說,其書雖亦偶談象數,但非漢以來相傳之說,而為宋人陳摶、李之才之學。卷首凡例、雜卦諸圖及卷中細字稱「謹案」者,皆為刁包之孫刁顯祖以己意所附益。有清雍正中刁承祖刊本(與《潛室答記合刻》)、清道光二十三年八世孫刁懷瑾重刻本。

易學筮貞 清趙世對撰。四卷。以《周易》為卜筮之作,不載原文,惟采前人議論,分類編輯。一卷為《綴集本旨》、《易學源流》、《圖書節要》、二卷為《蓍法指南》,三卷為《占變詳考》,四卷為《易道同歸》。論筮法佔變,條理詳明,純以數來論《周易》,所以能比一般著作集中、詳盡。但將《周易》完全視作占卜之書並加以生髮衍化,往往愈解愈覺玄虛。《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明善錄 清徐繼發撰。二卷。專以後天諸圖為主,由占筮卦氣而蔓衍於律呂等韻。自序雲∶「後天之道以致用為主,而造化之流行有常有變。常者由天帝主宰,變者則由神來主宰。履其常者以卦為體,通其變者以筮為用」。其推衍闡發煞費苦心,但將《周易》僅視作占卜之作,往往加以神化、附會,卻難窺知《易》之原旨。《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易經通注 清傅以漸、曹本榮奉敕撰。九卷。順治十三年,清世祖因明代永樂間所編《周易大全》同異互存,繁而可刪,華而寡要,且其後三百年來,儒生學士發揮經義多有可采,乃命大學士傅以漸、左庶子曹本榮撰《易經通注》,闡發四聖之精微,衡量諸儒之得失,斟酌於象數、義理,折衷諸論。其書熔鑄眾家之說,詞簡而理明。有《湖北叢書》本,為清光緒辛卯三餘草堂刊。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撰。六卷。自序雲∶「《易》廣大無所不備,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說,而《易》之本義反晦。世儒過視象數以為絕學,故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於《易》本了無干涉,而後反求《程傳》,亦廓清之一端。」因《周易》至京房、焦延壽而流為方術,至陳摶而歧人道家,使人不明本原、無所依託,故作此書以糾其失。專門論述「象數」之始末與真偽。前三卷為內篇,論河圖、洛書、先天、方位、納甲、納音、月建、卦氣、卦變、互卦、筮法、佔法,附《原象》一文。皆言「象數」之「象」。後三卷為外篇,論太玄、乾鑿度、元包、潛虛、洞極、洪範數、皇極數以及六壬、太乙、遁甲,皆言「象數」之「數」。大意謂聖人以「象」示人,其「象」有七∶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但後儒偽造納甲、動爻、卦變、先天、四「象」,混雜其間,使七象不明。其書崇尚七「象」,而排斥四偽「象」,於七「象」之中又必求其合於古,以辨別名勝學之訛。又以鄭玄之太乙行九宮法證太乙,以《吳越春秋》之佔法和《國語》冷州鳩之對證六壬,以訂正數學之失。其書持之有據,辯論精詳,說服力強。然其斷言《河圖》即後世之圖經、《洛書》即後世之地誌、顧命之《河圖》即其時之黃冊,未免主持太過。有西麓堂刊本、廣雅書局刻本、南雷門人新安汪瑞齡刊本(卷首標題無「易學」二字)。

易音 清顧炎武所撰《音學五書》之一。三卷。《周易》之音,本無定體,與《詩經》不同,或押韻,有時參用方言以為韻。其彖辭、爻辭押韻者少,不押韻者多,其傳文雖押韻者多,然亦時有不押韻者。此書就《周易》以求古音,將經傳文中協韻之字標出古音,附以解說。通其所可通,其不可通者則缺之。其書雖亦間有穿鑿附會之說,然標音注釋,體例謹嚴有法。其考核精確者,於求《周易》古韻大有裨益。收入阮元《皇清經解》、《音韻學叢書》、符山堂《音學五書》。

易存 清蕭雲從撰。不分卷。大旨以數言《易》,而其數乃以律呂、歷算為宗,旁及於三命六壬之術。書前列「易存四學」一條。聲稱學者先讀易卦爻辭及大傳蓍法,其次學卦氣以及干支、陰陽、五行生剋、氣運衰旺,再次學算歸、除、因、乘、再次學音律、詞曲、聲調、管弦以及反切諸法,這樣才能讀懂《周易》,領略到《易》之真諦。其說支離芫雜,牽強附會,多不足據。《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一卷。詮釋《大象》之義。其謂「否」可以「儉德避難」,「剝」可以「厚下安宅」,「歸妹」可以「永終知敝」,「女後」可以「施命告四方」。自序雲∶「象與彖自別為一義,取《大象》以釋彖爻,必齟齬不合,強欲合之,此易學之所繇晦也。《易》以筮而學存焉,唯《大象》則純乎《易》之理,而不與於筮。」象與彖爻有別為一義者,然亦有同義者,並不完全相抵觸。謂《大象》不與於筮,亦非通論。有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

周易內傳 清王夫之撰。六卷。以「乾坤並建」為宗,以「錯綜合一」為象。辟京房、陳摶、日者、黃冠之圖說,即朱熹《周易本義》,以專言象占,推之於為珠林之列。曾國藩為其書作《序》,謂其「著述太繁,不免醇駁互見。」有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

周易外傳 清王夫之撰。七卷。夫之曾從永明王於廣西,時權臣恣肆,朋黨交訌,諫不行而言不聽,夫之憤然求去。此書即著於略血解職之後,借言《易》以明其忠誠。卷一至卷四分論六十四卦;卷五、卷六論《繫辭》;卷七論《說卦》、《序卦》、《雜卦》。採用傳注形式,精細而深入地闡發義理。書中提出「天下唯器」、「常而可依」之論點,通過「體用」、「有無」、「虛實」,指明客觀事物互相依存。強調「據器而道存」,「無其器則無其道」,「道因時而萬殊」,論證「道隨器變」的進行史觀。書中還駁斥了「太極動靜而生陰陽」的傳統觀點,認為陰陽之外無太極,太極乃陰陽對立統一之總體。其書還把「知」、「能」視為人所獨具的潛能,主張「知能同功而成德業」,反對「尊知而賤能」。有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1962年中華書局排印單行本、1997年中華書局修訂本。

周易筮述 清王宏撰撰。 八卷。闡筮儀,本朱熹,參以汴水趙氏,述變占,尊《聖經》,黜《易林》,稽之《左傳》,與朱熹大同小異;論卦氣,本邵雍、朱熹,並附《太乙秘要》;講推驗則采之陸氏,奇異可怕者不載。其書雖專為筮蓍而作,然排斥焦延壽、京房之術,專闡文王、周公之理。其立論皆推本於經義。有清乾隆癸丑滋德堂刊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推易始末 清毛奇齡綜核卦變之著作。四卷。認為朱熹《周易本義》卷首雖載有卦變圖,然朱熹只謂此圖為孔子之《易》,未言其為文王、周公之《易》。因而向上稽核干寶、荀爽、虞翻諸家,凡有卦變、卦綜之說,與宋以後相生反對諸圖,皆列於書中,而以推易折衷之圖繫於後。引據古人,亦間有發明,然奇齡以為卦變乃演畫《繫辭》之本旨,持論未免太過。《春秋》作,而為《易》作。《易》本卜筮之書,聖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數以明象。後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數以明理。此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作《易》之本旨。象、數、理本為一體,其後分為三家,愈演愈雜,奇齡不滿於此,乃據現存較早、可驗之記民載,以推求三代之占筮法。取象現占,存於世而可驗者,莫先於春秋傳。奇齡固舉春秋內外傳中有得於筮占者彙編成書,漢、晉以下占筮有合於古法者亦隨類附於其後。有《西河全集》本、《龍威秘書》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

河圖洛書原舛編 清毛奇齡撰。一卷。「原舛」,意為推究謬誤之本原。認為清人所謂《河圖》,非古之所謂《河圖》,而為大衍之數,當名為《大衍圖》;清人所謂《洛書》,亦非《洪範》九疇,而為太乙行九宮之法。奇齡著其說於前,而列其圖於後。其書之編目有八∶一為《原舛編》;二為《大衍圖》;三為《大衍配八卦圖》;四為《改正黑白點點陣圖》;五為《太乙下九宮圖》;六為《九宮配卦數圖》;七為《陰陽合十五數圖》八為《明堂九室圖》。四庫館臣評其書雲∶「其排擊異學,殊有功於經義。顧其所列之圖,又復自生名例,轉起葛藤。左右佩劍,相笑無體。是仍以斗解斗,轉益其斗而已矣。」有清康熙本、清乾隆修補本。收入《西河合集》。

易觸 清賀貽孫撰。七卷。自序雲∶「凡卦唯二五謂之中,余皆不中。六爻有內外之義,下三畫為內,上三畫為外。乘承比應之義,反對、正對之義,交錯之義。易類難窮,此特發矇之語。」由此可見全書之義例。其釋坤卦六四爻「括囊,無咎,無譽」雲∶「積陰之世,不獨咎可以殺身,譽亦足以殺身。咎以致罪,譽以生疑。斯罪,譽斯咎矣。故必無譽,然後全其為無咎也。」釋豫卦六二爻「介於石,不終日,貞吉」雲∶「當豫之時,下滔上讀,溺而不返,皆見其已然,而不見其未然也。不滔不讀,則見幾而不俟終日矣。此無他,無欲故也。無欲者立於物先,而能見物,如蓍龜無心而知吉凶也。故曰貞吉。」釋賁卦初九爻「賁其趾,舍車而徒」雲∶「初剛,而無位自賁,其行義所弗在,則舍車而步……賁而非義,則君子以為辱。徒行眾人之所羞,而義在,則君子以為賁。蓋以自潔為賁,猶履初之素履也。」其書注釋詳明,闡發透徹,在明末清初卓然為一家之學。其書曾埋沒二百餘年,至咸豐初年,賀恢得其手稿,募資刊刻,始行於世。有永新賀氏家刻本。

御篡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人奉敕撰。二十二卷。宋以來說《易》者門戶交爭,務求相勝,遂各倚於一偏。而明永樂中官修《周易大全》,龐雜割裂,無所取裁,由群言淆亂,無聖人以折其中。康熙五十四年,清聖祖特命大學士李光地等人採摭群言,撰《周晚折中》。其經文與傳文分開編排,依從古本。以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為主,參考群言,不偏主一家。凡實足以發明經義者,皆兼收並采,而一切支離幻涉之說,盡皆不錄。有各省翻本、浙局刊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通義 清方茅如撰。十四卷。體例非常奇特,不像他人或尊義理,或宗象數,而是全用「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上的話語來證明《周易》。雖獨闢新途,但太過穿鑿,對理解《易》之原作,並無幫助。《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本義拾遺 清李文召撰。六卷。認為朱熹《周易本義》釋辭多得《周易》真諦,對象則未加深考,故作此書以補朱書之不足。其治《易》,釋經以象數為主,釋傳則以義理為主,每條均錄《本義》全文,而將自己的解說附在後面。其變爻互體,解釋頗為詳盡,而對諸象的闡釋則大多隨文附會,較為粗疏。《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索易臆說 昊啟昆撰。二卷。體例較一般《易》類著作不同,它不是每字每句去解釋分析,而是分數篇總論《周易》的大旨。如上、下經的分篇,諸卦的命名以及先天、後天、圓圖、方圖等類,各有解說一篇,以闡述其大義。對象數的論述較為新潁,取捨亦較精審。《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著錄該書。

周易玩辭集解 清查慎行撰。十卷。慎行受業於黃宗羲,故於圖書之學灼然不惑。其書首為河圖說,共有二篇,其一謂河圖之數,聖人非因之以作《易》,乃因之以用蓍。自漢唐以下未有將此列於經之前者;其二謂河圖出於讖緯,並附朱熹亦用河圖生蓍以為證。次為橫圖、圓圖、方圖說,論橫圖、圓圖、方圖順逆加減奇偶相錯之理。第三為變卦說,謂變卦為朱子之《易》,非孔子之《易》。第四為天根月窟考,列六家之說,而認為老子「雙修性命」之學無關於《易》。第五為八卦相錯說,謂相錯是對待,而非流行。又謂相錯只說,共有二篇,其一論十二月自然之序;其二論陰陽升降不外乾坤。第七為中爻說,以孔潁達用二五者為是。第八為中爻互體說,謂正體則二五居中,互體則三四居中,三四之中由變而成。第九為廣八卦說,謂《說卦》取象不盡可解,當闕其所疑。其經文次序,採用註疏木。其詮釋經文,皆明白篤實,辨證亦皆有根據,足以破雜學附會之疑。有清雍正二年刊本、乾隆十九年刊本。

周易淺述 清陳夢雷撰。八卷。以朱熹《周易本義》為主,參以王弼《周易注》、孔潁達《周易正義》、蘇軾《東坡易傳》、胡廣《周易大全》、來知德《周易集注》。凡諸家所未論及,以及所見與《周易本義》不同者,則抒發己意以闡明經文。認為《周易》之義蘊不超出理、數、象、占,所以凡數不可顯,理不可窮,便寄之於象,知象則理、數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此書以明象為主。持論大多結合於人事,說理不取朱熹卦變之說,取象不取來知德錯綜之論。卷末附其友楊道聲作圖三十幅,其圖失之穿鑿附會,亦嫌繁雜細碎。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四庫全書總日易類存目三》亦收入。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 清納喇性德編。八十卷。宋人陳友文作《大易集義》六十四卷,所集諸儒之說共十八家,又有姓名無考者二家。宋人方聞一作《大易粹言》七十卷,所集諸儒之說共七家。納喇性德取《大易集義》、《大易粹言》二書,刪除重複,減削繁蕪,編成此書。其書理數兼陳,不主一家之說。宋儒微義,略備於此。使幾乎失傳的《大易集義》藉此得以窺見梗概。收入納蘭性德《通誌堂經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周易答記 清楊名時撰。二卷。詮解《周易》經傳文,以義理為主,不涉象數之學。唯《說卦傳》及附論《易學啟蒙》之類,推衍先天諸圖。其說與程頤、朱熹之義不苟且求同。所解頗為明白篤實。收入《楊氏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三》。

周易傳義合訂 清朱軾撰。十二卷。參校程頤、朱熹二家之說,以歸於一。凡二家之義各有發明,可以並行不悖者,則俱錄之,然後附以諸儒之說。遇有諸儒之論勝過《伊川易傳》、《周易本義》者,則舍程、朱之解而從諸儒之說,然後附以己見。認為宋元以來,《易》圖不下數千。然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精義,全無干涉,故於《易》圖一概不錄。如其凡例雲∶「遺象言理,自王輔嗣(王弼)始。然易者象也,有象斯有理,理從象生也。孔子《彖》、《象》二傳,何嘗非言象?雷風山澤以及乾馬坤牛震龍巽雞之類,皆象也。即卦之剛柔上下應比承乘亦何莫非象乎舍是而言理,不知所謂理者安在矣?」主張即象以言理,反對空談義理。有鄂氏刊本、清乾隆刊本。《高安全書》亦收入。

易說 清惠士奇撰。六卷。雜釋卦爻,專宗漢學,以象為主。有意矯正王弼以來空言說經之弊,故徵引極博。如釋坤卦上六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二句,引用《說卦傳》、京房、許慎、干寶、虞翻、《乾鑿度》六家之說。有時亦不免失之繁雜。如釋「天與水違行,訟,訟之象也」,訓至「不順從謂訟」,其義已明,而又引《冠子》、京房、荀爽諸家之說。其博極群書,學有根柢,精研之處,實不可磨。有阮元《皇清繹解》本,嘉慶庚午璜川吳氏重刊本。

日講易經解義清牛鈕等人奉敕編。十八卷。儒者說《易》拘泥於章句,株守一隅,非但占驗禨祥漸失其本,就連推奇偶者亦談天而不談人,闡義理者亦言心而不言事,與聖人立教之旨不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聖祖特命大學士牛鈕等人編《日講易經解義》。其體例與宋以來經筵講義大致相同。發揮要旨,疏通證明,不取老、庄之虛無,亦不取焦、京之術數。大旨在即陰陽往來、剛柔進退,明治亂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長,以示人事之宜。故御制序文,稱其書「以經學為治法」。有各省翻刻本。《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亦收入。

卜法詳考 清胡煦撰。四卷。對古代卜法進行詳細考證。首列《周易》、《尚書》之文,本經訓;次列《史記龜策傳》,以其近古;次列古龜經;次列全賜三圖;次列楊時喬《龜卜辨》;次列龜繇辭。以上皆參考以求古義。次列《玉靈秘本》;次列《古法匯選》。以上皆近代術士之所傳,旁稽以盡其變。其書內容豐富,凡古佔法傳於清代,以及清代之佔法不悖於理者,盡皆收入,條理清楚。書中駁正唐李華、明季本、楊時喬「卜用生龜」之說,亦極為明晰。有浙江吳玉墀家藏本。收入《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著錄該書。

河洛精蘊 清江永撰。九卷。專論河圖、洛書。其大衍之數五十說、參天兩地以倚數說、揲蓍說、變占說、佔法考、互卦說、卦變說、卦變考、卦象說諸篇,皆抉擇精詳,論列充當,有益於後學。有清乾隆甲午蘊真書屋刊本、乾隆甲午蘊真書屋刊本、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欽定協紀辨方書 清乾隆皇帝命廷臣編撰。三十六卷。清朝欽天監舊有《選擇通書》,然其體例猥雜,前後又多矛盾。乾隆四年,清高宗命廷臣重為考訂,纂《協紀辨方書》,以糾其失。其書成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舉術家附會不經、繁碎多礙之說,一訂以四時五行生剋衰旺之理。其書對《選擇通書》之訛誤,一一進行駁正。如《選擇通書》所載子月巳日天德之誤、五月十二月月恩之誤、甲日丑時為喜神之誤、正月庚日七月甲日為復日之誤、九空大敗等日之誤,皆進行條分縷析,指陳其謬。其荒謬者,如男女合婚嫁娶大小利月及諸妄托許真群《玉匣記》者,則一概刪削。於趨吉避凶之中,存崇正闢邪之義。清高宗曾為其書御制序文,特標「敬天之紀,敬地之方」二義。收入《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

周易孔義集說 清沈起元撰。二十卷。認為「十翼」為孔子所著,學《易》者當以孔子《易大傳》為主。於古今說《易》諸書,無所偏主,凡合於孔子《易大傳》者即取之。以《彖傳》、《象傳》繫於經文之下,又將《大象》、《文言》分出自為一傳。書前列三圖,一為八卦方點陣圖,一為乾坤生六子圖,一為因重圖,皆依據《繫辭》、《說卦》之文。認為河圖、洛書、先天、後天、方圖、圓圖等,為陳摶、邵雍之《易》,而非孔子所本,故一概不用。其書以「十翼」為主,定眾說之是非。頗能推驗舊說。引申新義。有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光緒八年江蘇書局刊本、學易堂刊本。

易箋 清陳濟撰。八卷。認為《周易》一書專言人事,於彖爻之辭未嘗言天地,於雷風諸象亦不言陽陽。明人來知德以伏卦為「錯」,以反對之卦為「綜」。陳濟駁斥來氏「錯綜」之說雲∶「《大傳》所云錯綜者,以揲蓍而言,錯綜其七八九六之數,遂定諸卦之象。今以錯綜諸卦定象,是光錯綜其象也。又以錯綜言數,是錯綜其象以定數也。先儒雖言卦變,未有易其陰陽剛柔之實,顛倒其上下之位者。今以乾為坤,以水為火,以上為下,混淆汨沒,而易象反自此亡矣。」其辯最為明晰。其論筮法雲∶「《傳》所謂掛者,懸之四揲之外,原以象三而非與奇數同歸於扐,以象閏也。其曰再扐而後掛,故知再扐為指第二變、第三變而言也。」其說於經義似有發明。有京師刊本、清乾隆敬和堂刻本,光結果重刊本。

楚蒙山房易經解 清晏斯盛撰。十六卷。卷一、卷二為學易初津,為全書之宗旨。斯盛謂「清初所傳圖書,乃大衍之數,因《大傳》之言而圖之,不取河洛奇偶之說。」所見最確。又謂「辭占不遺彖辭而不取卦變互體之說,則盡廢漢《易》之古法。」此說未免主持稍過。卷三至卷八為《易翼宗》,以經文為主,而割「十翼」散附於句下,其意在以經解經。每爻之首,畫一全卦而間以一動爻。卷九至卷十六為《易翼說》,詮解「十翼」,先《繫辭》、次《說卦》、次《序卦》、次《雜卦》、次《彖傳》、次《文言》、次《象傳》。其書不廢象數,亦不為方技術數之曲說;不廢義理,亦不為理氣、心性之空談。所解斟酌於言理、言數之間,則頗能持其平。收入《楚蒙山房集》。

大易擇言 清程廷祚撰。三十六卷。其書編纂諸家之《易》說,有時亦斷以己意。共分六條∶一曰正義,為諸說合於經義者;二曰辨正,訂正前人之說異同;三曰通論,謂所論在此而義通乎彼,與別解之理猶可通者;四曰餘論,指單詞片語可資發明者;五曰存疑,「疑」,「異」皆為前人訛誤之文。凡斷以己意者,均加「愚案」二字,以與諸家之說相區別。其闡明爻象,但以說卦健順動人陷麗,只說八義為八卦真象,八者之失則所值之重卦為斷。其明爻義,則求之本爻,而力破承乘比應諸舊解。其稽六位,則專據《繫辭》辨貴賤者存乎位之旨。凡陽爻陰位,陰爻陽位之說,亦盡刪除。大力排斥象數之學,唯以義理為宗,汪由敦為其書作序稱其「能以經解經」,「多前賢所未發」。有清乾隆十九年通寧堂刊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程氏易通 清程廷祚撰。十四卷。分易學要論二卷、周易正解十卷、易學精義一卷,又附有佔法訂誤一卷。論《易》主旨盡去漢人爻變、互體、飛伏、納甲諸法,又完全排斥宋人河、洛先天諸圖及乘承比應等說,雖立論不免稍有偏頗之處,但卻清除不少《周易》研究中的迷霧。其所采《周易》正文,即不用古本,也不用今本,而以《彖傳》、《小象》散入經文,「十翼」並作六翼,顯得凌亂無據。其「易學精義」統論《易》理,且涉於道學;「佔法訂誤」信理面黜數,雖有廓清之功,亦有矯枉過正之失。《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易說辨正 清程廷祚撰。四卷。該書作於程氏《大易擇言》、《易通》二書之前,不少論點已被采入後二部書中,但也有些論點未被采入尚有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易漢學 清惠棟撰。八卷。采輯自漢至三國諸家《易》說,加以考證。卷一、卷二輯孟喜《易》;卷三輯虞翻《易》;卷四、卷五輯京房《易》(附於寶《易》;卷六輯鄭玄《易》;卷七輯荀爽《易》;卷八乃惠棟闡發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其書采輯遺聞,稽考證,使學者略見漢儒解《易》之門徑。為研究漢《易》之重要參考書。收入畢沅《經訓堂叢書》、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例 清惠棟撰。二卷。考究漢儒之《易傳》,以闡明《易》之本例。原跋稱其為未成之本。共分九十類,其中有錄無書者十三類。所分門目,頗多牽混,有當為例而立一類者,亦有不當為例而立一類者;有一類為一例者,亦有一類為數例者。然惠棟深窺諸經古義,其所採摭,多為老師、宿儒專門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俱有淵源。收入李文藻《貸園叢書》、張海鵬《借月山房匯抄》、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周易述 清惠棟撰。原書目錄共為四十卷,然二十四卷到四十卷,唯有易大義、易例、易法、易正訛、明堂大道錄、諦說六個名目,而無書。目前二十三卷中亦缺第八卷下經註疏與二十一卷《序卦》、《雜卦》註疏,為未完之書。第一卷至二十一卷,訓釋經文;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為易微言,雜抄經典論《易》之語。惠棟摒棄宋儒以來說《易》者穿鑿附會,大談象數、圖書之風氣。一一原本漢儒,以荀爽、虞翻為主,參以鄭玄、宋咸、干寶諸家之說,融會其義,推求《易》之本義。其引據古義,皆有根抵。惠棟死後,弟子江藩沿其體例,撰《周易述補》。嘉慶時,李林松亦撰《周易述補》。《周易述》有清乾隆二十五年雅雨堂刊本。《四部備要》(中華書局)、《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本義辯正 清惠棟撰。五卷。朱熹《周易本義》依呂祖謙所定之古本,分為經二卷,傳十卷。程頤《伊川易傳》依王弼本。明人胡廣等奉敕修《周易大全》,將《周易本義》之卷次割裂,分附於《伊川易傳》之後。坊本《周易本義》於是以程書之次第為朱書之次第。惠棟特著《周易本義辯正》,以更正之。因《周易本義》無音釋,惠棟采呂祖謙《古易音訓》附之。又據《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以被《古易音訓》之未備。程、朱二書字句不同者,亦據李公傳、胡一桂、董楷、胡炳文諸家之說,全部改正。其坊刻之訛字,亦一一勘訂之。凡對《周易本義》有疑義者,則旁采眾說,傅以古義。於彖象卦變,《周易本義》往往與《傳》義不合,惠棟則列漢儒之說以申《傳》義。凡《周義本義》未備者,間以《語類》及《伊川易傳》補之。有清乾隆間常熟蔣氏《省吾堂四種》刻本。

周易原始 清范咸撰。六卷。僅解經文,而不解釋「十翼」。其主旨認為理始於象,象始於畫,又認為萬物始於陰陽,象始於日月,並取《繫辭》陰陽之義,配日月之語,而總括以陰始於陽為斷,所以書名「原始」。其書多彩古人已有說法,不故弄玄虛。也不用禪偈、道經強作比附,所以范氏論《易》較明代以來諸家顯得平實。其優點在於盡掃《易》學研究中的荒誕瑣屑之弊,不足之處則在於作者有時務要標新立異,駁倒前人,故而碰到義有難通的地方時,常常曲為解說,使其合於自己的見解,故附會穿鑿之處亦不少見。《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易經理解 清郜煜撰。一卷。不解釋「十翼」,而六十四卦則每卦有解說一篇,闡釋大意。其大旨在於以重視義理來救前人過重象數的弊端,以平易救前人穿鑿附會的失誤,以切合實用救支離瑣屑的不良傾向。但嬌枉過正之處亦不少見,且平實有餘,精審不足。《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學易大象要參 清林贊龍撰。四卷。以發明大象為主,六十四卦則每卦有解說一篇。以上、下經分為二卷;前有提綱挈領式的總論六篇,為一卷,一名《發凡》,二名《象例》,三名《義理象數》,四名《卦爻中相錯陰陽相應》,五名《憂患九德》,六名《大象有通於四書》;另有附解二篇為全書第四卷,即《作易憂患解》、《雜卦傳解》。論《易》大旨以大象上一句為天地萬物之象,下句為人事,而以天象為人事。不言凶吉而言義理,不言神聖而言君子,以期證明《周易》人人可學並可掌握,所以林氏的解釋闡發大都明白暢達,切合實用,很符合作者「借《易》明理」的著述綱領。《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空山易解 清牛運震撰。四卷。力圖將漢、晉、唐諸儒之說,融為一家,但其論《易》,則又重義理而不重象數,對重象數的學說,大都予以排斥。頗有獨到發明。《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大易札記 清范爾梅撰。五卷。爾梅撰(讀書小記)三十一卷,(大易札記)為其中之一。卷一論朱熹《周易本義》九圖及八卦取象,上下經卦變等歌。大體推崇朱熹之說,然有時亦不盡以為然。如於《卦變圖》下注云∶「朱子此圖令人目迷,竊以為彖言卦變,乃序卦反對,其理至易至簡,眼前便是,何事外求?明儒亦多不取此圖。」卷二至卷五,詮釋經文。不全載經文,不字解句釋,只標舉某卦某爻某節。總論其大義。大旨推闡心性理氣之學,多引史事以相佐證。其所比附之事,往往與經文無關。如說比卦初六爻「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雲∶「春秋蕭、魚之會,東漢蕭、王之推心置腹,羊叔子之不鳩人,郭汾陽之單騎責回紇,皆『盈缶它吉"之實效也。」說仄卦六四爻「翩翩不富,以其鄰」雲∶「宋高太后謂官家別用一番人,而楊畏果疏章呂等,真『翩翩"矣。」其所作論說,模仿《繫辭》、《說卦》之文,失之矯揉造作。如《先天小圓圖論》雲∶「陽卦四,陰卦四,四位相得而各有合,三變而三合。」又如《先天大圓圖論》雲∶「陽卦三十二,陰卦三十二,三十二位相得,而各有合,六合而六變,此所以神變化而行鬼神也。」皆模仿《繫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文,此乃無知妄作,一無可取之處。有濠上存古堂刊本、《讀書小記》本。

易卦考 清范爾梅撰。一卷。為爾梅所作《讀書小記》之一種。首論《河圖》、《洛書》,謂《河圖》、《洛書》四位之相合,與伏羲八卦四象之相合,其數歷歷不爽,故聖人因圖書而作易。次考先天卦變,謂京房之八卦分宮次序,乃後天之卦變,臨尾二卦遊魂歸魄之術為補湊不安。於是改定八宮次序,縱橫皆按乾一兌二之次排列,首乾宮、次兌宮、次離宮、次震宮、次巽宮、次坎宮、次艮宮、末坤宮、本宮中亦首乾、次兌、次離、次震、次巽、次艮、次坤。有濠上存古堂刊本、《讀書小記》本。

御纂周易述義 清傅恆等人奉敕撰。十卷,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高宗命大學士恆等人撰《周易述義》。因其書大多為推闡《御纂周易折中》之義蘊,故名《御周易述義》。謂《易》因人事以立象,故不涉虛渺之說,不及象數之學,唯據先儒之說,闡明經義,以坊於實用之本。所解皆融會群言,擷取精要,不條列姓名,亦不言其得失。隨文詮釋,所解簡括宏深。其於觀象,多取互體,尤能發明古義。有各省翻刻本。《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亦收入。

周易補註 清宗室德沛撰。十一卷。講求義理,自抒心得,發揮經義,簡切無枝蔓。苦汝來稱其「主敬存誠,言動不苟」,方苞稱其「以養大體為宗,而實踐之。蓋篤實之儒,非空談性命者比。」所說有明亦不合經義,如注乾卦九四爻「或躍在淵」雲∶「儼然物矣,何亦不龍去之,以避嫌也。」「或躍」,即謂龍躍,何嫌之可避?又如注屯卦初九爻「磐桓」雲∶「磐,大石;桓,大柱。」「磐桓」,為不進貌,非謂石與柱。有清乾隆六年精刊本。

易圖解 清宗室德沛撰。一卷。自序雲∶「以宋儒諸子之賢,猶多未詳之語,益知斯生之難明也。乃綴拾《補遺》,別為一書,以待識者就正。其羲、文諸圖,先儒略載,故倍加摩究。積三十年之久,僅有一得之愚,然是非當否,不敢稱焉。」《補遺》指《周易補註》。德沛先撰《周易補註》,三十年之後復作《易圖解》。因《易圖解》先刊,《周易補註》後刻。致使晏斯盛所作《周易補註序》誤以為「德沛先有方圓之《圖解》,而《補註》復出。」德沛對易圖研究細密,多發先儒之所未發。其研究先後天、河洛諸圖,用力甚深。有清乾隆六年精刊本。

易象大意存解 清任陳晉撰。一卷。不載經文,唯折衷諸家之說,以闡明易象之大意,卷首有《凡例》七則,主要申明尚象之旨。中間部分首論太極、五行,兼言河圖、洛書及先天諸圖,所論簡明扼要,只標舉其理所可通。凡例雲∶「後之言象數者流入藝術之科,其術至精,而其理亦更奧澀。然偏於一隅,似反涉形下之器。」故凡一切支離推衍、布算經而繪弈譜者,盡皆剪除。次論彖、爻、象,以《雜卦傳》為據,不為互體之說。次論六十四卦,每卦唯總括其大旨,皆切於人事。卷末為《繫辭》、《序卦》、《說卦》、《雜卦》。其文簡略,因著書之意在於六十四卦,故其它內容一概從簡。有程晉芳家藏本,江南圖書館有抄本。

讀易別錄 清全祖望撰。三卷。祖望雲∶「舊史藝文誌《周易》類.自傳義章句而外,或歸之蓍龜家、五行家、天文家、兵家、道家、釋家、神仙家,以見其名雖繫於《易》而實非《易》,是舊史衛經之深意。而朱彝尊《經義考》概取而列之於《易》,所以亂經者莫甚於此。」於是作《讀易別錄》以訂正之。其書卷一列《周易乾鑿度》等圖緯三十四種,列通說陰陽災異及占驗體例之書四十四種,列漢唐諸人卜筮林占之書一百零九種,列漢唐清人以三式占驗之書四十五種,列律歷家、天文家、兵家、堪輿家、祿命家、醫家、相家、占夢家、射覆家、丹灶家數十種;卷二列道、釋二家之書十種;卷三列龜書四十七種、蓍書二十七種。收入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四明叢書》、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

周易講義 清王元啟撰。一卷。為筆記、雜記之類,而非首尾條貫之作。大旨專明義理,不涉象數,以人事得失、古今成敗為玩辭、玩占之證。其所援引,自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之外,有王安石、司馬光、蘇氏父子等二十餘家。皆擇善而從,不專主一家之說。有惺齋雜著本。

卦氣解 清庄存與撰。一卷。漢易有易卦配二十四氣之說,此書即對漢之卦氣說進行解說。其釋「二分」雲∶「解正春分」,「賁正秋分」;釋「啟閉」雲∶「日南至四十有五日而啟,故反中孚而小過,日北至四十五日而閉,故反咸而為恆」;釋「斗建」雲∶「巳中小畜」,「亥中噬嗑」"釋「時令」雲∶「夏丙明為大有,秋清明為同人」;釋「星象」雲∶「戾心伏為噬嗑,恆星見為賁」;釋「物候」雲∶「淵泉動,屯也。水泮,蒙也。雲升,需也。龍出泉,解也」;釋「北斗」雲∶「乾為魁,巽為杓」;釋「月相」雲∶「井弦而需望」,「魄,兌也」,「魂,震也」。所解雖多牽強附會,然皆簡明易曉。書末附《新唐書.歷律誌》所載六十四卦與二十四氣、七十二候配合表,以示其說皆有根據。收入《浮溪精舍叢書》、《木犀軒叢書》、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

彖傳論.彖象論.八卦觀象解 清庄存與撰。《彖傳論》一卷;《彖象論》一卷,附《彖象傳》、《繫辭傳論》二卷;《八卦觀象解》一卷,附《卦氣解》一卷。《彖傳論》、《彖象論》,統論《彖傳》、《彖象》、《繫辭傳》之大義。《八卦觀象解》考二儀之運行,以發明垂象吉凶之大義。其書貫串群經,不囿於一家之說。其說義蘊宏深,如說訟卦九五爻之占雲∶「為天下君,奉天之法,必受天下之公言,而為之王。能內自訟者,匹夫也。使夫下訟其過者,天子也。進言者無所忌諱,若訟然,而莫之憚,則天下之情不達者鮮矣。」有《味經齋遺書》本。

周易象考 清菇敦和撰。一卷。略依漢儒互體、旁通之變飛伏之法,比輯彖爻詞例,證明《說卦》及荀爽、虞翻各家取象所由。其以為違誤者,則進行駁正;以為奪漏者,則進行補苴,共計二百十八事。其書出象先後,不依八純卦,亦不據上下經,似以事類為次,敷陳義據。卷末附《周易詳考》。有《茹氏易學七種》本、《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大衍守傳 清菇敦和撰。一卷。刪取《繫辭傳》「天數五、地數五」一節、「參伍以變大衍之數」一節、「大衍之數」一節、「乾三策」一節,及《說卦傳》「昔聖人之作易」一節。自為圖說,以明河圖之數及大衍揲蓍善之法。有《菇氏易學七種》本、《菇氏經學十二種》本。

大衍一說 清菇敦和撰。一卷。自序雲∶「井窺之見,偶而存之,不過自為其說,故名《一說》。」取《說卦傳》「昔聖人作易」及《繫辭傳》「天數五、地數五」、「參伍以變大衍之數」數節,詳細進行詮釋。體例與《大衍守傳》相同,其說義亦互為詳略。大旨以大衍為揲蓍求卦之法。有《茹氏易學七種》本、《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重訂周易二閭記 清茹敦和撰,李慈銘重訂。三卷。「二閭」,一為茶閭,一為姜閭,二閭皆在會稽城外。李慈銘校定其書時,固茶閭、姜閭之名不雅,改為左閭、右閭。其書為二人問答之語,內容為玩辭考象。多主卦變、互體之說。有《紹興先正遺書》本。

周易小義 清茹敦和撰,李慈銘校訂。二卷。取異卦同辭者,比物連類,以相證引。於單名只義,考核尤精。有《紹興先正遺書》本、《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易考 清李榮陛撰。二卷。榮陛撰《易考》,書未成卒,其子光成、光辰為之編定,凡已脫稿者,則定名為《易考》;未脫稿者,則定名為《易續考》。其書為筆記體裁。卷一大多為圖說,有《定點陣圖說》、《序卦平較圖》、《序卦相錯圖》、《序卦相合圖》、《序卦右旋圖》、《雜卦歸乾圖》、《序卦分段說》、《雜卦分段說》。還有三則考證;《爻辭通屬文王考》、《繫辭傳錯簡考》、《易傳子曰考》。其所徵引皆有根據,論斷亦頗平允。卷二匯考古易及後人易本,以明歷代易本之沿革。有亘古齋刊本。收入《李厚罔集》。

易續考 清李榮陛撰。二卷。所考者共有八事∶一為「重卦」,明重卦者必為伏羲;二為「生蓍」,明太極、兩儀以下俱以揲蓍言;三為「立卦」,明六畫出於三極之自然,不能增減;四為「說卦」,明說卦為羲皇遺書,非占家後出者;五為「羲圖總考」,明先後天方位皆出於伏羲;六為「河洛考」明「十」為河圖,「九」為洛書;七為「定點陣圖考」,明天地定位為先天;八為「出震圖考」,明帝出乎震之為後天。前四事為上卷,後四事為下卷,下卷末附「河圖左旋右旋」等九幅圖,以明聖人則圖立卦之義。因其書本系未定之稿,故往往臚列舊說,論而未斷。然其徵引有據,提撮得要。不為門戶之見。有亘古齋刊本,《李厚罔集》亦收入。

周易篇第 清李榮陛撰。四卷。專門論述《周易》篇第。其《舉要》謂∶「古易經、傳別卷。註疏家逐卦分為八節,各以彖、象傳附之。於文義多梗。不便習讀。求其折中之法,莫如取法費氏。漢費直本逐卦先經後傳,不乘兩聖綴文之旨,其法具在《正義.乾卦》,今從之。」認為《費氏易》本,即今之《正義.乾卦》經式,其說本之北宋晁說之。然晁氏於考訂本疏,東漢班固明言費直「無章句」,費氏有易本而無解說。榮陛不知晁氏之陋,而反從之。且以阮孝緒《七錄》為據,然《七錄》只記「《費氏章句》四卷殘缺」,未言其經式如乾卦。此皆不詳考之過。有亘古齋刊本。

易深 清許伯政撰。八卷。以為圖書皆出太昊之世,卦數則生於河圖,蓍數則生於洛書。又兼取漢人卦氣、納甲及京房《易傳》火珠林之法。不墨守前人舊說,敢於立論,但得失互見,有的富有創見,有些則頗為牽強。《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周易懸象 清黃元御撰。八卷。訓釋《周易》,尚能依循古義,大旨以觀象為主,其觀象又以說卦為主,而參以荀九家的說法,亦兼用互體。主旨是緣象以明理,而不糾纏于飛伏、納甲之術,也不推衍河圖、洛書先天之說,大抵簡明有據。但作者好憑己意改竄《周易》正文。如將《彖象傳》並於卦爻辭中,又將《文言》合成一篇;又改乾卦的次序,使之與坤卦以下相同;又割裂《繫辭》十九卦之說,移入《文言》;又《繫辭》部分次序多為改動,文字多為刪節,且割裂《說卦》加以補充;而《說卦》部分改動更多。四庫館臣說黃氏這樣做簡直是將孔子所作的「十翼」視為稿本,加以筆削增刪,另造一經,這自然不足為訓。《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四》著錄該書。

周易辨畫 清連斗山撰。四十卷。大旨謂一卦之義在於爻,爻畫有剛有柔,因剛柔之畫而立之象,即因剛柔之畫系以辭,其道先在於辨畫,故名其書為《周易辨畫》。末有輯圖一卷,即朱熹舊圖,而稍作增減。其說專主卦畫立義。如屯卦《大象》雲∶「四偶以次條列如絲,中貫一奇如梭。上互艮,手。下動震,足。如織紝然,故有經綸之象。」頗為穿鑿。然其逐卦詳列互體,剖析精微,亦多有合於精理者。有清乾隆四十年刊本。

周易考占 清金榜撰。一卷。經書中不著周官占人之法,而《左傳》、《國語》所載者,唯有六爻不變、六爻盡變、一爻變、五爻變等四種佔法。六爻不變,以彖占;一爻變,以爻占;五爻變,以不變爻占;六爻盡變,乾佔用九,坤佔用六,余則占之卦象。兩爻、三爻、四爻無占。後世凡遇數爻變者皆有占。古今之佔法,皆失其傳,金榜有感於此,乃作《周易考古》。其說大多有根據,發前人所未發,然亦間有虛造之語。收入《積學齋叢書》。

周易章句證異 清翟均廉撰。十一卷。專門取《周易》古今諸本篇章及句讀同異之處,互相考證。逐卦逐爻,悉為臚列,間或附以己意,以「廉案」二字區別之。其校勘頗為精密。所言皆有依據。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經部易類》。

易經簡明集解 清李源撰。不分卷。自序雲∶「說《易》諸家,紛如自訟,即程傳(程頤《伊川易傳》)、朱義(朱熹《周易本義》),與古註疏己互有異同。朱子《語類》等集,近人多未見,而專用《本義》未定之書,詞意未盡圓暢。初學惶惑,往往視為苦難。於是廣集群書,梳節字句,條貫宗旨,理歸平易,義取簡明,使讀者展卷瞭然,無蒙昧歧誤之患。」以《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為準則,集程、朱者十之七、八,併兼采諸家以補程、朱之缺,偶引史事以顯其義。其詮釋卦詞,堪稱簡明;以徵引史事,義多確當。有清乾隆年間刊本。

孫氏周易集解 清孫星衍撰。十卷。自序雲∶「蒙念學者病王弼之玄虛,慨古學之廢絕,因以李氏《集解》合於王注,又採集書傳所載馬融、鄭康成(鄭玄)諸人之注,及《易口訣義》中古注,附於其後。凡《說文》、《釋文》所引起文異文、異音,附見本文。命曰《周易集解》。庶幾商瞿所傳,漢人師說,不墜於地。俾學者觀其所聚,循覽易明。」伍崇曜因王弼《周易注》、李鼎祚《周易集解》之單行本,為人所常見,於是甄錄星衍所輯者,命名為《孫名周易集解》,別為刊行。其書先列經傳正文,每條之下分別列出解、注、集解。「解」指鼎祚《周易集解》,「注」指王弼《周易注》,「集解」指星衍所輯。伍崇曜為此書作序,謂「星衍搜羅之富,抉擇之精,當與所撰《尚書古今文義疏》並傳。」收入孫星衍《岱南閣叢書》、伍崇曜《粵雅堂叢書》、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

易經札記 清朱亦棟撰。三卷。為作者所撰《十三經札記》第一種。破除漢、宋門戶之見,平心靜氣以權衡諸家之得失,往往能發明經義。如釋「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訓「毒」為「育」;釋「舍逆取順」雲∶「舍其迎我來者,取其背我而去者」;釋「喪羊於易」、以「易」為「場」,譏朱熹作「容易」解之非;釋「莧陸決決」。辨虞翻以「莧」為「莞」,以「陸」為「睦」之為曲說∶釋「一握為笑」,謂即「握手言歡,破涕為笑」之意。其辨正唐郭京《周易舉正》、南宋朱熹《周易本義》及元俞琰《周易集說》者尤多,皆能擊中三家之要害。有《十三經札記》本。

周易引端 清邵寶華撰。四卷。其凡例,統論山河大地有八卦之象,頗近理。又論地球之形狀以及日月蝕之故,均能與歐西學說暗合。詮釋經傳文,極其簡略。著重闡述義理,小涉象數。間引史事以相參證,然所引之事大多浮泛不切,無可取之處。如釋乾《文言》「時乘六龍」雲∶「舜有臣五人,以行舜道;乾有六龍,以御天。」釋屯卦九五爻屯其膏」雲∶「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吾於前明崇禎見之。」釋明夷六二爻「夷於左股」雲∶「文王之長子為紂所殺,故曰夷於左股。」釋節卦九二爻「不出門庭,凶」雲∶「巢父許由牽牛洗耳是也。」又書中有些言語俚俗不雅,且於經不合。如釋坤卦上六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雲∶「母雞盛極斗公雞也,公雞宜為母雞伏乎?徒見其血玄黃耳。」釋小畜雲如一個小母豬,畜十八、九個大豬孩,乳不足食,繼而無乳。」有清光緒辛卯同文堂刊本。

周易述補 清江藩撰。四卷。江藩為惠棟之弟子,其師著《周易述》,書未成而卒。故《周易述》缺自鼎卦至未濟十五卦,以及《序卦傳》、《雜卦傳》。江藩依照惠棟原書之體例,作此書以補之。惠棟說《易》,以東漢荀爽、三國虞翻為主。江藩所補,能謹守其師之家法。有清嘉慶二十五年刊本,收入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

周易通義 清蘇秉國撰。二十二卷。不信漢學之爻辰、卦氣,亦不信宋學之河洛、先天。山陽汪文端公為其書作序,稱其「辭簡而義昭,語質而理洽,」有清嘉慶丙子刊本、嘉慶戊寅南清河蘇氏重校本。

李氏易解剩義 清李富孫撰。三卷。自序謂李鼎祚《集解》「於三十五家之說,尚多未采,其遺文剩義間見於陸氏《釋文》、《易》、《書》、《詩》、《三禮》、《春秋》、《爾雅》義疏,及《史記集解》,《後漢書》注,《隋書》、《唐書》、李善《文選》注,《初學記》,《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唐宋人《易》說算書,猶可搜輯。」乃於披讀之餘,綴而錄之,附於李鼎祚《集解》之後。名其書為《李氏集解剩義》。剩者,剩餘也。其博採古人遺文剩義,實可補鼎祚之未及。盧文超為之作《序》,稱其書「搜羅薈萃,成得三卷,蓋幾於一字不遺矣」;「命意高而用力勤,又加之以謹嚴,述之之功,遠倍於作。」有清乾隆六十年種學齋刊本、顧修《讀畫齋叢書》本、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本。

易經異文釋 清李富孫撰。六卷。《易經》一書之異文,比其它經書多。各位講經之師,讀音不相同。文字因讀音不同而異。意義又因文字不同而異。文字有古今,有通假,有時還因傳寫而致訛,紛紜雜揉,難以理清。李氏博引旁徵,撰成此書,以釋《易經》之異文。其書兼采惠棟、錢大昕、段玉裁諸家之說,作為佐證。有顧修《讀畫齋叢書》本。

周易校勘記 清阮元撰。十一卷。阮元撰《十三經校勘記》。其為二百四十二卷。《周易校勘記》為其中第一部。其書據宋十行註疏本,又參以唐石經,宋相台本,山井鼎《七經考文》所引之宋本、足利本,錢遵五所校之宋單疏本,明錢保孫所校之影宋註疏本,閩本,汲古閣本而校訂之,自序雲∶「屬無和生員李銳筆之於書」,則《周易校勘記》為阮元所校、李銳所述。其書卷一標目為《周易兼義》,於上經乾傳第一校語中雲∶「兼義字乃合刻註疏者,所加取兼并《正義》之意。」1980年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註疏》本,附阮元《校勘記》。

9、近現代

醫易通說 近代唐宗海撰。二卷。上卷概述醫易關係;下卷對醫易關係作了詳細的闡述。全書於醫學中探求易理,於易理的運用中闡發醫學原理,認為「易」是醫學之源,醫為易學之緒,主張醫易相通,從而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對於進一步研究中醫藥理論,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該書最早(1910年)刊行於成都文倫書局的唐氏《中西匯通醫書六種》中;1915年又有上海千頃堂石印。

周易要義 近代宋書升撰。十卷。其著前後共五次易稿,費時近三十年才成。以傳統陰陽相生觀點及推演方法,分別經、傳進行闡釋,強調「占易用變」、「易占貴變」之樸素辯證觀點,對卦爻變例敘述尤詳。其書以鍾呂與干支解《易》;並於解《易》中開始留意引用近代科學知識與天文學知識。然書中亦含有封建綱常倫理觀念,未能突破傳統易學之禁錮。原為手稿,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經張雪庵校點,劉方復校,於1988年齊魯書社出版。

易獨斷 近代魏元曠撰。一卷。為「潛園二十四種」之一。主要論點有十∶(1)《易經》乃周朝之書。《連山》、《歸藏》不名《易》;(2)文王非為卜筮而作《易》;(3)重卦必系文王;(4)八卦即古之文字;(5)陰陽老少、乾一兌二之說不足信;(6)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大衍之法,非畫卦之序;(7)「十翼」或不皆成於孔子,門弟子本孔子之言成之;(8)邵雍所傳後天圖,非文王所作,而為黃帝、神農所作;(9)邵雍所傳伏羲四圖,自《先天方點陣圖》外,其他三圖皆偽;(10)《周易》之諸圖不必毀。其中「重卦必系文王」乃本於太史公司馬遷;「八卦即古之文字」與楊萬里略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為「大衍之法」,乃崔憬之論。以上諸斷,皆有根據。然論「『十翼"成於孔子之門弟子」、「乾一兌二之圖不足信」及「文王非為卜筮而演《易》三條,先儒亦多有此說,獨謂「《連山》、《歸藏》不名《易》」,其言與《周禮》「太卜掌《三易》」之說相背。其斷定《後天圖》為黃帝或神農所作,則為臆測。有萬載辛氏刊「潛園二十四種」木。

補周易口訣義闕卦 近代桑宣撰。不分卷。為《鐵研齋叢書》五種之一。唐史徵曾著《周易口訣義》六卷,其書缺豫、隨、無妄、大壯、晉、睽、蹇、中孚八卦。桑宣仿照原書體例,補其缺卦,每卦各為一篇,共八篇,四千餘言。有民國八年重印《鐵研齋叢書》本。

周易講義 近代易順豫撰。一卷。僅釋乾、坤二卦及《繫辭》,為未完之書。旨在以《禮》說《易》,如釋乾卦雲∶「周公爻辭,六爻六位,一皆以《禮》言之,初為士位,九有陽德,士有陽德,故以「潛龍」為喻。二為大夫之位,陽德益進,有所表見於世,故曰『見龍在田"。三為三公之位,古者天子無責任,國之責任在三公,故『終日乾乾,夕惕若寅"。四為諸侯之位,古諸侯之禮,入為三公,進為方伯,故為『或躍"之象。五為天子之位,九為聖人之德,以聖人而居天子之位,故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為致仕之位,古者七十致仕,所以退避賢路。」又如釋《繫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雲「此蓋言天子宴同姓諸侯之宴禮。」授《禮》說《易》,本於東漢鄭玄。然其訓釋《易》辭,有時不完全恰當。如雲∶「太極即─天圓,兩儀即兩既濟之象,四象即《說卦傳》中『天地定位,雷雨相薄不相悖,水火相逮不相射,山澤通氣"之謂。」後世對此有異議。有《琴思樓雜著》本。

易象數理分解 近代謝維岳撰。八卷。以伏羲六十四卦重卦圖為宗,用「象、數、理」為分解。認為∶「《易》言象者十之五、六,言數者十之一、二,直言其理者十之七、八。不知象、數、理者,不可與明《易》;混同而說之者,亦不可與明《易》。」故其書將推闡象、數之原由者,表解於右;將說明義理者,指陳史事纂解於左。每卦均附有喻遜之所作「總論」,有時採摘其他先儒之議論,有時加案語,斷以已意。其著書之意,欲兼賅象數與義理,然其書對象、數、理之分解,極為淺陋。其所謂「象數」,皆爻位、陰陽、九六、奇偶、剛柔、中正、承乘、比應諸通例;所謂「義理」,亦皆宋明以來浮泛不切之議論,書中注釋,有時為大字,有時為小字,有時加旁註、夾注,有時加眉批,顯得凌亂無序。所加圈點,亦無法度。有清宣統三年中道齋刊本。

易楔 近代杭辛齋撰。六卷。書前有秦錫圭所作《題辭》雲∶「戊午七夕,為辛齋先生五十初度,時國會自由集會於廣州,同寓長堤增沙之迥龍社……越年,同人結社曰研幾,請先生講演,纂輯講義,成書若干卷,曰《易楔》。」其書共有六卷,十八篇。卷一為《圖書》;卷二為《卦位》、《卦材》、《卦名》;卷三為《卦別》、《卦象》;卷四為《卦數》、《卦氣》、《卦用》;卷五為《明爻》、《爻位》、《爻象》、《爻數》、《爻變》、《爻辰》、《爻徵》、《運氣》;卷六為《正辭》。多發前人所未發,收入《學易筆談》集中,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據研幾學社影印出版。

沈氏改正揲蓍法 清沈善登述,杭辛齋輯。一卷。辛齋序謂「《周易》揲蓍之法,因傳文『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兩語,解釋不一,異論紛然,各執一理,千餘年來,迄未有貫澈數理,詳釋經旨,以明厥指歸者,至『大衍"一章,卒未能見諸實用。」「沈善登《需時眇言》一書……凡十卷∶原易、原象、原數、原筮、其綱也。然其心得,獨在於數,以勾股推大衍,合求一術,悟八卦方數根數,以合大衍分兩掛一,揲四歸奇,五歲再閏,再扐後掛四者。」辛齋節錄《需時眇言》中原筮之說及揲蓍圖譜,輯訂為一卷,題為《沈氏改正揲蓍法》。其書錄註疏本於前,逐節略說大意。又取《繫辭》第八章釋大衍疏義之前兩節,句梳字櫛。又別為《揲蓍圖說》殿於後。收入《學易筆談》集中,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據研幾學社影印出版。

周易象理證 近代張承緒撰。一冊。自序雲∶「舍象無可言《易》,《易》在釋明象意,以見真理,息息與四聖心易相通,然此非虞注(虞翻《易注》)莫屬。」其著重象,博綜諸家箋注,宗述虞義,采其釋象精當而最易曉者,通以己意。書前除張之江、王瑚等六人所作《序》六篇及自序一篇外,還有《窮易概要》、《辭變通例》、《易圖附說》各一篇,以資導引。正文部分詮釋上下經文及《繫辭》、《說卦》、《卦序》、《雜卦》。書末有《自跋》及《景友太昭跋》、《孫友思昉跋》各一篇。其書之體例,變卦爻辭,先求出象別,依序順列,使知辭有所本;次解辭理,以明象意,別取捨;次證以經史及近事,以發明其義例。大旨歸於善補過,于吉凶順逆之辨,反覆引申。用以挽末俗而正人心,其使全國上下皆以學《易》寡過為歸宿。黃郛於《序》中贊曰∶「偉矣哉毅力精心,卓絕百世。非但虞《易》殘缺,從此可成完璧,即其他各氏漢《易》,九家八緯,均將附此以見餼羊。而羲文周孔一線相處之遺緒,亦庶兒藉以倖存於不墜。」有1931年新都大陸印書館影印本、1989年天津市古籍書店重印本。

易學探源 黃元炳撰。七冊。為《易學入門》、《河圖象說》、《周易經傳解》、《卦氣集解》四書合編。自序中雲∶「漢、宋門戶之見一去,便覺心地開朗,如撥雲霧而見青天」故其書不囿於門戶之說,兼主漢、宋之學。旁搜博證,首在究明易學之本源,次在熔「象」、「數」、「理」三者於一爐,即「體」即「用」,於《易》義多所闡發。七十年代,台灣集文書局黃進長將此四書合璧影印,共有六十餘萬字,百餘幅插圖。民國丁巳(1977年),黎凱旋作《序》。

易學入門 黃元炳撰。原書為一冊,後匯入《易學探原》,不分章次,有圖片、表解五十餘幅,大旨欲以圖、書、卦畫。盡天地萬物之象數;以文字解說究明其「體」、「用」。有黃氏觀蝶藏樓本,收入《易學探原》、《易學入門卦氣集解合編》(1986年台灣集文書局出版)。

河圖象說 黃元炳撰。原書為二冊。後匯入《易學探原》。書首為《稽古》、《數象》二篇,正文部分則對書首二篇引而申之,提出「一百二十觀」,如「天地生成觀」、「兩儀渾分觀」、「三五倚數觀」、「分合觀」、「動靜觀」、「勾股觀」、「三角觀」、「二十八宿觀」、「宿談從位觀」、「中國觀」、「人生觀」等。大抵哲學與科學並舉,內外一元,發前人之所未發,多所創見。黎凱旋作《易數淺說》,多處徵引《河圖象說》之文。有黃氏觀蝶藏樓本,收入《易學探原》。

周易經傳解 黃元炳撰。原書分為三冊。後匯入《易學探原》。採集漢以來諸家之註解,取精用宏,多申以己意,以解說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人」之《易》。民國丁巳(1977年),黎凱旋所作《易學探原.序》雲∶「每讀他家《易》注,於『象"於『數"輒多晦暗不明,而讀此書,則如面對光風霽月,陰霾一掃而去之感。」書稿寫成之後,蔣維喬為之集資,陳藹士等十人合助刊資,使其書得以行世。有黃氏觀蝶藏樓本,收入《易學探原》。

卦氣集解 黃元炳撰。原書為一冊。後匯入《易學探原》。專論卦氣之說。自稱某日得沈竹齦所著《周易易解》之遺稿,於是探賾索隱,訂正貞辰圖。又本之以天人一貫,象數一源,原要序卦,定其卦次。賴黃膺白、沈祖綿、蔣維喬、周晉年四人助資,得以刊行。書首有蔣維喬、沈祖綿於民國癸酉(1933年)夏日所作二《序》,元炳二同年長夏所作《自序》一篇,還有《弁言》一篇、《卦氣總圖》一幅、《卦氣全圖引據》一篇。正文部分為《總圖重數概說》,共分八章;一為《先天變為後天之四司令》,二為《十二月星次當值》,三為《十二辟卦值七十二侯》,四為《公辟侯大夫卿之次序》,五為《五位次序之組織》。六為《六日七分》,七為《卦氣與貞辰之相關》,八為《卦氣問答》。旨在會通漢宋門戶之見。使之互相發明。以揭示古人學問同歸之真相。其書頗多創見,發前人所未發。沈祖綿於《序》中雲∶「星若(元炳之字)此書,集卦氣之大成。若讀其書,更進而求卦軌人厄諸法,則律歷之用備矣。」有黃氏觀蝶藏樓本,收入《易學探原》、《易學入門卦氣集解合編》(1986年台灣集文書局出版)。

易通例 陳啟彤撰。一卷。共六篇,一為《說道》;二為《說象數》;三為《說引申》;四為《說卦》;五為《說彖象》;六為《說爻》。書末附《彖言作於周公說》。書前袁鑣、凌文淵所作二《序》,書後有啟彤之弟子程習所作《跋》。其書大旨在發明「引申」之義。其義本於《繫辭》「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故謂∶「引申為極變之方,演象數、釋形名之要道。」其「引申」之法有二,一為「歸納」。;二為「演繹」。如《說道》篇雲∶「曰『開物成務",演繹之謂也;曰『冒天下之道",歸納之謂也。此自道體言,可歸納,可演繹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此自用言可歸納也。『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此自用言可演繹也。」其「引申」之例有三,一為「正引」,亦稱「直引」;二為「轉引」,亦稱「旁引」;三為「反引」,亦稱「對引」。於泛例之外,又立三個特例,一為「質」;二為「德」;三為「用」。如《說引申》篇雲∶「易為變易,正引也。易為簡易,轉引也;易為不易,反引也。」又雲∶「《系》曰『乾道成男",謂其『質"也;『乾知大始",謂其『用"也;『乾以易知",謂其『德"也。乾為天,自其質引申也,以天體陽類也,此正引也;為圓,自其質引申,以天形圓渾也,此轉引也;為君、為父,自其質引申也,以於人為陽體也,此轉引也;為金、為玉,自其德引申也,以其質剛堅也,此轉引也;為寒、為冰、自其用引申也,乾位西北故為寒、為冰、此轉引也;自德言,乾陽暖,則反引也。」啟彤之說,純以論理學家之術推演易義,與兩派六宗之易皆異致。其推尋易例,能自成條貫,又明於訓詁,故立言簡奧。唯論「十翼」,定《彖傳》為周公作,《大象》為孔子作,其他則子夏與傳易諸賢所系」,則無確證,為一已之臆測。有1923年刊本。

易通釋 陳啟彤撰。二卷。演繹《易通例》之說。如釋乾卦雲∶「自象數、形名而釋之、類聚、群分而言之,乾有『德"、『質"、『用"。六畫,以象數表德質用也;曰『乾",以形名表德質用也,此自歸納言也。餘卦同。」此即發揮《易通例》「歸納」、「演繹」兩種「引申」之法以及「德」、「質」、「用」三特例之說。其書詮釋義理,辭尚簡要。然其推闡卦象,則多空泛。有1923年刊本。

易學會通 簡稱「易通」。蘇淵雷著。此書欲會通中外哲學及儒釋道三家之說而通於《易》。共5萬餘字,分上下編。上編《諸論》,述明《周易》之作者、名義、派別、八卦之意旨,此為其易學概論;又述及讀《易》界說,此為其易例;又創天人演化論,此為其融合西方哲學及易學而自創之學說。下編《廣論》,分九章∶論生、論感、論變、論反、論時、論中、論通、論進、論憂患。其中以論生、論憂患兩章較為精詳,所引以章太炎、杭辛齋之易學為多。其自序雲∶「此書以《易》為論本,而不限於《易》。取證老莊,旁參佛氏。遠征西哲,近引諸儒。自赫拉克利泰、黑格爾、達爾文、柏格森之流,以至惠定宇、焦理堂、嚴又陵、譚復生、杭辛齋、章太炎諸子,凡有勝義妙論,足相發明者,靡不稱引,用以參證。義求貫通,不囿畛域;意在博約,何滯古今?將以泯漢宋之爭,祛理數之蔽;去彼神秘之外衣,以求合理之核心,為人天作眼目,通內外之學焉。」該書著於1933年獄中,1934年上海世界界書局初版,1941年黃中出版社出版,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新版。

周易消息大義 唐文治編。四卷。自敘雲∶「撰《周易大義》,僅成數卦。年四十五,講《易》於上海南洋大學,諸生科學繁重,義取顯明,僅采程傳(程頤《伊川易傳》與項平甫(項安世)《周易玩辭》、楊誠齋(楊萬里)《易傳》編輯教授,亦未能成書。年六十,講《易》於無錫國學專修館,復博考漢、宋諸家之說,間下己意,其有未明者,輒與友人吳縣曹君叔彥往複討論,獲益非鮮。編成《消息大義》三卷,並附《學易反身錄》一卷。蓋己三易稿矣。荏苒數十年。」卷首有《八卦取象歌》併名義、《分宮卦象歌》並釋義、《十二辟卦消息圖》三篇。卷一為乾坤二卦大義;卷二為復臨泰大壯決五卦大義;卷三為姤遁否觀剝五卦大義;卷四為《學易反身錄》。書末附《周易》應讀書目表。大旨本於孔子「洗心寡過,其要無咎」與孟子「正人心,息邪說」之旨,而對陰陽消息之精蘊,君子小人進退之大原,詳加闡發。此書於1934年由天錫民生印書館發行。

殆知閣藏書:
易藏01易藏-0195部>02術數-146部醫藏09醫藏-0869部 藝藏10藝藏-0386部 詩詞 11詩詞
儒藏02儒藏-0370部>01詩經-17部>02尚書-7部>03禮經-12部>04樂經-1部>05春秋-13部>06小學-13部
07四書-27部>08五經總義-7部>09孝經-4部>10語錄-136部>11啟蒙蒙學-75部>12修身治家-58部
道藏03道藏-1689部>01正統道藏洞神部-369部>02正統道藏洞玄部-311部
03正統道藏洞真部-326部>04正統道藏太平部-65部>05正統道藏太清部-24部
06正統道藏太玄部-113部>07正統道藏正一部-237部>08正統道藏續道藏-58部>09藏外-186種
佛藏 04佛藏-5159部>01大藏經-2432部>02續藏經-710部>03乾隆藏-1591部>04嘉興藏-284部>05藏外-116種
詩藏 07詩藏-0322部 >01楚辭-6部>02漢賦-4部>03詩集-46部>04詞集-101部>05劇曲-150部>06對聯-15部
子藏05子藏-1155部>01農家-25部>02兵家-53部>03法家-7部>04諸子-50部
05演算法-7部>06雜論-270部>07筆記-415部>08類書-0328部
史藏 06史藏-1725部 >01正史-34部>02編年-21部>03別史-100部>04紀事本末-28部
05地理-296部>06傳記-77部>07史評-24部>08載記-36部>09詔令奏議-61部>10政書-60部
11職官-105部>12目錄-26部>13經世文編-11部>14四庫雜史-22部>15志存記錄-824部
集藏 08集藏-1467部>01四庫別集-572部>02文總集-29部>03詩話-197部>04詞話-96部>05文評-24部
06小說-368部>07演義-70部>08話本-76部>09寶卷-14部>10謎語-11部>11笑話-10部
《道藏》煉丹燃料考說中國古代煉丹藥物「丹砂」考釋

《道藏》燃料考說 《黃帝九鼎神丹經》與煉丹術——兼論…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的外國文學適合初三女生?
《西遊記》裡面唐僧有沒有給豬八戒和沙僧念過緊箍咒?
讀《靜靜的頓河》——熱血悲歌
包法利夫人是性癮症患者嗎?

TAG:中國 | 名著 | 易學 | 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