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全譯全解 點擊目錄閱讀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為「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史記是偉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國漢以前三千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過程。司馬遷繼承並發展了漢以前各種史書的優點,建立了全新的體系。司馬遷作《史記》善於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所用語言生動形象,繁簡得當。司馬遷在運用口語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評論史記「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1]《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本紀」記載歷代帝王的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書」是關於天文、曆法 、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題史;「世家」是歷朝諸侯貴族的活動和事迹;「列傳」為歷代各階層有影響人物的傳記,有少數篇章記載少數民族等的歷史。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作者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

報任安書

悲士不遇賦本紀

五帝本紀第一

夏本紀第二

殷本紀第三

周本紀第四

秦本紀第五

秦始皇本紀第六

項羽本紀第七

高祖本紀第八

呂太后本紀第九

孝文本紀第十

孝景本紀第十一

孝武本紀第十二列傳

伯夷列傳第一

管晏列傳第二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伍子胥列傳第六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君列傳第八

蘇秦列傳第九

張儀列傳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穰侯列傳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公子列傳第十七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樂毅列傳第二十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匈奴列傳第五十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汲鄭列傳第六十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書

禮書第一

樂書第二

律書第三

曆書第四

天官書第五

封禪書第六

河渠書第七

平準書第八世家

吳太伯世家第一

齊太公世家第二

魯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衛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晉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鄭世家第十二

趙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韓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陳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創建時間:2006-3-9海哥編輯
推薦閱讀:

格 律 詩 概 說(點擊《格 律 詩 概 說》標題打開看)
點擊日本
點擊老闆致命弱點
中國裁判文書網百億點擊量的數據背後——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TAG:閱讀 | 史記 | 目錄 | 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