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06-04
黨群關係是政黨建設的基本問題之一,對所有政黨如此,對共產黨更是如此。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保持密切而良好的黨群關係是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基本目標。中國共產黨有走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當然,群眾工作象黨的全部工作一樣,需要隨著執政、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改革創新,建立密切黨群關係的長效機制。 一、黨群關係是政黨建設的基本問題 政黨是代表民意參與政治的組織。執政黨則代表人民執掌公共權力。因此,在政黨的所有特性裡面,首先就是政黨的代表性。幾乎所有的政黨都聲稱代表人民的利益,都力求得到人民最廣泛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是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西方多黨制下的政黨比較注重與其基本群眾的制度化的聯繫,經常通過各種民意調查來關注自己受到民眾支持的比例,因為民眾對政黨的支持比例最終都會反映到下一次選舉上來,直接決定該黨是否能夠獲得執政地位或者能否繼續執政。 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基本上都有依靠和領導群眾通過革命奪取政權的歷史,在革命時期保持著與群眾的密切而良好的關係,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執政的時間比較短,其執政行為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比較大,傳統上往往在強調不能脫離群眾的同時,反對黨群關係上的尾巴主義。同時由於選舉制度上的不健全,群眾在短期內對執政黨的約束機制很難及時的表現出來。因此,如何克服執政黨的幹部脫離群眾,保持執政黨和群眾的經常聯繫,如何保證我們的政策真實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需要認真研究。 二、良好的黨群關係是先進性建設的基本目標 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黨群關係,提高執政能力和增強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認可和支持程度。在闡述黨的先進性建設理論的時候,胡錦濤同志完整地表述了增強執政科學性和執政合法性的問題,並把它們作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目標和先進性建設成效的衡量標準:任何政黨的興衰存亡,歸根到底取決於它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取決於人民群眾對這種作用的認可程度。曾慶紅同志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述: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否先進,必須通過其執政能力和執政成效來體現、來檢驗,衡量一個政黨的進步與落後,最終要看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黨的執政能力與政黨執政的科學性和執政效率密切相關,執政能力是執政科學性和執政效率的體現。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認可和支持程度與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密切相關,政治學所謂的執政合法性的基本意義就是人民對執政者的認可和支持。可以說,執政合法性是黨的先進性的基礎。應當把建立密切而良好的黨群關係,不斷增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作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基本目標。 政黨執政的合法性主要體現為三點:第一,執政黨的建立和運作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發展潮流要求的基礎上,執政黨應該有科學的和為人民接受的執政理念,執政黨的政策是大眾公共利益的真實反映。第二,政黨的執政行為應該遵行民主和法治的程序,應該具備程序上的合法性。程序合法是對實質合法的保障,人民對執政黨的認同和支持只有在程序合法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反映,才可以通過選票等指標量化。第三,政黨執政的合法性歸根到底來源於政府的良好政績,體現為執政黨在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有效作為。 執政以後,作為黨的先進性基礎的黨群關係面臨權力腐蝕的考驗。胡錦濤同志指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在執政特別是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任務更為艱巨。權力對領導幹部和執政黨具有強大的腐蝕作用,有可能導致執政黨脫離群眾,甚至在執政黨內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減少對群眾利益的關注甚至損害群眾的利益。這是一個政治常識。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多次對這個問題有過一針見血的論述。鄧小平同志指出,執政黨更有條件脫離群眾。江澤民同志提出,要防止執政黨內形成既得利益集團。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黨越是長期執政,反腐倡廉的任務越艱巨,越要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越要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西方觀察家也對國內的腐敗問題很關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托尼?賽奇從四個方面概括了中國在新世紀所面臨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由腐敗問題造成的內部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收穫了巨大的經濟增長的同時,承擔了越來越大的社會不公或者社會不和諧。社會不公與權力腐敗相互強化,不斷惡化黨群關係。 新挑戰決定新課題。清醒地認識黨群關係面臨的新挑戰,有助於明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問題何在,風險何在、機遇何在。把防範和遏制權力腐蝕作為重點,從黨的理論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特別是制度建設等方面有的放矢地設計和部署黨的先進性建設,構建執政條件下密切而良好的黨群關係。 三、建立密切黨群關係的長效機制 胡錦濤同志在論述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戰略時提出,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把做好經常性工作與適當的集中教育結合起來,不斷加以推進;要建立新形勢下廣大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把黨的先進性建設推向前進。毫無疑問,這段論述同樣適用於黨的群眾工作。在黨的群眾工作中,同樣應該把集中教育整頓與經常性工作結合起來;同樣應當建立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密切聯繫群眾,了解和反映群眾心聲、代表群眾利益的長效機制。 第一,適當運用集中教育的形式,解決積累的黨群矛盾。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把適當的集中教育與黨的建設的經常性工作相結合,階段性地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集中清理和解決積累起來的黨群矛盾,是中國共產黨解決黨群矛盾,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我們黨的一個比較好的傳統。有學者認為,正是有了這個傳統,使得我們黨同蘇共相比,積累的矛盾相對較少,一些由於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原因積累起來的黨內矛盾,也不斷得到解決或緩衝。 這次的先進性教育活動,使得黨員的先進性意識和執政黨意識和群眾觀念得到明顯加強,集中解決了影響黨群關係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增強了黨員和群眾對黨組織的信心和認同感。 在一黨執政、黨內外民主仍然不足,缺乏比較充分的競爭機制和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的情況下,適當地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這樣的集中教育整頓,仍然是解決黨群關係中不可避免地不斷積累起來的矛盾的一種必然選擇。明確這一點,有利於消除社會上對先進性教育和群眾運動的偏見以及黨內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模糊認識。 第二,以制度建設為重點,建立保持良好的黨群關係和黨的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沒有相應的制度,就沒有任何長效機制。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密切黨群關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黨的群眾工作的制度化。相比思想教育而言,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建設不是簡單的建章立制,更主要的是建立規範黨員行為的激勵和制約機制,是黨員在這種制度下的一種適應和學習。制度更多的不是存在於黨的規章制度文字表面,而是體現為黨員在現有制度框架下的行為預期。在推進黨的制度建設中,要明確認識政治號召和政治規範的區別,著眼於制度規範的實效。 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相比於集中教育整頓這樣的短期措施來說,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能夠經常性的解決經常產生的黨群矛盾。相比競爭性的政黨體制,長期執政的政黨,由於缺乏充分的權力制衡,密切聯繫群眾的壓力和動力則相對稀缺。我們不主張西方那樣的多黨制,但是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吸收其政黨制度中的一些工具性的經驗,建立起執政黨的民主機制。例如,通過在官員產生過程和決策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採用考試、選舉等方式來選擇從政人員,在公共決策中走群眾路線,讓有關專家和相關利益集團參與決策等,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實現民主和提高政治體系的支持度和效率的效果。 在傳統的政治教育和整黨整風的實際效果不斷遞減的情況下,更多的從引入競爭機制和權力制約機制的角度加強體制和機制建設的比重,應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和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執政條件下密切黨群關係,建立群眾工作長效機制的根本途徑。 第三,用先進性建設理論指導和統領執政黨的群眾工作。用先進性建設理論指導和統領執政黨的群眾工作,要求在黨的群眾工作中,貫穿「代表」的意識、發展的意識和變革的意識,要以能否提高執政能力和增強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認同和支持,作為黨的群眾工作成效的衡量標準。 具體來說,首先要吸收國內外思想成果,加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群眾工作理論建設,增強黨的群眾工作理論的時代性與科學性。 其次,黨的組織尤其是基層組織應該發揚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黨組織應有專門的部門做更多的群眾工作。這項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又最容易被忽視,這恐怕是社會上一些非法宗教和政治勢力不斷滋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執政條件下的群眾工作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和是否變質。世界上很多黨都有專門的群眾工作部門,地方上也有一些服務群眾的新經驗,值得借鑒和總結。 再次,要健全群眾訴求的表達機制。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要暢通群眾反映意見的渠道,充分發揮人民代表、民主黨派、群眾團體和信訪部門的作用。要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人大代表要密切聯繫選區群眾,及時了解並積極反映群眾呼聲。密切黨同各民主黨派人士參政人士的聯繫,努力為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創造條件。還要發揮人民團體的作用,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更好地發揮黨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使其在做到上情下達的同時,更多地發揮下情上達的作用和維護其所在群體權益的作用。 正在興起的公民社會是人民群眾利益表達和權益維護的重要渠道。做好群眾工作,黨要積極培育、引導和管理公民社會。必須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實現對公民社會的科學控制和引導。公民組成的各種組織和政黨的性質不同,兩者之間不形成組織隸屬關係,所以需要改變計劃經濟時期那種把社會組織作為黨組織的一個下級部門來對待的行政性的控制方式。這種行政命令控制的辦法很容易導致組織的官僚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控制的結果,不是拓展了黨與民眾聯繫的渠道,而是堵塞了這些渠道。 最後,要建立群眾工作的應急機制。對群眾反映的意見、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及時研究,努力解決。要避免作風生硬、方法不當引起群眾不滿和抱怨。要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及時掌握社會動態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儘力把各類矛盾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認真分析各類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特別是深層次原因,努力從源頭上減少事件的發生。對部分群眾的某些過激行為,不能簡單地使用強制手段壓服,要以理服人,依法管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王室風云:戴妃的珠寶也親民 吃瓜群眾照樣輕鬆Get同款
※#逆襲男#故事的反饋 群眾覺悟越來越高了
※13家事權單位首批進駐面對面接待來訪群眾 錢江晚報
※又是悍婦暴打小三 這次群眾都不幹了
※【網言網語】走近「群眾心」 遠離"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