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與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所分修行階位

《楞嚴經》所分佛法修行五十二階位  【外凡】【干慧地】【十信】【內凡】【三賢】【四善根】【十聖】【等覺】【妙覺】

  【干慧地】  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乾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  大乘義章十四曰:「雖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觀,未得理水,亦名干慧。」

  【五十二位】  大乘菩薩的階位。即始自發菩提心,終至成就佛果,其間可分成五十二個階位。茲列其階位名如次:  ┌————————————————————————————————┐  │    ┌十 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  │  │    │    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  │    ├十 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  │  │    │    、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  │    ├十 行: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痴亂  │  │    │    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  │五十二位┼十迴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諸佛  │  │    │    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入一切  │  │    │    平等善根迴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回  │  │    │    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入法界無量迴向     │  │    ├十 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  │  │    │    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  │    ├等 覺                        │  │    └妙 覺                        │  └————————————————————————————————┘

  【外凡】  二凡之一。聲聞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根之位為內凡。又菩薩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三賢之位為內凡。大乘義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內緣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舍故名為凡。」四教儀集注中曰:「相似見理名內,未得似解名外。」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雲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1)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  (2)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  (3)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凈也。  (4)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  (5)定心:執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  (6)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  (7)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  (8)迴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9)戒心: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  (10)願心:住戒自在,故能游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內凡】  未得真證以來,總名凡夫,此中分內外二種。得似解之位為內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  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三賢位為外凡。軟、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內凡。  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賢位為內凡。  天台之六即,觀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內凡。四教儀集注中曰:「相似見理名內,未得似解名外。」又曰:「漸見法性,心游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大乘義章十七末曰:「種性以上漸息緣故,內求真性,故名為內。」

  【三賢四善根】【七方便】  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聖位之方便行位。又名七方便。詳見七賢條。

  【七賢】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七賢——  謂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  (1)五停心位:修不凈、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五觀,順次對治貪、嗔、痴三毒及著我、散亂等五障。  (2)別相念住位:於身、受、心、法等四項所緣,觀其自性與共相,以治凈、樂、常、我四顛倒。  (3)總相念住位:總觀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  (4)暖法位。  (5)頂法位。  (6)忍法位。  (7)世第一法位,具觀三界四諦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間最勝之善根之位。  前三位為三賢,又稱外凡;後四位為四善根,又稱內凡。以未生無漏智,不能名聖;而以入正性離生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稱七方便、七加行。法相宗立五位,以最初資糧、加行二位,總名七方便位。  (二)大乘之七賢——  仁王經天台疏上曰:  (1)初發心人,  (2)有相行人,  (3)無相行人,  (4)方便行人,  (5)習種性人,  (6)性種性人,  (7)道種性人。  此七賢皆於地前調心順道,故稱為七賢。

  【三賢】

  指修善根以制伏煩惱,使心調和之三種修行階位。可分小乘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和大乘之十住、十行、十迴向三位。

  (一)小乘【三賢】

  又作外凡位。即修有漏善根(即順解脫分)之階位。  (1)五停心觀位,以五停心觀,抑止貪、嗔、痴、我見、散亂心之五種階位。  (2)別相念住位,一面觀身、受、心、法之不凈、苦、無常、無我之自相,同時觀無常、苦、空、無我之共相。  (3)總相念住位,即總觀四念住之無常、苦、空、無我之共相之位。  以上三位與四善根位(內凡位)合稱七方便位,乃入見道之準備修行階位。又五停心觀位成就奢摩他(止),其他二位成就毗缽舍那(觀)。

  (二)大乘【三賢】

  又作三十心。指十地以前之菩薩,其階位有三階十心之別。又相對於十信之稱為外凡,此大乘三賢稱為內凡。  1、【十住】  (術語)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  (1)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  (2)治地住,心之明凈,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  (3)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留礙也。  (4)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  (5)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  (6)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  (7)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  (8)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  (9)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10)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  2、【十行】  (術語)菩薩修行,雖於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1)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2)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  (3)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4)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5)離痴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6)善現行,以離痴亂故,能於同類中現異相,於一一異相各現同相,同異圓融也。  (7)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8)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  (9)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10)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凈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恆也。  3、【十迴向】  (名數)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不壞迴向,  (3)等一切物迴向,  (4)至一切處迴向,  (5)無盡功德藏迴向,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8)真如相迴向,  (9)無縛解脫迴向,  (10)法界無量迴向。

  【四善根】

  (一)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  (1)暖: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諦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之時,名為暖位;  (2)頂: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  (3)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  (4)世第一: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  (二)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  (1)暖:以佛覺為己心,如火欲燃,名為暖;  (2)頂: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  (3)忍: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於中道);  (4)世第一: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  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十聖】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叫做十聖,或地上菩薩。

  【十地】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茲依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  (1)歡喜地:菩薩至此位舍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離垢地:菩薩至此位圓具凈戒,遠離煩惱垢,故名。  (3)發光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  (5)難勝地: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6)現前地: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凈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故名。  (7)遠行地: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動地: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故名。  (9)善慧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10)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滿心,名金剛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三昧或金剛心。若由此再開出一等覺位,則成四十二位。  等覺為斷惑的最後位,是因位的最上位,與果上的妙覺僅差一等,次生即可補前佛處而作教主,故亦云補助位。但是,《瓔珞經》則稱為無垢地,以雖有煩惱余習,然只如微煙,有等於無,故名無垢地。

  【等覺】  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智度論十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又]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是菩薩之極位也。即滿足三隻百劫之修行,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四十一品之無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又名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  四教儀四曰:「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止觀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瓔珞經上曰:「所謂等覺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中略)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等覺諸佛二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二習無有遺余。」

  【妙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曰妙覺。即佛果之無上正覺也。二乘止於自覺,無覺他之功。菩薩雖自覺覺他並行,而未圓滿,獨佛二覺圓滿,覺體不可思議也。  四教儀四曰:「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三藏法數二十六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所分修行階位    【十七地】  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種境界。即:  (1)五識身相應地;  (2)意地;  (3)有尋有伺地;  (4)無尋唯伺地;  (5)無尋無伺地;  (6)三摩呬多地;  (7)非三摩呬多地;  (8)有心地;  (9)無心地;  (10)聞所成地;  (11)思所成地;  (12)修所成地;  (13)聲聞地;  (14)獨覺地;  (15)菩薩地;  (16)有餘依地;  (17)無餘依地。  此中,初九地系屬三乘境,觀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證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順序。此說見於瑜伽師地論卷一至卷五十。

推薦閱讀:

僧伽吒經菩薩乘和佛乘的講解
新年後你一定要這樣做,可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及無量眾生的庇佑,助你及家人在新的一年財運亨通、一切順利!
我悟了 | 藥王菩薩聖誕!見者消病延壽,身體不好的一定要看!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TAG:修行 | 瑜伽 | 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