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覆滅前,朱由檢收到三種意見,但他卻親手選擇了死亡路!

二十多年間里,明、清兩方在山海關外你來我往,各有勝負,基本上都是勢均力敵地僵持著。但是,改變這一切的是在崇禎十五年。在「松棉大戰」,明軍以全面失敗告終,歷史的天平開始發生了明顯的傾斜。

儘管朱由檢自認為在位以來,始終都尅勊業業,殫精竭慮,沒有一天懈怠,但是歷經了二百七十多年風雨的大明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了。西北有聲勢浩大的「流賊」李自成,東北有羽翼漸豐的清軍,北京城已經朝夕不保,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的。

此時的朱由檢還不知道。東北的清政權在這一天改元順治,幼小的愛新覺羅.福臨(皇太極第九子)已在去年八月登基,多爾袞成為輔政王。而在兩天後的古都西安,「心有靈犀」的李自成也宣布「登基」,建立了「大順」政權,改元永昌。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永昌元年,三個政權的年號堆積在一起,一場血雨風腥即將到來。而在這個岌岌可危的時刻,朱由檢在短短几天時間收集整理出三種面對此次困境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南遷」,倡議者——左中允李明睿。

李明睿認為,「只有南遷,才能緩解目前之急。因為在「流賊」與清軍的兩面夾擊之下,京城失守只是時間的問題。與其拚死,不如主動撤退,留住青山,騰出地方給「流賊」與清軍死磕。咱們還有留都「南京」,還有「財源」,江南,大明朝大可以仿東晉、南宋的舊例,憑藉長江天險,撐個幾十年,緩口氣,不成問題。

李明睿的建議,深得朱由檢的歡心。其實在李明睿提出「南遷」之前,朱由檢早就動了」南遷「的心思。但是,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並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讀書有人管,娶老婆有人管,夜生活有人管,生孩子有人管,更別說」南遷了「。朱由檢偷偷的跟李明睿說,自己早就想這麼幹了,但是群臣不同意。

難道群臣真的是「誓與京城共存亡」,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展現一番忠義與豪邁嗎?其實在群臣在心裡早已達成了不可言傳的默契:既然大明氣數將盡,改朝換代也是平常事。無論是朱家的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不過是換身制服,官照當,錢照貪,樂照享,除了坐在龍椅上的人不一樣,一切沒有任何改變。既然如此,能不冒險就不要冒險,混得一天算一天。所以,第一次」南遷「,失敗了。

第二種意見是」撤守「,倡議者——吏科都給事中吳麟徵。

在表面上」保京城「,內心裡」迎闖王「的群臣中,吳麟徵算是多少有點良心,一門心思想保住大明的帝都。他提議,為應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應主動放棄山海關外的寧遠、前屯二城,由吳三桂率軍駐守北京近郊,拱衛京師。撇開吳三桂後來叛變不說,吳麟徵的提議是極富戰略眼光的。因為寧遠、前屯、後屯幾處要塞都遠離明君大本營,補給線極其容易被清軍騎兵切斷,從而陷入四面為敵的狀態。到時,敵人想吃掉的話根本不用給你打招呼。所以還不如主動棄守,收縮兵力和防守範圍。布兵與山海關與北京一線,形成節節阻擊之勢。更好的遲滯清軍進攻和應對」流賊可能發動的進攻,為」勤王「的軍隊爭取時間。

但是,紛亂的朝廷 已經容不下一絲的明智了,個個都好像在等死一樣。就連朱由檢對此策略也是不感興趣,大家就當冷笑話聽,純當娛樂。救危之策,失敗!

第三種意見,由最不靠譜的人提出的最不靠譜的意見。最要命的是,朱由檢和群臣都認為相當靠譜。這就突顯了一個黑暗的真理,越在危難的時刻,大家就越想走捷徑,越想聽狂妄自大的好話,相信所謂的」假希望「。而這個最不靠譜的人,叫李建泰,是東閣大學士、吏部右侍郎。

他提議,由自己率軍數萬,阻敵于山西境內,確保京城無恙。他說服大臣的由有三個:

第一,李自成率領的「流賊」從西安進逼北京,山西是必經之道,而自己正是山西人,熟悉地皮。

第二,自己對「流賊」比較了解。(頗知賊中事。)

第三,自己算是個有錢人,可以拿錢出來打仗,不需要國庫支出。(以家財佐軍,可資萬人數月之糧。)

好吧。打仗不用國庫掏腰包給錢,還說出此等「豪言壯語」,朱由檢和群臣一改往日的優柔寡斷,當即拍板表示同意。就這樣,李建泰帶著朱由檢無限的期望,在群臣深不可測的目光中,慷慨赴國難!

正當這支聲勢浩大的軍隊趕赴戰場之時,讓人難堪又尷尬的事情發生了。

決心要在山西與「流賊」決戰的李建泰,一天支走了三十里路,這是鐵的事實。讓李建泰以這種龜速前進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老家曲沃已經淪陷了。而最尷尬的是,自己拿來「資軍「的萬貫家財都是放在老家,不用問,如今這筆錢肯定是」資「大順軍了!李建泰知道自己牛皮吹大了,已經沒法收場了。於是就乾脆裝病在河間府,等到清軍佔領北平後就投降了。

一份份戰報如雪花飛來,明朝的已經是危在旦夕了。為了不讓大明瞬間覆滅,這時李明睿說話了,果斷說服朱由檢南遷,避其鋒芒,以免玉石俱焚。但是這次不同的是,李明睿和李邦華互掐起來了。一直贊成」南遷「的李邦華考慮到群臣可能會吐槽,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聖上留守,太子南遷。這一次,輪到朱由檢不幹了。哪有親爹下油鍋,兒子看熱鬧的,這是哪位聖人教你們的?這本來是最後一次絕佳的機會,但朱由檢還是因為這一次」人禍「,失去了最後一次絕佳的撤退機會。

此時我彷彿聽到了朱由檢內心的咆哮:」你們這幫言官,真是」攪屎棍「。一天吵到晚,老子要的只是一場南遷,要的只是有人能在南遷中提議說帶上老子我「。朱由檢徹底失望了,他原本還秘密準備了」南遷「的車船馬匹,就等群臣奏上一本,自己半推半就,歡天喜地下江南。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時至今日,朱由檢已經無話可說了。兩天後,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弔死了,所有的不甘與憤懣,終將化為烏有。最後朱由檢給成功者留下了這麼幾句話:

「諸臣誤朕至此!」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百姓不可殺,文武官個個可殺!「

從此,史稱」南明「的時代悄然而至,大明王朝贏來了新的翻盤機會。做好心理準備,南明,開始了!


推薦閱讀:

人是為了什麼活著?人死後會去哪?
死亡起源(四)—— 「永生」的思想實驗

TAG:死亡 | 選擇 | 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