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6??作者:傅味琴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6作者:傅味琴(2009-04-07 10:02:51)

轉載

標籤: 文化 分類: 講壇

儀軌是總攝法義,完成精密攝持

提要:

   儀軌是把法義總攝起來,完成一個精密攝持   無分別從有分別來   沒有佛法,哪來無相   經都可以唸,邪說不能學   修《文殊法》,開智慧得辯才   沒有水平不能學密能海上師講:「密法之中,一一儀軌,時能攝身口意三業,謂之總持。」

儀軌是把法義總攝起來,完成一個精密攝持

「密法之中,一一儀軌,時能攝身口意三業,謂之總持。」密法都是按儀軌修。儀軌,是按照佛經把法義總攝起來,完成一個精密的攝持。如將儀軌廣開,法義非常廣大。修儀軌的人,有時間可以唸各種各樣的經典,因為法與法是沒有抵觸的。

現在末法時期有這種風氣,說:唸了一部經,就不能再唸其它的經,否則就說是雜修。釋迦佛從來沒有這麼說過,否則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不是錯了嗎?弘揚佛法可不是弘揚你個人的偏見。如果法跟法有抵觸,那佛法豈不是不圓融?一切法體性空,所有障礙都是人搞出來的。

無分別從有分別來

很多年前,有個居士想拜某人為師,那人要求他把原來學的法全放下,他就問:「為什麼要放下?」回答說,「我這個法是無相,你們修的法是有相,無相不能跟有相共。」

什麼叫「無相不能跟有相共」?此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相還不是從有相來,本身就是一個東西,有什麼矛盾障礙?比如說有分別慧也是佛法,無分別慧也是佛法。你不通過分別慧,怎麼能達到無分別慧?沒有有相,哪來你的無相?無相是不可說不可說,沒有語言文字的相,你什麼也不懂,仍是一個無知的眾生。

沒有佛法,哪來無相

如果不通過佛法的有,只保留你原來的有,那是流轉生死的有,著相的有,凡夫知見的有,煩惱的有。釋迦佛叫你去抓佛法,因為眾生喜歡有,我就給你有,眾生喜歡抓,到我這兒來抓,不過要換一換,不要抓骯髒的,到我這兒來抓乾淨的,所以佛是善巧方便。等你抓起來了,佛才跟你說,不要著相,是一步一步來的啊。心裡沒有佛法,哪來無相?

經都可以唸,邪說不能學

無論修什麼儀軌,修完後,你喜歡唸《金剛經》、《藥師經》、《佛說阿彌陀經》、乃至四《阿含》都好,佛法全好,只能讚歎,要鼓勵人學。除非是邪說,或者借了佛法的名義,加了邪的知見,那些你一學就糟了,只要有一點點邪,學了也會中毒。

修《文殊法》,開智慧得辯才

《文殊法》不是密法儀軌,是顯密法流里的顯法,每個人都可以修,主要的作用是能得文殊菩薩的加被,開智慧獲辯才。

沒有水平不能學密

密法不能隨便講,不到水平的人不能聽,因為你沒有水平,聽了往往會導致退心。這一點,我是有體會的。那年清定上師剛被特赦釋放,居士們也不知道他去哪裡了,有的居士竟然用扶乩的辦法去問鬼,真好笑,結果仍然不知道。其實他回老家了,國家就在他老家的醫院裡給他安排了工作,做針灸推拿醫生。後來據清定上師的侄女說,我是第一個找到清定上師,也是第一個到清定上師那裡去的。我先講了我這幾年的情況,年輕人常有來我這兒跟我學法的,上師聽了大為讚歎。那時醫院裡的宿舍只有一張床,晚上我跟清定上師一起睡,上師對我很慈悲,常用被子包我的腳。第二天清早一起床,上師就給我講大威德怖畏金剛,我一聽,心裡起疑惑,還好沒退心,後來多聽多聽,慢慢才懂得,這是勾貪瞋痴來斷貪瞋痴,是一個特殊法門。

沒基礎,學高了,反增我慢

提要:

   為了經濟利益而公開密法是不妥當的   修持儀軌能攝身口意三業   錯了,還能快嗎   沒有斷煩惱功夫,哪會多佔便宜   沒有基礎的人學高了反增我慢心   有人求法竟能一天之內「連升三級」  

為了經濟利益而公開密法是不妥當的

現在這麼多年來,從香港開始,把密法和密宗的佛像作為佛教藝術公開出來,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事情。本來保密的,所以稱「密教」,如今被某些人為了經濟利益把密法公開,結果給那些旁門邪道,學氣功的人拿去了亂搞。

修持儀軌能攝身口意三業

「密法之中,一一儀軌,時能攝身口意三業,謂之總持。」身口意三門同時修,身口意一把抓起來,稱為總持。誦儀軌,是口修,唸誦時作手印,這是身修。比如作八供時,「阿剛」是供養洗澡水,「巴當」是洗腳水,「布白」是花,「都白」是熏香,「阿洛格」是燈,「更德」是塗香,「勒尾得」是飲食,「下答」是音樂,八供靠手的動作輔助觀想來作供養,供養也是修行。心隨著儀軌去轉,轉的全是佛法的法義,就是意在修行。所以一修《文殊法》身口意一下子都修起來了。有人說,這樣修得快,但是你起煩惱,你打妄想,仍然不快,辯證的啊。

錯了,還能快嗎

有些人連手印也搞錯了。比如更德是供養塗香,手印是表法,用手來做一個表示。印度天熱有許多小蟲子,貴賓到了,首先給他擦身、洗腳,然後在他身上塗一點防蚊子、小蟲咬的塗香油,以這樣的禮節來供養佛菩薩,有人沒學准,他做起塗香手印來,起勁啊(眾笑),來個一大圈,旁邊人說,「哎,你碰到我了。」「碰到你有什麼關係啊,我是在塗香嘛。」像這樣修能快嗎?

沒有斷煩惱功夫,哪會多佔便宜

誦經時,心要跟著經文,吸收這個法義,而且還能跟著法義做觀想,這叫隨文入觀,那全是意地的功夫。這樣努力去修,才能起快的作用。有人學密法,越學越高,脾氣也越學越大,因為他們只會唸儀軌,從未在顯教上真正下過斷煩惱的功夫,在法義上似懂非懂,似乎學法高了能多佔一點便宜。

沒有基礎的人學高了反增我慢心

有人看見清定上師,抓住機會在上師面前跪下求法,上師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你跪著不起來,他還是滿你的願,旁邊人還會幫腔,「他文殊法唸了很多了,請上師給他傳大威德吧。」其實不夠基礎的人傳了大威德,反而增加了他的我慢心。他不知道大威德就是空,他修大威德什麼也空不掉,好比亂吃藥,照樣會送命。有世俗知見,世俗心態的人,法求得高了,自以為了不起了,好像自己是幸運中最幸運的,福氣大中最大的,似乎自己一切都吉祥圓滿了。

有人求法竟能一天之內「連升三級」

可真有那麼回事,有個人剛進佛門,被人帶到上師那裡受三皈依,連下去就受五戒,管法本的居士就發給她《文殊法》和《上師供》二本儀軌。我年輕時候,你要請《文殊法》,必須經上師親口同意,要上師親自給你,《文殊法》修滿一千座才能請《上師供》。上海的道場後來變成由居士來管了,皈依了就給你兩個法本。又跟她說,「你的福氣真好,下午上師還要授菩薩戒。」所以下午她又受了菩薩戒,菩薩戒受完,接連著灌頂,她又參加了灌頂,灌了頂又跟她說,「你灌過頂了,可以到上師面前去請大威德了。」又陪她跪在上師面前,「上師啊,我要請大威德。」上師問她:「你《五字真言》念滿了嗎?」她也不知道要唸滿多少,因為剛剛拿到手,一遍也沒有念過,旁人就幫她說話:「她唸了很久了,就快滿了。」上師慈悲又給她請了大威德,真是一天之內連升三級。

苦難的童年使我消極,一學佛法就歡喜

提要:

   對在法上隨便、佔便宜的做法,我沒有好感   依法而修,當具恆心,不可間斷   以法報師恩,法供養為無上   苦難的童年使我消極,一學佛法就歡喜   我誦經不高不低,播得很遠,還帶聲波   誦《文殊法》儀軌,一天最多四座,至少一座  對在法上隨便、佔便宜的做法,我沒有好感

所以對這些在法上這麼隨便的居士我是沒有好感,她們已養成了這種隨隨便便的風氣。如今來我這兒求法的人就嫌我教得太慢。這都是凡夫眾生的心態,想投機取巧佔個便宜,天下有這麼好便宜給你占?修行要老老實實地修,學習要老老實實地學,快也要有條件啊。不要鑽空子、投機取巧,那都是沒得用的。

能海上師講:「誦儀軌,當具恆心,不可間斷,所謂瑜伽四次不動搖,每日最少須修一座,數年之後,無已純熟,即可更換較為繁難者,此中有其一貫次第,學人應尊上師教授。

依法而修,當具恆心,不可間斷

「誦儀軌,當具恆心,不可間斷。」一請法就要每天唸,從年輕到現在,凡是跟我求文殊法的,我都跟他講清楚,「請了法不能中斷,不能半途而廢,你做得到可以請,做不到暫時不要請,我不說明白,我有過錯,我說清楚了,你說保證做到,後來又沒做到,這跟我沒關係,是你有罪。」釋迦佛也這麼說:善知識指路沒指錯,你不照他的話去做,善知識沒有過錯,是你的問題,跟善知識無關。可是即使說清楚,很多人還是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人,你跟我都做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半途而廢怎麼會有成就呢?真是浪費時間,白費勁。

以法報師恩,法供養為無上

修行三大障礙:一個是內魔,心裡煩惱,也叫煩惱魔;第二外魔,環境跟你搗亂;第三中斷。很多人壞成就,就是壞在中斷上。我請了《上師供》以後,直到現在,還是每天念,早晨一起來,首先唸《上師供》,因為每天都要供養上師報師恩,是以法上的修行功德報恩,要有恆心。

苦難的童年使我消極,一學佛法就歡喜

我年輕時候的苦難生活使我對一切名利不感興趣,消極得很,一學佛法,就特別歡喜。我22歲開始到佛教青年會聽經,聽說上海金剛道場初八有會供,我也去了,就在四月初八那一天,我皈依受了五戒。從此天天去唸經,開始跟師父們一起唸,我聲音特別響。實際上對師父們有干擾,可是師父們也不說話,還經常看見我笑笑,意思很喜歡我。

我誦經不高不低,播得很遠,還帶聲波

後來我才知道,我唸經連清定上師在裡邊樓上都聽得清清楚楚(眾笑),當時我對上師既恭敬,又畏懼,想靠攏又不敢,就是這麼個心態。有一次鼓足勇氣進去,頂完三個禮,上師問我:「你每天修幾座?」我說我修七座,「哦,太多了,太多了,四座就可以了。」因為上午下午都會聽到我在唸經。當時真是法喜充滿,越唸越起勁,假如旁邊有一個人站著,聽我唸經,我唸得更起勁(眾笑)。其實我也有優點,在同學中間,唸經算我唸得最好聽。有的學生說,一聽到我唸經聲音,一切心裡的煩惱都會消除,我唸經聲音不高也不低,播得很遠,還帶著聲波。

誦《文殊法》儀軌,一天最多四座,至少一座

唸誦《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唸誦法》,出家人一天四座,在家人事情忙,四座來不及,每日至少修一座,不要中斷。我們現在講的這一本厚的是全本,有人稱廣法,薄的一本,叫略法。略法是給初學的人或事情忙的人修的,如果你實在太忙,廣法沒有時間修,有個方便,你就唸一座略法,略法5分鐘就唸完了,也算你不中斷。略法不計數,廣法要計數。唸滿一千座廣法,然後才能請《上師供》,你們現在唸《上師供》是隨喜參加,隨喜參加都可以唸的。

「數年之後,無已純熟,即可更換較為繁難者。」一天唸四座的人,唸滿一千座也要一年,一天一座,就要三年,一千座滿了,你可以換另外較為繁難的儀軌。

文殊菩薩顯現童子相

提要:

   越難唸的經,越不易打妄想   唸誦聲調多變,也是為了克服妄想   精力不集中,科學家也難成就   修行本來挺有趣,卻被人搞得這麼苦惱   你苦惱著臉,我也笑不出來   別人都在變,你議人長短,你才沒變呢   修到最後,文殊菩薩還不是顯現童子相   我逗人笑,兩次一笑,我就放心了,沒事了   善巧方便,沒廢話,看你悟不悟   儀軌有其一貫次第,學人應尊上師教授   我講法啰嗦,正好對治你心的啰嗦  

越難唸的經,越不易打妄想

為什麼要換?因為唸到後來,經文唸熟了,妄想的本事也大了,能邊打妄想邊唸經,經唸完,妄想打完。你剛開始唸的時候,妄想很少,因為你不熟啊,要看著字唸,唸熟了,心裡打妄想,照樣能從頭唸到底,一點沒錯,那還有什麼作用呢?要換一本更繁難的儀軌,搞得你沒時間打妄想,這才是修行的科學態度。

唸誦聲調多變,也是為了克服妄想

唸儀軌時,有時聲音高,有時聲音低,當然高也高不了多少,總有一個高低,有時唸快,有時很慢,這樣你就沒辦法打妄想。你打妄想了,忽然之間,這一段要快了,妄想給打斷了,唸到下一段時,忽然又變調了。這並不是追求好聽,而是以種種變化來抑制自己的妄念。越是難度高,越不容易打妄想。

精力不集中,科學家也難成就

好比科學家思考一個難題,這個時候肯定妄想很少,妄想多了他能解答嗎?當他集中精力在想一個題目時,能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聽說中國有位數學家,當國家領導來訪問他時,都是他的妻子招待,他只是人出來,卻不說話,坐在沙發上,眼睛看天花板,因為他在想問題,所以人家稱他的妻子是真賢內助。如果你正在想一個問題,看見人一招呼,這個問題早就飛掉了。

修行本來挺有趣,卻被人搞得這麼苦惱

修定也是如此,像母雞孵雞蛋,除了吃米拉屎外,始終不離開雞蛋,一完又趕快回來再孵起來。哪有母雞一看見公雞,就跟公雞去遊山玩水的(眾笑),雞蛋冷掉了還孵得起來嗎?有人說修行很難,其實你們跟我學法覺得修行滿有趣,本來就是滿有趣,要搞得這麼苦惱幹什麼?

你苦惱著臉,我也笑不出來

你別看我老了,我修行到現在仍然像個年輕人。有人稱我挺可愛,也有人說挺好玩。當然我的學生也挺可愛,一本正經地苦惱,繃緊了臉,滿臉漆黑,笑也笑不出來。閑話特別多,肚裡盡在慪氣,對煩惱這麼認真幹啥呀?過後想想,真好笑。

別人都在變,你議人長短,你才沒變呢

我們每個人要尊重事實,看看我身邊的人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比一比,到底兩樣還是一樣?女孩子過去喜歡哭,現在都不哭了,過去脾氣很壞,現在很聽話,過去對別的同學嫉妒,現在不嫉妒了,這是個極大的變化啊,眾生最難改的就是妒嫉。過去他不會說法,現在能夠給同學上課,過去顛顛倒倒,東抓西抓,現在干起事情來使人很放心。喜歡說閑話的人總說別人沒有變,你才沒有變呢,過去議人長短,現在仍然議人長短。

修到最後,文殊菩薩還不是顯現童子相

至於說,她不像修行人,還像個小姑娘,你要她變老頭子啊,我自己還想返老還童呢。有的學生只要我一到,一句話一說,就哈哈笑,周圍居士都朝她看,哪來這麼多的高興?你能說她不對嗎,是我故意逗她笑的呀,人應該保持天真,一切自然,這也叫本來面目,何必裝模作樣呢?菩薩法修到最後就像小孩那樣天真,文殊菩薩還不是顯現童子相。

我逗人笑,兩次一笑,我就放心了,沒事了

有個同學當了糾察,親身體會到糾察難做,所以她非常同情總糾察,「我過去真是錯了,盡說她閑話,我現在深有體會啊,她真是了不起,現在搞的我真不想幹了。」聽說還哭了一個晚上。我沒時間跟她個別說話啊,但我只要一開口說一句話,她哈哈哈笑,再說一句,她又笑了,兩次一笑,我放心了,沒事了,她再也不會哭了。善巧方便嘛。

善巧方便,沒廢話,看你悟不悟

初初開學的時候,有的同學從小在廟裡長大,為什麼不能適應這兒環境,經常慪氣,其中也有一個原因,因為她們一本正經,我也只好一本正經了,這樣心神就松不掉啊,我看見你,我心裡也緊張起來,想說幾句風趣話,這些風趣話,也不知道怎麼就逃光了,這樣就搞成死胡同了。其實我這個人是老小孩,越老越小,有時候我說起話來,會引得你哈哈笑,像在胡扯,其實是你不理解,我有時會問,你懂不懂啊?你不懂,我會從第一句,普普通通開玩笑的話,講到最後一句話,全是法義。所以有人就說,傅老師一開口,沒有一句廢話,看你悟不悟,這都是善巧方便呀。

蘇州同學曾在背後提我意見,有人就傳給我聽,說:「傅老師講法,講到要緊關鍵的地方,忽然拐彎了,到底怎麼回事,他不講了,乾脆講講明白。」我就朝他笑笑,「老師總要留一點東西給學生去悟啊。全聽我講出來的,你們還有什麼機會悟啊。」其實我早就講出來了,我一根肚腸通到底,怎麼會保守呢?不過巧妙得很,講出來你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

再回過來講,唸誦熟了,換更繁難的,一方面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方面是善巧方便,主要對治自己的妄想煩惱。

儀軌有其一貫次第,學人應尊上師教授

「此中有其一貫次第」,一貫就是不矛盾,初中後都是相通的,次第就是步驟。「學人應尊上師教授」,學文殊法的人,應該要尊照上師的教授學修,上師就是能海上師,所以我給你們講課講的都是上師的話,即使我有時候舉例子,打比方,拐個彎,也是三句不離本行,說到後來還是回到原來地方。

我講法啰嗦,正好對治你心的啰嗦

一本文殊儀軌很精要,上師的開示可多了。有人說,傅老師講的比能海上師還要多,如果你們對能海上師的話能全懂,又何必我這麼辛苦啰嗦呢?因為你們自己的心啰嗦了,所以我不得不啰嗦對啰嗦,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嘛,用法的啰嗦把你煩惱的啰嗦衝掉。如果你們喜歡告訴我你們心裡的矛盾,我還要啰嗦了。別怪我啰嗦,因為你心啰嗦啊,做老師總要幫你解答心裡的疑問。

啰嗦只啰嗦一次啊,我講過了不再重講。老了,沒時間重講。以後來的新同學,我也不會從頭開始講了,都聽磁帶。現在下課。(2001.6.4 第十四講完)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煩惱自息

提要:

   光學不修不能了生死   念誦能起熟練作用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煩惱自息   修觀的人,能在念誦中隨文入觀   要知佛理,就要聽法,不達理,法也難起作用   念誦能使身心舒暢   不懂法義,法上的作用發揮不出來能海上師講:「念誦、修觀、達理,此三者為修任何儀軌所不可少,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光學不修不能了生死

「念誦、修觀、達理,此三者為修任何儀軌所不可少。」修儀軌就是修法,學了那麼多法應該怎麼修呢?學跟修兩個都不可少。學了就要修,修了才有成就。光學不修,也能成就,不過不能了生死,只能成一個佛學專家,現在的名堂叫什麼碩士、博士,那麼死了仍然叫碩士、博士,來世再學佛,仍然拿個碩士、博士。我看,經書里也沒有這個名堂,經書里只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麼取個初果不好嗎?成就阿羅漢果更好。不管你什麼士,你不修,不能了生死。修要怎麼修?首先學了以後不要忘記,而且要把它記熟的話,那就必須要重複,不重複是記不住的,好比學校里的背書,你不重複的讀是背不出來的。

念誦能起熟練作用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功到自然成,裡邊的種子成熟了,隨時隨刻都能起作用。如果你念誦唸熟了,在念誦上就能起熟練的作用。如果平時念誦唸得好,不大打妄想,背熟了,到那時候,哪怕不看書,只要心能夠定得下去,開頭一轉,一直會轉下去,也不大會打妄想。所以如何培養自己,訓練自己,或者如何去訓練學生,都要有套科學的做法。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煩惱自息

念誦熟了,還起一個作用,當儀軌里的法句跳出來的時候,煩惱自會息下去,頭腦清醒,而且帶來了法喜充滿。所以念誦是很重要的,八大成就中就有一個叫念誦成就。

修觀的人,能在念誦中隨文入觀

第二個修觀,修觀的人在念誦時可隨文入觀,這就把念誦跟禪定合在一起,合二為一了,這種方法是非常善巧的。但要想在念誦上達到隨文入觀,你必須要在念誦和禪定上都有一定的基礎,否則是很難辦到的,因為念誦時的隨文入觀,內容既豐富又複雜,而學修禪定卻可以從簡單的基礎觀修起,比較容易入手。但不管修什麼觀,全是一個方便、一座橋樑、是利用的工具,真正的目的,是隨著這樣子修,心就磨細了,心就定下去了。那麼在生活中,隨便你遇到一個什麼境,你照樣能夠作觀。當然在念誦中,也就能夠做到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而進入了觀想的境界。

要知佛理,就要聽法,不達理,法也難起作用

第三個達理,達理就要聽法,佛理要懂,法義要明白。佛最反對一知半解,乃至於一懂都不懂,這很容易發生錯見,很容易把修行搞錯。如果不達理的話,法也很難起作用。

念誦能使身心舒暢

你光是唸,唸熟了,它也能起個作用,會養成你念誦的習慣。一個喜歡念誦的人,他覺得念誦後人就心情舒暢,全身舒服,如果有一天忽然不唸了,或者忙,忘記唸了,往往自我感覺,這一天會有說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忽然想起來了,哦,我今天沒念誦,馬上去念誦,又恢復了念誦後的舒適和安定,這就是養成了念誦的習氣。

不懂法義,法上的作用發揮不出來

當然這種習氣是好的習氣,能夠引生身心方面良好的反應,促使身心發生變化。可是不懂法義,法上的極其殊勝的意義和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了,這是非常可惜的的事。

歌調美化,是修行的障礙

提要:

   佛教的念誦是不追求好聽的   音調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礙   動聽的音聲和語言,會帶有迷惑性   佛教不作虛偽的讚美   琴棋書畫進了佛門,使佛教變了顏色   學佛法,是為了建立法幢,廣度眾生   修飾名詞美,不是好現象  

佛教的念誦是不追求好聽的

就好比,不懂佛法又特別喜歡唸佛的人,唸佛以後,也會覺得身心很舒暢。不過以前人的舒暢,跟現在人的舒暢,可能略有不同。以前人的舒暢,它很單純,很純潔,通過唸的聲波,就能發生身心上的舒暢。再加上以前的人,追求比較少,世俗的煩惱比較輕,所以,這種舒暢應該說是念誦的效果。如今的人喜歡唸佛,可能也達到了心情的舒暢,可是其中加進去了一個東西,我看是不太好,就是追求唸起來好聽,以好聽來達到心情舒暢,這就與社會上人喜歡唱歌差不多。同樣是念誦,由於唸的方式不同,作用就不同了。而佛教的念誦是不追求好聽的,不應該有任何的藝術加工。

音調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礙

佛教最反對世間上的娛樂,包括歌舞伎樂,也反對以世俗的愛美來包裝自己,不管是男的、女的,說話音聲不要求好聽,尤其是女的,要逐漸脫離女性故意做作的音調。女性姿態比較多,聲音變化比較多,在修行的路上這些都是障礙,你們可以去看一看《大愛道比丘尼經》,裡邊講得很清楚。

動聽的音聲和語言,會帶有迷惑性

男性,也要避免追求種種美觀動聽的音聲言語,乃至於不能說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雖然你能夠把人家說得心花怒放,可是這裡邊帶有迷惑性。講智慧的語言,也能說得人家心花怒放,何必一定要說一些奉承的話?

佛教不作虛偽的讚美

像外國人,有時候也很虛偽,看見一個人,不管他心裡歡喜不歡喜,即使對這個人有意見,他仍然會說,「看見你很高興。」外國人還有一種習慣,不管你美不美,總是讚歎你很美,實在讚歎不出來,他就會說你名字很美。

琴棋書畫進了佛門,使佛教變了顏色

佛教反對修飾名詞美,名詞也不能取得很美。嚴格地說起來,一切世俗的琴棋書畫對出家人來說都是禁止的,可是由於佛教傳到中國後,儒教的士大夫階級,因為他們好學,也進入了佛門,結果把那些詩書琴畫全都搬進了佛門,表示他在佛門裡也是個清雅之士,這樣就使佛教逐漸變了顏色。

學佛法,是為了建立法幢,廣度眾生

我們看過一部錄象,名叫《走進佛門》,錄像鏡頭放出來,在採訪佛學院時,拍的人問佛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後,你的理想是什麼?」有個佛學院里的學生回答——他是一個年輕的和尚,「畢業後,我喜歡搞一個清凈的地方,每天做做詩,畫畫畫,彈彈琴」,又去成都鐵像寺的尼眾佛學院,也問同樣的問題,回答是說,「我要主持法幢,弘法利生,廣度眾生。」回答就不一樣,因為她們受的影響不一樣。

修飾名詞美,不是好現象

修飾名詞美,這不是好現象,修行人沒這個必要。舉一個名片的例子,現在佛門裡的名片上頭銜很多,因為排不下,只好用兩層疊起來。用得著嗎?我從前也印過名片,但我覺得名片毫無意義,我也懶得送。從前有人給我印了名片,金黃色的,頭銜是九華山佛學院副教務長,今天時過境遷,放著有什麼用?真的燒成灰,也沒有一個鬼會來拿,聽說隆蓮法師過去從不印名片,人家問她,她就用筆寫,後來年紀老了,我發現她寫字時手會發抖,弟子們就勸她印張名片,方便一點,但她名片上只有兩個字:「隆蓮」,什麼也沒有了。

念誦、修觀、達理三者作用微妙

提要: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點好   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享受聲音的美會起貪執心,念誦是為了修行,不必求好聽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諷誦經咒,不能世俗化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念誦、修觀、達理三者作用微妙  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點好

佛教不追求名利,一切的莊嚴全供養佛菩薩,自身呢,不管是名字也好,穿衣也好,要樸素,在家人要越樸素越好,出家人要遵守佛制。前兩天,有人跟我說,她上次回去探親,有人就說她,「你現在怎麼不打扮了,變成『阿土』了?」我笑笑說,「今天我穿的這雙布鞋,一是輕便,二是舒服,還有一個你知道是什麼?」她想不出,我說:「還有一個叫『阿土』。」修行人嘛阿土好啊,你把一個「洋」字改為「士」字很困難,土字改為士字很簡單,「士」即三士道,阿土轉為修行人,很容易,洋派轉為修行人就很難,因為他洋的癮還沒有過透。

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現在中國出現了很多金髮女郎,可她們不是真金,是假金。你把頭髮染成金色,也不見得會有一個白馬王子來喜歡你(笑)。有的頭髮一根一根像鐵絲那樣,我也不知道他擦了些什麼東西。頭髮是細柔的好,男同志的頭髮硬得像雞毛那樣,有什麼好看?嬰兒的頭髮很細柔。人心粗了,就樣樣變粗了。

享受聲音的美會起貪執心,念誦是為了修行,不必求好聽

話再說回來,修行不要求美,不要求時髦。念誦也是這樣,不要求好聽,念誦是念誦,唱歌是唱歌,兩碼事。唱歌為了享受,念誦是為了修行。人根據自己的愛好,想的好,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那樣,可是他就轉不過來,這叫自得其樂,自我陶醉。我來問問你們,我這個老師講課就是那樣土裡土氣,假如我有一天,穿了筆挺的西裝,打了血血紅的領結,頭髮雖然沒幾根,也擦了油(眾笑)。你們喜歡哪一種?(下答:「兩個都喜歡。」)啊!你這個心理好像做新娘子那樣(眾笑),因為新郎個個穿西裝的。念誦是為修行而念誦的,去享受聲音的美,你會產生貪心,會產生執著。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我們眼睛看人,如來說過,要看丑的人,看病人,看老人,如來不主張我們去看年少英俊的,打扮漂亮的。但眾生有個習氣偏偏喜歡看,因此投合眾生習氣的東西,眾生就特別相應,特別喜歡,所以現在海外,唸佛唸咒都變音樂化了。磁帶里的大悲咒,完全在唱歌。把釋迦佛的傳統的佛教,進行了藝術加工,搞得面目全非,這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好好要考慮考慮。

諷誦經咒,不能世俗化

如今佛門大都在為錢做經懺,雜訊實在太大。修行人要避免雜訊,聽多聽久了要發神經病的,這是外國科學家說的。一天到晚咪里嘛拉,咚咚咣,還拉開喉嚨唱得起勁,我是什麼也聽不懂,好不容易聽懂了一句。一聽,連唸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都像唱京戲、唱越劇那樣,嗯啊嗯啊的,除了能拿到紅包包以外,還能享受像唱戲那樣的情調。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他覺得唱得好聽,他自己就會學著唱,即使他不是一個演員,也沒有業餘劇團,也沒有行頭,戲裝。他也拉開喉嚨唱幾句,叫清唱,靠這樣來獲取歌舞伎樂中的快樂,我看佛門裡靠拉開喉嚨來高興高興,這也離開修行太遠嘍。我年輕時候聽到的唱唸,跟現在不一樣,那是非常和雅的,現在的唱唸聽起來,不是京戲的調,就是黃梅戲的調,或者是越劇的調,統稱小調,這樣就變成世俗化了。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有人說現代的佛教,也在向兩極分化,一個是走向世俗化,一個是走向研究佛法的道理。像你們來到佛學苑學習,是喜歡研究佛法的真理,拉開喉嚨唱幾句什麼戲調,那就是世俗化了。

念誦、修觀、達理三者作用微妙

修儀軌時,會越修越歡喜,越唸越輕鬆,心就逐漸安定下去了,這是靠什麼力量?就是靠念誦、修觀、達理。咱們好好地照儀軌的音聲去唸,加上隨文入觀,能夠起法義的作用。而且這種身心上的舒暢,就像會滲入到你全身細胞里一樣,作用極其微妙。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提要: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般若無體」,從空緣起   「顯之於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威儀也要恰到好處,太死板了,也就沒生氣了   說話的內容、速度、語調也要做到恰到好處  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

「念誦既熟,其用乃興」,初修念誦的人,雖然唸得慢,為了不唸錯,他會很認真地唸,因此容易止住妄想,可是要真正做到隨文入觀,還是要靠唸熟了才起作用。

   能海上師講:「身口意三業,清凈無倒,始名般若。般若無體,顯之於事,亦猶電流無形,發之於燈。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般若無體」,從空緣起

怎麼知道今天有電沒電,電又看不見,一開燈,燈光亮了,就說今天有電,燈光不亮,就沒電,所以電雖然看不見,你可以看燈光,般若智慧也是這樣。「般若無體,顯之於事。」法無定法,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法,這就是說明了一切法體性空。既然空了,就沒有體。一切有都是緣生的,一切緣生的有也會分散,所以緣生的體就是空,空就是會變,不是固定不變的。般若智慧就是講,一切法緣生,一切法體性空。緣生的體就是空,所以般若無體,成佛也是成一個空的圓滿。

「顯之於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

「般若無體,顯之於事。」般若無體怎麼看得到?「顯之於事」,般若會表現在我們做的事情上,你這件事情做得非常恰到好處,沒有什麼漏洞,也不多也不少,剛剛好,這就是表現了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一個圓滿的境界,你做事,不論小事還是大事,能做到圓滿,這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大事能體現般若,小事也能體現般若。

身口意無倒,不能不及,也不過分,始名般若

一個人的組成部分就是身口意,一個修行人能夠修到身無倒轉,口無倒轉,意無倒轉,這就是般若智慧。無倒轉是根據什麼標準?要以釋迦佛說的法為標準。眾生是顛倒,把顛倒的東西再顛倒過來,這才叫無倒。要把顛倒的東西轉正,轉偏了也不行,轉過頭了也不行,往那邊倒不行,往這邊倒也不行,要剛剛好,恰到好處,才叫般若,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分。

威儀也要恰到好處,太死板了,也就沒生氣了

我們沒有威儀不行,但威儀也不是死板板的。例如聽法,趴在桌子上,一隻耳朵休息,一隻耳朵聽,眼睛閉起來,閉目養神,這就沒有威儀。假如說法的人,坐筆直,眼睛不動,臉也不動,只是嘴巴動,這也死板得太過分了。我以前總被人家說閑話,說我這個老師講起法來不莊嚴,說得我有時候心裡有點砰砰跳,後來我看到好幾位法師講法時,表情動作也很自然,講起話來也挺風趣的,就沒有人說他閑話。記得有一次聽法師講,他要去開會,被看門的人擋住了,他就說,「你不讓我進去,我就唸倒霉咒,讓你倒霉!」就嗚嗚嚕嚕地唸了起來(眾笑),可把看門的嚇壞了,「別念了,別念了。」就讓他進去了。學威儀也要恰到好處。

說話的內容、速度、語調也要做到恰到好處

口呢,說話也要恰到好處。有許多話,你說得太過分了,也不好,說得不夠也不好,加了一些不妥當的話,更不好。這三年來,我一直說要訓練口才,到現在還沒開始,難怪我的學生有些當了老師,在語言方面有很多地方不恰當。有一次我聽他講課,他的「口頭禪」特別多,「你們知道了嗎?」「你們懂了嗎?」但又不需要人家回答,這就不必要嘛。還有講經說法,不要20個「啊」,「這個這個」,要改掉。還有的人,說話太慢了,「今天是一個……」(眾笑)聽得人肚腸都癢了了。還有的太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們……」(眾笑)。還有的快到把二字都連在一起了,「今天天冷,要穿『苗』,你的『苗』怎麼破了?……」什麼叫「苗」?他把「棉襖」連在一起成了「苗」。有的說話不連貫,斷斷續續。還有的說話沒有標點,咕嚕嚕一口氣滾下去。有的速度太快,從前有個天津來的,跟我說句話,我都來不及聽清楚,他咕嚕嚕一轉,沒了。我說:「你剛才說啥?」他咕嚕嚕一轉,又沒了。

說話應該訓練,有時要像小河的水靜靜地流,有時要像黃河之水一泄千里,想昏沉的一下子就醒了(眾笑)。聽得高興了,活躍了,免得他太激動,再小河的水靜靜地流,今天且不談這些技巧,只是啟發一下,例如我常先不講這個問題的中心,因為一講你們不好懂,我就繞圈子,把這個中心包圍起來,再一圈一圈收緊,收到最後自然就能顯示出題目的中心來,人們就容易懂。有時候你想要知道底下一句,我又故意拐彎了,為了要聽底下一句,那你就集中精力等吧。可是這一套太靈活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提要:

   說話要隨順法義,不說世俗貪愛話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觀察、思維,才能細心、巧妙   聽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

說話要隨順法義,不說世俗貪愛話

但是最要緊說話不要顛倒,要隨順法義說。不能宣揚世俗情調,例如不能說,「這個女孩子雖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當然說明問題可以,但不能宣揚,要多講觀身不凈。一個出家人更不能說:「哪有你們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現在啥個時候了,還講戒嗎?」,「戒可以改變改變了。」也不能說:「末法時期啰,正法行不通了,應該用末法來度眾生。」也不能說:「我到社會上去賺一大筆錢有什麼不好呢?我可以修供養呀。」賺錢就是求利,為名為利全墮落。

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

從前我曾對學生訓話說:「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飯就吃,明天沒飯就餓死!考慮什麼!」有的學生總是動腦筋去賺一筆錢來供養,只要你修行,用不著你供養,你來了,我供養你。聽過我訓話的人,都會信心堅固。說句笑話,你真的沒飯吃要餓死的時候,你也成就了,因為你什麼世俗心都沒有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覺悟。這是講的意。

所以最要緊的,身口意無倒,不能離開佛法一步,離開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顛倒,能做到這樣,你才能顯出般若智慧來。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時生活里,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處,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會,因為他看看就會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媳婦,婆家很富有,客廳有紅木茶几。茶几,她在娘家時從未見過。她叫不出名字來,怎麼辦?她到廚房裡抓一把燒火的礱糠,放在茶几上,老爺出來看到了,就說,「誰把礱糠放在茶几上?」哦,她懂了,這叫「茶几」。

觀察、思維,才能細心、巧妙

隨時隨刻細心觀察,細心思考,巧妙地處理一切問題,這種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東忘了西,想出來的事情,沒頭沒腦的。比如,這杯葯冷了,該怎麼辦?(下答:去熱)去熱一熱。但是有的人不這麼想,「再沖點開水(眾笑)」,再沖點開水嘛,葯的濃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說句笑話,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聽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摺紙,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點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來還是歪了一點。有一年在蘇州,學生們都熱心地幫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時候,不好,全部報廢,因為油墨都給擦糊塗了,他們把紙對摺齊整後,再用手指一抹,去壓平它,紙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紙上,字都看不清楚了。還要我去教他們,我用一張白紙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壓就很乾凈。可見有些人聽法聽得久了,做起事情來還是沒頭沒腦的,就是因為聽了法不思不修,那怎麼出智慧?所以說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能海上師說:「念誦為修般若之條件。」

修般若必須根據佛法法義去悟。念誦是唸經文里的話,經文雖是名句文身,每句話都有法義,你聽了法以後,在念誦中,一邊唸,一邊去思維法義,這也叫隨文入觀,思維法義也叫觀。我們現在的修定是觀種種境相,但是觀法義也叫觀,例如我們觀四諦法,也是觀。觀苦諦,不一定真的觀一個苦的境相,是叫你去思維生老病死的苦,並非一定要觀起一個彎腰白髮的老人來,也並非一定要觀起一個氣喘叫疼的病人來。

所謂思維就包含著觀,同樣的道理,唸誦的時候,你去思維法義,就等於去觀這個法義。至於具體境界的觀法,現在因為事情很忙,學修很忙,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們修《文殊法》修八供,作阿剛手印時,要懂法義,阿剛是冼澡水。要觀手裡捧著一盆冼澡水供養如來,布白是供花,作布白手印時,就要觀想成一朵花,還可以由一朵花觀成無數朵花,修到文殊觀的時候,「從空之中阿字轉成月輪」,空中要出生阿字,阿字要放光轉成月輪,月輪要觀成平面的,一步步觀,乃至觀到寶劍里的「的」字放無量光去召請十方如來,每個光頭上都有個光絲,光絲的頭有位光鉤,這麼細的觀,哪有不成就的,你們現在不必修,以後會教,什麼時候教?等想走的人都走光了,可能教。(眾笑)俗話說寶劍贈英雄,留下來都是英雄,這是說風趣話,鼓勵大家要有雄心壯志,要有堅固的道心,一定要在今生成就的決定心,有法就有成就,沒有法哪來成就,有了法成就不成就看你自己了。現在下課。(2001.6.5 第十五講完)


推薦閱讀:

少片簧的優點 卡車之家 作者:張清學
《聊斋志异》(二)作者:蒲松龄
《望廬山瀑布》作者的生平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轉載]動爻切入法 作者:劉昌明
怎樣斗三煞 作者:八貴堂

TAG: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