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悅讀:心目中的魯迅,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心目中的魯迅,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韓浩月

  我少年時所認識的魯迅,大概是與其他孩子差不多的,無非是覺得他寫了很多文章,那些文章都被形容為「匕首」,當時有一種疑惑嗎,為什麼文章會成為「匕首」?這讓我想起武俠小說里的小李飛刀,於是便想當然地把魯迅當成了武林人物,覺得他很厲害、很偉岸。

  小時候讀不懂魯迅,但在行為上卻是他狂熱的追隨者,比如那時候很多男孩都在課桌上刻了個「早」字,然後上課打盹的時候,趴在那個「早」字上睡覺。當時朦朦朧朧有點兒疑惑,魯迅在刻完「早」字之後,會不會也趴在那個字上打瞌睡?這個念頭一產生,隨即就趕緊打消了,像魯迅這種偉人,怎麼可能上課打瞌睡!

  在我的閱讀世界,魯迅也進入得比較晚。在我還是文學愛好者的時候,排在他前面的人名連起來有一公尺那麼長。後來魯迅著作終於闖進視野,開始大批量閱讀他的雜文,《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他有著其他民國文人所不具備的犀利與凌冽,或者說,他沒有那個年代文人們的中庸與隨和,他的寫作是有話直說式的,讀來十分痛快,但痛快之餘,也會有些隱約的擔心——替他感覺到有些累,自此也就把「累」和「鬥士」這個詞聯繫在了一起。

  魯迅的散文柔和了一些,有文學之美,遣詞造句間,常流露出一個男人的惆悵與溫情,這是魯迅的另一面,當他不戰鬥的時候,視野會轉向家中的院子,牆外的大自然,思緒會進入對往事與故人的回憶。寫雜文的魯迅和寫散文的魯迅我都喜歡,對比之下,我更喜歡寫散文的魯迅,因為魯迅寫散文時,是不用佩戴全副盔甲的。

  至於魯迅的小說,我傾向於相信王朔的判斷,「我要說,魯迅的小說寫得確實不錯,但不是都好,沒有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說魯迅的小說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實。」王朔這句話,說得太穩妥了,無論是事實還是邏輯,這簡短的幾句話都滴水不漏,在王朔寫《我看魯迅》之後,才有更多作者有了點想把魯迅拉下神壇的勇氣。當然,魯迅自己本人也不願意在神壇上呆著,若在天有靈,會很開心有人嘗試這麼干,因為他又可以用那種清冷的語氣,來評價那些試圖與他為敵的人了。

  魯迅的小說給讀者留下了一些金句,比如「「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之類。魯迅小說與他的雜文與散文相比,還是有點太乾燥了,缺乏水分,閱讀的時候,覺得硬巴巴的。所以後來人們很少用小說家來形容他。如果非得寫一部長篇才算真正的作家——這個偏見能成立的話,那麼魯迅才是被最大地冤枉了,因為擁有非凡的思想和出色的表達,魯迅是作家中的作家,是無數不敢面對現實的作家們的榜樣。

  魯迅的雜文,不太適宜在一段時間裡集中地讀,也不適宜一口氣讀太多,否則讀者在讀魯迅的那段時間裡,就會有一些情緒不對勁,就忍不住想橫眉冷對,這樣就會顯得不合群,在中國這麼一個講究社交的地方來說,「不合群」的評價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指控。魯迅若是活到現在,想必也不會屈尊與那些嘴巴很甜、心裡很黑的人如膠似漆吧。有段時間經常在網路上讀到一個說法,XX事魯迅若是知道,肯定會氣得從墳地里爬出來。這個比喻,很好地證實了魯迅在世時的剛直不阿。

  小學生時敬畏魯迅,年輕時代疏遠魯迅,人到中年了,卻時常在某個時刻想和魯迅喝一杯。和魯迅喝酒,這太暢快了。我在影視作品中偶爾看到過演員飾演的魯迅喝酒時的樣子,那是種形式感很強的喝酒,那分明是把敵人一飲而盡的氣勢與豪情。在紀念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的10月19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你一定不知道,你崇拜的大文豪魯迅有多愛酒》,文章摘錄了一些魯迅日記中有關喝酒的記錄,以及許廣平、蕭紅的文章片段,但讀後略略有點失望,魯迅只是愛酒,但多是淺嘗輒止,多希望看到他酩酊大醉的描寫,嚴肅的魯迅,理性的魯迅,在大醉後該是什麼樣子?我想知道。

  其實我內心深處對魯迅最真實的想法是,不渴望看到一個偶像魯迅,也不是尋找一個導師魯迅,而是看到一個朋友魯迅。魯迅活著的時候,有許多朋友,當然這些朋友當中,有不少是爭議性的朋友,魯迅未必是真把他們當朋友的。我所理解的魯迅,是孤獨的,沒有朋友的,他是他那個時代的堂吉訶德,堂吉訶德拖朋帶友,麻煩都麻煩死了,怎麼去戰鬥?我想,魯迅生前一定會有過這樣的想法:我的朋友在後世。

  魯迅在後世的朋友多嗎。對於這個問題,等我想好了再回答。

推薦閱讀:

三批魯迅
三昧禪修 審美虛靜與魯迅 隋唐以來中國文化藝術詩歌繪畫 已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的佛學思想重新構造
魯迅為何寫《自題小像》
明知道很擁擠, 也要去的紹興景區
從《朝花夕拾》里可以看到的怎樣的魯迅?

TAG:作家 | 魯迅 | 悅讀 |